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1:31 | 只看該作者

4月30日九診


服八診方至今,前期尚好,後期小便又不利而浮腫,大便又難,頭昏,納差,脘脹,因仍守五苓散方加味:桂枝15克、蒼白朮各10克、茯苓30克、澤瀉15克、豬苓15克、杏仁15克、郁李仁30克、萊菔子30克、陳皮30克、枳實10克、大腹皮15克、生大黃5克、澤蘭30克、砂仁10克、白蔻仁10克、穀麥芽各3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1:46 | 只看該作者

6月27日十診


服九診方至今,二便暢利,諸症全除,腎病告愈。


現以月經過多求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2:03 | 只看該作者

〔評析〕本案病機主要是寒濕鬱熱閉阻上、中、下三焦尤其是下焦氣機


以致二便尤其是小便不利,諸症叢生,故其治法在開上、運中尤其是利下(二便)中,始終堅持了五苓、八正散方,並收到了預期效果。


但在七、八診時,由於病情顯著好轉,小便已轉清長,但感排尿無力,考慮到本證原屬實中兼虛之候,前期邪氣盛實,自應以祛邪為先;


後期邪氣衰退,則當以扶正為要,故改用補中益氣湯方為主。


七診時合用了五苓散方,尿尚清長;


八診時去掉了五苓散方,小便又不利而浮腫,幾至反復。


幸經九診時仍改用五苓散方加大黃等,連服近二個月,才達到二便暢利,諸症全除,腎病告愈的目的。


可見本證實多虛少,只宜攻中兼補,不可專補不攻。


萬氏引此自責,認為是本案得中之一失。


這裡附介一例與此同中有異案:黃某某,男,61歲。


久患「慢支」合併肺氣腫、肺心病,近因感受風寒而急性發作,寒熱咳喘,住入當地人民醫院,經治無效,日益加劇,因出現急性腎衰的尿毒癥而下病危通知,並請萬氏會診。


1988年10月3日初診:症見身微熱而咳喘甚,痰吐不出,胸部緊憋,心裡難過,上氣不接下氣,時出冷汗,小便不通,口乾喜熱飲,不饑不欲食,精神恍惚,時有鄭聲,入暮尤甚,自云頭腦不清楚,脈弦緊數不整,舌苔黃膩,萬氏認為證屬太陽寒痰鬱熱於肺日久,元氣衰微,陷入少陰,心腎交困,膀胱氣化不行所致。


勢已瀕危,法當急投參附湯合生脈散以扶元固脫,兼用小青龍湯以宣肺化痰。


服1劑後,即吐出10多口濃痰,心裡稍好過些。


但小便仍不通,時欲尿而不得。


4日除守上方再進1劑外,並囑間服麻黃五苓湯方(麻黃15克、杏仁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茯苓30克、豬苓30克、澤瀉30克、白朮30克、木通30克)1劑。


服後中午小便2次,夜間小便1次,但量甚少。


5日守方加重劑量為:麻黃20克、杏仁20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半夏30克、茯苓50克、木通15克、細辛5克、五味子10克、白朮30克、紅人參15克、熟附子15克。


再進1劑,服後心裡難過大減,胸憋基本解除,但小便仍難解出。


6日守方更加重劑量為:麻黃30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白朮30克、茯苓30克、豬苓30克、澤瀉30克、肉桂15克、熟附子30克、紅人參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陳皮15克、木通30克、細辛5克。


再進1劑,服後共得小便4次,量較多較暢,又得半瀉大便1次,糞色黑,食欲漸開。


7日守6日方再進1劑,服後小便暢行,自云頭腦清爽,諸症減退。


繼予調理而腎病痊癒。


本例初起為太陽(肺、膀胱)與少陰(心、腎)同病,不僅寒鬱熱於太陽,引動伏肺之痰飲,阻礙膀胱之氣化;


而且少陰心腎氣液兩虛,尤以陽氣虛為甚。


由於延誤日久,導致內閉外脫,即:一方面邪氣內閉三焦(痰飲水氣阻塞,肺氣不宣於上,脾氣不運於中,腎與膀胱之氣不通於下)而見喘咳胸憋、痰吐不出、不饑不食、小便不通、脈弦緊;


另方面正氣向外散脫(元氣虛散、心神無主)而見冷汗時出、心裡難過,上氣不接下氣、鄭聲、脈不整。


又因邪氣在表而正氣向外抗邪力弱,故身熱不揚;


痰熱內蘊,故舌苔黃膩而口乾喜熱飲。


因此,方中既用參附湯合生脈散以扶正固脫,又用小青龍湯以祛邪開閉。


在正氣外脫之勢稍定後,由於邪氣內閉之勢未減,尤以下閉之小便不通為甚為急,因更投以大劑麻黃五苓湯方以峻開太陽經府及少陰腎臟之氣機,始得小便暢行,脫離險境,轉危為安。


以上兩案都屬三焦閉阻腎衰竭證,但黃案邪實與正虛俱甚,邪既內閉,正又外脫,故其治法開閉與固脫並重;


熊案邪實而正虛未甚,邪閉雖甚,而正尚未脫,故其治法以通利為主,稍兼補益。


黃案三焦閉阻不僅下焦閉阻特甚,同時上焦閉阻亦甚,故重用了大劑麻黃五苓湯方,而且堅持到小便暢利為止;


熊案三焦閉阻中只是下焦閉阻特甚,而上焦閉阻不甚,故麻黃五苓湯方僅用於初診,且用量較黃案為輕。


熊案寒濕鬱熱中濕熱較重,故其治法偏於清泄;


黃案寒濕鬱熱中寒濕較重,故其治法偏於溫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3: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論熱病的寒溫統一和內外統一熱病是泛指一切以發熱為主症的外感、內傷疾病。


熱病的寒溫統一和內外統一,是把外感熱病的傷寒六經辨證論治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辨證論治以及內傷熱病的臟腑辨證論治,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下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的熱病辨證論治體系,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提高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3:15 | 只看該作者

(一)熱病的寒溫統一熱病之名


始於《內經》。


就熱病之熱的涵義而言,有三:一為病因之熱,即指風、熱、濕、燥、寒之熱;


二為病性之熱,即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熱;


三為病證(象)之熱,即指發熱證候之熱。


如從第一義,則與《素問?熱論》「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相悖。


如從第二義,雖與《素問》「熱論」、「刺熱」篇「可泄而已」的六經、五臟裡熱證相符,但又與「可汗而已」太陽病表寒證不合。


只有從第三義,才能與具有發熱為主症的六經、五臟熱病相融洽。


因此,《素問》所論熱病,應是泛指一切以發熱為主症的外感、內傷疾病。


就熱病的範圍而言,它不僅包括外感傷寒和溫病,還包括內傷熱病,如《素問》「熱論」篇之三陽三陰熱病和「刺熱」篇之五臟熱病等。


《內經》認為,陰陽寒熱是互為因果的。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


因此,人身陰陽偏勝所產生的寒和熱,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但人賴陰陽二氣以生,尤以陽氣為要。


故《內經》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足見陽氣關係到人身生命極大,是最為寶貴者。


雖然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長,二者關係密切,都很重要;


但在人的生、老、病、死過程中,陽氣無疑是起決定作用的。


即人身的陽氣充和則健康,亢盛則病熱,衰虛則病寒,竭絕則死亡。


由於人身陽氣最易受到內外因素的刺激而亢奮,故多病熱,熱病之熱是以人身陽熱之氣為其病理基礎的,所以無論何種內外邪氣所致的以發熱為主症的熱病,都是因為內外邪氣作用於人身陽熱之氣而成,亦即人身陽氣奮起抗邪以自衛的反映。


不僅內外風、熱、燥等陽邪從陽,必致發熱,而且內外寒、濕等陰邪從陽,也多鬱陽而致發熱,這在臨床上是最為多見的。


其有內外陰邪從陰,不發熱而但惡寒者,則是由於陽氣鬱而未伸,或衰微不振所致。


這應是《內經》論述熱病的主旨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3:28 | 只看該作者

惟應指出的是


《內經》雖開熱病辨證論治先河,但由於歷史條件限制,尚未能建立起理法方藥具備的熱病辨證論治體系。


熱病的寒溫統一,《內經》雖已肇其端,但它統寒溫於熱病中,是詳熱略寒,詳實略虛,詳攻略補,詳針略藥,不夠完備的。


熱病形成為理法方藥具備的寒溫統一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則是從《傷寒論》開始的。


它不僅繼承了《難經》「傷寒有五」之說而以傷寒名其書,並且發揚了《內經》三陽三陰之說,其中包含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辨證,及汗吐下和清溫消補的論治,大大地彌補了《內經》熱病辨證詳熱略寒、詳實略虛,論治詳攻略補、詳針略藥的不足。


如在辨證方面:太陽病表寒虛實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和表熱虛實的麻杏甘石湯證、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少陽病半表半裡寒熱虛實錯雜的小柴胡湯證;


陽明病和三陰病裡熱虛實的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三承氣湯證、麻子仁丸證、蜜煎證、黃連阿膠湯證;


三陰病裡寒虛實的麻黃細辛附子湯證、桂枝人參湯證、當歸四逆湯證、吳茱萸湯證、理中湯證、四逆湯證、附子湯證、真武湯證、白散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3:45 | 只看該作者

在論治方面


汗法如麻黃湯,吐法如瓜蒂散,下法如三承氣湯,和法如小柴胡湯,清法如白虎湯,溫法如四逆湯,消法如小陷胸湯,補法如炙甘草湯等。


這就把寒溫統一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建立起來了。


由此可見,《傷寒論》繼承並發展了《內經》寒溫統一的熱病學說,而張仲景則是一位繼往開來的寒溫統一論者。


過去,一般僅從《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條中只有一條明文論及溫病來看,認為它是詳寒略溫的。


其實它不僅詳於表裡虛實的寒化證治,也詳於表裡虛實的熱化證治,並非略於溫熱。


只不過是在表裡虛實的熱化證治方面尚欠完備而已。


嗣經歷代尤其是清代溫病學家的繼承發揚,使張仲景建立起來的寒溫統一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逐漸地臻於完善。


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吳鞠通《溫病條辨》,它既繼承發揚了葉天士學說,進一步完善了溫病三焦和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體系,又繼承發揚了張仲景學說,進一步完善了傷寒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如吳氏在論述上焦太陰溫病表熱證的同時,就密切聯繫到《傷寒論》太陽中風、傷寒的表寒證進行對比鑒別,以期相得益彰。


在辨明瞭太陽中風、傷寒和太陰溫病的脈症後,接著就對「太陰風溫」的「但熱不惡寒而渴者」,提出了「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的方治,以彌補《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有症無方的缺陷。


在辨明瞭上焦太陰肺衛分表熱證治後,又就上焦太陰肺(中焦陽明胃)氣分裡熱證的白虎湯法辨明:脈浮洪者,宜白虎湯以「退熱」、「保津液」;


脈浮芤者,宜白虎加人參湯以「退邪陽」,「固正陽」。


即:前者是屬氣分熱熾津傷證的清熱生津法;


後者則屬氣分熱熾津傷氣虛證的清熱生津益氣法。


從而進一步明確了白虎湯和白虎加人參湯的臨床應用標準,而這在《傷寒論》中是不夠明確的。


在辨明瞭上焦氣分裡熱證治後,又提出了上焦營、血分裡熱證治,尤其是逆傳厥陰,熱閉心包,引動肝風的證治,如清營湯、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和清營湯加鉤藤、丹皮、羚羊角等方,以填補《傷寒論》太陽溫病逆傳厥陰有症無方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張仲景寒溫統一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又如中焦篇,在《傷寒論》三承氣湯法的基礎上提出的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護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新加黃龍湯和增液湯的增水行舟法等,顯然發展了張仲景的下法。


再如下焦篇所論述的少陰和厥陰溫病,化裁《傷寒論》的復脈湯法為加減復脈湯法,和一、二、三甲復脈湯法,以及大、小定風珠法等,以治陰虛陽亢風動之證,也顯然彌補了《傷寒論》長於救陽而短於救陰的不足。


此外,吳氏在詳述熱化證治時,對寒化證治也有所補充,如加減附子理中湯法、苓薑朮桂湯法、椒附白通湯法、椒桂湯法、救中湯法、溫脾湯法、扶陽湯法、鹿附湯法、安腎湯法、參茸湯法等。


可見吳鞠通既是一位傑出的溫病學家,也可以說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寒溫統一論者。


這可從其「辨寒病之原於水,溫病之原於火」時所說「天地運行之陰陽和平,人生之陰陽亦和平,安有所謂病也哉。


天地與人之陰陽,一有所偏,即為病也。


偏之淺者病淺,偏之深者病深,偏於火者病溫、病熱,偏於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兩大法門之辨,醫者不可不知。


燭其為水之病也,而溫之熱之,燭其為火之病也,而涼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於平和而已。


非如鑒之空,一塵不染,如衡之平,毫無倚著,不能暗合道妙,豈可各立門戶,專主於寒熱溫涼一家之論而已哉」很清楚地看得出來。


我們不但不應誤會他的寒溫縱橫看法,而把《傷寒論》和《溫病條辨》兩書對立起來,形成門戶之見;


更不應辜負他的「是書雖為溫病而作,實可羽翼傷寒,……學者誠能合二書而細心體察,自無難識之證」的苦心,從而更好地繼承發揚寒溫統一學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4:02 | 只看該作者

(二)熱病的內外統一熱病的內外統一


《內經》亦已肇其端,如《素問》「熱論」篇之三陽三陰熱病和「刺熱」篇之五臟熱病等。


但內傷熱病的臟腑辨證論治,《內經》雖有論而無方,《傷寒雜病論》雖有方而不全。


至晉代皇甫謐著《甲乙經》和王叔和著《脈經》以及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雖然都對內傷臟腑疾病有所論述,但巢氏重在病源,王氏重在脈診,皇甫氏重在針灸,都未能在內傷臟腑熱病方治上有所前進。


直到唐代孫思邈著《千金方》和王燾著《外台秘要》,才把內傷臟腑疾病的理法方藥充實起來。


儘管他們在內傷臟腑熱病方面,比較詳於實熱證治,而略於虛熱證治,但已初具規模。


後經宋、元、明、清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和發展,乃漸趨於完善。


如肝熱實證之用龍膽瀉肝湯和虛證的用酸棗仁湯;


心熱實證之用瀉心湯和虛證之用補心丹;


脾熱實證之用瀉脾散和虛證之用增液湯;


肺熱實證之用瀉白散和虛證之用百合固金湯;


腎熱實證之用瀉腎湯和虛證之用六味地黃湯等。


就內傷發熱證治舉例來說,如:氣虛發熱:多見身熱煩渴,頭痛,脈大而虛,大便溏瀉,少氣懶言,疲倦嗜臥等症,是因氣虛下陷,陰火上衝所致,治宜補中益氣湯甘溫益氣以除熱。


本證由於氣虛不能固表,每易感受風寒而形成內外合邪的局面,而補中益氣湯方雖以參耆術草補益中氣為主,但方中升柴既能升舉內傷下陷之脾氣,又能兼散外感在表之風寒,故又為氣虛之人感冒風寒的良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4:16 | 只看該作者

陽虛發熱


多見身熱面赤,手足躁擾,渴欲冷飲而不飲,意欲裸體而不裸,四肢厥冷或但足冷,脈沉微細或浮大而按之虛空等症,是因陰盛於內,格(戴)陽於外(上)所致,治宜通脈四逆湯甘溫回陽以除熱。


本證既可見於內傷病中,如趙養葵所說的「平日不能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地,故游於上而不歸」便是;


也可見於外感病中,如《傷寒論》所說的「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便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4:30 | 只看該作者

血虛發熱


《脾胃論》所指「肌熱、燥熱、煩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的「血虛發熱」,是屬血陽虛證,治宜當歸補血湯以溫補血陽。


如其血虛發熱屬血陰虛證的,則宜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主治。


這和六味地黃湯所主治的精陰虛證的陰虛發熱又同中有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4:54 | 只看該作者

陰虛發熱


《醫方集解》所載六味地黃湯治真陰虧損,精血枯竭,腰痛足酸,自汗盜汗,耳鳴耳聾,頭暈目眩,遺精便血,消渴淋瀝,足跟作痛,發熱咳嗽,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等症。


汪昂附注「趙養葵作《醫貫》,專用此湯大劑治病,且云即以傷寒口渴言之,……但云欲飲水者不可不與,不可多與,別無治法,縱有治者,徒知以芩連梔柏麥冬五味花粉,甚則石膏知母,此皆有形之水,以沃無形之火,安能滋肝腎之真陰乎?


若以六味地黃大劑服之,其渴立愈,何至傳至少陰而成燥實堅之證乎?


並指出「以地黃湯治傷寒,亦趙氏之創見也」。


由此可知,外感既已造成了內傷,即屬內傷病,其陰虛內熱,自亦可用六味地黃湯滋陰清熱,而不應以內外有別排斥之。


這是就內傷發熱虛證與外感病的關係舉例而言。


若就內傷發熱實證與外感病的關係舉例來說,如《傷寒論》所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陽明少陰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等,即指外感三陽病中包含有內傷痰飲、食積、瘀血等實證在內。


正由於外感熱病和內傷熱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只有把它們統一起來,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指導臨床,提高療效。


如何統一熱病辨證論治體系?


我認為應當使之網羅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之中,落實在六經、三焦、衛氣營血、臟腑之上。


即以表裡寒熱虛實為綱,分為表寒虛實證治、表熱虛實證治、半表半裡寒熱虛實證治、裡熱虛實證治和裡寒虛實證治;


而以六經、三焦、衛氣營血、臟腑為目,在表寒虛實證治、半表半裡寒熱虛實證治和裡寒虛實證治中,保持外感熱病的傷寒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在表熱虛實證治和裡熱虛實證治中,保持外感熱病的溫病三焦和衛氣營血辨證論治體系;


以及內傷熱病的臟腑辨證論治體系。


在這個八綱統一的大體系中,集中了外感、內傷熱病的理、法、方、藥,不僅相得益彰更趨於完善,而且避免了寒溫對立的傷寒陽明病和溫病上中焦氣分病的白虎、承氣湯證的重復。


尤其是在寒溫統一中,解決了傷寒厥陰病這一所謂「千古疑案」,從而完善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因此,這種統一方法,既保持了六經、三焦、衛氣營血和臟腑辨證論治各自的局部系統性,又在八綱的統領下,綱舉目張地有機地聯繫起來,具有共同的整體系統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5:15 | 只看該作者

二、五淫論六淫(氣)之名


始於《內經》。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及其「六氣分治」的「風淫」、「熱淫」、「火淫」、「燥淫」、「濕淫」、「寒淫」之法等。


但從《靈樞?通天》「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人「外內之應」的五氣(風、熱、濕、燥、寒)、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臟(肝、心、脾、肺、腎)、五體(筋、脈、肉、皮、骨)、五竅(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憂、恐)、五色(蒼、赤、黃、白、黑)、五音(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鹹)、五方(東、南、中、西、北)等的理論體系來看,六淫(氣)實應定為五淫(氣)。


五淫(氣)且有內外之分,其理論依據是:外五淫(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和《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等。


王冰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謂四時之生長收藏。


冬水寒,夏火熱,秋金燥,春木風,長夏土濕,謂五行之寒暑燥濕風也。


這就是指外五淫(氣)而言。


再從張志聰對《素問?六節藏象論》的「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之勝,各以氣命其藏」所注「以氣命藏者,春之木內合肝,長夏土內合脾,冬之水內合腎,夏之火內合心,秋之金內合肺,故曰各以氣命其藏也」來看,外之春木風,夏火暑,長夏土濕,秋金燥,冬水寒,是與內之肝木風,心火熱,脾土濕,肺金燥,腎水寒相合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5:44 | 只看該作者

內五淫(氣)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


張志聰注:「五藏,五行之所生也。


喜怒憂思恐,五藏之神志也。


夫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萬物化生。


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藏,化五氣,生五志,而復通乎天氣。


由此可見,「人有五藏化五氣」,就是指內五淫(氣)的肝臟化風氣,心臟化熱氣,脾臟化濕氣,肺臟化燥氣,腎臟化寒氣而言。


而人之內五氣(淫)的肝木風,心火熱,脾土濕,肺金燥,腎水寒,則是與天之外五氣(淫)的春木風,夏火暑,長夏土濕,秋金燥,冬水寒相通的。


必須明確,風、熱、濕、燥、寒五氣(淫)是各自有其從名到實都相互迥異的特性的。


而熱與火(火之氣為熱)、暑(暑為夏令熱氣)則名異實同,並無特性上的差異。


何況地之有形的五行之火,同天之無形的五氣之熱(暑),是只可相配,不能並列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5:57 | 只看該作者

(一)外五淫從《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和「天元紀大論」所謂「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和「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結合到「生氣通天論」和「五常政大論」所謂「大風苛毒」、「熱毒」、「濕毒」、「燥毒」、「寒毒」來看,可見外五淫是有毒的,而其毒邪是具有五氣特性,並可從其致病後的臨床表現上反映出來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6:09 | 只看該作者

外風


如傷風的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和頭痛昏暈抽掣,反映出風性疏泄、動搖的特點;


風痹的痛無定處和風疹的忽隱忽現,反映出風性善行數變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6:32 | 只看該作者

外熱


如熱蒸陽明的大熱大汗脈洪大和熱結陽明的潮熱腹脹滿痛不大便,或熱迫腸間的身熱暴注下利,反映出熱性發洩而主豐隆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6:43 | 只看該作者

外燥


如秋燥病的身熱乾咳口鼻咽喉乾燥,反映出燥性主乾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6:56 | 只看該作者

外濕


如濕溫病的身熱不揚、頭身沉重、關節痹著而痛、口黏苔膩、脈濡,反映出濕性緩而重濁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7:15 | 只看該作者

外寒


如傷寒病的發熱惡寒無汗、頭項背腰強痛、脈緊,反映出寒性凝斂收引的特點。


但由於外五淫常相兼而致病,故又多見如麻黃加朮湯所主治的風寒濕證;


麻杏苡甘湯所主治的風濕熱證;


白虎湯所主治的燥熱證;


八正散所主治的濕熱證;


胃苓湯所主治的寒濕證等。


又從《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避其毒氣,即不邪乾」來看,可見外五疫(癘)邪更是有毒的。


再從其木、火、土、金、水五疫(癘)聯繫到木合風氣(淫)、火合熱氣(淫)、土合濕氣(淫)、金合燥氣(淫)、水合寒氣(淫)來看,又可見外五疫(癘)毒也是具有五氣特性,並可從其致病後的臨床表現上反映出來。


這和上述外五淫毒致病相比,雖有傳染與否之別,但在五氣特性的臨床表現上則是一致的。


外五疫(癘)毒(風木疫毒、火熱疫毒、濕土疫毒、燥金疫毒、寒水疫毒)也和外五淫毒一樣,常相兼而為病,如風寒(濕)疫毒病證、風熱(濕)疫毒病證、濕熱疫毒病證、燥熱疫毒病證、寒濕疫毒病證等。


為此,必須針對不同的疫毒,採取不同的解毒方法,才能提高療效。


如風寒疫毒之用荊防敗毒散;


風溫疫毒之用普濟消毒飲;


濕熱疫毒之用甘露消毒丹;


燥熱疫毒之用清瘟敗毒飲;


火熱疫毒之用黃連解毒湯等。


但應看到的是,前人治療疫病,雖然重視解毒,並不佔據主導地位。


如喻嘉言論疫病治分三焦時指出「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


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


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等,足以證明。


還應看到的是,無論是外五疫毒或外五淫毒所致的外感病,只要辨證論治得當,都能收到不解毒而毒自解(或雖無解毒之名,卻有解毒之實)的效果。


如風寒邪毒在太陽之表的,可用麻黃湯發汗而愈;


風溫邪毒在上焦肺衛氣分的,可用麻杏甘石湯宣清而愈;


溫熱邪毒在氣分的,可用白虎湯或承氣湯清下而愈;


在營分的,可用清營湯清營透熱轉氣而愈;


在血分的,可用犀角地黃湯涼血散血而愈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7:27:35 | 只看該作者

有人把傷寒、溫病和瘟疫三者鼎立起來


認為傷寒和溫病是對立的,瘟疫又和傷寒、溫病是對立的。


因為傷寒和溫病都不傳染,而瘟疫則是傳染的。


其實,雖然外五淫毒致病不傳染,外五疫毒致病傳染,但它們都屬於外感病範疇,在臨床上按五氣特性辨證論治,則是彼此相通,具有共性,可分又不必分的。


所以前人在論述傷寒、溫病時常包括疫病在內。


如《傷寒論》序中所謂:「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如果不是疫癘為病,其死亡率是不可能有這樣高的。


故其《傷寒例》指出:「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天氣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又如《溫病條辨》上焦篇首先提出的九種溫病中,就包括溫疫在內。


由此可見,傷寒、溫病、瘟疫三者鼎立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6:24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