【文中提出三個觀點】
①「熱因寒用、寒因熱用」當是「熱因熱用、寒因寒用」之誤,這是根據原書上下文意和臨床實踐修改的。
②「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個短句中的第一個「熱」「寒」「塞」「通」是指藥物的性能,後四個「熱」「寒」「塞」「通」是指病的表現(恰切地說是指表面假像);
因,仍也,依也,也就是隨順、依從之意。
把四短句的詞義弄清楚,對反治、從治的含義也就不用多解釋了。
③應用反治法,必須通過現象找其本質,即在錯綜復雜的病理現象中,排除假像,尋求真正的病因病位病性。
正如《大論》中所說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這也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要求。
從這個意義說,反治法也是正治法,而且是更加精密的正治法。
那麼,前人為什麼又有反治法的提出?
乃因醫者在紛繁錯雜的疾病面前,往往被許多假像所迷惑而造成誤治。
它的提出,不過是教醫者臨證中要勤思考,善辨別,避免誤診誤治而已。
臨床應用反治法的機會很多。
常見俞氏治療長期發熱或低熱,因脾虛中氣下陷,陰火內生者,用補中益氣湯;
氣血不足者,用歸脾湯;
營血不足陽氣外瀉者用小建中湯;
腎陰虛陽氣外越者,用腎氣丸等,都是屬熱因熱用法。
至於傷寒少陰病,陰極似陽,孤陽浮越出現的真寒假熱證,應用四逆湯類方,熱因熱用更是屢見不鮮。
有的病者,因熱邪鬱閉,陽氣不能透達,而出現真熱假寒現象,就是寒因寒用。
如傷寒陽明白虎證和承氣湯證,有時可能出現微惡寒或肢末厥冷等,這是臨床常見的。
風熱外感和暑病也是如此,因熱(暑)邪內鬱,肌表反而有畏寒或畏風等,宜辛涼宣解。
有些慢性病,如肺熱陰虛,肺氣失宣不主皮毛,或肝氣怫鬱,陽氣不能外達,都可能出現畏寒怕風症狀。
對此,常分別用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養陰清肺,或四逆散加丹皮、白芍、李根皮疏肝解鬱,也是寒因寒用法。
俞氏治痢疾,初起力戒收澀,主張導滯通腑,即使大便一日達十次以上,只要有裡急後重、大便拘急不暢,都在導滯通腑方中加大黃,這是他治痢最常用的通因通用法。
高熱神昏、大便熱結旁流者,也是採取通因通用。
而對於大便秘結,特別是習慣性便秘則少用瀉下藥。
他說長期便秘不是氣虛無力,就是血虛腸燥,不能強通,只能用補(即塞因塞用)。
小便不通,也要辨屬虛屬實,若是氣虛或陰虛,用利尿法無效,往往愈利愈不利,只宜用補氣升提或養陰增水,這也是塞因塞用。
婦人漏下不止,屢用固攝無效者,須考慮瘀血不去則經血不止;
若不腹痛、血色晦暗挾塊者,多是有瘀血徵象,宜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反能止血。
閉經,有因氣虛不能行血,或陰虧血少,均不宜通,只宜補,又是塞因塞用。
根據我們從師體會,反治法用之切當,常可收到出奇制勝之效;
用之不當,則往往會產生不良後果,故非學驗俱豐、辨證周詳、心細膽大者不足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