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長榮】
1919年8月出生於福建省永泰縣葛嶺鄉。
祖輩五代行醫,父親俞曉峰擅長內、婦科,精通《傷寒論》,兼諳文史。
俞幼承庭訓,13歲起隨父習醫,25歲獨立開業。
由於受父親的薰陶,加以自己勤學苦練,基礎扎實,因此,懸壺不久就得到廣大群眾的信賴,業務水準不斷提高,1947年領到考試院頒發的《中醫師考核及格證書》。
1956年在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以優異的成績被福建省衛生廳選入福建省中醫研究所任職。
1957年起,先後擔任福建省中醫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中醫師、主任中醫師、編輯室主任、文獻研究室主任、《福建中醫藥》雜誌主編、福建中醫學院教師、教授。
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醫學院院長。
任職期間,為該院擴大規模,開展多形式多規格辦學,進行教學改革作出很大貢獻。
1987年辭去院長職務。
擔任福建省衛生廳學術委員會委員、福建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福建省中醫學會副會長、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委、福建省政協委員等職。
為當代全國著名的中醫學家。
俞氏學術思想主要淵源於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又以《傷寒論》對其影響最為深刻。
他善於汲取歷代醫家之長及民間醫療經驗。
在長期臨床實踐與教學、科研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
他認為,要學好中醫,必須扎扎實實打好基本功。
在中醫學術的繼承與發揚的關係上,有他一貫的看法:任何科學都有不斷繼承的過程,中醫學更是如此。
所謂打好基本功,實際也是繼承的一個內容。
但他也承認,古人的理論或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夾雜某些主觀玄虛成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需要,中醫必須吸收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方法,不斷充實和發展。
他強調,對待前人的學術經驗要持慎重態度。
通過臨證實踐(包括直接及間接實踐)驗證,去蕪存菁,分析哪些是中醫特色,哪些不是中醫特色。
他贊成中西醫結合,曾說過:「中西醫緊密結合,以誠相見,能促進中醫特色發揚光大。
但反對穿鑿附會,牽強湊合。
他治學嚴謹,重視理論聯繫實際。
即使身兼數職,工作繁忙,還是堅持臨床。
近50年來,他注意病案的記錄和保存,總結經驗教訓,這是他提高業務水準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擅長中醫內科,兼通婦、兒科。
在臨床研究方面,著重診治大法和方劑的應用研究。
病證方面,著重慢性腹瀉、胃脘久痛、哮喘、高血壓病、肝炎、肝硬化、冠心病的研究。
臨證中,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思想,詳細診察,善於辨識疾病的真假徵象,大膽使用反治、反佐、引火歸原等治法。
在立方用藥方面,喜師經方,重視臟腑氣化功能,用藥簡練,配伍有度。
他師古而不泥,對現代醫學知識也有涉獵。
在臨證中,既掌握傳統的辨證論治原則,也能結合辨病用藥。
俞氏有一句治學名言:「不好高騖遠是庸才,只圖好高騖遠是劣才,惟有好高騖遠再加上腳踏實地才是良才。
好高騖遠原屬貶詞,在這裡是指立志要高,眼光要遠;
腳踏實地是指認真思考,務實求真。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平素勤奮好學,手不釋卷。
從他作為自勉的《西江月》詞中「最惜三更燈火,莫教霜上吾頭,時光一去不復留,歲月蹉跎誰咎?
這幾句,便可想見其勤學精神了。
即使是十年動亂時期,他身隱「牛棚」,也仍然孜孜不倦,潛心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