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4:46 | 只看該作者

3調理脾胃


升降為要:路氏認為既然心與胃腑以膜相鄰,它們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


就必與膈肌的升降運動有關。


如脾胃失調,升降失司,橫膈不降,濁氣上逆,則阻礙胸中肺氣肅降,累及於心而發各種心病,或促使已有心病的病情加重。


故路氏提出心痹病人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多懶於運動,消化功能薄弱,更應節飲食,忌肥甘,注意採取「晚飯宜少」的預防措施,以免損傷脾胃,食積中脘,脘悶腹脹,氣壅胸膈,呼吸不利而誘發心痛。


路氏在辨治冠心病過程中,十分注重升降藥物的運用。


在升脾陽方面,如係濕濁為患,阻礙氣機者選用藿香、葛根、荷葉、荷梗等;


若為脾虛下陷者,選用柴胡、升麻、白朮等。


在和胃降濁方面,多用枳實、厚朴、竹茹、旋覆花。


又因肺主宣散肅降,故兼用杏仁、枇杷葉、桔梗等以加強其利氣祛濕、肅肺降逆之功效。


並善於將兩種不同性味的中藥組成藥對,如:荷梗配藿梗,麥芽配穀芽,山藥配白朮,菖蒲配鬱金,桂枝配丹參,木香配丹參,枳殼配旋覆花,黃耆配當歸等,以利氣機的升降開闔,氣血之順暢條達,對治療與脾胃失調有關的心痹,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5:07 | 只看該作者

4師古不泥古


知常達變:路氏提出,近年來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人們的身體素質明顯改變,使疾病的發病譜相應產生變化,因過食肥甘、嗜煙飲酒,濕濁痰阻為患的心痹也日益增多。


他認為現代臨床中,心痹的病因病機已不止仲景所論「陽微陰弦」一途。


即使胸中陽氣不虧,在飲食、情志等因素作用下,也可發生冠心病。


此類病證既可表現為實多虛少,也可表現為純實無虛。


其病機變化特點是:素體陽盛之人,由於飲食不節,致使納運不及,聚濕生痰,蘊而化熱,濕熱薰蒸,上蒙心包,發為心痹。


治療上應重在豁痰逐邪,疏通氣機,藥用重濁、陰柔、滋膩之品,更慎用補益藥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5:25 | 只看該作者

(二)治法遣藥特色


1心脾兩虛致心痛:證見胸腹隱痛或刺痛,心悸氣短,乏力倦怠,食少納呆,失眠多夢,面色蒼白無華,大便乾結或溏瀉,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為脾虛不能生血,血虛心失所養之象。


治宜益氣健脾、補血養心。


藥用:黃耆、太子參、白朮、茯苓、木香、當歸、棗仁、丹參、穀麥芽、炙甘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5:48 | 只看該作者

2宗氣匱乏致心痛


表現為胸腹隱痛或悶痛,心悸易驚,納食呆滯,胃脘脹滿,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緩無力。


證因中氣虛損,清氣下陷所致。


治宜益氣補中,健脾和胃。


藥用:黃耆、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山藥、木香、砂仁、丹參、穀麥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6:11 | 只看該作者

3濕阻氣機致心痛


證見胸腹悶痛,脘痞腹脹,食欲不振,頭重如裹,或有浮腫、神疲,口乾不欲飲,舌苔厚膩或滑膩,脈濡緩或沉滑。


證為濕邪困阻中焦,氣機不利所致,治宜芳香化濁,和胃降逆。


藥用:桃杏仁、苡仁、枳實、穀麥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6:45 | 只看該作者

4痰熱壅阻致心痛


心胸窒悶而痛,脹滿納呆,嘔惡泛濁,口黏口苦,面色晦暗,精神委頓,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膩,脈弦滑。


證屬濕痰蘊積化熱,濁氣上泛。


治宜清化熱痰,和胃降逆。


藥用:清半夏、茯苓、竹茹、旋覆花、厚朴、枳實、杏仁、苡仁,黃連、菖蒲、鬱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7:04 | 只看該作者

5氣陰兩虛致心痛


主要表現為胸中隱痛或刺痛,脘脹納呆,心中煩熱,口燥咽乾,自汗或盜汗,大便乾結,舌淡或紅而少苔,脈細數無力。


證屬氣虛陰傷,虛火上炎。


治宜益氣健脾,養陰清熱。


藥用:太子參、白朮、茯苓、麥冬、黃柏、柏子仁、丹參、蓮子心、枳實、五味子、穀麥芽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7:26 | 只看該作者

6脾胃陰傷致心痛


證見胸中隱痛或刺痛,胃中灼熱,饑而不欲食,唇紅口乾喜飲,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沉細或細數。


證屬脾陰虛損,胃津虧乏所致。


治宜補脾養陰,益胃生津。


藥用:太子參、山藥、白朮、雲苓、麥冬、黃精、沙參、玉竹、天花粉、丹參、佛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7:48 | 只看該作者

7脾腎陰虛致心痛


證見胸中隱痛或刺痛,知饑不食,口燥咽乾,飲不解渴,腰膝酸軟,烘熱汗出,心煩不寐,大便乾結;


舌紅少苔,脈細數。


為脾陰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腎陰失充所致,治宜滋補脾腎,養胃生津。


藥用:太子參、山藥、茯苓、麥冬、沙參、黃精、生地、玄參、竹葉、旱蓮草、女貞子、枳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8:21 | 只看該作者

8脾胃虛寒致心痛


證見胸中悶痛,背寒肢冷,口淡納呆,喜熱惡涼,大便稀溏,舌淡,脈遲緩。


證因中陽虛損,不得伸展之故。


治宜溫通陽氣,祛寒散結。


藥用:人參、白朮、雲苓、半夏、乾薑、桂枝、薤白、瓜蔞、丹參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8:48 | 只看該作者

(三)病案舉例例一


心脾兩虛案李某,女,50歲。


患十二指腸潰瘍8年。


近兩年漸感左胸不適,經西醫診斷為冠心病。


五天前因過勞,情志不暢而突感左胸刺痛難忍,頭暈氣短,噁心欲嘔,力不能支而摔倒在地,經急救脫險。


此後胸痛日發4~5次,持續時間或長或短,雖用多種西藥治療,仍不能控制病情而來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9:21 | 只看該作者

刻診


心痛陣作,胸悶氣短,口乾納呆,心煩易怒,大便乾結。


舌尖紅,舌體胖大有齒痕,中間有裂紋,舌苔薄白,脈細數。


心電圖示:Ⅱ、Ⅲ、avF、V2-V6導聯有明顯ST-T改變。


四診合參,診斷為心脾兩虛,氣陰不足,挾有虛熱,法用扶脾益氣,通絡止痛。


方用太子參12克、生黃耆15克、桂枝15克、丹參15克、黃精10克、天麥冬各12克、小麥10克、炒柏子仁12克、生牡蠣30克(先煎)、菖蒲10克、鬱金10克、生首烏10克、生穀麥芽各15克、枳實10克。


水煎,日盡一劑。


服4劑後,發作明顯減輕,又4劑,症狀基本消失。


查心電圖:V4-V6導聯已恢復正常,其餘導聯明顯改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9:39 | 只看該作者

按語


本案為素體脾虛,運化無力,氣弱血少,心脈失充之心痹。


病之日久,氣陰兩虛,虛火上擾而見心煩易怒,舌紅脈數;


脾胃既虛,升降失司,津不上承則口乾納差,大便乾結。


方用太子參、生黃耆健脾益氣;


黃精、天麥冬、柏子仁、小麥、生牡蠣養陰生津,安神寧心;


菖蒲、鬱金開鬱宣痹;


穀麥芽、枳實、生首烏理氣消導,潤腸通便,以助脾健運。


除此之外,還注意到久病入絡,不通而痛,丹參與少量桂枝合用,取其通陽和絡之意。


諸藥合用,既有補脾益心之功,又有養陰清熱,通絡止痛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39:53 | 只看該作者

例二


痰熱壅阻案楊某,男,35歲。


素來體健,性情急躁,嗜食肥甘,吸煙飲酒,有時每頓飲酒竟達斤許。


曾因左胸悶痛,稍勞則甚而多次查心電圖,均診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發病已一年,經多方調治,療效甚微而來診。


患者形體豐腴,精神委頓,面色晦暗,下頜部有散在痤瘡,舌質暗紅,舌苔黃而厚膩;


聞之語聲重濁;


自述常感胸悶氣短,左胸疼痛,納呆泛惡,口黏口苦而不欲飲,便乾溲赤,肢體酸重,心情煩躁,夜寐夢多;


切之脈沉細澀。


查心電圖,結果同前。


辨證為膽胃失和,痰熱蘊結,治以清熱滌痰,和胃降逆。


竹茹12克、茵陳12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菖蒲12克、鬱金10克、杏仁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15克、赤芍10克、旋覆花9克(布包)、枳殼10克、甘草3克。


同時投予茶飲方:小麥30克、綠豆15克、赤小豆15克、荷葉6克,六一散15克,枳子12克,水煎後代茶頻飲。


以上方為基礎,隨證增損,經治3月,諸症日見減輕,直至消失,複查心電圖正常,追訪半年無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40:25 | 只看該作者

按語


本例既害於飲食煙酒,又傷於情志過極,鬱熱在中,妨礙氣機升降而發病。


方以竹茹、茵陳清膽祛熱以化痰,清半夏、茯苓、苡仁健脾化痰;


輔以菖蒲、鬱金、枳殼豁痰開竅,亦取其疏氣行濕之意;


佐杏仁、旋覆花降逆和絡;


忍冬藤、赤芍以活血通絡;


甘草、枳子調合諸藥並解酒毒。


諸藥合用,共奏清膽和胃、祛痰除熱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40:40 | 只看該作者

例三


脾腎陰虛心腎不交案馮某,女,55歲。


胸悶常作,陣發性左胸絞痛反復發作10餘年。


心煩心悸,頭暈乏力,夜寐多夢,知饑納差,口乾多飲,大便乾結,小便量多。


舌紅少苔,脈沉細澀。


心電圖:ST-T改變。


辨為胃陰不足,心脾兩虛。


治以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生黃耆15克、當歸9克、太子參12克、麥冬10克、黃精10克、炒柏子仁12克、丹參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寄生15克、生牡蠣20克(先煎),佛手10克。


服12劑後,諸症明顯減輕,唯仍口乾喜飲,飲而不解。


此為病久及腎,脾腎陰虛,虛火上炎,需加重滋補腎陰之藥量,遂以沙參12克、麥冬10克、半夏9克、生石膏15克、竹葉6克、炒柏子仁12克、茯苓12克、黃精15克、製首烏10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0克、炙甘草6克,藥進21劑,飲水正常,諸症得平,心電圖大致正常。


四、痹病臨床治療經驗自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成立之日起,即建立了痹病專題學組,路氏在該學組任主任委員。


在他與副主任焦樹德教授和其他委員共同組織帶動努力下,集中全國力量對痹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從1983年9月在山西雁北舉行的全國首次痹病研討會以來,已召開了6次全國性的痹病研討會,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痹病研究隊伍和提高了痹病防治水準,在弘揚祖國醫學,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了巨大貢獻。


他還不顧年高體勞,診務繁忙,伏案健筆意縱橫,奮起立說著文章,路氏主編的《痹病論治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對「風寒痹阻證」、「濕熱痹阻證」等23種痹病證候進行理論與臨床分析研究,試圖使痹病的辨治向著證候規範化邁進。


著《路志正醫林集腋》(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一書,將「痹病雜談一組」收入書內,是他集50年臨床治療痹病經驗之精華,現擇其要者錄之,可觀其治療痹病經驗特色之大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40:56 | 只看該作者

(一)不僅辨風寒濕熱


更應辨燥痰毒瘀路氏認為,痹病的發生,內因是氣血不足,營衛不調,而外因與氣候、居處、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但由於人之體質強弱不同,稟賦各異,故感受風寒濕邪亦各有偏盛,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素體陽盛者,易於化熱而成為熱痹。


從臨床實際看,單純者少,以風濕痹、寒濕痹、濕熱痹相兼者較多見。


在病因上,過去一般強調風、寒、濕、熱四邪為多,而對燥邪、氣血津液不足、風寒濕蘊化熱、痰阻、瘀血致痹等因素,強調得不夠。


而在臨床,由於氣血不足,津枯液涸,不能濡潤筋脈,或久病入絡,瘀血阻痹,或痰瘀互結,濕熱充斥者,並不少見,故王清任提出了痹病有「瘀血」之說,值得重視。


對於五臟痹,前人認為是由於外邪逐漸深入而來,通過臨床驗證,心痹、肺痹、肝痹等外邪內傷均可致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41:12 | 只看該作者

(二)風寒濕痹證治


1風痹: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多傷人上部,故以上肢肌肉、腕、肘、肩、頸、背部疼痛,遊走不定為特點。


起初多發熱、惡寒等表證。


治療以祛風解表為主,佐以散寒祛濕,方用河間之防風湯。


但微汗不宜大汗,對衛氣虛自汗出者,更宜輕輕宣散,以免過汗傷陽;


營衛不和者佐以桂枝湯調之;


往來寒熱者加小柴胡湯和解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風藥的同時,宜適當加血分藥,以風藥多辛燥,易傷津燥血,亦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程鐘齡之蠲痹湯亦可選用,雖說通治三痹,而臨床上對行痹效果較好,尤其是其加減法,符合臨床實際,如:寒氣勝加附片,濕勝加防己,痛甚者加荊芥去獨活,有化熱徵象去桂枝加黃柏,不無隨證加減之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41:28 | 只看該作者

2寒痹


寒主收引,其性凝滯,易傷陽氣,使經絡、筋脈拘緊,氣血滯澀阻閉。


故關節冷痛如掣,痛有定處,局部或全身有冷感,得熱則緩,遇寒加重為其特點。


治療應以宣散、溫通為大法。


方如仲景之甘草附子湯、附子湯及《千金》小續命湯。


兼瘀者加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雞血藤;


兼痰凝者加白芥子、膽南星、半夏等。


治痹不宜過用川烏、草烏等大熱劇毒之品,量大、久服易於中毒。


即使暫用,也當從小劑量開始,以知為度,中病即止。


如出現舌麻、頭暈、心悸、脈遲或間歇等中毒反應,則應立即停服,並採取解毒措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 11:41:44 | 只看該作者

3濕痹


濕為陰邪,重濁黏膩,易阻氣機且彌漫無形,外而肌膚,內至臟腑,無所不至。


既有內濕、外濕之分,又可內外合邪為患。


外濕入侵,困阻脾胃而生濕,濕邪內蘊,脾胃虛弱,又易感外濕。


故濕痹除以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肌膚麻木,手足沉重為主要特點外,多兼胸悶、脘痞、腹脹納呆、大便黏滯不爽,苔膩脈濡緩等症。


治療有內外之分。


外濕勝者,治應祛風勝濕,散寒通絡。


方用羌活勝濕湯,或除濕羌活湯。


風濕在表者加白芷、桑枝;


寒邪偏重者加桂枝、細辛;


有化熱趨勢者,去羌活加萆薢、二妙散。


脾濕素盛,又感外邪者,治以健脾化濕,祛風散寒,方用薏苡仁湯。


但祛濕須分三焦。


上焦濕鬱者,加藿蘇梗、杷葉、杏仁;


中焦濕阻者加蒼朮、厚朴、半夏;


下焦濕蘊者,加澤瀉、豬苓、車前子;


脾胃虛弱者,加太子參、白朮、蓮肉、山藥、白扁豆、茯苓等。


治濕痹之要訣在於行氣,行氣則必先宣肺,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藥如杏仁、桔梗、牛蒡子、藿蘇梗、荷梗等,次加佛手、木香、厚朴等流動之品,亦是行氣除濕常用之藥。


治療濕痹,不能操之過急,貴在守方,濕邪重濁黏膩,難以速去之故。


還應在守方的基礎上靈活化裁,隨證加減,以「濕為土氣,兼夾最多」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4:51 , Processed in 0.37499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