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金匱要略》指出】
「咳唾引痛」,「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這和本案主要脈症是完全符合的。
初診時本應採用十棗湯,但因久病體弱,未敢遽投,而選用較為平穩的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三子養親湯加味,雖然獲得一些效果,但主症毫不見減。
萬氏乃在二診時放膽投以十棗湯方加味,先服3劑,患者即覺病減其半,繼進9劑而病去十之七八。
當時根據《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古訓和藥下胃中不適的反應,曾在五診時停用十棗湯而仍用初診方6天,不料病勢退而復進,固仍投以十棗湯加味再服8劑,終使懸飲十去其九,繼予調理而痊癒。
可見用毒藥治病,只要藥與證符,就應大膽放手,除毒務盡,而不應躊躇不前,或半途而廢。
何況十棗湯逐水實有履險如夷之妙,如柯韻伯論本方說:「仲景利水之劑,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
……甘遂、芫花、大戟辛苦氣寒而秉性最毒,並舉而任之,氣同味合,相須相濟,決瀆而大下,一舉而水患可平矣。
然邪之所湊,其氣已虛,而毒藥攻邪,脾胃必弱,使無健脾調胃之品主宰其間,邪氣盡而元氣亦隨之而盡,故選棗之肥大者為君,預培脾土之虛,且制水勢之橫,又和諸藥之毒,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
非其他逐水峻劑可比。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甘遂、大戟、芫花均能刺激腸管,增加蠕動,產生瀉下作用,並能利尿。
芫花且能止咳祛痰,它雖與甘遂、大戟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共奏逐水之功,但芫花對水隱痰癖的咳喘痛引胸脅之症更有良效。
因三藥味辛苦,刺激性強烈,若按古法研末吞服,必致刺激口腔及咽喉而引起口舌咽喉乾燥甚至聲音嘶啞等不良反應。
故三藥如研末服,最好裝入膠囊,並用大棗煎取濃汁送吞,以避免上述弊病。
有人認為三藥必須末服,若用水煎服則無效。
其實並不儘然,水煎服之亦有效,本案即其一例(萬氏常用十棗湯方三藥同大棗水煎服,治癒懸飲多例,這裡僅選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