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5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8:19 | 只看該作者

患者服藥一劑


體溫即降至37.7℃,小便通利,嘔吐即止。


進二劑,體溫36.2℃,大便通下,三劑藥後,頭沉重、眩暈、頭痛、嗜睡已解,浮腫大減,精神見振,能進少量流食。


查:白細胞8000。


分類:分葉64%、淋巴35%、嗜酸性1%;


尿:蛋白微量、紅細胞5~7/高倍、白細胞1~2/高倍。


周身仍感倦怠無力,舌質淡苔白潤,脈細弱。


為大病瘥後,正氣未復之象。


原方去藿香、佩蘭、海鳳藤,加草蔻仁5克、菖蒲10克、川朴10克,乾薑改用5克,以醒脾和胃,降逆寬中。


五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8:33 | 只看該作者

1992年5月21日三診


上藥連服五劑,胃納得開,諸症均杳,已能下地活動。


舌質淡、苔白、脈弦滑。


既見大效,守方又進六劑,化驗血、尿無異常,痊癒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8:54 | 只看該作者

三、「理氣散瘀」治濡瀉詹某某


男,65歲,幹部。


1992年6月19日初診。


患者形體消瘦修長,面色微黃中透有青紫之氣,木型之質。


自述身體素壯,除偶有感冒外,未患過其他疾病。


1990年體檢時偶發現有膽囊炎、膽結石,本人卻無任何不適。


唯十餘年來一貫便溏,便下不爽,有不盡之感。


睡眠較少,每日約4~5小時。


余無異常。


多年來經中西醫治療,收效甚微。


近日有加重之勢。


舌質暗、苔白滑、脈弦細數。


四診辨析,為肝木疏泄太過,脾土長期受制,陽氣不伸所致,即《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濕盛則濡瀉」是也。


壬申歲運之年,為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丁壬化木,屬木運太過,脾土不及之歲。


況少陽與厥陰經脈相絡屬,互為表裡,同氣相求,且又兼「同天符」之年。


風木與相火相煽,熱蒸濕騰,濕蘊化熱。


但脾陽素虛,濕熱之勢亦微,而內仍呈以「寒濕」為主之候。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風熱參布,雲霧沸騰,太陰橫流,寒乃時至」,其民病「寒中」,「內為泄滿」。


宿有「泄瀉」之疾者,逢木運太過兼同天符之年,脾土受抑愈甚,腹瀉自然加重。


情志抑鬱,久則化熱,膽失定謐,故心煩眠少;


心主血脈,舌為心之苗,氣滯血瘀則舌質暗晦;


面色黃而透青紫之氣者,為肝木橫克脾土之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9:12 | 只看該作者

河間云


「氣有餘便是火」。


據此,當清泄風木、調暢氣機為治。


但患者泄瀉經久,其本已虛,雖值運年濕熱淫溢,然「壯火食氣」,熱則氣耗陽微而陰盛,因之,不且用辛涼或苦寒之品。


依據《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溫氣熱,治以濕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的理論,以疏肝和絡,調氣暢中法。


方用四逆散與新絳湯意化裁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9:23 | 只看該作者

藥用


橘葉10克、柴胡12克、桃杏仁各9克、炒枳殼10克、青皮9克、鬱金10克、金錢草12克、醋莪朮6克、赤芍10克、旋覆花(布包)9克、甘草3克。


方中橘葉、柴胡、金錢草為君,橘葉、柴胡入厥陰、少陽,調暢氣機,達木培土,使太陰運化有權;


金錢草味淡性平,走厥陰、少陽、太陰,清利三經濕熱,令三焦行其決瀆之積。


青皮、赤芍、枳殼、旋覆花、桃杏仁為臣,和絡行氣化瘀,蕩腑通幽,開肺氣利大腸,達到通因通用的目的。


鬱金、醋莪朮為佐,活血通脈、下氣寬中、開胃消積。


甘草味甘性平,調和諸藥,柔肝緩急為使。


諸藥合用,清而不寒,疏而不峻,肅而不伐,木氣得平,達到土運自復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9:35 | 只看該作者

6月24日二診


進藥四劑,泄瀉大減,納穀見增,惟睡眠少如故。


脈來右弦細,左弦細數,舌象同前。


左脈數者,為鬱熱未盡之象。


效不更方,加黃連3克,以清心經鬱火,使熱去神藏則睡眠自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59:46 | 只看該作者

6月30日三診


服藥六劑,肝木調暢,濕熱亦杳。


大便雖已成形,但仍發軟。


脈沉滑、舌質淡、苔白,是脾虛挾濕之候,再以健脾益氣,行氣利濕之劑,五帖而愈。


本例脈證與歲運相參,方藥與病因病機相合,組方嚴謹,遣藥精當,共奏行氣祛濕,化瘀消痰之功。


方中未用一味止瀉藥物,而收到止瀉捷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0:26 | 只看該作者

四、嘔吐日久治用濡潤許某


女,27歲,近兩月來噁心、嘔吐、量不多、納少,惡食油膩,精神委頓,肢倦乏力,兩脅脹痛不適,時咳逆上氣,便溏。


因其愛人患有肝炎,自疑相染,於1978年1月3日到首都醫院就診,經查: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正常。


腹平軟,肝肋緣下可觸及,脾未觸及,肝功正常,HBSAg(-),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未見異常。


服西藥月餘未效,亦經中醫診治,服香砂六君子湯等溫中散寒之劑,亦未見好轉。


遂於1978年2月8日轉我院就診。


患者除上述諸症外,面色萎黃,詢知發病於產後五個月,係由情懷抑鬱,飲食不慎而起。


舌質紅,尖有潰瘍,苔薄白,脈弱細而滑。


審證切脈,認為此乃肺胃陰虛,肝木橫逆,克脾犯肺,胃失和降所致。


擬先清肅和降以制肝,和胃化痰以治標。


方以溫膽湯合蘇葉黃連湯意化裁:蘇葉(後下)4.5克、尾連2.5克、炒枳殼9克、杷葉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生甘草3克、竹茹9克。


藥進六劑,嘔吐止,飲食少進。


惟舌紅苔少,時有咳逆,肺胃陰虛之象畢露,遂即轉入甘平濡潤柔肝和胃之治。


仿沙參麥冬飲合一貫煎意化裁加炮薑一味以反佐之。


藥用:沙參12克、麥冬9克、川楝子9克、石斛9克、竹茹12克、山藥15克、枸杞子9克、茯苓12克、炮薑3克,10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0:44 | 只看該作者

三診時


舌質轉潤,苔見薄白,脈亦緩和,諸症均減,精神漸充,納穀日增。


遂以參苓白朮散意增損,以善後調理。


嘔吐一證,多責之於胃,胃氣上逆為其主要病機。


《黃帝內經?舉痛論?至真要大論》等篇中有不少關於嘔吐之論述。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對嘔吐之病因、病機、證治論述更為詳盡。


然觀其方,大都為寒、熱、痰、飲、宿食之嘔吐而設,僅大半夏湯一方,以人參、白蜜配半夏治胃反嘔吐,全方甘緩濡潤,養陰通胃降逆。


但後世用之並非普遍。


蓋胃為陽明燥土,喜柔潤,得陰則安,燥則氣逆。


清?葉天士創「腑宜通即是補,濡潤胃下行」之論;


吳鞠通提出「諸氣鬱,諸痿喘嘔之因於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之說,以補先賢之未逮。


此患者病起於產後五月,正哺乳之際,氣陰被耗,加之情志不暢,肝鬱氣滯,鬱久化火更加傷陰。


肝旺氣逆,犯胃灼肺,是故嘔逆頻作。


前醫以其便溏肢倦而誤為脾胃虛寒,投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劑,遂致陰津愈耗,虛火亦熾,不僅無功,嘔逆反增。


今先以薛生白蘇葉黃連湯合溫膽湯調和肺胃,清膽(同樣清肝)除熱,妙在以枇杷葉肅肺,肺金清而肝木自涵,氣逆平而嘔自止。


嘔止之後,則以一貫煎合沙參麥冬飲化裁而治其本,故三診而獲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1:06 | 只看該作者

五、陰虛挾濕胃痛在臨床工作中


對於陰虛胃痛挾濕的患者,處方遣藥頗感棘手,滋陰慮助濕,滲濕恐傷陰,且針對脘悶症狀多用理氣藥物;


而理氣的藥物又多香燥傷陰。


如何恰當地解決這些矛盾,確是個關鍵問題。


患者王某某,男,年過半百。


幾年來胃脘部一直脹悶,伴有隱痛不適,中下腹發涼、便溏、得暖不解。


服用西藥健胃之品,並經中醫診治,先後服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旋覆代赭石湯、黃連湯等方劑,非但不效,症狀反而加重。


遂來我院就診。


除上述諸症外,且胃脘時有灼熱感,噯氣,矢氣頻作,便溏量多,中下腹部發冷,舌質紅少苔,脈沉弦小滑。


從證候上看,脘悶腹脹、隱痛、噯氣、矢氣頻作,為脾胃升降失調,濕阻氣滯之徵;


便溏量多,中下腹發涼,似屬脾腎陽虛無疑,但無四末不溫、惡寒、肢倦等症,反而得暖不解,胃脘部時有灼熱感,加之舌光紅少苔,脈來沉弦小滑,實係陰虛挾濕之候。


治宜理氣和胃,佐養胃陰法。


藥用:太子參9克、玉竹9克、山藥9克、厚朴花9克、藿梗(後下)9克、炒枳殼9克、半夏6克、腹皮子各6克、茯苓12克、草蔻仁(後下)6克、甘草3克,三劑。


藥後腹脹消失,大便正常,腹部發涼亦瘥。


但胃脘隱痛、噯氣如故,舌質仍光紅而無苔,口乾,口渴,脈弦細小數。


濕邪雖除,而胃陰不足之象畢露。


遂以滋養胃陰,兼理氣止痛法。


藥用:太子參9克、沙參9克、炒枳殼9克、佛香9克、紫丹參9克、檀香6克、草蔻仁(後下)4.5克、白芍9克、瓦楞粉(包煎)15克、玉竹12克、石斛9克。


先後以本方加減八劑。


藥後胃脘疼痛已瘥,灼熱感亦減,口乾、口渴已微。


惟仍覺脘部痞悶,舌苔薄白,脈來弦細,為胃陰得復,氣機未調之徵兆。


遂以上方加大藥量,研末為丸,緩緩圖治,以資鞏固。


藥用: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炒白朮30克、茯苓30克、北沙參30克、丹參60克、白芍12克、梭羅子12克、炒扁豆15克、檀香12克、麥冬15克、焦三仙各12克、瓦楞子15克、桂枝18克、枳殼(炒)15克、草蔻仁15克、九香蟲15克、甘松18克、佛香18克、川楝子18克、醋元胡18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六克,日二服,每服一丸,白開水送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1:46 | 只看該作者

對此患者追訪四年


自從瘥後,胃痛未再復發,飲食正常,體質健壯,整日工作。


本案辨證要點在於胃脘隱痛有灼熱感,舌光無苔,得暖不解,為陰虛之候;


腹脹便溏量多,中下腹發涼,是脾虛濕感之象。


前醫以溫中燥濕、益氣健脾、調中降逆等法治療,不僅無功,反而有溫燥劫陰,降逆耗氣之弊。


初診時以太子參、玉竹、山藥益氣養陰;


用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枳殼等藥調氣除濕。


藥僅3劑而腹脹消,便溏除。


二診時口乾、口渴、舌光紅無苔等胃陰虛之證始為突出。


吳鞠通曾言「復胃陰者,莫如甘寒」。


故變佐法為主法,以滋養胃陰之益胃湯合丹參飲之意化裁,而見顯效。


後以丸藥滋養胃陰健脾除濕收功。


治療本證,祛濕之時,宜遠辛熱香燥,以防劫陰耗氣。


氣不化津,津不化氣者,宜益氣養陰。


滋而不膩,毋礙祛濕,少佐以輕苦微辛流動之品,但隨胃氣下行之特性即可,不可太過,以防傷氣耗陰,總以法隨證轉為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2:24 | 只看該作者

六、北方亦多濕邪論歷代醫家對濕邪致病均有論述


丹溪有「六氣之中,濕熱為重,十常八九」之說,然多詳於熱而略於濕。


葉天士明確指出:「吾吳濕邪傷人最廣」。


因江南水鄉,溝渠縱橫,天熱下逼,地濕蒸騰,人處其中,易得濕病,誠乃真知灼見,因對治濕之法,大有發揮。


亦有學者認為,北方乾燥,剛勁多風,則濕邪不甚。


余曰不然。


積多年臨床經驗,體會到濕邪傷人,有天、地、人之不同,有內、外之別,有盛、衰之分。


夫天暑下逼,氤氳蒸騰,或感受霧露雨淋,是天之濕也;


久居潮濕之地,江河湖海之濱,或水中作業,是地之濕也;


若暴飲無度,恣食生冷,或素嗜濃茶,或饑飽失常,肥甘厚味,皆人之濕也。


天地之濕傷人,誠為外濕;


而人傷飲食,則多為內濕。


濕邪傷人,無論內外,最易困遏脾陽,令脾陽不振,失其運化,所謂「濕困脾土」是也。


而脾虛不運,輕則停而生濕,甚則聚而成飲,凝而成痰,積而成水。


外溢則為膚腫、瘡癢、濕疹;


上泛則見頭重如裹,咳逆眩暈;


停於中則脘痞納呆,胸悶嘔惡;


下注則為泄瀉、白濁、帶下等症。


凡此之類,皆屬濕證,所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隨其所在而表現不同,除一般特點外,臨證尤應注意其舌脈。


舌體多胖大,質呈暗淡或暗紫,苔多黏膩滑潤,脈多濡緩細澀。


濕邪為害,傷人甚廣,不獨南方多見,北方亦未可忽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2:37 | 只看該作者

七、診余話夜讀「白天診病,夜間讀書」


是中醫師的優良傳統,也是提高中醫學術和臨床水準的有效方法。


大凡業醫者,日間診務繁忙,無暇讀書學習,惟入夜病人求者少,稍有閒時,帶著診病所遇到的疑難問題,攻讀有關中醫書籍,找出癥結所在,誠乃一大樂事。


多數古代醫家,皆是如此,博學由是而成。


如清代的徐大椿,讀書逾萬卷之多。


但中醫書籍浩如煙海,究應從何入手?


因此,有較好的讀書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3:04 | 只看該作者

中醫書籍,歸納之約分為四類


一是經典醫籍,需要精讀者,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


當然《內經》亦可選讀,如《內經知要》。


二是歷代有代表性的書籍,多屬於先賢名著,可以結合本人的專業和研究方向精選,如研究脾胃病,可選李東垣的《脾胃論》;


但本書長於治脾陽,略於脾陰,尚需結合《慎柔五書》、《不居集》、《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等書來補充;


其次,東垣又略於治胃,還要選讀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的有關甘涼濡潤等法則,以汲取營養,始能全面。


再如治傷寒之學,自成無己注解以下數百家,可選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柯琴的《傷寒來蘇集》、尤怡的《傷寒貫珠集》等。


三是參考書籍,此類書各有所長,但亦不必盡讀,可選每書之精華部分,即有獨到之處者,細覽之。


如《醫貫》論命門,《溫疫論》述雜氣,王旭高治肝病之類。


四是查閱書,隨時需要因疑難問題而查閱之。


如《醫部全錄》、《珍本醫書大成》、《醫方類聚》、《赤水玄珠》之類。


讀書之時,若遇有所得,可作讀書筆記,提要鉤玄。


讀書宜多思,正如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矣」。


多思而書諸筆端,日積月累,則多有所成。


尤怡的《醫學讀書記》,就是很好的成功事例。


診余讀書,是古人成功的經驗,確為提高臨床療效的好方法。


雖然勞苦一些,但診余誦讀之時,悟得一理,或得一起死回生之術,猶有良師指點,茅塞頓開,其欣慰之情難以言表。


急病人之所急,恨為醫之方少,這是讀書持之以恆的動力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3:31 | 只看該作者

八、治喉喑切忌早投苦寒喉屬肺係


為呼吸、聲音之門戶。


熱邪、寒邪乾之均易引起失音等病變。


肺熱壅盛所致者,宜清肺瀉熱,熱退則肺氣清肅,聲音自復。


沈金鼇所謂:「音聲病,肺家火熱證也,蓋聲啞者,莫不由於肺熱」是也;


由風寒外束而致者,當疏風散寒,使肺氣得宣,氣機調暢,音啞自愈。


即朱丹溪所謂:「風冷能令人卒失者」是也。


但在臨床證治中,因醫者不察,喜清涼,失疏解,專以苦寒清熱為事,致寒邪內閉,釀成「喉喑」重症,可不慎乎?


至於肺燥傷陰,金破不鳴,勞嗽所致者,又當潤肺生津,滋陰養血,隨證而施,不可偏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3:52 | 只看該作者

曾治一婦女


姓潘,年34歲,教師。


1971年因感冒引起急性咽喉炎,未予根治,即照舊上課,致每年輒發數次,發時咽喉疼痛,音啞一周左右,始逐漸恢復正常。


近四月來,咽喉一直疼痛,音啞,語言難出,先後經數醫院確診為「喉肌軟化症」。


曾用抗生素及消炎西藥,並用清熱解毒、清咽利喉、清燥救肺等多劑中藥,效果不僅不顯,反出現胸膈窒悶,納呆脘痞,氣短,後背怕冷,體重下降,尤以聲音嘶啞,不能講話為苦。


於1975年9月23日來診。


患者面形瘦弱,色夭不澤,兩目乏神,表情苦悶,不能口述病情,只能以筆代口,證如上述。


舌體胖有齒痕,質淡、苔膩水滑,脈象沉細。


四診合參,詳為辨證,顯係風寒外束,失於宣散。


苦寒早投,陰柔過用,致寒邪內閉,客於少陰,上逆會厭,形成太少兩感,本虛寒而少陰標熱之喉喑重症,急以溫經散寒治其本,滌熱利咽治其標。


仿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大黃附子湯、甘草湯意化裁,制小其服,以觀動靜。


藥用麻黃1.5克,淡附片(先煎)3克,細辛0.3克,生大黃1.5克,青果12克,半夏6克,生甘草3克,二劑。


藥後胸膈得舒,背寒已除,聲啞好轉,少能發音,但仍不能說話,為標熱得去,陰霾之邪有蠲除之勢,腎陽有來復之機,既見小效,守法不更。


上方去大黃加沙苑子,以益腎氣,又服14劑,聲啞明顯減輕,發音較前稍高,能說簡單語言。


惟經常感冒,乃陽虛所致,予補中益氣丸先後八袋,每次6克,日二次。


至11月6日,外感已解,氣短亦輕,說話聲音較前清晰,但身倦乏力,腰酸膝軟,下肢浮腫,白帶多而清稀。


舌體瘦,質淡,苔薄白,脈來沉細尺弱。


總屬脾腎陽虛所致,宜溫補脾腎,佐以利咽。


藥用黨參、白朮、附子、仙靈脾、菟絲子、沙苑子、茯苓、山藥、玉蝴蝶、蟬衣,五劑。


為提高療效,加速愈期,兼予針灸療法。


取左照海,針3分,用燒山火補法;


右三陰交,針8分,廉泉針1寸(斜向舌根),以平補平瀉手法,共三針,留針5分鐘。


方中照海能滋腎利咽,引虛下行,三陰交能補益肝脾腎三經之經氣,經氣充盛則聲音可復;


廉泉為治失語要穴,取之收效更捷。


至1975年11月11日,聲音清晰,說話正常,諸證向愈,囑再進上方五劑,以資鞏固。


追訪至1978年未見復發。


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暴啞聲不出」,張石頑頗有體驗,他說:「若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辛湯溫之,並以蜜製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二證寒熱天淵,不可不辨也」。


確是從實踐中來。


蓋足少陰之經脈循喉嚨,挾舌本,不僅肺為聲音之門,而腎實為呼吸之根。


如寒邪犯腎,多成此疾。


本例病程雖久,但其病機與張氏所說不謀而合,係由誤治引起,故以麻黃疏解在表之寒邪;


附子、細辛溫散本經之虛寒,反佐大黃以清瀉少陰之標熱;


配半夏以辛散開結,青果以利咽喉;


甘草以甘緩守中。


方雖辛溫燥烈,但配伍得宜,有散寒解凝,宣肺發聲之功,而無傷陰耗液之弊,藥僅服用兩劑,即見初效,在陰寒得散,胸陽得振,證情好轉之後,隨即以補中益氣,健脾溫腎,針藥兼施,以收全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4:1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百麥安神飲方藥組成:百合30克、淮小麥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


功能:益氣養陰,清熱安神。


主治:凡由心陰不足、虛熱內擾,或氣陰兩虛、心神失養而引起的神志不甯、心煩易怒、悲傷欲哭、失眠多夢、善驚易恐、心悸氣短、多汗,時欲太息、舌淡紅或嫩紅,脈細弱或細數無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4:25 | 只看該作者

適應證


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4:39 | 只看該作者

方解


思慮過度,心陰暗耗;


或久病不愈,致陰血耗傷;


或勞傷心脾,氣血兩虧而使心失所養,心神不寧。


故用淮小麥、甘草、大棗益心脾之氣;


以蓮子肉、百合、大棗養血和營,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內蘊之虛熱;


且淮小麥、百合、蓮子肉、夜交藤、大棗諸藥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諸藥合用,共奏養心陰、益心氣、清虛熱、緩諸急、安神定志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2:05:29 | 只看該作者

煎法


上藥以冷水浸泡半小時,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鐘,濾汁存暖瓶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9:46 , Processed in 0.734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