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903|回復: 55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19 20:3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4-29 23:50 編輯

黃帝內經太素

 

書名:黃帝內經太素


作者:楊上善


朝代:唐


年份:公元618-907年


分類:內經


品質:0%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9%BB%83%E5%B8%9D%E5%85%A7%E7%B6%93%E5%A4%AA%E7%B4%A0/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3:2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卷(卷末缺)?攝生之二

 

順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致邪僻,見《靈樞》卷六第二十九《師傳》篇。


自夫治民至不致邪僻,見《甲乙經》卷六第二。


自久視傷血至久所病也,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自春至末,見《素問》卷一第二《四時調神大論》,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二。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


余愿聞而藏之,則而行之,(先師心藏,比斫輪之巧,不可□□,遂不著於方也。又上古未有文著□□□暮代也,非文不傳,故請方傳之,藏而則之。平按:有所心藏,所字原缺,之則而行四字原缺,謹依《靈樞》補入。注斫輪之巧,袁刻巧誤作功,不可下原缺二字,暮代上原缺三字,袁刻不缺,謹依原抄,以存真相。)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先人後己,大聖之情也。)


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理國之意。)子孫無憂,(理家之意。)


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言其益遠。平按:終時別本作終始。)


岐伯曰:遠乎哉問!


夫治民與治自,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也,夫唯順而已矣。


(人之與己、彼此、大小、國家八者,守之取全,循之取美,須順道德陰陽物理,故順之者吉,逆之者凶,斯乃天之道。平按:岐《素問》、《靈樞》均作歧,下同,不再舉。治自別本作治身,《靈樞》、《甲乙經》均作自治。)


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民眾,皆欲順其志也。


(非獨陰陽之道、十二經脈、營衛之氣有逆有順,百姓之情皆不可逆,是以順之有吉也,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也。志,愿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3:4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順之奈何?


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患問所便。


(夫為國為家為身之道各有其理,不循其理而欲正之身者,未之有也。所以並須問者,欲各知其理而順之也。俗諱禮便,人之理也,陰陽四時,天地之理也,存生之道,缺一不可,故常問之也。便,宜也,謂問病患寒熱等病,量其所宜,隨順調之,故問所便者也。平按:自上節順者至本節岐伯曰,《甲乙經》無此文。注其理,二理字袁刻均作禮。所便下原抄本有者字,袁刻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4:2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便病患奈何?


(言何方而知其所便也。平按:《甲乙經》病下無人字。)


岐伯曰:夫人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中,腸胃中也。腸胃中熱,多消飲食,即消癉病也。癉,熱也,音丹。熱中宜以寒調,寒中宜以熱調,解其便也。平按:夫人,人字《靈樞》、《甲乙經》均無。注癉病下原有也字,寒調上原有以字,袁刻均無,謹依原抄本補入。)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齊以上皮熱;


(自此以下,廣言熱中寒中之狀。胃中熱以消穀,虛以喜飢,胃在齊上,胃中食氣上熏,故皮熱也。)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齊以下皮寒。


(陽上陰下,胃熱腸冷,自是常理。今胃中雖熱,不可過熱,過熱乖常。腸中雖冷,不可不和,不和則多熱出黃。腸冷多熱不通,故齊下皮寒也。平按:糜下《甲乙經》有色字。齊《靈樞》、《甲乙經》均作臍,上同。)


胃中寒則?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叱鄰反,張起也。飧音孫,謂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飯也。冷氣不下,故多脹。腸中冷而氣轉,故腸鳴也。平按:《靈樞》作腹,《甲乙經》作填。)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且泄;


(以上腸胃俱熱俱寒,此乃胃寒腸熱俱下時也。脹是胃寒,泄是腸熱,腸中不可熱,令熱則腸中不和,故脹且泄也。平按:脹下《靈樞》有而字。注令熱袁刻作今熱。)


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少腹痛。


(此胃熱腸寒俱時,胃熱故疾飢,腸寒故腹痛也。平按:痛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脹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4:49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


治之何先?


(胃中常熱,故欲滄滄而飲,腸中恆冷,故欲灼灼而食,寒熱乖和則損於性命。若從欲則加病,逆志則生怒,二者不兼,故以先為問也。平按:寒飲《靈樞》飲作飢。)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馭,語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令者乎?


(正可逆志以取其所樂,不可順欲而致其所苦,故以道語之,無理不聽也。平按:《靈樞》馭作敗,其道作其善,示以其所便作道之以其所便,聽令者乎作聽者乎。注理字疑衍,袁刻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5:0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本,謂根與本也。標,末也,方昭反,謂枝與葉也。春夏之時,萬物之氣上升,在標;秋冬之時,萬物之氣下流,在本。候病所在,以行療法,故春夏取標,秋冬取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5:4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謂適於口則害於身,違其心而利於體者,奈何?平按:《甲乙經》相逆作先逆。)


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淒,暑無出汗,食飲者熱毋灼灼,寒毋滄滄,(滄滄,寒也,音倉。寒無淒等,謂調衣服也,熱毋灼等,謂調食飲也,皆逆其所便也。平按:淒淒《靈樞》、《甲乙經》均作淒愴。)


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


(五臟之中和適,則其真氣內守,外邪不入,病無由生。平按:將持《甲乙經》作搏持。邪僻下《靈樞》有也字。)


久視傷血,夫為勞者,必內有所損,然後血等有傷。


役心注目於色,久則傷心,心主於血,故久視傷血。


平按:注役心,役字別本作侵。


久臥傷氣,(人臥則肺氣出難,故久臥傷肺,肺傷則氣傷也。)


久坐傷肉,(人久靜坐,脾則不動,不動不使,故久坐傷脾,脾傷則肉傷也。)


久立傷骨,(人之久立,則腰腎勞損,腎以主骨,故骨髓傷也。)


久行傷筋,(人之久行,則肝膽勞損,肝傷則筋傷也。)此久所病也。


(平按:此久所病也《靈樞》作此五久勞所病也。)


春三月,此謂發陳,(陳,舊也,言春三月,草木舊根舊子皆發生也。)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資之以氣,德之與氣,俱能生也,物因德氣,英華開發也。)


夜臥蚤起,(春之三月,主膽,肝之府,足少陽用事,陰消陽息。故養陽者,至夜即臥,順陰消也。蚤字,古早字。旦而起,順陽息也。平按:蚤《素問》、《巢氏病源》均作早。注主膽肝之府袁刻作主肝膽之府。謹按主膽二字為句,肝之府三字為句,膽為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肝經為表裡,於義既足,玩下文小腸心之府注自明。)


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廣步於庭,勞以使志也。被發緩形,逸以使志也。勞逸處中,和而生也。故其和者,是以內攝生者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


(生、予、賞者,順少陽也。殺、奪、罰者,逆少陽也。故順成和,則外攝生也。內外和順,春之應也。斯之順者,為身為國養生道也。平按:《素問》應下無也字。)


逆則傷於肝,夏為寒為變,奉生長者少。


(肝氣在春,故晚臥形晚起,逸體急形,殺奪罰者,皆逆少陽也。故其為身者,逆即傷肝,夏為傷寒熱病變也。其為國也,霜雹風寒災害變也。春時內外傷者,奉夏生長之道不足也。平按:《素問》逆則傷於肝作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為變作夏為寒變,奉下無生字。《巢氏病源》夏字下有變字,寒下無為變二字。注晚臥下形字,恐衍文,袁刻無。)


夏三月,此謂蕃秀,(蕃,伐元反,茂也。夏三月時,萬物蕃滋茂秀增長者也。)


天地氣交,萬物英實,(陰陽氣和,故物英華而盛實也。平按:《素問》英作華。)


晚臥蚤起,(夏之三月,主小腸,心之腑,手太陽用事,陰虛陽盈。故養陽者,多起少臥也。晚臥以順陰虛,蚤起以順陽盈實也。平按:《素問》晚作夜。)無厭於日,使志無怒,(日者為陽,故不可厭之。怒者為陰,故使志無怒之。)


使英成秀,使氣得泄,(使物華皆得秀長,使身開腠氣得通泄也。


平按:《素問》英上有華字, 作泄,下同,不再舉。)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


(內者為陰,外者為陽,諸有所愛,皆欲在陽,此之行者,應太陽之氣,養生之道也。平按:《素問》應下無也字,生作長。《巢氏病源》同。)


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蚤臥晚起,厭日生怒,傷英不秀,壅氣在內,皆逆太陽氣也。故夏為逆者,則傷乎心,秋為?瘧,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氣,成熱中病重也。平按:《素問》奉上無則字。《巢氏病源》無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二句。)


秋三月,此謂容平,(夏氣盛長。至秋也,不盛不長,以結其實,故曰容平也。)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天氣急者,風清氣涼也。地氣明者,山川景淨也。)


蚤臥蚤起,與雞俱興,(秋之三月,主肺臟,手太陰用事,陽消陰息。故養陰者與雞俱臥,順陰息也;與雞俱起,順陽消也。)


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春之緩者,緩於緊急,秋之緩者,緩於滋盛,故寧志以緩形。平按:《素問》形作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夏日之時,神氣洪散,故收斂順秋之氣,使之和平也。平按:注洪袁刻作渙。)


無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


(攝志存陰,使肺氣之無雜,此應秋氣,養陰之道也。平按:《素問》精作清,應下無也字。《巢氏病源》同。)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則奉養者少。(晚臥晚起,志不寧者,秋時以逆太陰氣,秋即傷肺,至冬飧泄,奉冬養之道少也。平按:《素問》奉養作奉藏。《巢氏病源》無則奉養者少句。)


冬三月,此謂氣閉藏,(陰氣外閉,陽氣內藏。平按:《素問》無氣字。《巢氏病源》同。)水冰地坼,(敕白反,分也。)


毋擾於陽,(言居陰分,故毋擾陽。平按:於《素問》作乎。)


蚤臥晚起,(冬之三月,主腎臟,足少陰用事,陽虛陰盈。故養陰者,多臥少起。蚤臥順陽虛,晚起順陰盈也。)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伏匿,靜也。臥盡陰分,使志靜也。平按:《素問》匿上有若字。)


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溫,(言十一月,陰去陽來,故養陰者,凡有私意,諸有所得,與陰俱去,順陽而來,無相擾也。)


(平按:有德《素問》、《巢氏病源》均作有得,玩本注亦作得,恐系傳寫之訛。)


毋泄皮膚,使氣不極,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


(閉諸腠理,使氣不泄極也,斯之行者,應冬腎氣,養陰之道也。平按:《素問》不極作亟奪。)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則奉生少也。


(早起晚臥,不待日光,志氣外泄,冬為逆者,傷腎痿厥,奉春養生之道少也。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於危反。平按:《素問》則奉生少也作奉生者少。)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天道之氣,清虛不可見,安靜不可為,故得三光七耀光明者也。玄元皇帝曰:虛靜者,天之明也。平按:靜顧本《素問》作淨,趙府本仍作靜。)


藏德不上故不下。(天設日月,列星辰,張四時,調陰陽,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風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所殺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謂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聖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見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由而禍除,則聖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平按:《素問》上作止。新校正云:別本亦作上。)


上下則日月不明,(君上情在,於己有私,修德遂不為德。玄元黃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君之無德,則令日月薄蝕、三光不明也。平按:《素問》上下作天明。)


邪害空竅,(空竅,謂三百六十五穴也。君不修德和陽氣者,則疵癘賊風,入人空竅,傷害人也。)


陽氣閉塞,地氣冒明,(陽氣失和,故令陰氣冒復三光。平按:兩氣字下《素問》均有者字。)


云露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陰氣失和,致令云露無潤澤之精,無德應天,遂使甘露不降,陰陽不和也。言白露者,恐後代字誤也。平按:《素問》云露作雲霧,甘露作白露。)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陰陽不得交通,則一中分命,無由布表生於萬物,德澤不露,故曰不施也。)


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發,風雨不節,甘露不下則菀 不榮,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乃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盜夸之君,德不施布,禍及昆蟲,災延草木,其有八種:一者名木多死,謂名好草木不黃而落。二者惡氣發,謂毒瓦斯疵癘流行於國。三者風雨不節,謂風不時而起,云不族而雨。四者甘露不下,謂和液無施。菀 當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於阮反。陳根舊枝死不榮茂。五者,賊風數至,謂風從衝上來,破屋折木,先有虛者被克而死。六者,豪雨數起,謂驟疾之雨,傷諸苗稼。七者天地四時不相保,謂陰陽乖繆,寒暑無節。八者,失道未央絕滅。未央者,久也。言盜夸之君,絕滅方久也。平按:《素問》惡氣發作惡氣不發,甘露作白露,乃道作與道。)


唯聖人順之,故身無奇疾,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唯聖人順天,藏德不止,故有三德:一者,身無奇疾,奇異邪氣不及於身也。二者,萬物不失,澤及昆蟲,恩沾草木,各得生長也。三者,生氣不竭。生氣,和氣也。和氣不竭,致令云露精潤,甘露時降也。平按:《素問》順作從,疾作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


(少陽,足少陽膽府脈,為外也。肝臟為陰,在內也。故腑氣不生,臟氣變也。)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太陽,手太陽小腸腑脈,在外也。心臟為陰,居內也。故腑氣不生,臟氣內洞。洞,疾流泄也。)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漏。


(太陰,手太陰肺之脈也。腠理豪毛受邪,入於經絡,則脈不收聚,深入至臟,故肺氣焦漏。焦,熱也。漏,泄也。平按:焦漏《素問》作焦滿。新校正云: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經》、《太素》作焦滿。玩本注焦,熱也。漏,泄也。若作滿,於泄字義不合,仍從原抄本作焦漏為是。)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少陰,足少陰腎之脈也。少陰受邪,不藏能靜,深入至臟,故腎氣濁沉,不能營也。平按:濁沉《素問》作獨沉。新校正云:詳獨沉《太素》作沉濁。與此亦異。《甲乙經》作濁沉,同此。)


失四時陰陽者,失萬物之根也。


(陰陽四時,萬物之本也。人君違其本,故萬物失其根。平按:《素問》作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聖人與萬物俱浮,即春夏養陽也;與萬物俱沉,即秋冬養陰也。與萬物沉浮以為養者,志在生長之門也。平按:順《素問》作從,下同。)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


(逆四時之根者,則伐陰陽之本也,壞至真之道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順之則奇疾不起,是謂得道。


(陰為萬物終始之本也,陽為萬物始生之源也。逆之則災害生,入於死地也;順之則奇疾除,得長生之道也。平按:《甲乙經》無四時二字。《素問》奇疾作苛疾。)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聖人得道之言,行之於身,寶之於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於衣裳,寶之於名利也。)


順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


(生死在身,理亂在國。)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不順四時之養身,內有關格之病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形而後藥之,亂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亦不晚乎!


(身病國亂未有豪微而行道者,古之聖人也。病亂已微而散之者,賢人之道也。病亂已成而後理之者,眾人之失也。理之無益,故以穿井鑄兵無救之失以譬之也。平按:《素問》病已成下無形字,亂下有已字,鑄兵作鑄錐,亦不晚乎作不亦晚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6:12 | 只看該作者

六氣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六第三十《決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二。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愿聞何謂精?


(一氣者,真氣也。真氣在人,分一以為六別,故惑其義也。平按:《靈樞》所以下有然字,無愿聞何謂精句。)


岐伯曰:兩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但精及津、液,與氣異名同類,故皆稱氣耳。雄雌二靈之別,故曰兩神。陰陽二神相得,故謂之薄。和為一質,故曰成形。此先於身生,謂之為精也。平按:薄《靈樞》、《甲乙經》均作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6:36 | 只看該作者

何謂氣

 

(下焦如瀆,謂之津液。中焦如漚,謂之為營血。上焦如霧,為衛稱氣,未知所由。平按:《甲乙經》無何謂氣岐伯曰六字。)


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熏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上焦開發,宣揚五穀之味,熏於膚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萬物,故謂之氣,即衛氣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均無熏肉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7:00 | 只看該作者

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腠理所泄之汗,稱之為津。平按:汗出腠理《靈樞》作汗出溱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7:41 | 只看該作者

何謂液

 

岐伯曰:穀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光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淖,□卓反,濡潤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稱津液;今別骨節中汁為液,故余名津也。五穀之精膏,注於諸骨節中,其汁淖澤,因屈伸之動,流汁上補於腦,下補諸髓,旁益皮膚,令其潤澤,稱之為液。平按:穀氣滿《靈樞》、《甲乙經》作穀入氣滿。光澤,《靈樞》作泄澤,《甲乙經》作出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8:13 | 只看該作者

何謂血

 

岐伯曰:中焦受血於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五穀精汁在於中焦,注手太陰脈中,變赤循脈而行,以奉生身,謂之為血也。平按:中焦受血於汁《靈樞》作中焦受氣取汁,《甲乙經》作中焦受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8:33 | 只看該作者

何謂脈

 

岐伯曰:壅遏營氣,令毋所避,是謂脈。


(盛壅營血之氣,日夜營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謂之脈也。平按:《甲乙經》壅作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8:49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六氣之中,有餘不足,總問也。腦髓等別問,取其所知也。平按:注取別本作求。)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


(腎以主耳,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五臟精氣為目,故氣脫則目暗。)


津脫則腠理開,汗大泄;


(前之二脫,言脫所由,故有脫也。以下三脫,直著其脫狀,故津脫,腠理開、汗泄為狀。)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酸,耳數鳴;


(骨節相屬之處無液,故屈伸不利。無液潤澤皮毛,故色夭。腦髓無補,故腦髓消、?酸、耳鳴。?,衡孟反。平按:《甲乙經》骨屬作骨痹。《靈樞》 作脛。)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以無血,故色白。無血潤膚,故不澤。脈中無血,故空虛。以為不足,虛之狀也。平按:不澤下《甲乙經》有脈脫者三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9:04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


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為大海。


(六氣有部有主,有貴有賤,有善有惡,人之所受,各有其常,皆以五穀為生成大海者也。平按:與為大海《靈樞》、《甲乙經》均作與胃為大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39:47 | 只看該作者

九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黃帝曰:余聞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炅則腠理開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炅音桂,熱也。人之生病,莫不內因怒喜思憂恐等五志,外因陰陽寒暑,以發於氣而生百病。所以善攝生者,內除喜怒,外避寒暑,故無道夭,遂得長生久視者也。若縱志放情,怒以氣上傷魂,魂傷肝傷也。若喜氣緩傷神,神傷心傷也。若憂悲氣消亦傷於魂,魂傷肝傷也。恐以氣下則傷志,志傷腎傷也。若多寒則氣收聚,內傷於肺也。若多熱腠理開泄,內傷於心也。憂則氣亂傷魄,魄傷則肺傷也。若多勞氣耗,則傷於腎。思以氣結傷意,意傷則脾傷也。五臟既傷,各至不勝時則致死也,皆由九邪生於九氣,所生之病也。平按:《素問》余聞作余知,氣收下無聚字,氣泄上無腠理開三字,憂作驚。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與此正合。又注傷魄魄傷二魄字,原抄作魂,原校作魄。按經文云:肺藏氣,氣舍魄。又云:肺在志為憂。作傷魄亦合。)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歐血及食而氣逆上也。


(因引氣而上,故氣逆。怒甚氣逆,則致歐血及食氣逆上也。平按:食而氣逆《素問》作飧泄。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作食而氣逆。與此正合。)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行通利,故氣緩焉。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行利,故氣緩為病也。平按:通上《素問》《甲乙經》均無行字。)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


(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兩焦在於心肺,悲氣聚於肺,葉舉心系急,營衛之氣在心肺,聚而不散,神歸不移,所以熱而氣消虛也。平按:《素問》兩焦不通作而上焦不通。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作兩焦不通。與此正合。又王注釋布葉謂布蓋之大葉,新校正疑非是,復引全元起云: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系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安得謂肺布為肺布蓋之大葉。據此,則全注與本注意合。)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雖命門藏精,通名為腎,脈起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支者,從肺絡心,注胸中。故人驚恐,其精卻縮。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閉不通,則氣不得上,還於下焦,下焦脹滿,氣不得行。平按:精卻《甲乙經》作神卻。又《素問》新校正云:氣不行當作氣下行。玩本注,仍當作氣不行。)


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故汗大泄。


(氣不得行,或因熱而腠理開,營衛外通,汗大泄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熱作炅。《素問》故汗大泄作汗大泄故氣泄。)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聚。


(因營衛不通,遇寒則腠理閉塞,則氣聚為病也。平按:寒則腠理閉,《甲乙經》無此三句,《素問》在炅則腠理開三句之前。聚《素問》作矣。)


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心,神之用。人之憂也,忘於眾事,雖有心情,無所任物,故曰無所寄。氣營之處,神必歸之,今既憂繁,氣聚不行,故神無歸也。慮,亦神用也,所以憂也不能逆慮於事,以氣無主守,故氣亂也。平按:《素問》、《甲乙經》憂均作驚。新校正云:《太素》驚作憂。寄《素問》、《甲乙經》均作倚。注心情別本作心精。)


勞則喘喝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


(人之用力勞乏,則氣並喘喝,皮腠及五內腑皆汗,以汗即是氣,故汗出內外氣衰耗也。平按:喘喝顧本《素問》作喘息,趙府本作喘且,《甲乙》同。內外《素問》作外內。)


思則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專思一事,則心氣駐一物。所以神務一物之中,心神引氣而聚,故結而為病也。平按:身《素問》、《甲乙經》均無。《甲乙經》存作傷。《素問》止作歸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氣留《甲乙經》作氣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40:11 | 只看該作者

調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九,惟編次前後稍異。


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


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


自五味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40:37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


(穀氣津液,味有五種,各入其五臟,別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


(胃受水穀,變化以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其氣,故曰皆秉也。平按:《甲乙經》伯高曰作岐伯對曰,無水穀二字。稟下《靈樞》有氣字。)


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


(五味所喜,謂津液變為五味,則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臟。平按:《甲乙經》自穀味酸以下至走腎,文法與此不同,而義意相類。)


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水穀化為津液,清氣猶如霧露,名營衛,行脈內外,無所滯礙,故曰大通。其沉濁者,名為糟粕。泌別汁入於膀胱,故曰以次傳下也。粕,頗洛反。平按:《甲乙經》穀氣下有營衛俱行四字,糟粕上無化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40:5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


(因前營衛大通之言,故問營衛所行。平按:《甲乙經》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既五臟,別出兩行於營衛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資五臟已,衛氣出胃上口,營氣出於中焦之後,故曰兩行道也。平按:既《靈樞》、《甲乙經》均作溉。行上《甲乙經》有焦字。)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搏,謗各反,聚也。穀化為氣,計有四道:精微營衛,以為二道;化為糟粕及濁氣並尿,其與精下傳,復為一道;搏而不行,積於胸中,名氣海,以為呼吸,復為一道,合為四道也。平按:《甲乙經》命曰作名曰。《靈樞》嚨作咽。)


天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天之精氣,則氣海中氣也。氣海之中,穀之精氣,隨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穀之精氣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還入,即須資食,充其腸胃之虛,以接不還之氣。若半日不食,則腸胃漸虛,穀氣衰也。一日不食,腸胃大虛,穀氣少也。七日不食,腸胃虛竭,穀氣皆盡,遂命終也。平按:天之精氣《靈樞》、《甲乙經》作天地之精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0:41:1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穀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充虛接氣,內穀為寶,故因其問,請盡言之。)


五穀:(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飢虛,即為食也。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穀、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黃帝並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臟腑,以為和性之道也。案神農及名醫《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錄注之,冀其學人量而取用也。)


粳米飯甘,(味苦平,無毒。稻米味甘溫生。平按:《靈樞》粳作 ,音庚。《靈樞》、《甲乙經》均無飯字。注生原抄作生,原校作平。)


麻酸,(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


大豆咸,(大豆黃卷味甘平,無毒。生大豆味甘平。)


麥苦,(大麥味鹹溫微寒,無毒,似 麥無皮。 麥味甘微寒,無毒。小麥味甘微寒,無毒。)


黃黍辛。(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黍米味甘溫,無毒。)


五果:棗甘,(大棗味甘平,殺烏頭毒。生棗味辛。)


李酸,(仁,味苦甘平,無毒。實,味苦。平按:注仁別本作李。)


栗咸,(栗味鹹溫,無毒。)


杏苦,(核,味甘苦溫。花,味苦,無毒。實,味□酸。)


桃辛。(核,味苦甘平,無毒。實,味酸。)


五畜:(牛甘,肉味甘平,無毒。)


犬酸,(牝犬肉味鹹酸,無毒。)


豬咸,(肉味苦。平按:《甲乙經》豬作豕,下同。)


羊苦,(味甘大熱,無毒。)


雞辛,(丹雄雞味甘微溫微寒,無毒。白雄雞肉微溫。烏雄雞肉溫也。平按:《甲乙經》牛犬豕羊雞下均有肉字。)


五菜:葵甘,(冬葵子味甘寒,無毒,黃芩為之使。葵根味甘寒,無毒。葉為百菜主。心傷人。)


韭酸,(味辛酸溫,無毒。)


藿咸,(案《別錄》小豆葉為藿。)


薤苦,(味辛苦溫,無毒。)


蔥辛,(蔥實味辛溫,無毒。根主傷寒頭痛。汁平。)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養生療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平按:《甲乙經》黃青黑赤白下均無色字。)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0:39 , Processed in 0.2031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