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理順傷寒與溫病的關係】
自溫病學理論體系形成以來,中醫界對傷寒論與溫病學的關係觀點不一,不少人持有「寒溫對立」的說法。
俞氏力排眾議,指出傷寒和溫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傷寒學說與溫病學說都是前人在觀察診治外感熱病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本論作者創證候歸納、分經辨證施治範例於前,溫病學派則繼承發揚、充實於後。
他們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不是對立的。
因此,學習《傷寒論》,不能排斥溫病學,而學習溫病學,同樣不能排斥傷寒學說。
他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①傷寒以六經辨證,溫病以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辨證綱領雖有不同,但臨床診治思維方法是一樣的,都是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把臨床出現的主要症狀和體徵歸納為若干證,然後依證立法,依法立方。
同時都承認傷寒和溫病都是感受外邪所致,表裡可以相傳,寒熱可以轉化,虛實可以變移。
所以,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說,傷寒論與溫病學是溝通的。
②傷寒傷於風寒,溫病傷於溫熱,初起發病不同,但寒熱能夠轉化。
當傷寒病邪入陽明時,與陽明溫病證候基本相同,治療大法並無原則上的差異。
《傷寒論》許多主方,如梔豉、柴胡、白虎、承氣、五苓、瀉心、溫中、四逆等,為溫病學家所繼承(從《溫病條辨》一書看得最為清楚)。
③溫病學家繼承《傷寒論》,在臨證實踐中,感到論中尚有不足,對許多主方進行加減化裁,如白虎湯、承氣湯,就分化出許多類方,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傷寒論》太陰病記述簡略,基本上只提到寒濕,後來溫病學家關於溫熱、濕溫的論述,彌補了太陰熱化診治的不足。
《傷寒論》厥陰病篇僅總結厥陰寒化的證治,對於厥陰熱化陰液虧竭引動內風,仲景限於歷史條件未能很好總結出治法,後世溫熱學家填補了這一空白。
因此,俞氏強調,傷寒學者必須兼通溫病學,臨證才能拓寬思路;
溫病學者必須兼通《傷寒論》,臨證才能游刃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