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9:12 | 只看該作者

第八卷(卷首缺)?經脈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補入。


自余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51:00 | 只看該作者

第八卷(卷首缺)?經脈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則二字以上殘脫,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從《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及《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補入。


自余則二字以下至末,見《靈樞?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上編。

 


雷公問於黃帝曰:


《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


(平按:《靈樞》始下有「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四句。)愿聞其道。


(平按:《靈樞》聞上有盡字。其道下「有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五十七字。)


黃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平按:《靈樞》曰上無答字,決上有能字,通下無也字。)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從《靈樞》、《甲乙經》補入。)


余則肩背痛,(肺氣盛,故上衝肩背痛也。)風寒汗出,中風不浹,數欠。


(肺脈盛者則大腸脈盛,天有風寒之時,猶汗出臟中,身外汗少,故曰不浹。祖夾反,謂潤洽也。有本作「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陰陽之氣上下相引,故多欠也。平按:不浹數欠《靈樞》作小便數而欠,《甲乙》同。又欠袁刻誤作次。注有本袁刻作本有。)


氣虛則肩背痛寒,(盛氣衝滿,肩背痛也,肩背元氣虛而痛也。陽虛陰並,故肩背寒也。平按:肩背下原抄重一背字,《靈樞》、《甲乙經》均不重,疑衍。)


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肺以主氣,故肺虛少氣不足以息也。大腸脈虛令膀胱虛熱,故溺色黃赤也。溺音尿。)


為此諸病,(手太陰脈氣為前諸病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八十一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肝實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南方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者,木之母也。水以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平按:注欲令金去不得干木也句,《難經》無去字,干作平。滑注云: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復云:經曰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東方肝也,西方肺也,東方實則知西方虛。若西方不虛,則東方安得過實?或瀉或補,要亦抑其甚而濟其不足,損過就中之道。越人之意,蓋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是乃使金得與木相停,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通。使肝不過肺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據此,則本注去字、不字疑衍,原抄干字當系平字傳寫之誤。)


熱則疾之,(熱盛沖膚,閉而不通者,刺之搖大其穴,瀉也。)


寒則留之,(有寒痹等在分肉間者,留針經久,熱氣當集,此為補也。)


陷下則灸之,(經絡之中,血氣減少,故脈陷下也。火氣壯火,宣補經絡,故宜灸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八十一難》云: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謂正經自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前盛虛者,陰陽虛實,相移相傾,而他經為病。有當經自受邪氣為病,不因他經作盛虛。若爾,當經盛虛,即補瀉自經,故曰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厥陰少陽,其氣最少,故寸口陰氣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人迎陽氣一盛,病在手足少陽。少陰太陽,其氣次多,故寸口陰氣二盛,病在手足少陰;人迎陽氣二盛,病在手足太陽。太陰陽明,其氣最多,故寸口陰氣三盛,病在手足太陰;人迎陽氣三盛,病在手足陽明。所以厥陰少陽,氣盛一倍為病;少陰太陽,二倍為病;太陰陽明,三倍為病。是以寸口人迎,隨陰陽氣而有倍數,候此二脈,知於陰陽氣之盛也。其陰陽虛衰,寸口人迎反小,準此可知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手陽明脈,起手之指端上行,下屬大腸,通行大腸血氣,故曰大腸手陽明脈也。)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手陽明與手太陰合。手太陰從中焦至手大指次指之端,陰極即變為陽。如此陰極陽起,陽極陰起,行手頭及足,如環無端也。平按:《甲乙經》端下有外側二字。)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掌骨及大指本節,表兩骨之間也。)


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手三陰行內,手三陽行?外,陽明行?外前楞也。平按:上?外前廉《甲乙經》作上循?外廉。)


上肩,出?前廉,(?音隅,角也,兩肩端高骨即肩角也,又五口反。平按:出 前廉《靈樞》、《甲乙經》作出?骨之前廉。)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柱骨,謂缺盆骨上極高處也。與諸脈會入缺盆之處,名曰會也。手陽明脈上至柱骨之上,復出柱骨之下入缺孟也。)


絡肺,下鬲屬大腸;


(腑氣通臟,故絡臟屬腑也。平按:鬲《靈樞》作膈,下同。)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頸,項前也。交,謂相交不相會入也。)


(平按:上頸《甲乙經》作直上至頸。俠《靈樞》均作挾,下同。)


是動則病齒痛?腫。


(齒痛,謂下齒痛也。?,謂面顴秀高骨也,專劣反。平按:《靈樞》作頸,今本《甲乙經》作頰,正統本《甲乙經》作頸。)


是主津所生病者,(《八十一難》云:邪在血,血為所生病,血主濡之也。是為血及津液皆為濡也。津,汗也。以下所生之病,皆是血之津汗所生病也。平按:《難經》云: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是以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響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也。滑注謂此脈字,非尺寸之脈,乃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輒有二病者,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平又按:《靈樞》、《甲乙》津下有液字。注津汗袁刻作津液。)


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陽明經是腑陽脈,多為熱痛,故循經所生七種病也。鼻孔引氣,故為鼽也,鼻形為鼽也。有說鼽是鼻病者,非也。)


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是動所生之病,有盛有虛。盛者,此脈所過之處熱及腫也。)


虛則寒栗不復。


(陽虛陰並,故寒栗也。不復,不得復於平和也。)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中,(平按: 中下《靈樞》有旁納太陽之脈六字,《甲乙經》納作約。)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


(足陽明脈起於鼻,下行屬胃,通行胃之血氣,故曰胃足陽明脈也。手陽明經從手上挾鼻孔,到此而起,下行至於足指,名足陽明經。十二經脈行處及穴名,備在《明堂經》具釋之也。客主人,即上開穴也。?,阿葛反,鼻莖也。顱音盧。胃腑通氣入臟,故屬胃絡脾也。平按:?顱,《靈樞》、《甲乙經》作額。注上開穴,本書《氣府》篇:客主人各一。楊注云:一名上關穴。《甲乙經》卷三第十一謂: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開口有孔,手少陽足陽明之會。《素問?氣穴論》篇及《氣府論》王注均同。則開字當系關字傳寫之誤。)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齊,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胃傳食入小腸處,名胃下口。此脈一道,從缺盆下乳內廉膚肉之中,下俠齊至氣銜中。前者一道,從缺盆屬胃。今從胃口下下行,與氣街中者合為一脈而下。抵,至也,丁禮反。平按:俠齊《靈樞》作挾臍。《靈樞》、《甲乙經》髀下均有關字,菟均作兔。)


下膝入臏中,(膝,脛頭也。臏,膝之端骨也,頻忍反。)


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古孟反。平按:下循?外廉,袁刻脫此五字。《靈樞》作脛。)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脈從氣街下行至足指間,凡有三道。平按:下膝三寸,膝字《靈樞》作廉。)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洒洒,惡寒?,音洗,謂如水洒洗寒也。平按:洒洒《甲乙經》作淒淒然三字。)


善伸數欠顏黑,(凡欠及多伸,或為陽上陰下,人之將臥,陰陽上下相引,故數欠。顏額,陽也。黑,陰也。陰氣見額陽,病也。平按:伸《靈樞》作呻。)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至,甚也。


陽明,土也。


土惡木,故病甚惡木音也。


陽明主肉,血盛,故惡火也。


陽明厥喘悶,悶故惡人也。


(平按:音《靈樞》作聲。)


獨閉戶牖而處,(陰靜而暗,陽動而明,今陰氣加陽,故欲閉戶獨處也。平按:牖上《靈樞》、《甲乙經》有塞字。)


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盛故也。)


賁向腹脹,是為?厥。


(向音鄉。謂陽氣賁聚虛滿為腹脹也。以陽盛於腳,故欲登高棄衣而走,名為 厥也。平按:向《靈樞》、《甲乙經》均作響。《靈樞》作?,今本《甲乙經》作臂,正統本《甲乙經》作?。)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陽明主肉,血為肉液,故亦主血也。淫,過也,謂傷寒熱病,溫熱過甚而熱汗出也。平按:瘧《甲乙經》作?。)


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衄,出血也。不言鼻衄而言鼽衄者,然鼻以引氣也,鼽鼻形也,鼻形之中出血也。胗,唇癢瘡,音緊。平按:胗《甲乙經》作緊。)


腹外腫,膝臏腫痛,(陽明,一道行於腹外,一道行於腹內。腹內水穀行通,故少為腫;腹外衛氣數壅,故腹外多腫也。平按:腹外腫《靈樞》、《甲乙經》作大腹水腫。)


循膺、乳、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上七處並是足陽明脈所過,故循上七處痛者,是陽明脈病也。股,髀內陰股也。足中指內外間,陽明脈支所至,故脈病中指不用也。平按:街上《靈樞》有氣字,《甲乙經》同。注七處痛,處字袁刻誤作虛。足中指,指字袁刻脫。)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足陽明脈,唯行身前,故脈盛身前皆熱也。)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變。


(脈氣有餘身前,故身前皆熱;若有餘胃中,故善飢溺變也。平按:變《靈樞》、《甲乙經》均作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有餘,身前胃中有熱有飢;不足,身前胃中寒栗脹滿。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今但舉一邊為例耳。)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脾足太陰之脈,(足太陰脈,起於足大趾端,上行屬脾,通行脾之血氣,故曰脾足太陰脈者也。)


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核,胡革反。人足大趾本節後骨,名為核骨也。平按:核《靈樞》、《甲乙經》作核。)


上內踝前廉,(十二經脈,皆行筋肉骨間;惟此足太陰經,上於內踝薄肉之處,脈得見者也。)


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內踝直上名為內,外踝直上名為外,脛後腓腸名為?。太陰從內踝上行八寸,當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行之。平按:《靈樞》作?。脛《甲乙經》作?。)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股屬脾絡胃,(膝內之股近膝名膝股,近陰處為陰股也。平按:《靈樞》無循字。入股股字作腹,《甲乙經》同。)


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舌下散脈,是脾脈也。)是動則病舌強,食則歐,胃脘痛,(脘,胃腑也,脘音管也。平按:《靈樞》、《甲乙經》舌下均有本字,歐作嘔。)


腹脹善噫,得後出余氣則快然如衰,(寒氣客胃,厥逆從下上散,散已復上出胃,故為噫也。穀入胃已,其氣上為營衛及膻中氣,後有下行與糟粕俱下者,名曰余氣。余氣不與糟粕俱下,壅而為脹,今得之泄之,故快然腹減也。平按:出余二字《靈樞》、《甲乙經》均作與。《甲乙經》如衰作而衰。)


身體皆重。


(身及四肢,皆是足太陰脈行胃氣營之。若脾病,脈即不營,故皆重也。)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脾所生病,太陰脈行至舌下,故舌本痛也。)


體不能動搖,(脾不營也。)


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脾脈注心中,故脾生病,煩心、心急痛也。平按:痛《甲乙經》作寒瘧。)


溏、瘕、泄,(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為積病也。泄,食不消,飧泄也。)


水閉,(脾所生病,不營膀胱,故小便不利也。)


黃癉,不能臥,強欠,(內熱身黃病也。脾胃中熱,故不得臥也。將欠不得欠,名曰強欠。平按:《靈樞》、《甲乙經》癉均作疸,欠均作立。不能臥《甲乙經》作不能食唇青。)


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


(或痹不仁,不能用也。平按:內腫厥《甲乙經》作內腫痛厥。大指上《靈樞》、《甲乙經》均有足字。)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


(十二經脈之中,余十一經脈及手太陽經,皆起於別處,來入臟腑。此少陰經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脈,不因余處生脈來入,故自出經也。肺下懸心之系,名曰心系。余經起於余處,來屬臟腑。此經起自心中,還屬心系,由是心神最為長也。問曰:《九卷》心有二經:謂手少陰,心主。手少陰經不得有輸。手少陰外經受病,亦有療處。其內心臟不得受邪,受邪即死。又《九卷?本輸》之中,手少陰經及輸並皆不言。今此《十二經脈》及《明堂流注》,少陰經脈及輸皆有,若為通精?答曰:經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即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心主脈也。故有脈不得有輸也。手少陰外經有病者,可療之於手掌兌骨之端。又恐經脈受邪傷臟,故《本輸》之中,輸並手少陰經亦復去之。今此《十二經脈》手少陰經是動所生皆有諸病,俱言盛衰並行補瀉及《明堂流注》具有五輸者,以其心臟不得多受外邪,其於飲食湯藥,內資心臟,有損有益,不可無也。故好食好藥資心,心即調適;若惡食惡藥資心,心即為病。是以心不受邪者,不可受邪也。言手少陰是動所生致病及《明堂》有五輸療者,據受內資受外邪也。言手少陰是受邪,故有病也。平按:注若為通精,精字原校作釋。又注是動所生,生字袁刻誤作致。及明堂,及字袁刻作又。)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筋骨血氣四種之精與脈合為目系,心脈系於目系,故心病閉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上出掖下,下循?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其小指掌後尖骨,謂之兌骨也。平按:上出掖下《靈樞》作下出腋下。掖《靈樞》、《甲乙經》均作腋,下同,不再舉。下肘內《甲乙經》作下肘中內廉。兌《靈樞》作銳,下同。)


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掌外將側,名曰外廉;次掌內將側,名內廉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廉上有後字。)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


(心經病,心而多熱,故渴而欲飲。其脈循臂,故是動為臂厥之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經》為上有是字。)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也。


(其脈上掖近脅,故脅痛也。?臂內後廉,脈行之處,痛及厥也。厥,氣失逆也。平按:脅痛《甲乙經》作脅滿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小腸手太陽之脈,(手太陽脈起於手指,上行入缺盆,下屬小腸,通小腸血氣,故曰小腸手太陽脈也。)


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出踝中,(人之垂手,大指著身之側,名手內側;小指之後,名手外側。足脛骨與足 骨相屬之處,著脛骨端內外高骨,名曰內外踝;手之臂骨之端,內外高骨,亦名為踝也。手太陽脈貫踝也。平按: 《靈樞》、《甲乙經》作腕,考腕與通。)


直上循臂下骨下廉,(臂有二骨:垂手之時,內箱前骨名為上骨,外箱後骨名為下骨。手太陽脈行下骨下將側之際,故曰下廉也。平按:《靈樞》骨上無下字,《甲乙經》同。)


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後廉,(手陽明上?外前廉,手少陽循?外,此手太陽循?外後廉。手三陰脈行於?內,手三陽脈行於?外,此為異也。平按:《靈樞》兩骨作兩筋。)


出肩解,(肩臂二骨相接之處,名為肩解。)


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肩,兩肩也。甲,兩甲也。兩箱之脈,各於兩箱繞肩甲已,會於大椎,還入缺盆,此為正也。有說兩箱脈來交大椎上,會大椎穴以為交者,經不言交,不可用也。平按:甲《靈樞》作胛,《甲乙經》同。缺盆《甲乙經》有向腋下三字。)


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脈絡心,循咽而下,抵著胃下,屬於小腸。上至顴?,旁抵鼻孔,至目內?。目 有三:目之內角為內?,外角為兌?,崖上為上?也。平按:兌《靈樞》、《甲乙經》均作銳。下其支者,支字正統《甲乙經》作直。內?下《靈樞》、《甲乙經》均有斜絡於顴四字。注有三,三字袁刻誤作二。)


是動則病嗌痛頜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臂?痛若折者也。平按:頜《靈樞》、《甲乙經》均作頷。)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


(兩大骨相接之處,有穀精汁,補益腦髓,皮膚潤澤,謂之為液,手太陽主之。邪氣病液,遂循脈生諸病也。)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膀胱足太陽之脈,(足太陽脈,起目內?,上頭下項挾脊屬膀胱,通膀胱血氣,故曰膀胱足太陽脈也。)


起於目內?,上額交顛上;


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入?中;


(顛,頂也。頂上有骨空,太陽入骨空絡腦還出也。?音博。?音屯,尻之濃肉也。平按:《靈樞》、《甲乙經》顛均作巔。貫 上《靈樞》有挾脊二字,《甲乙經》有會於後陰四字。)


其支者,從?內左右別下貫胂,過?樞,(胂,挾脊肉也,似真反。髀樞,謂髀骨尻骨相抵相入轉動處也。平按:支正統本《甲乙經》作直。《甲乙經》作膊。胂《靈樞》、《甲乙經》均作胛,《甲乙經》注云。一作髖。胂下《靈樞》、《甲乙經》均有挾脊內三字。又注髀骨髀字、相抵相字,袁刻均脫。)


循髀外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京骨,謂外踝下近前高骨也。京,高碩也。平按:後廉上《靈樞》有從字;?作 ,《甲乙經》同。)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回,?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之病者,皆是太陽行踝之後,為厥失逆病也。結,謂束縛也。平按:《甲乙經》脊下無痛字,折下無髀字。回《靈樞》作曲,《甲乙經》同。注為上別本有所字。)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亞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太陽水,生木筋也,故足太陽脈主筋者也。所以邪傷於筋,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也。平按:顛《靈樞》作巔。亞《靈樞》作??,注音信,頂門也,《甲乙經》作囟,音同,疑是古囟字之誤。項痛《甲乙經》作項頸間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腎足少陰之脈,(足少陰脈,上行屬腎,通行腎之血氣,故曰腎足少陰脈也。)


起於小指之下,邪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足太陽腑脈至足小指而窮,足少陰臟脈從小指而起,是相接也。然骨,在內踝下近前起骨是也。平按:趣《靈樞》作走。)


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少陰脈行至內踝之後,別分一道入足跟中也。平按:注足跟二字袁刻誤作骨陷二字。)


以上?內,出?內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貫脊,謂兩箱二脈,皆貫脊骨而上,各屬一腎,共絡膀胱。平按:《甲乙經》下有中字。)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直貫肝鬲而過稱貫,即舌下兩旁脈是也。平按:舌本下《甲乙經》注云:一本云:從橫骨,中挾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從肺下行,循心系絡於心,注胸中也。)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少陰脈病,陰氣有餘,不能消食,故飢不能食也。以陰氣盛,面黑如地色也。平按:面黑如地色《靈樞》作面如漆柴,《甲乙經》作面黑如炭色。)


咳唾則有血,喝喝如喘,(唾為腎液,少陰入肺,故少陰病熱,咳而唾血。雖唾喉中不盡,故呼吸有聲,又如喘也。喝,呼葛反。平按:咳《甲乙經》作咳,如喘作而喘。)


坐而欲起,起目????,如無所見,(少陰貫肝,肝脈系目,今少陰病,從坐而起,上引於目,目精氣散,故????無所見也。莫郎反。平按:起字《靈樞》、《甲乙經》不重,????作?。)


心如懸病飢狀,(足少陰病,則手少陰之氣不足,故心如懸飢狀也。平按:病《靈樞》、《甲乙經》作若。)


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腎主恐懼,足少陰脈氣不足,故喜恐,心怵惕。前之病,是骨厥所為,厥謂骨精失逆。惕,恥激反,謂懼也。平按:氣不足至捕之,《甲乙經》無此十四字。)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癉腸?,(熱成為癉,謂腎臟內熱發黃,故曰黃癉也。腎主下焦,少陰為病,下焦大腸不和,故為腸?也。平按:癉《靈樞》、《甲乙經》作疸。)


脊股內後廉痛,委厥嗜臥,(津液不通,則筋弛好臥也。平按:委《靈樞》、《甲乙經》均作痿。)足下熱而痛。


(少陰虛則熱並,故足下熱痛也。平按:而痛下《甲乙經》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本書及《靈樞》均在後。)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食,(不盛不虛以經取者,亦以經取灸也。故療腎所生之病亦有五法:自火化以降,並食熟肉,生肉令人熱中,人多不欲食之,腎有虛風冷病,故強令人生食豕肉,溫腎補虛,腳腰輕健,人有患腳風氣,食生豬肉得愈者眾,故灸腎病,須食助之,一也。)


緩帶,(帶若急則腎氣不適,故須緩帶,令腰腎通暢,火氣宣行,二也。)


被發,(足太陽脈,從頂下腰至腳,今灸腎病,須開頂被發,陽氣上通,火氣宣流,三也。平按:注從頂,頂字袁刻作項。開頂,頂字袁刻脫。)


大杖,(足太陽脈,循於肩?,下絡於腎,今療腎病,可策大杖而行,牽引肩?,火氣通流,四也。)


重履而步。


(燃磁石療腎氣,重履引腰腳,故為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弛其帶令重,履之而行,以為輕者,可漸加之令重,用助火氣,若得病愈,宜漸去之,此為古之療腎要法,五也。)


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心神為五臟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陰之脈,行至於足,名足厥陰;行至於手,名手厥陰。以陰氣交盡,故曰厥陰。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脈起胸中,入此包中,名手厥陰。故心有兩經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陰;屬於心包,名手厥陰。有脈別行,無別臟形,三焦有氣有脈,亦無別形,故手厥陰與手少陽以為表裡也。平按:心包下《靈樞》有絡字。《甲乙經》無心包二字。)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


(自有經歷而不絡著,手厥陰既是心臟之腑,三焦腑合,故屬心包,經歷三焦,仍絡著也。三焦雖復無形,有氣故得絡也。)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循胸出脅之處,當掖下三寸,然後上行,抵掖下方,下循臂也。太陰少陰既在前後,故心主厥陰行中間也。平按:循中指上《甲乙經》無入掌中三字。)


是動則病手熱肘攣掖腫,甚則胸中滿,心澹澹大動,面赤目黃。


(澹,徒濫反,水搖,又動也。平按:《靈樞》、《甲乙經》手熱均作手心熱,肘攣均作臂肘攣急,胸中滿均作胸脅支滿,心澹澹均作心中?,目黃下均有喜笑不休四字。大動趙府本《靈樞》作火動。)


是心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心包既病,故令煩心心痛。平按:心主,心字《靈樞》、《甲乙經》無。)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三焦手少陽之脈,(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理在膻中。中焦在胃中口,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理在臍旁。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其理在臍下一寸。上焦之氣如雲霧在天,中焦之氣如漚雨在空,下焦之氣如溝瀆流地也。手少陽脈是三焦經隧,通行三焦之血氣,故曰三焦手少陽脈也。)


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上肩交足少陽,行出足少陽之後,方入缺盆也。平按:手表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腕字。)


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遍屬三焦;


(遍,甫見反。散布膻中也。有本布作交者,檢非也。三焦是氣,血脈是形,而言屬者,謂脈氣相入也。平按:《靈樞》絡作落,遍作循。)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系,古帝反,有本作俠也。平按:系《靈樞》作系,《甲乙經》作俠。下頰,頰字《甲乙經》作額。兌《靈樞》作銳,下同,不再舉。)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淳淳,嗌腫喉痹。


(渾渾淳淳,耳聾聲也。平按:淳淳《靈樞》、《甲乙經》作?。)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氣,謂三焦氣液。平按:頰痛,痛字《甲乙經》無。不用《甲乙經》作不為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膽足少陽之脈,(足少陽脈,起目銳?,下行絡肝屬膽,下行至足大趾三毛,通行膽之血氣,故曰膽足少陽脈也。平按:注屬膽二字袁刻脫。)


起於目銳?,上抵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角,謂額角也。項前曰頸。足少陽脈,從耳後下頸,向前至缺盆,屈回向肩,至肩屈向後,復回向頸,至頸始入缺盆。是則手少陽上肩向入缺盆,肩上自然交足少陽也。足少陽從頸前下至缺盆向肩,即是行手少陽前也;至肩交手少陽已向後,回入缺盆,即是行手少陽之後也。平按:《靈樞》、《甲乙經》角上有頭字。注至肩交手少陽已,已字袁刻誤作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其支者,別目銳?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足少陽至大迎已,向?,與手少陽合已,卻邪下向頰車,加頰車已,然後下頸至缺盆,與前直者合。頰車,在大迎上,曲頰端。有本云別目銳?,迎手少陽於?。無大合二字。以義置之,二脈雙下,不得稱迎也。)


(平按:於?下《靈樞》、《甲乙經》作抵於?下。)


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中;


(街,街道也。足陽明脈及足少陽脈氣所行之道,故曰氣街。股外髀樞,名曰髀??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掖,循胸過季脅,下合髀??中,(脅有前後,最近下後者為季脅。有本作肋。平按:??《靈樞》、《甲乙經》均作厭。)


以下循髀太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膀胱足太陽脈,從髀外下足,因名髀太陽。輔骨絕骨窮也,外踝上陽輔穴也。平按:太陽,太字《靈樞》、《甲乙經》無。)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其足少陽脈,出大指端,還出回貫甲,復出三毛。一名 毛,在上節後毛中也。平按:歧下《靈樞》、《甲乙經》有骨字。爪上《甲乙經》有入字。)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膽熱,苦汁循脈入頰,故口苦,名曰膽痹。脈循胸脅,喜太息及心脅皆痛也。平按:反側《靈樞》作轉側。)


甚則面塵,體無膏澤,足少陽反熱,是為陽厥。


(甚,謂陽厥熱甚也。足少陽起面,熱甚則頭顱前熱,故面塵色也。陽厥,少陽厥也。平按:面塵《靈樞》作面微有塵,《甲乙經》作面微塵。足少陽反熱《靈樞》、《甲乙經》作足外反熱。)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痛,目銳?痛,(水以主骨,骨生足少陽,故足少陽痛病還主骨也。額角,在發際也。頭角,謂頂兩箱,額角後高骨角也。?,謂牙車骨,上抵顱以下者,名為?骨。平按:角《靈樞》作痛,《甲乙經》作面。《靈樞》作頷,《甲乙經》同。注牙車骨,牙字袁刻作口。)


缺盆中腫痛,掖下腫,馬刀俠嬰,汗出振寒瘧,(脈從缺盆下掖,故掖下腫;復從頰車下頸,故病馬刀俠嬰也。馬刀,謂癰而無膿者是也。汗出振寒瘧等,皆寒熱病,是骨之血氣所生病也。)


(平按:馬字上《甲乙經》有痛字。嬰《靈樞》、《甲乙經》均作癭。)


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陽脈主骨,絡於諸節,故病諸節痛也。平按:胸下《甲乙經》有中字。至脛袁刻誤作至經。)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肝足厥陰之脈,(足厥陰脈,從足指上行,環陰器,絡膽屬肝,通行肝之血氣,故曰肝足厥陰脈也。)


起於大指?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髀內近陰之股,名曰陰股。循陰器一周,名環也。平按:《靈樞》、《甲乙經》 作叢,上循上均有際字。上踝《甲乙經》作外踝。陰股《靈樞》、《甲乙經》作股陰。《靈樞》環作過,少腹作小腹。絡膽下正統本《甲乙經》有其直者從肝五字。)


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喉嚨上孔名頏顙。督脈出兩目上巔,故與厥陰相會也。)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肺脈手太陰從中焦起,以次四臟六腑之脈皆相接而起,唯足厥陰脈還回從肝注於肺中,不接手太陰脈何也?但脈之所生,稟於血氣,血氣所生,起中焦倉廩,故手太陰脈,從於中焦,受血氣已,注諸經脈。中焦乃是手太陰受血氣處,非是脈次相接之處,故脈環周,至足厥陰,注入脈中,與手太陰脈相接而行,不入中焦也。)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腰痛,甚則嗌干面塵。


(肝合足少陽,陽盛並陰,故面塵色也。平按:頹《靈樞》作?,《甲乙經》作?。塵下《靈樞》、《甲乙經》均有脫色二字。)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歐逆,飧泄狐疝遺溺閉?。


(脈抵少腹挾胃,故生飧泄也。狐夜不得尿,至明始得,人病與狐相似,因曰狐疝。有本作頹疝,謂偏頹病也。?,篆文麻字,此經淋病也,音隆。平按:《甲乙經》飧泄作洞泄,遺溺作遺精,閉?作癃閉。)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52:00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病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九《脈解》篇。


又按:《素問》新校正云:詳此篇所解,多《甲乙經》是動所生之病,雖復少有異處,大概則不殊矣。


太陽所謂腫、腰?痛者,正月大陽寅。


寅,大陽也。(?,尻也,音誰也。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生寅之時,其陽已大,故曰大陽也。)


正月陽氣出在上,(一陽在地下,深牙初發也;二陽在地中,淺牙出也;三陽在地上出,故曰正月陽氣出在上也。平按:注二牙字,袁刻均誤作少。)


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痛。


(三陰猶在地上未沒,故陰氣盛也。以陰氣盛隔,陽氣未得次第專用,故發腫於膚肉、生痛於腰也。)


偏虛為跛者,正月陽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故跛。


(正月已有三陽,故凍解,陽氣出於地也。先有三陰,故猶有冬寒,陽氣不足也。人身亦爾,半陽不足,故偏虛。跛,謂左腳偏跛也。平按:《素問》偏虛為跛者上有病字,凍上有氣字,故跛作為跛也。頗有下袁刻脫不足者三字。注故凍解三字,袁刻在出於地也下。)


所謂強上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


(三陽向盛,與三陰戰,得大得上,而陰猶爭也。平按:《素問》所謂強上四字下,有引背二字。注得上,得字袁刻作德。)


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上而躍,故耳鳴。


(正月陽氣令萬物勇躍鳴上,故生病氣上衝耳鳴也。平按:上而躍《素問》作盛上而躍。)


所謂甚則狂癲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癲疾。


(二陽爻與三陰爭,而三陽俱勝,盡在於頭,為上實;三陰從下,即為下虛。於是發病,脫衣登上,馳走妄言,即謂之狂;僵仆而倒,遂謂之顛也。平按:《素問》故癲疾作故狂巔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診人迎之脈,得三陽浮者,皆是太陽之氣為聾也。)


所謂人中為喑者,陽氣已衰,故為喑。


(太陽之氣中傷人者,即陽大盛,盛已頓衰,故為喑也。喑,不能言也。平按:人中《素問》作入中。)


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陽氣外衰,故但為喑也;左腎氣內虛奪而厥者,則為喑痱,音肥,風病不能言也。謂四肢不用,喑不能言,心無所知,甚者死,輕者生可療也。平按:痱《素問》作俳。注左腎左字袁刻作有。)


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陰,腎脈也。足少陰脈不通,則血氣不資於腎,故厥為喑痱也。平按:少陰不至四字《素問》不重。)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手少陽脈絡心包,足少陽脈循脅裡,故少陽病心脅痛也。戌為九月,九月陽少,故曰少陽也。戌少陽脈,散絡心包,故為心之所表。平按:二戌字《素問》均作盛。)


九月陽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


(陰氣已盛,陽氣將盡,少陽為病,故心脅痛也。平按:陽盡《素問》作陽氣盡。)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曰不可反側。


(九月物藏,靜而不動,陰之盛也,故病不能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也,則氣去陽而之陰,(躍,勇動也。甚謂九月陰氣外盛,故萬物之氣極畢墮落,則萬物之氣去陽之陰也。平按:注九月下袁刻脫陰氣二字。)


而陽之下長也,故曰躍。


(陰氣盛於地上,陽氣在於地下,勇動萬物之根,令其內長也。平按:而陽上《素問》有氣盛二字,袁刻有氣盛灸三字。)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三陽之長也。午為五月,陽之盛也。在於廣明,故曰陽明。平按:洒洒《素問》作洒洒,下同,不再舉。)


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五月盛陽,一陰爻生,即是陽中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


(一陰始生,勁猛加陽,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陰氣一下,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


(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五月有一陰氣在下始生,與陽交爭,陽強實於上,陰弱虛於下,故脛腫,股不收也。平按:陰氣一下《素問》作一陰氣上。)


所謂上喘為水者,曰陰氣下,下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


(五月陽明,一陰為病,謂上喘咳水病者也。一陰上下胸腹之中,不依常度,遂邪隨陰氣,客於腑臟之間,故為水病也。平按:陰氣下下復上《素問》作陰氣下而復上。注常度,度字袁刻作處。)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少氣。


(火為陽氣,水為陰氣,水在臟腑之間,故陽氣少也。平按:《素問》水在臟腑作水氣在臟腑,故少氣作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惕然而驚者,陽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


(陽明脈氣與陰氣俱盛,水火相惡,故惕然驚也。木勝土,故聞木音惕然驚也。)


所謂志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也,故欲獨閉戶牖居。


(陰陽相爭更勝,陽盛已衰,次陰氣盛,故好閉戶牖獨居暗處也。平按:志欲,志字《素問》無。)


所謂病重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也,故使之棄衣而走。


(陰陽相爭,陰少陽多,陰並外陽,故欲棄衣走也。平按:病重至,重字《素問》無。)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脈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


(太陰經脈,至於舌下,太陰孫絡,絡於頭鼻,故陽明並於太陰孫絡,至鼻鼽腹腫也。平按:則其孫脈,《素問》脈作絡。)


太陰所謂病脹者,曰太陰者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以十一月陰氣大,故曰太陰。陰氣內聚,陽氣外通;十一月陰氣內聚,雖有一陽始生,氣微未能外通,故內病為脹也。)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曰陰氣盛而上走陽,陽者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


(十一月有五陰爻,故陰氣盛也。太陰在內,所以為下也;陽明居外,所以為上也。陽明之正,上入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故陽明絡屬心者也。寒氣先客胃中,復有厥氣從胃上散,其厥氣復出胃之中上口,胃以連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平按:陰氣盛,《素問》無氣字,袁刻脫盛字。而上走陽陽者《素問》作而上走於陽明。)


所謂食則嘔者,曰物盛滿而上溢,故嘔。


(胃中食滿,陽氣消之。今十一月,一陽力弱,未能熟消,故胃滿而溢謂之歐。此嘔,吐也。平按:注食滿袁刻誤作氣滿。一陽,一字袁刻脫。)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者,曰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而衰。


(陽氣未大,故腹滿為脹。陰氣向下,一陽引之,故得後便及泄氣,快然腹減。平按:而衰,兩而字《素問》均作如。十一月《素問》作十二月。)


少陰所謂腰痛者,曰少陰者腎也,七月萬物陽氣背傷,故腰痛。


(七月秋氣始至,故曰少陰。十一月少陰之氣大,三月少陰已厥,故少陰至腎七月之時,三陰已起,萬物之陽已衰,太陽行腰,太陽既衰,腰痛也。平按:七月《素問》作十月,背傷作皆傷。注故少陰至腎,袁刻脫陰字。)


所謂上氣咳、上氣喘者,曰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此腎咳也。陰陽二氣不和,各在上下,故諸陽氣浮無所依,好為嘔咳、上氣喘也。平按:《素問》上氣咳作嘔咳,諸氣浮作諸陽氣浮。)


所謂邑邑不能久立、坐起則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曰目????無所見也。


(七月陰陽氣均未有定主,秋氣始至,陽氣初奪,故邑然悵望,不能久立。又陰陽內各不足,故從坐起,目??無所見也。有本作露,但白露即霜之微也。十月已降甚霜,即知有本作十月者,非也。平按:邑邑《素問》作色色,新校正云:色色二字疑誤。坐上《素問》有久字,?作????。注悵望,悵字袁刻誤作脹。)


所謂少氣喜怒者,陽氣熱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也,故喜怒者,名曰前厥。


(少陰氣用也,則陽氣熱而不用,故不得出也。肝以主怒,少陰用時,肝氣未得有用,故喜怒也。喜怒之病,名曰前厥者也。平按:陽氣熱不治,《素問》無熱字,作陽氣不治二句。故喜怒者作善怒善怒者。前厥作煎厥。注肝以主怒,肝字袁刻誤作所。)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得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


(七月萬物少衰,未至枯落,故未得畢去也。始涼未寒,故陰氣少也。其時猶熱,故陽氣入也。然則二氣相薄不足,進退莫定,故有恐也。平按:陽氣入,原抄脫入字,謹依《素問》及本注補入。)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七月陽衰,胃無多氣,故惡聞食氣也。)


所謂面黑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七月三陽已衰,三陰已起,然陽去陰來不已,則陰強陽弱,故奪色而變。平按:注而變袁刻誤作而起。)


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腹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七月金主肺也,肺主咳也,不咳則已,咳則傷陽,陽傷血脈,故腹滿、見血於鼻中也。平按:腹滿則咳《素問》作而脈滿滿則咳六字。)


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曰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也,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


(三月陰氣將盡,故曰厥陰。三月為陽,厥陰脈在中,故曰陽中之陰。邪客厥陰之脈,遂為頹疝。頹,謂丈夫少腹寒氣成,積陰器之中而痛也。疝,謂寒積氣上,入少腹而痛也。病在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也。平按:頹《素問》作?。注上入小腹,袁刻脫上字。)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而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振,動也。三月三陽合動而為春,萬物榮華,低枝垂葉,俯而不仰,故邪因客厥陰,腰脊痛,俯不仰也。)


所謂釘?膚脹者,曰陰一盛而脹,陰脹不通,故曰頹?。


(毒熱客於厥陰,故為釘腫。邪客於陰器,遂為?病,小便難也。客於皮膚中,因為膚脹。三月為陽,陰氣一在而盛,故陰器腫脹。陰器腫脹不通,故為頹?也。平按:《素問》釘作?,膚上有疝字,一盛作亦盛,而脹陰脹不通作而脈脹不通,故曰?作故曰?疝也。)


所謂甚則嗌干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則干,故曰嗌干也。


(甚,謂厥陰邪氣盛也。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上入頏顙,故陰陽相薄,熱中而嗌干也。平按:《素問》無則干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52:3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脈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三十《陽明脈解》篇,又見《甲乙經》卷七第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之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十二經脈而別解陽明者,胃受水穀以資臟腑,其氣強大,氣和為益之大,受邪為病之甚,故別解之。平按:《素問》、《甲乙經》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陽明之脈作足陽明之脈。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甲乙經》作欲獨閉戶牖而處。)


黃帝曰:善。


其惡火何也?


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血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其惡人何也?


岐伯曰:陽明厥則喘如?,?則惡人。


(?,武盤反,此經中為悶字。平按:主肉《甲乙經》作主肌肉。其血盛《素問》作其脈血氣盛,《甲乙經》作其血氣盛。則喘如?則惡人《素問》作則喘而?則惡人,《甲乙經》作則喘悶悶則惡人。又惡人下《甲乙經》有「陰陽相薄,陽盡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處」十六字,注云:按陰陽相搏至此,本《素問?脈解》篇,士安移續於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52:5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


或喘而死者,或喘生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連臟病深故死,連經病淺故生。)


黃帝曰:善。


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


其棄衣何也?


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


其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陽盛則使人不欲食,故妄言。


(素,先也。其人非是先有此能,因陽明病故也。手足陽明之脈盛實,好為登陟。以其熱悶,所以棄衣也。平按:所上《素問》作所上之處,《甲乙經》無此句。病反能何也袁刻作病反何能也。罵詈上《素問》有妄言二字。陽盛下《素問》作「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甲乙經》作「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0:54 | 只看該作者

第九卷?經脈之二

 

經脈正別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一《經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主陽。


(天地變化之理謂之天道,人從天生,故人合天道。天道大數有二,謂五與六。故人亦應之,內有五臟,以應音、色、時、味、位等,主陰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主陽也。建,立也。平按:天道《甲乙經》作天地。建主陽《靈樞》作建陰陽,《甲乙經》作主持陰陽。)


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諸經,謂人之十二經脈也,與月、辰、節、水、時等諸十二數合也。十二節,謂四時八節也,又十二月各有節也。)


十二經水、十二時。


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也。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十二經脈乃是五臟六腑經隧,故遍勸通之。舉其八德,以勸通之。人之受身時,一月而膏,二月而脈,為形之先,故所以生也。)


病之所以成,(邪客孫脈入經,通於腑臟成病,故曰所以也。)


人之所以治,(行諸血氣,營於陰陽,濡於筋骨,利諸關節,理身者謂經脈。)


病之所以起,(經脈是動所生,故病起也。)


學之所以始,(將學長生之始,須行導引,調於經脈也。)


工之所止也,(欲行十全之道濟人,可留心調於經脈止留也。)


粗之所易,(愚人以經脈為易,同楚人之賤寶也。)


工之所難也。


(智者以經脈為妙,若和璧之難知也。平按:工《靈樞》、《甲乙經》均作上。)


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


(經脈之別,曰離與出;復還本經,曰合與入也。廣陳其理,請解其所由,故曰奈何也。)


岐伯稽首再拜答曰:明乎哉問也。


此粗之所過,工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近學淺知,謂之粗也;深求遠達,謂之工也。工者,宅心經脈之道,以十全為意;粗者志存名利之弊,假媒寄過而已。息,留也。為益之大,故請卒言之。平按:工《靈樞》、《甲乙經》作上。息卒二字《甲乙經》均作悉。)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之腎,循膂當心入散;


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


(十二大經,復有正別。正,謂六陽大經別行,還合府經。別,謂六陰大經別行,合於府經,不還本經,故名為別。足少陰、足厥陰雖稱為正,生別經不還本經也,唯此二陰為正,余陰皆別。或以諸陰為正者,黃帝以後撰集之人,以二本莫定,故前後時有稱或,有言一曰,皆是不定之說。足太陽正者,調正經也。別者,大經下行至足小指外側分出二道:一道上行至於?中;一道上行至於尻?,下入於肛,肛謂白?,亦名廣腸,次屬膀胱,上散之腎,循膂上行,當心入內而散,直者謂循膂上行至項屬於太陽,此為一正經之別。平按:膀胱下《靈樞》、《甲乙經》有散字。復屬於太陽,太陽二字袁刻誤作大腸。注唯此二陰,別本無唯字。黃帝上別本有乃字。)


足少陰之正,至?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


或以諸陰之別皆為正。


(足三陽大經從頭至足,其正別則從足向頭,其別皆從足指大經終處別而上行,並至其出處而論屬合也。足三陰大經從足至胸,其正別則從足上行向頭,亦至其出處而言屬合。足少陰正,上行至?,別走太陽,合而上行,至腎出屬帶脈。起季肋端,故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也。直而不屬帶脈者,上行至項,復合太陽,則此少陰二合太陽,此太陽少陰表裡以為一合也。平按:自足少陰至出屬帶脈二十五字,又見本書卷十《帶脈》篇。椎《靈樞》作?,或作成。《甲乙》無或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九字,注云:「《九墟》云:或以諸陰之別者皆為正也。」又本注上行向頭,向字袁刻作項。)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


別者,入季肋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


(足少陽正,上行至髀,繞髀入陰毛中,厥陰大經環陰器,故即與合也。合厥陰外,別循胸裡屬膽,上肝貫心,上行至面,還合本經。平按:肋《靈樞》、《甲乙經》作脅。上肝《甲乙經》作肝上。)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入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


(足厥陰正,與大經並行,至跗上,上行陰毛,少陽行於此,故與之合已,並行向頭,此足少陽厥陰表裡以為二合。平按:跗正統本《甲乙經》作膝。)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於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還系目系,合於陽明。


(足陽明正,上行至髀,入腹屬胃,之脾通心,上行至目系,還合本經也。平按:上至髀,髀字正統本《甲乙經》作踝。)


足太陰之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本,此為三合。


(足太陰別,上行至髀,與陽明合並而行,上貫於舌中,故舌下中脈者足太陰也,此足陽明太陰表裡以為三合也。平按:足太陰之別,別字《靈樞》作正《甲乙經》作正則別三字。《靈樞》上絡作上結,舌本作舌中。)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掖走心,系小腸。


(地,下也。手太陽正,從手至肩,下行走心,系小腸,為指地也。小腸,即太陽也。手之六經,唯此一經下行,余並上行向頭也。)


手少陰之別,入於泉掖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此為四合。


(手少陰別,上行入於泉掖,入屬心,上行出面,合目內?,內?即手太陽也,此手太陽少陰表裡以為四合。平按:《靈樞》、《甲乙經》手少陰之別作手少陰之正別,泉掖均作淵腋。袁刻改泉作淵,查唐人諱淵為泉,宜仍依原抄作泉,以存真相,下同,不再舉。屬於心《甲乙經》作屬心主。)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於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天,上也。手少陽之正,提□上巔,為指天也。下走三焦,即手少陽,上散胸中也。)


手心主之別,下泉掖三寸,入於胸中,別屬三焦,上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


(手心主別,從手上行至掖,下掖三寸,至於泉掖,入於胸中,屬三焦已,上行出耳後寬骨下,合手少陽,此手少陽心主表裡以為五合。平按:《靈樞》、《甲乙經》手心主,之別作之正別,上循作出循。注寬骨,據經文應作完骨。)


手陽明之正,至膺乳,別上於肩?,入柱骨之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


(手陽明正,從手上行,注於膺乳,上行至肩 柱骨之下,下走大腸,上屬於肺,上出缺盆之處,合大經也。平按:至膺乳《靈樞》作從手循膺乳《甲乙經》同。)


手太陰之別,入泉掖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


(手太陰別,從手上行至掖,下掖至泉掖,至手少陰前,入走肺,之於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合於陽明,至於大腸,以為六合。至喉嚨更合,故云復也。此陽明太陰表裡以為六合。此十二經脈正別行處,與十二大經大有不同,學人多不在意,所以診病生處,不能細知也。平按:《靈樞》、《甲乙經》之別作之正別。散之大腸《靈樞》作散之太陽,正統本《甲乙經》作散上大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1:21 | 只看該作者

脈行同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見《靈樞》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


自手太陰之脈至逆數之曲折也,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四。


又自心主之脈至內絡心肺,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五。


自黃帝曰手少陰至因天之敘,見《甲乙經》卷三第二十六。


自黃帝曰經脈十二至末,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二《動?》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1:37 | 只看該作者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之屈折,出入之處,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


六腑之輸於身者,余愿盡聞其序。


(舉其五義,問五臟脈行處,並問身之六腑之輸。平按:其序《靈樞》作少序。)


別離之處,離而入陰,別而行陽,皆何道從行?


愿聞其方。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明乎哉道。


(問陰陽二脈離合之處也。平按:《靈樞》別而行陽作別而入陽,皆何道從行作此何道而從行,「窘乎哉問,……」二句作「帝之所問,針道畢矣」二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1:5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至本節之後太泉,留以澹,以外屈上於本節,(手太陰脈,從臟行至腕後,一支上大指次指之端,變為手陽明脈;其本從腕後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即指端內屈回,循大指白肉至本節後太泉穴處,停留成澹而動,然後外出上於本節也。澹,從濫反。平按:內屈《甲乙經》作內側。循白肉《靈樞》、《甲乙經》均作循白肉際,太泉均作太淵,唐人諱淵作泉,說見前。留《甲乙經》作溜。上於本節《甲乙》作本指以下。注一支袁刻誤作一丈。本節後,袁刻脫後字。)


以下內屈,與手少陰心主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上本節已,方從本節以下內屈,與手少陰心主諸絡會於魚際,然後則與數絡共為流注也。平按:與手少陰心主諸絡《靈樞》、《甲乙經》作與諸陰絡。又注與手少陰,與字袁刻誤作於。)


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陰,入掖下,內屈走肺,(壅骨,謂手魚骨也。?陰,謂手三陰脈行於?中,故曰?陰。其脈元出中焦,以是肺脈,上屬於肺,令從外還,俱至於肺,故手太陰經,上下常通,是動所生之病,療此一經也。平按:外屈下《甲乙經》無出字,注云:一本下有出字。)


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手太陰一經之中,上下常行,名之為順。數其屈折,從手向身,故曰逆數也。)


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其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行三寸,外屈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心肺。


(心主之脈,從心包起,出於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內屈回,循中指內廉,上入胸中,內絡心肺。心主一經,上下恆通,是動所生,但療此經。舉手太陰、心主二經,余之十經順行逆數例皆同也。營衛之氣,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脈五十周,如環無端,與正經異也。平按:心主上《甲乙經》有手字。外屈其,《靈樞》其作出,《甲乙經》無其字。上行三寸《靈樞》、《甲乙經》作上二寸。外屈行《靈樞》作外屈出行,《甲乙經》注云:一本有出字。兩骨之會《靈樞》作留兩骨之會,《甲乙經》注云:一本有留字。內絡心肺《靈樞》作內絡於心脈,《甲乙經》作內絡心包。又注與正經異,袁刻與作於,正作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2:0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


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


黃帝曰:少陰獨無輸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


(其臟堅固者,如五臟中心有堅脆。心脆者則善病消癉,以不堅故善病消癉,即是受邪。故知不受邪者,不得多受外邪,至於飲食資心以致病者,不得無邪,所以少陰心之主所生病皆有療也。又《明堂》手少陰亦有五輸主病,不得無輸,即其信也。兌骨之端,手少陰輸也。平按:輸《靈樞》作?,《甲乙經》作俞。大主也下《甲乙經》有為帝主三字。客《靈樞》、《甲乙經》作容,正統本《甲乙經》作客。少陰獨無輸《甲乙經》作少陰脈獨無俞。不病乎《甲乙經》作心不病乎。兌骨《靈樞》作銳骨。)


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陰、心主之脈行也。


(余謂十種經脈者也。平按:屈折《甲乙經》作曲折。其行之徐疾《甲乙經》無此句。手太陰《靈樞》作手少陰,《甲乙經》同,注云:少陰,少字宜作太字。《銅人經》作厥字,正統本《甲乙經》亦作厥。)


故本輸者,皆因其氣之實虛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瀉,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因沖,沖,盛也。真氣,和氣也。是謂因天四時之序,得邪去真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2:23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總問三脈常動之由。平按:太陰下《甲乙經》有之脈二字,無足少陰陽明五字。)


岐伯曰:足陽明,胃脈也。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穀入於胃,變為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泌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名為營氣。其出悍氣?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晝夜不休者,名為衛氣。營出中焦,衛出上焦也。大氣搏而不行,名為宗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呼則出,吸則入也。故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也。平按:足陽明《靈樞》作是明二字。)


其清氣上注於肺,氣從太陰而行之,(胃之清氣,上注於肺,從手太陰一經之脈上下而行。平按:肺下《靈樞》、《甲乙經》重肺字。)


其行也,以息往來。


(其手太陰脈上下行也,要由胸中氣海之氣,出肺循喉嚨,呼出吸入,以息往來,故手太陰脈得上下行。)


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脈,手太陰脈也。人受穀氣,積於胸中,呼則推於手太陰,以為二動,吸則引於手太陰,復為二動,命為氣海,呼吸不已,故手太陰動不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2:37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焉息,下焉伏,何道從還?


不知其極。


(氣謂手太陰脈氣,從手寸口上入肺而息,從肺下至手指而屈。伏,屈也。肺氣循手太陰脈道下手至手指端,還肺之時,為從本脈而還?為別有脈道還也?吾不知端極之也。平按:「上焉息,下焉伏」《靈樞》作「上十焉息,下八焉伏」,《甲乙經》作「上出焉息,下出焉伏」。)


岐伯曰:氣之離於臟也,卒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崖,上於魚以反衰,其余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氣,手太陰脈氣也。手太陰脈氣,從胃中焦,上入於肺,下腋向手上魚至少商之時,以乘臟腑盛氣,如弓弩之發機,比湍流之下岸,言其盛也。從少商返回,逆上向肺,雖從本脈而還,以去臟腑漸遠,其臟腑余氣衰散,故其行遲微也。平按:卒如《靈樞》、《甲乙經》作卒然如三字,袁刻作卒然於三字。崖《靈樞》作岸,如水之下崖《甲乙經》作如水岸之下。其余衰散《靈樞》《甲乙經》作其余氣衰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2:5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


(十二經脈此皆有動,余之九經動有休時,唯此三經常動不息,太陰常動已具前章,故次問陽明常動之義,故曰何因動也。平按:何因《甲乙經》作因何。)


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問曰:十二經脈別走,皆從臟之陰絡,別走之陽;亦從腑之陽絡,別走之陰。此之別走,乃別胃腑盛氣,還走胃脈陽明經者何也?答曰: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皆悉稟之,別起一道之氣合於陽明,故陽明得在經脈中長動,在結喉兩箱,名曰人迎,五臟六腑脈氣並出其中,所以別走與余不同。平按:肺《甲乙經》作胃。)


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悍氣衝時,循咽上走七竅,使七竅通明也。悍音汗。)


循眼系入絡腦,出頷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復循眼系,絡腦兩箱,出於頷下。頷,謂牙車骨,屬顱骨之下也。平按:頷《靈樞》作?。)


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


(足陽明經及別走氣二脈並下以為人迎也,故胃別氣走陽明也。平按:《甲乙經》無別字。)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陰謂寸口,手太陰也;陽謂人迎,足陽明也。上謂人迎,下謂寸口,有其二義:人迎是陽,所以居上也;寸口是陰,所以居下也。又人迎在頸,所以為上;寸口在手,所以為下。人迎寸口之動,上下相應俱來,譬之引繩,故若一也。所論人迎寸口,唯出黃帝正經,計此之外,不可更有異端。近相傳者,直以兩手左右為人迎寸口,是則兩手相望以為上下,竟無正經可憑,恐誤物深也。)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


(陽大陰小,乃是陰陽之性。陽病,人迎大小俱病,而大者為順,小者為逆;陰病,寸口大小俱病,而小者為順,大者為逆。順則易療,逆則為難也。)


故陰陽俱靜與其動,若引繩相頓者,病也。


(謂人迎寸口之脈乍靜乍躁,若引繩相頓乍動乍靜者,病也。平按:陰陽俱靜與其動《靈樞》作陰陽俱靜俱動,《甲乙經》作陰陽俱盛與其俱動。又《靈樞》、《甲乙經》頓均作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3:0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


(已言陽明常動於前,次論足少陰脈動不休也。平按:何因《甲乙經》作因何。)


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


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少陰正經,從足心上內踝之後,上行循脛向腎。衝脈起於腎下,與少陰大絡下行出氣街,循脛入內踝,後下入足下。按《逆順肥瘦》少陰獨下中云:注少陰大絡。若爾,則衝脈共少陰常動也。若取與少陰大絡俱下,則是衝脈常動,少陰不能動也。平按:《甲乙經》邪作斜,脛骨作?骨,足脛作足跗。注少陰正經,袁刻經作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3:1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毋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得還?


(營行手太陰,下至手大指次指之端,回為手陽明,上行至頭,下足陽明,如此十二經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也。卒有邪氣及寒,客於四肢,陰陽相輸之道不通,何由還也?平按:營衛《甲乙經》作衛氣,懈惰作不隨。得還,得字《靈樞》、《甲乙經》均無。)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也。


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四末,謂四肢,身之末也。四街,謂胸腹頭 脈氣道也。邪氣大寒客於四末,先客絡脈,絡脈雖壅,內經尚通,故氣相輸如環,寒邪解已,復得通也。平按:氣之徑《靈樞》作氣之徑路,《甲乙》作氣之經,注:經一作徑。正統本《甲乙經》作徑。相輸袁刻作相輔,注同。)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之毋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之謂也。(述其所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3:44 | 只看該作者

經絡別異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黃帝曰:經脈十二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內踝之上,毋所隱故見也。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十二經脈及諸絡脈:其不見者,謂十一經也;其可見者,謂足太陰經,上行至於踝上,以其皮薄故見也;諸余絡脈,皆見者也。平按:足太陰下《甲乙經》有脈字。內踝《靈樞》、《甲乙經》均作外踝,正統本《甲乙經》作內踝。查陰脈行內,陽脈行外,足太陰為陰脈,應行內踝。再檢本書脾足太陰之脈,上內踝前廉。楊注云:十二經脈,皆行筋肉骨間;唯此足太陰經,上於內踝薄肉之處,脈得見者也。與此處正相發明。作外踝者,恐誤。)


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也,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六陽絡中:手陽明絡,肺腑之絡也;手少陽絡,三焦之絡也。手陽明大腸之經,起大指次指之間,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內間,手陽明絡起也。手少陽經,起小指次指間,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間,手少陽脈起也。故二脈絡起五指間也。平按:少陽《甲乙經》作少陰。注手少陽,手字袁刻脫。)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也。


(酒是熟穀之液,入胃先行皮膚,故衛氣盛。衛氣注入脈中故平,營氣滿也。營氣滿於所入之經,則所入經,脈絡大盛動也。平按:故衛氣已平《甲乙經》作則衛氣以平。)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十二經脈有卒然動者,皆是營衛之氣將邪氣入此脈中,故此脈動也。本末,即是此經本末也。絡脈將邪入於衛氣,衛氣將邪入於此脈本末之中,留而不出,故為動也。酒即邪也。)


不動則熱,(若邪在脈中,盛而不動,則當邪居處,蒸而熱也。)


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病。


(當邪居處,熱邪盛也,必為堅硬。若寒邪盛多,脈陷肉空,與平人不同。以此候之,知十二經中何經之病。平按:病《靈樞》、《甲乙經》作動也二字。注必為堅硬,硬字右旁有五孟反三字小注,袁刻作「必為堅,堅,孟硬反」,與原抄不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4:04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耶?


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經脈不見,若候其虛實,當診寸口可知之也。絡脈橫居,五色可見,即目觀之,以知虛實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


(細子,謙稱也。經脈診氣口可知虛實,猶未明其絡脈見之然也。)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而道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大節,謂四肢十二大節等也。凡絡脈之行,至大節間止,緣於絡道出節至外,入於皮中,與余絡合,見於皮。絕,止也。平按:自雷公曰至黃帝曰,《甲乙經》無此十三字。而道《靈樞》、《甲乙經》作道而。)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毋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


(此言療絡所在也。結,謂聚也。邪客於絡,有血聚處,可刺去之。雖無聚處,觀於絡脈血盛之處,即有邪居,可刺去之,恐其邪氣停留,發為痹病也。平按:諸刺道藏本《靈樞》作刺諸。《甲乙經》雖毋結作雖無血結。)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


胃中有熱,魚絡亦赤;


魚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熱;


(此言診絡虛實法也。絡色有三,青、赤、黑也。但青有寒,但赤有熱,但黑有痹,三色具者即有寒熱也。色之候者,青赤二色候胃中也。皆候魚絡胃者,手陽明脈與太陰合,太陰之脈循胃口至魚,故候太陰之絡,知胃寒熱。胃中有痹,亦可候魚,若邪客處久留成痹,即便診之。平按:《甲乙經》胃中寒作胃中有寒。魚絡亦赤《靈樞》作魚際絡赤,《甲乙經》作則魚際之絡赤。魚黑者《靈樞》、《甲乙經》均作其暴黑者。寒熱下《靈樞》有氣也二字。)


其青而小短者,少氣也。


(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氣少也。平按:《靈樞》無而小二字。)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


(此言刺絡脈法也。寒熱,胃中寒熱也,以胃氣故青赤,絡脈血乃多者也。欲為多日刺之,故間日取,得平乃止也。)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瀉之則?,?甚則仆、不能言,?則急坐之。


(陰絡小而短者,則陰氣少,故甚瀉□踣倒;坐而屈之即脈滿,故醒而能言也。亦可陰陽絡皆短小,即二氣俱少,瀉之仆也。仆,踣也。平按:兩甚字原抄本均作其,謹依《靈樞》、《甲乙經》作甚。《靈樞》、《甲乙經》均作悶。注踣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4:38 | 只看該作者

十五絡脈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為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波脈,有十四經,各別出一脈,有十四脈,脾臟復出一脈,合有十五脈,名為大絡。任沖及脾所出,散絡而已;余十三絡,從經而出,行散絡已,別走余經,以為交通。從十五絡,別出小絡,名為孫絡。任沖二脈雖別,同稱一絡,名曰尾翳,似不別也。別於太陰□經,故曰別也,余皆放之。此別走絡,分別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於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平按:注別於太陰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


起於掖下分間,(掖下分間,即手太陰經也。平按:掖下《靈樞》、《甲乙經》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


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手兌掌熱,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並,薄浪反。絡入魚際,別走陽明經也,陽明與太陰合也,余皆放此。平按:之經,經字袁刻誤作道。手兌掌熱《靈樞》作「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甲乙經》作手兌骨掌熱,余與《靈樞》同。一寸半《靈樞》作半寸,《甲乙經》作一寸。)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裡,居處也。此穴乃是手少陰脈氣別通,為絡居處,故曰通裡也。支,?也。少陰脈起心中,故實則 膈而間之,虛則不能言也。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經》作在。一寸《靈樞》、《甲乙經》均作一寸半。腕後一寸《靈樞》作掌後一寸。)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


(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內,起於別絡,內通心包,入於少陽,故曰內關也。)


去腕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


(檢《明堂經》兩筋間下,有別走少陽之言,此經無者,當是脫也。平按:為煩《靈樞》作為頭強,《甲乙經》作為煩心。)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去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施肘廢,虛則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施,縱緩也。音尤,??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音目。痂,假瑕反,瘡甲也。疥,公薤反。平按:去腕《靈樞》、《甲乙經》作上腕,節施作節弛,按施與弛通。注??袁刻誤作腫。)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


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齲耳聾,虛則齒寒癉鬲,取之所別。


(手陽明絡,上於曲頰,偏入下齒之中。宗,總也。耳中有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絡四脈總會之處,故曰宗脈。手陽明絡別入耳中,與宗脈會,故實則齲而聾也。五陽之脈皆貫於膈,故陽虛膈中癉熱之病如此也。平按:別走《靈樞》作別入。偏齒正統《甲乙經》作遍齒,按《集韻》偏通作遍。會《靈樞》作合。齲耳聾,《靈樞》無耳字,《甲乙經》耳上有齒字。癉《靈樞》、《甲乙經》均作痹。注四脈,四字原抄作曰,恐誤,袁刻作四。五陽之脈,脈字袁刻作絡。)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此處少陽之絡,別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


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實則肘急,故攣;虛則緩縱,故肘不收也。平按:其病,其字《靈樞》無,《甲乙》無其病二字。)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此太陽絡,別走向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


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窒,塞也,知栗反。太陽走目內?,絡入鼻中,故實則鼻塞也。虛則無力自守,故鼻衄也。平按:鼻窒《靈樞》作鼽窒,《甲乙經》作窒鼻。)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光明,即眼也。少陽厥陽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


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上。


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脈虛,則痿 ,跛不能行也。?音擘。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厥陰下《甲乙經》有並經二字。跗下《靈樞》、《甲乙經》無上字。)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足陽明穀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疾,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實並於上。故為癲疾。虛則下不足,故足不收。平按:《靈樞》、《甲乙經》頭下均有項字,卒喑均作瘁喑。狂癲疾《靈樞》作狂顛,《甲乙經》作顛狂,均無疾字。)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肝木為公,心火為子,脾土為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平按:注脾土袁刻誤作啤上,因誤作固。)


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干,厥氣亂於腸胃,遂有霍亂。


食多脈實,故腹中痛。


無食脈虛,故邪氣脹滿也。


(平按:腹中《靈樞》、《甲乙經》作腸中。注脹袁刻誤作振。)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鐘,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鐘。平按:大鐘正統本《甲乙經》作太鐘。)


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大鐘絡走心包,故病則煩悶,實則膀胱閉淋,不足則為腰痛也。平按:貫上《靈樞》有外字。閉?《甲乙經》作 閉。)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蠡,力洒反,瓢勺也。 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脛上皋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皋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皋,囊也。此絡上囊,聚於陰莖也。挺長,陰挺出長也。虛則陰癢也。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循脛上皋《靈樞》作經脛上睪,《甲乙經》作循經上睪。)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督脈諸陽脈長,其氣強盛,穴居其處,故曰長強也。)


俠膂上項,上散頭上,下當肩甲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


(俠脊有過,則知督脈兩道以為定也。平按:督脈一段《靈樞》、《甲乙經》均在任脈之後。俠膂《靈樞》作挾膂,《甲乙經》作俠脊。肩甲《靈樞》、《甲乙經》均作肩胛。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九字,《甲乙經》注:「《九墟》無此九字。」注定字袁刻誤作病。)


任沖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


(尾則鳩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於尾翳,故得其名。任沖二經,此中合有一絡者,以其營處是同,故合之也。任沖浮絡行腹皮中,故實盛痛也。虛以不足,故邪為癢搔。葉牢反。平按:任沖《靈樞》、《甲乙經》均作任脈。癢搔《甲乙經》作搔癢。)


脾之大絡脈,名曰大包,(脾為中土,四臟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平按:大絡脈,袁刻作大脈絡《靈樞》、《甲乙經》無脈字。注中土袁刻誤作中上。)


出泉掖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所別。


(脾之盛氣,腋下三寸,當泉掖而出,布於胸脅,散於百體。故實則遍身皆痛,虛則穀氣不足,所以百節緩縱。此脈乃是人身之上羅絡之血脈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平按:泉掖《靈樞》、《甲乙經》均作淵腋,說見前。身上《甲乙》有一字。百節《甲乙經》作百脈。皆取之所別《靈樞》作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甲乙經》無所別二字。)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


(盛則血滿脈中,故必見。虛則脈中少血,故必下。脈下難見,故上下求之。人之稟氣得身,百體不可一者,豈有經絡而得同乎?故須上下求之,方得見也。平按:異所下《靈樞》、《甲乙經》均有別也二字。注脈下難見袁刻作脈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4:59 | 只看該作者

十五絡脈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三第十《經脈》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編。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為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波脈,有十四經,各別出一脈,有十四脈,脾臟復出一脈,合有十五脈,名為大絡。任沖及脾所出,散絡而已;余十三絡,從經而出,行散絡已,別走余經,以為交通。從十五絡,別出小絡,名為孫絡。任沖二脈雖別,同稱一絡,名曰尾翳,似不別也。別於太陰□經,故曰別也,余皆放之。此別走絡,分別大經,所以稱缺。此穴列於缺減大經之處,故曰列缺也。平按:注別於太陰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


起於掖下分間,(掖下分間,即手太陰經也。平按:掖下《靈樞》、《甲乙經》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


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手兌掌熱,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並,薄浪反。絡入魚際,別走陽明經也,陽明與太陰合也,余皆放此。平按:之經,經字袁刻誤作道。手兌掌熱《靈樞》作「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甲乙經》作手兌骨掌熱,余與《靈樞》同。一寸半《靈樞》作半寸,《甲乙經》作一寸。)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鬲,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裡,居處也。此穴乃是手少陰脈氣別通,為絡居處,故曰通裡也。支,?也。少陰脈起心中,故實則 膈而間之,虛則不能言也。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經》作在。一寸《靈樞》、《甲乙經》均作一寸半。腕後一寸《靈樞》作掌後一寸。)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


(手心主至此太陰少陰之內,起於別絡,內通心包,入於少陽,故曰內關也。)


去腕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


(檢《明堂經》兩筋間下,有別走少陽之言,此經無者,當是脫也。平按:為煩《靈樞》作為頭強,《甲乙經》作為煩心。)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去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施肘廢,虛則生?,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施,縱緩也。音尤,??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音目。痂,假瑕反,瘡甲也。疥,公薤反。平按:去腕《靈樞》、《甲乙經》作上腕,節施作節弛,按施與弛通。注??袁刻誤作腫。)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


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齲耳聾,虛則齒寒癉鬲,取之所別。


(手陽明絡,上於曲頰,偏入下齒之中。宗,總也。耳中有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絡四脈總會之處,故曰宗脈。手陽明絡別入耳中,與宗脈會,故實則齲而聾也。五陽之脈皆貫於膈,故陽虛膈中癉熱之病如此也。平按:別走《靈樞》作別入。偏齒正統《甲乙經》作遍齒,按《集韻》偏通作遍。會《靈樞》作合。齲耳聾,《靈樞》無耳字,《甲乙經》耳上有齒字。癉《靈樞》、《甲乙經》均作痹。注四脈,四字原抄作曰,恐誤,袁刻作四。五陽之脈,脈字袁刻作絡。)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此處少陽之絡,別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


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實則肘急,故攣;虛則緩縱,故肘不收也。平按:其病,其字《靈樞》無,《甲乙》無其病二字。)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此太陽絡,別走向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


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窒,塞也,知栗反。太陽走目內?,絡入鼻中,故實則鼻塞也。虛則無力自守,故鼻衄也。平按:鼻窒《靈樞》作鼽窒,《甲乙經》作窒鼻。)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光明,即眼也。少陽厥陽主眼,故少陽絡得其名也。)


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上。


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腰以下脈虛,則痿 ,跛不能行也。?音擘。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厥陰下《甲乙經》有並經二字。跗下《靈樞》、《甲乙經》無上字。)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足陽明穀氣隆盛,至此處豐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疾,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實並於上。故為癲疾。虛則下不足,故足不收。平按:《靈樞》、《甲乙經》頭下均有項字,卒喑均作瘁喑。狂癲疾《靈樞》作狂顛,《甲乙經》作顛狂,均無疾字。)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肝木為公,心火為子,脾土為孫。穴在公孫之脈,因名公孫也。平按:注脾土袁刻誤作啤上,因誤作固。)


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


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干,厥氣亂於腸胃,遂有霍亂。


食多脈實,故腹中痛。


無食脈虛,故邪氣脹滿也。


(平按:腹中《靈樞》、《甲乙經》作腸中。注脹袁刻誤作振。)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鐘,注也。此穴是少陰大絡別注之處,故曰大鐘。平按:大鐘正統本《甲乙經》作太鐘。)


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


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大鐘絡走心包,故病則煩悶,實則膀胱閉淋,不足則為腰痛也。平按:貫上《靈樞》有外字。閉?《甲乙經》作 閉。)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蠡,力洒反,瓢勺也。 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脛上皋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皋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皋,囊也。此絡上囊,聚於陰莖也。挺長,陰挺出長也。虛則陰癢也。平按:踝下《甲乙經》有上字。循脛上皋《靈樞》作經脛上睪,《甲乙經》作循經上睪。)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督脈諸陽脈長,其氣強盛,穴居其處,故曰長強也。)


俠膂上項,上散頭上,下當肩甲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


(俠脊有過,則知督脈兩道以為定也。平按:督脈一段《靈樞》、《甲乙經》均在任脈之後。俠膂《靈樞》作挾膂,《甲乙經》作俠脊。肩甲《靈樞》、《甲乙經》均作肩胛。高搖之俠脊之有過者九字,《甲乙經》注:「《九墟》無此九字。」注定字袁刻誤作病。)


任沖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


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


(尾則鳩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於尾翳,故得其名。任沖二經,此中合有一絡者,以其營處是同,故合之也。任沖浮絡行腹皮中,故實盛痛也。虛以不足,故邪為癢搔。葉牢反。平按:任沖《靈樞》、《甲乙經》均作任脈。癢搔《甲乙經》作搔癢。)


脾之大絡脈,名曰大包,(脾為中土,四臟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平按:大絡脈,袁刻作大脈絡《靈樞》、《甲乙經》無脈字。注中土袁刻誤作中上。)


出泉掖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所別。


(脾之盛氣,腋下三寸,當泉掖而出,布於胸脅,散於百體。故實則遍身皆痛,虛則穀氣不足,所以百節緩縱。此脈乃是人身之上羅絡之血脈也,由是有病皆取之也。平按:泉掖《靈樞》、《甲乙經》均作淵腋,說見前。身上《甲乙》有一字。百節《甲乙經》作百脈。皆取之所別《靈樞》作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甲乙經》無所別二字。)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


(盛則血滿脈中,故必見。虛則脈中少血,故必下。脈下難見,故上下求之。人之稟氣得身,百體不可一者,豈有經絡而得同乎?故須上下求之,方得見也。平按:異所下《靈樞》、《甲乙經》均有別也二字。注脈下難見袁刻作脈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3:05:36 | 只看該作者

經脈皮部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而生大病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六《皮部論》篇。


自夫經絡之見也至末,見《素問》卷十五第五十七《經絡論》。


又自篇首至末,見《甲乙經》卷二第一下篇。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皮有分部,(前說十五大絡,循其行處以求其病。次說皮部十二絡之以十二經上之以皮分十二部,以取其病,故曰皮有部也。)


脈有經紀,(大絡小絡,總以十二大脈,以為皮部經紀。)


筋有結絡,(十二經筋,各有結聚,各有包絡。)


骨有度量,(骨有大小長短度量。)


其所生病各異,(以其皮脈筋骨各各不同,故皮脈筋骨生病異之。)


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別在皮脈筋骨分部異者,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陰有陽,六種所在。)


病之終始,(病客前六,有初有極也。平按:終始《素問》作始終。)


愿聞其道。


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諸經皆然。


(欲知皮之部別,十二經為綱紀也。十二經皮部絡,皆以此為例也。平按:注部別袁刻作別部。)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蜚,扶貴反。陽明大經為陽,故大小絡為陽明之陽。陽明之脈有手有足,手則為上,足則為下。又手陽明在手為下,在頭為上;足陽明在頭為上,在足為下。診色行針,皆同法也,余皆放此。平按:蜚下《甲乙經》有「十二經」三字。)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浮,謂大小絡見於皮者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絡脈俱有五色,然眾絡以色偏多者候其別病。邪客分肉之間,迫肉初痛,故絡青也。久留為冷為熱,或為不仁以成於痹,故絡青深為胎黑也。)


多黃赤則熱,(癉熱在中,氣溢皮膚,故絡黃赤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無多字。)


多白則寒,(堊白,寒也。故寒氣在中,絡白色也。)


五色皆見則寒熱,(青赤黃等為陽色也,白黑二種為陰色也,今二色俱見,當知所病有寒熱也。)


絡盛則入於經,(盛,大小絡盛也。大小絡中痛、痹、熱、寒、寒熱五邪盛者,則循絡入經也。平按:入下《素問》、《甲乙經》有客字。)


陽主外,陰主內。(陽絡主外,陰絡主內也。在陽絡者主外,在陰絡者主內也。)


少陽之陽,名曰樞特,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脈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滲於內也,諸經皆然矣。


(少陽絡盛則入於經,故主內也;經盛外溢,故主出也。諸陰陽絡主內出者,例以此知也。滲,山蔭反,下入也。平按:樞特《素問》作樞持,《甲乙經》作樞杼,注云:一作持。上下同法,《甲乙經》無此四字。絡脈,脈字《素問》、《甲乙經》均無。主出《甲乙經》作主外。注下入也三字袁刻脫。)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脈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外盛者,則入於大經也。)


少陰之陰,名曰樞?,(而泉反。平按:《素問》作儒,新校正云:「《甲乙經》作?。」今本《甲乙經》仍作儒,正統本《甲乙經》作?。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謂?音軟,引《倉頡篇》為柱上承斗之曲木。宜從《甲乙經》作?。)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從陽絡部注於陽經也。)


其經出者,從陰注於骨。


(從陰絡部出注陰經,內注於骨,少陰主骨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無經字。陰字下《素問》有內字,《甲乙經》有部內二字。)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樞,(平按:關樞《素問》作關蟄,新校正云:《甲乙》蟄作執。今本《甲乙》仍作蟄,正統本《甲乙經》作執,袁刻亦作蟄。)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


(皮有部者,以十二脈分為部也。平按:經脈者《素問》、《甲乙經》作經絡脈者。)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下廣論外邪主於百病,次第所由也。


必先客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稟於腸胃。


(外邪氣,風寒暑濕。邪入身為病,先著皮毛,留而不出,則腠理孔開,因開而入,即客於絡脈,絡脈傳入陽經,陽經傳入六腑,於是稟承腸胃之氣以為百病。


平按:絡脈下《素問》、《甲乙經》均有留而不去傳入於經八字。)


邪之始入於皮也,?然起豪毛,開腠理:(?,蘇護反,流逆上也,謂寒邪逆入腠理也。外邪入身為病也,初著皮毛,能開腠理也。平按:《甲乙經》作淅。)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能令絡盛色變也。)


其入客於經也,則減虛乃陷下;


(減氣為虛,乃血少脈陷也。平按:減《素問》作感,道藏本作盛,《甲乙經》亦作盛。)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施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矣。


(循經入於筋骨之間,留而不去。寒邪不去則為二病:筋攣拘急,一也;骨乃疼痛,二也。若熱邪不去則以五病:筋熱緩施,一也;骨熱消細,二也;身肉爍,三也,爍,余藥反,淫邪在肉也;破裂,四也;毛焦而直,五也。熱邪如此客於筋骨之間,遂至於死也。平按:施《素問》、《甲乙經》作弛。《甲乙經》作?。注淫邪在肉,袁刻肉作內。?,?字袁刻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9:39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