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8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3:22:55 | 只看該作者

加減


如有炎症加敗醬草30克、蒲公英30克;


便秘加製大黃9克;


如黏連日久不愈、氣血俱虛,應予補益氣血基礎上結合行氣利膽、活血祛瘀之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3:23:05 | 只看該作者

基本方


黃耆30克、黨參15克、炒當歸9克、丹參30克、枳殼12克、廣木香9克、白檀香6克、柴胡9克、鬱金12克、川芎12克、京三棱12克、莪朮12克、玄胡30克、失笑散12克(包)、三七粉3克(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3:23:19 | 只看該作者

十三、高血壓用藥選擇高血壓病臨床證候常各型相兼


分型可便於藥物選用,抓主要矛盾。


肝火亢盛者治予瀉肝清火為主,選用:龍膽草、黑梔子、黃芩、夏枯草、石決明、丹皮、玄參、白菊花、川連、決明子、茺蔚子、澤瀉、茯苓、炒牛膝、赤芍、連翹。


屬陰虛陽越型,給予滋陰潛陽為主,選用生地、首烏、萸肉、棗仁、元參、牛膝、杜仲、桑寄生、丹皮、澤瀉、白菊花、龍、牡、鱉甲、麥冬、赤芍、槐米等。


對痰濕壅盛者,予薑夏、天麻、白菊、枳殼、鉤藤、茯苓、橘紅、竹茹、陳膽星、鮮菖蒲、炒萊菔子、夏枯草、澤瀉、桑白皮等。


在上三法中選加活血化瘀藥如川芎、葛根、丹參、益母草、川桂枝、生山楂、赤芍、毛披樹根,及有防止腦血管硬化作用之槐米、製首烏、連翹、地龍、白菊花,或佐入利水藥等,具有增加療效之功用。


高血壓病人中桂枝的應用要掌握適應證,血壓雖高,四肢指、趾端冰冷麻木,或有怕冷、脈細、舌質偏淡者用之,有利於血管擴張、血壓下降。


但如有脈細數、煩熱、口乾、舌紅絳者應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4:25 | 只看該作者

十四、痹證與痛風「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根據前人治痹方藥及臨床實踐,將痹證分為風寒濕痹證急性發作期與慢性期方。


風寒濕各有所勝,可於臨證加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4:37 | 只看該作者

1風寒濕痹證急性發作期用方


川桂枝、防風、羌活、獨活、蒼朮、防己、徐長卿、生苡仁、桑枝、秦艽、五加皮、威靈仙、白芷、鬼箭羽、葛根、海桐皮。


如痛甚偏重於風寒加淡附片9克、制烏附塊6克、細辛5克、薑黃9克、白芷9克;


偏重於熱重用徐長卿,加玄胡、葛根、海桐皮;


如偏重於濕加重蒼朮,桂枝減量;


苔白滑膩加草果、厚朴、乾薑。


《景岳全書》指出:痹證雖以風寒濕合痹為大則,並有屬陰屬陽之分,陽證即屬「熱痹」,《顧氏醫鏡》認為熱痹不僅可由感受濕熱之邪而起,就是風寒濕痹,「邪鬱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濕變為痰,亦為熱痹」。


並提出以通經活血、疏散邪滯,降火、清熱、豁痰為治療大法。


又如王清任提出痹為瘀血致病之說,提出逐瘀之法為別具一格。


唐容川《血證論》、張錫純《衷中參西錄》對痹之屬瘀者亦頗多闡發。


熱痹用藥:防己、晚蠶砂、制僵蠶、苡仁、秦艽、桑皮、忍冬藤、虎杖根、徐長卿、連翹、知母、羌獨活、桂枝(量少為導引藥)。


痛風在發作期的症狀類似熱痹(有血尿尿酸增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4:46 | 只看該作者

藥用


防己12克、蒼朮9克、黃柏12克、知母12克、秦皮15克、忍冬藤30克、徐長卿30克、花檳榔12克、蘇葉6克(後下)、川芎12克、留行子12克、晚蠶砂20克(包)、澤瀉30克、炒萊菔子12克。


李東垣、朱丹溪單獨創立「痛風」。


李東垣《蘭室秘藏》認為痛風病因主要是血虛,朱丹溪則認為有血虛、血熱、風、濕、痰、瘀之異。


《丹溪心法》云:「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瘦人肢節痛,是血虛」。


故痛風患者治療上除藥物外,尚需控制調理飲食結構,以減少發作機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4:56 | 只看該作者

2慢性期方(氣血兩虛)


痹證初起在肌表經絡,久則留連筋骨,深入臟腑,引起全身病變。


多見正虛邪實之證。


藥選:獨活、桑枝、防己、秦艽、海桐皮、威靈仙、當歸、黃耆、防風、白朮、川芎、生地、牛膝、薑黃、徐長卿、桂枝、黨參、石楠葉、細辛等。


喻嘉言特別強調痹證日久,關節變形,僵硬者未可先治其痹,而應先養血氣。


因此,痹證後期出現陽虛,陰陽兩虛者皆應予顧本養虛,標本同治。


關節變形者可在養血顧本基礎上用蜈蚣、葛根、地龍、烏梢蛇、伸筋草等。


對已導致臟腑之痹,如「心痹」、「腎痹」等當以別論。


(李明富編) 精於診治大法的俞長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5:07 | 只看該作者

俞宜年許士納整理


編者按:俞長榮教授在50年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


先後編著學術論著30余部,撰寫學術論文30余篇。


對辨證論治和治法的研究,有較深的造詣。


俞氏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重視哲理指導醫理,系統研究傷寒原著,獨樹一幟。


《傷寒論匯要分析》為其代表作。


該書按證方匯要分析,仿現代醫學生理系統分類歸納進行辨證論治,為國內首創,榮獲1986年全國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乙級獎。


俞氏對《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提出質疑,強調《傷寒論》精華在於診治大法,即辨證論治規律,包括診治的指導思想、辨證和治療的基本原則。


俞氏臨證重視遵循氣化、運動、整體規律的思維方法。


擅長中醫內婦兒科,精於肝膽胃腸病。


自製「三定一辨」的辨證方法。


提出肝膽病重在護脾,胃腸病常用三證三方的學術觀點。


病勢垂危主張留人治病,務求胃氣得復。


喜用傷寒方治雜病,善師仲景法用時方。


對胃脘久痛、久泄、水腫以及肝炎、肝硬化和痢疾等病證的治療,有獨到見解。


俞氏是具有哲學修養的一代名醫。


學驗俱豐而虛懷若穀,年逾古稀仍老當益壯。


對《傷寒論》診治大法的精闢見解,給人以啟迪,為廣大中醫讀者奉獻了美好的精神食糧。


送去嚴冬,迎來酷暑,炎涼閱盡青如故。


卻無蜂蝶戀花枝,孤標一任群芳妒。


清水一甌,明沙盈握,浮生恬淡渾如許。


中虛有節不矜持,亭亭似共騷人語。


———俞長榮《踏莎行?萬年青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5:19 | 只看該作者

俞長榮


1919年8月出生於福建省永泰縣葛嶺鄉。


祖輩五代行醫,父親俞曉峰擅長內、婦科,精通《傷寒論》,兼諳文史。


俞幼承庭訓,13歲起隨父習醫,25歲獨立開業。


由於受父親的薰陶,加以自己勤學苦練,基礎扎實,因此,懸壺不久就得到廣大群眾的信賴,業務水準不斷提高,1947年領到考試院頒發的《中醫師考核及格證書》。


1956年在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以優異的成績被福建省衛生廳選入福建省中醫研究所任職。


1957年起,先後擔任福建省中醫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中醫師、主任中醫師、編輯室主任、文獻研究室主任、《福建中醫藥》雜誌主編、福建中醫學院教師、教授。


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醫學院院長。


任職期間,為該院擴大規模,開展多形式多規格辦學,進行教學改革作出很大貢獻。


1987年辭去院長職務。


擔任福建省衛生廳學術委員會委員、福建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福建省中醫學會副會長、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委、福建省政協委員等職。


為當代全國著名的中醫學家。


俞氏學術思想主要淵源於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又以《傷寒論》對其影響最為深刻。


他善於汲取歷代醫家之長及民間醫療經驗。


在長期臨床實踐與教學、科研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


他認為,要學好中醫,必須扎扎實實打好基本功。


在中醫學術的繼承與發揚的關係上,有他一貫的看法:任何科學都有不斷繼承的過程,中醫學更是如此。


所謂打好基本功,實際也是繼承的一個內容。


但他也承認,古人的理論或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夾雜某些主觀玄虛成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需要,中醫必須吸收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方法,不斷充實和發展。


他強調,對待前人的學術經驗要持慎重態度。


通過臨證實踐(包括直接及間接實踐)驗證,去蕪存菁,分析哪些是中醫特色,哪些不是中醫特色。


他贊成中西醫結合,曾說過:「中西醫緊密結合,以誠相見,能促進中醫特色發揚光大。


但反對穿鑿附會,牽強湊合。


他治學嚴謹,重視理論聯繫實際。


即使身兼數職,工作繁忙,還是堅持臨床。


近50年來,他注意病案的記錄和保存,總結經驗教訓,這是他提高業務水準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擅長中醫內科,兼通婦、兒科。


在臨床研究方面,著重診治大法和方劑的應用研究。


病證方面,著重慢性腹瀉、胃脘久痛、哮喘、高血壓病、肝炎、肝硬化、冠心病的研究。


臨證中,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思想,詳細診察,善於辨識疾病的真假徵象,大膽使用反治、反佐、引火歸原等治法。


在立方用藥方面,喜師經方,重視臟腑氣化功能,用藥簡練,配伍有度。


他師古而不泥,對現代醫學知識也有涉獵。


在臨證中,既掌握傳統的辨證論治原則,也能結合辨病用藥。


俞氏有一句治學名言:「不好高騖遠是庸才,只圖好高騖遠是劣才,惟有好高騖遠再加上腳踏實地才是良才。


好高騖遠原屬貶詞,在這裡是指立志要高,眼光要遠;


腳踏實地是指認真思考,務實求真。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平素勤奮好學,手不釋卷。


從他作為自勉的《西江月》詞中「最惜三更燈火,莫教霜上吾頭,時光一去不復留,歲月蹉跎誰咎?


這幾句,便可想見其勤學精神了。


即使是十年動亂時期,他身隱「牛棚」,也仍然孜孜不倦,潛心學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5:49 | 只看該作者

俞氏著述豐富


撰寫《中醫辨證論治與唯物辯證法》、《傷寒論匯要分析》、《傷寒醫訣串解校注》、《高血壓病中醫療法》、《俞長榮醫案》(五集)及中醫藥科學小品集《枝杏出牆》。


並在《中醫雜誌》、《中國中醫藥學報》等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


先後主編或編寫《福建中醫醫案醫話》(兩輯)、《福建中醫臨床經驗彙編》(五輯)、《福建民間常用草藥》和《中醫救治危重疑難病症》、《白喉》、《麻疹》、《乙型腦炎》、《肝炎》、《水腫》、《閉經》等防治手冊10余種。


《傷寒論匯要分析》是俞氏的代表作。


此書於1956年完成初稿,1964年正式出版,1982年進行修訂,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再版,得到國內外傷寒學者的高度好評。


該書在尊重《傷寒論》原著的基礎上按證、方匯要分析,上下條文聯繫對比,便於學習和應用;


對原著漏、誤、衍、疑處,查閱了大量旁證資料進行了更正或補充;


按現代醫學生理系統分類歸納進行辨證施治,為國內同類書的首創;


提出學習《傷寒論》要掌握其診治大法的觀點,推翻了沿襲900多年的「傷寒三百九十七法」的傳統說法。


這些都充分體現作者的獨特見解。


《傷寒論匯要分析》(修訂本)榮獲1986年全國(部級)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乙級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5:59 | 只看該作者

俞氏在中醫古籍整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先後承擔《串雅外編選注》、《新校注陳修園醫書十六種》等主校審;


並組織領導全省中醫進行高熱、暴痛、中風、出血等急症的文獻整理研究,還承擔衛生部下達的《慎柔五書》等五部古籍校注的組織和審校任務。


是福建省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研究的主要牽頭人。


近年來,他還應聘擔任全國幾種大部頭古籍如《脈經》、《古今醫統大全》、《日本漢方古籍叢書》等校注的審稿工作。


半個世紀來,俞長榮在中醫臨床、教學、科研方面成績顯著,為中醫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受到省內外中醫界同仁的敬仰。


他年逾古稀,仍繼續努力,保持晚節,為人民貢獻餘熱。


最近,他在《奉和干祖望教授(八十自省)》七律中有一句:「黃昏一派風光好,老驥奮蹄各自珍。


表明了老一輩中醫學者的心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6: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俞長榮長期從事中醫臨證、科研和教學工作。


他在學術上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傷寒論》、中醫辨證論治和治法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6:23 | 只看該作者

一、系統研究傷寒原著強調學習診治大法俞氏治傷寒學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以熟讀精讀而登仲景之堂,旁參剖析而入仲景之室。


至於融會貫通則靠不斷的臨床實踐。


唯物辯證法是學習指導的指南針,診治大法是學習研究的重心,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是學習應用的一貫要求。


其成就主要表現為:(一)善於學習,探驪得珠俞氏學習本論,主要採取直讀、橫讀、綜合讀三種方法。


這是由淺入深,由初學到獨立思考而至進行探討研究的三個步驟。


直讀即按原條文順序讀,要求理解條文,清理條文。


理解條文是指對每條條文從詞、句到文法、文義以及條文要旨等都要理解;


清理條文則是在細心研讀的前提下,參閱各家校勘意見,弄清條文文字有否錯簡、缺漏、衍文,並分析條文有否臨證指導意義。


讀完一遍,再將該篇條文分為若干段,理解段落大意,這樣對本論就有個較系統的印象。


橫讀有幾種方式。


一種是前後對比,即類似條文之間的前後對比。


因本論條文中,省文、舉賓略主的很多,也有錯簡、脫漏、衍文的,須前後對比,才能理解深透。


此外,還有類證對比與類方對比。


綜合讀,一是讀與傷寒學有關的經典著作,上溯《內經》,旁通《金匱》,下及溫病專著,將本論的辨證施治法則及方藥與之聯繫對比,從而悟出仲景在承先啟後方面有哪些貢獻,哪些突破,哪些不足。


二是讀傷寒學派專著,重點是成無己、張隱庵、柯韻伯、徐大椿、方有執、喻嘉言、陳修園、尤在涇、丹波元簡等名家注本,以及近現代有關本論研究的專論專著,從而領會前人治傷寒學的思路、方法和學術特點,瞭解《傷寒論》歷代研究概況以及當代的研究進展動向。


此外,還應學習現代醫學知識,以「取彼之長,補我之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6:32 | 只看該作者

(二)重視實踐


糾偏補缺《傷寒論》因流傳年代久遠,原本散佚,累經翻刻傳抄,各種版本條文多有互異。


同時,由於歷代注家因學術觀點和臨床經驗各有特長,對條文理解也互有出入。


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校勘不夠完善,有些注解因循衍飾,甚至錯誤曲解。


而對於某些較重大的實質性問題,歷代注家雖有爭議,但無定論,有的則採取婉轉迴避態度,使後學者無所適從。


俞氏為《傷寒論》糾偏補缺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糾補原則是:尊重原著,運用歷史唯物和辯證唯物觀點,證於臨床事實。


既要經過縝密考證,又要擺脫舊觀念,因而能夠提出許多獨特的見解。


主要的有如下幾方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6:42 | 只看該作者

1對條文校勘


在運用校勘學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側重本校和理校。


本校即尊重原著精神,理校則根據臨床事實。


如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為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條文序碼據《新輯宋本傷寒論》,重慶市中醫學會編注,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


以下同)。


據臨床所見,表熱裡寒不能用白虎湯。


從本條方後林億原注:「此云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者,必表裡字差矣。


再對照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可知本條「表有熱裡有寒」係「表有寒裡有熱」之誤。


又如,第141條末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三物小陷胸湯屬寒涼劑,治寒實結胸,與臨床實踐不合。


據本條文後原注「一云與三物小白散。


再旁校《玉函經》、《千金翼方》均作「與三物小白散」,可知本條有衍文,宜作「與三物小白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6:54 | 只看該作者

2對條文注解


是從臨床實踐出發,不隨便附會注家舊說。


如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此條「其氣上衝」各家注解都很含糊,一般多說是「氣逆」。


若是氣逆,已屬桂枝湯變證,再與桂枝湯與臨床實際不甚切合。


他認為,本條的「氣」是指病氣(病邪)。


其氣上衝,意旨病邪仍有向上、向表趨勢;


也就是說,太陽表證仍在,可再用桂枝湯。


這樣解釋既切合臨床實際,也與本論桂枝證汗下後表未解,桂枝證仍在者仍可與桂枝湯的經旨相符。


又如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其中「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歷代注家見解各殊。


他認為,此條是承接前幾條而來,特別是與第96條關係密切(實際是96條的補充)。


第96條指出傷寒、中風五六日邪入少陽,可能出現的柴胡證四大證。


這條補充交代,四大證不一定同時出現,只要見到其中主證之一便是。


但不可忽略「傷寒中風」這個前提。


傷寒中風此處指少陽病,就是說病入少陽,邪在半表半裡時,有柴胡證四大證之一者,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避開了少陽病這一前提,單純在「但見一證便是」上推敲,就脫離了臨床實際。


再如「少陰病三急下」三條(第320~322條)以往注家多認為是少陰復傳陽明,俞氏則認為是陽明腑證,與少陰病無關。


他說:條文冠「少陰病」三字是提示病人有脈微細、但欲寐現象。


陽明腑實出現異於尋常的脈證,臨床所見並非偶然。


由於燥屎內結,氣機被遏,氣滯血亦滯,血行不暢,故脈沉細;


胃中燥實,濁火上蒸,蒙蔽神明,故呈嗜睡狀態。


這是陽明實證而現少陰假像,即所謂「大實有羸狀」,故宜大承氣急下。


這種解釋得到中醫界眾多同行的贊許。


如果沒有豐富的臨證實踐經驗,不可能下此明確斷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7:04 | 只看該作者

3關於傷寒的涵義


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這是眾所公認的。


但廣義的傷寒究竟是什麼病,歷代醫家觀點不同,尚乏定論。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肘後備急方?卷二》說:「傷寒、時行、瘟疫,三名同一種耳。


可見在漢晉以前,醫家僅認識到傷寒屬熱病之類,有一定傳染性或流行性,而病名概念往往與溫病、時行、瘟疫含混。


近代醫家有認為傷寒包括多種熱性傳染病(或多種熱性流行病),俞氏早期也持這種觀點,後經進一步復習有關文獻,從趙刻本和成注本中的「傷寒例」得到啟發,並聯繫臨床實際,認為以前所下定義不夠確切。


因為傷寒畢竟是傷於風寒之邪,病性原屬寒。


初起病在太陽,用麻、桂等辛溫發表藥,若說熱性病是不適合的(溫病才算屬熱性病)。


又從臨證所見,許多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在發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所出現的證候雖確與傷寒相類似,但本論所稱的傷寒病並不一定都具傳染性或流行性。


所以,他修改了以前的觀點,認為傷寒是指因外感風寒而致的多種發熱疾病(發熱僅是一種症狀,可發生於多種原因,其性可陰可陽、可虛可實,故說發熱疾病可以,不能說熱性病)。


發病多在秋後及初春氣候寒冷季節,但夏秋氣候反常時亦可發生;


病情多急重,變化較大,與一般傷風感冒不同。


它可能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流感和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急性感染疾患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的病變過程,以及某些敗血症或急性迴圈功能衰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7:15 | 只看該作者

4關於六經涵義


《傷寒論》六經涵義是個老問題,至今沒有統一的看法。


為了闡明這個問題,俞氏作了大量的糾偏考證。


首先,從古代文獻特別是《內經》中歸納分析了六經的多種含義,指出六經同病而異義的甚多。


不同的書各有所指;


作為各種不同的病證或病證的分類法,又有其不同涵義。


《傷寒論》雖援引《內經》六經之名,但內涵已經改變。


本論無「六經」一詞。


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只稱「病」,不稱「經」。


仲景把傷寒臨床所出現的證候,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歸納為六個病(證),每個病都有它獨具的某些症狀和體徵,創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


後人在繼承和不斷實踐中,肯定了這一辨證論治體系的實用價值,從而把它概括稱為「六經辨證」,作為多種外感發熱疾病的辨證綱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7:25 | 只看該作者

5關於厥陰病篇


厥陰病篇條文不好理解,這是古今學者所公認的。


由於條文不好理解,因而對厥陰病的定義、性質、治法等就有這樣那樣的看法,甚至對是否有厥陰病的存在,也有人懷疑,因而有「千古疑案」的說法。


關於這個問題,他在《對厥陰病篇條文的再探討》一文(發表於《湖北中醫雜誌》1984年4期),全面、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此文首先分析了厥陰病篇條文不好理解的幾個原因,繼而指出厥陰病的四個辨證要點。


認為辨證要點只有在掌握本篇辨證論治精神,根據傷寒病傳變特點的基礎上,進而探討厥陰病可能出現的證候,才能得到解決。


根據所定的辨證指徵,他對厥陰病篇原條文共56條進行分析,並加理順,分為三大類:①厥陰病;


②厥陰病變證共計27條;


③不是厥陰病而是厥陰類似證(主要的是厥證、下利和嘔噦)計29條。


關於厥陰病的定義、性質、治法,作了如下結論:厥陰病是傷寒末期可能出現的危重綜合證候,是少陰病(寒化或熱化)的進一步發展。


病性屬陰、屬虛、屬寒或熱(視少陰寒化熱化而定),病位在裡,涉及腎、肝、心及心包。


由於它是傷寒病的末期,故其轉歸有好轉與死亡兩途;


由於它的病情的特殊性和病位、病性的動搖性,故又有陰陽勝復、寒熱錯雜和變證的出現。


正因本病復雜多變,故厥陰病篇提不出綱領性條文。


其治法,厥陰寒化仍以回陽救逆為主,用四逆湯類;


厥陰熱化,論中語焉不詳。


至於陰陽勝復、寒熱錯雜和變證,因動搖性大,只能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大法處理,沒有主方。


以上對厥陰病篇的分析和條文整理意見,突破了千百年來「疏不破注,注不破經」的陳規。


「一石擊起千層浪」,對傷寒學的研究無疑將起到推動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09:07:34 | 只看該作者

(三)歸納分析


闡明要旨俞氏善於運用歸納分析方法來闡明本論要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7 03:16 , Processed in 0.21874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