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36:2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五臟二十五變皆在身中,變生常病亦居其內,未知因候,知以為調養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理者,肉之文理。粗音粗也。)


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堅,弱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胸前蔽骨,蔽心神也。其心上入肺中,不須蔽骨,故心高以無蔽骨為候也。高者,志意高遠也。故短小舉者,為心下之候。下者,志意卑近也。平按:?《靈樞》作??。弱下《靈樞》、《甲乙》有小字。)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


好肩膺者肺端正,脅偏竦者肺偏傾也。


(大肩,胸膺反□喉骨陷入,肺必高上。平按:巨肩,巨字原抄作臣,謹依《靈樞》、《甲乙》作巨。掖《靈樞》、《甲乙》作腋。好肩膺《靈樞》、《甲乙》作背膺濃。竦《靈樞》作疏,《甲乙》作竦,注云一作欹。)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者肝高,合脅菟?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足脛也。反,前曲出也。平按:菟《靈樞》作兔,《甲乙》作脆。好好《靈樞》、《甲乙》均不重,恐衍。)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揭,舉也,起輒反。)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


(一箱獨高為偏。平按:高耳《甲乙》作耳高。)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


(凡此二十五變,過分以為不善,減則為病,持平安和,以為大則也。平按:減原抄作咸,謹依《靈樞》、《甲乙》作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36:5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


善哉,然非余之所問也。


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感也,甚寒大熱,弗能傷也。


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


愿聞其故。


(子言五臟之變,所知是要,然非吾之問本意。問本意者,人生盡於天壽,內則深憂大恐,外則甚寒極熱,然無所傷,不為病也。而有外無寒暑之侵,內去怵惕之懷,而疾病百端,其故何也?平按:感《靈樞》作減。)


岐伯曰:五臟六腑者,邪之舍也,請言其故。


(五臟六腑堅端正者,和利得人,則道之宅也。臟腑脆而偏傾,則邪氣舍也。為道之宅,則其性和柔,神明聰利,人之受附也。為邪之舍,不離病也,心奸邪也,喜為盜也,乖公正也,言不恆也。是知二十五變,雖得之於天,調養得中,縱內外邪侵,不為病也。乖和失理,雖不離屏蔽,終為病也。前言一臟各有五病,未極理也;今言一變具有五臟,方得盡理,故請言故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憂;


(夫五神以依臟,故前言心臟之變,神亦隨之;次說四臟之變,不言神變;今總論五臟,初有四變,唯言於神,次有二變,但說於臟,次有二變,復但言神也。心臟形小,外邪難入,故少病;神亦隨小,故不自申焦心愁憂也。平按:《靈樞》、《甲乙》善均作苦,愁憂上均有大字。注自申,袁刻自作白。)


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


(措,置也,旦故反。平按:憂上《靈樞》、《甲乙》均有以字。舉措正統本《甲乙經》作舉指。)


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意志卑弱。)五臟皆堅者,無病;


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


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


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喜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喜,虛意反,好也。和謂神性和柔,利謂薄於名利,並為人所附也。平按:得人下《靈樞》、《甲乙》均有心字,喜盜均作善盜。不可以為人,《甲乙》無以字。覆《甲乙》作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1:28 | 只看該作者

臟腑應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七《本藏》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五。


黃帝問曰:愿聞六腑之應。


(五臟應候已說於前,六腑之候闕而未論,故次問之。)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也。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也。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也。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豪毛其應也。


(腎合三焦膀胱,故有五腑也。五臟為陰,合於五腑。五腑為陽,故皮脈筋肉腠理豪毛,五腑候也。平按:肝合膽,肝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豪《靈樞》、《甲乙》作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2:2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應之奈何?


岐伯答曰:肺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


皮緩腹果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應,候也。肺以皮為候,肺合大腸,故以其皮候大腸也。結,紆屈多。平按:果《靈樞》、《甲乙》作裹。大而長,大字《甲乙》作緩。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甲乙》作皮急而短。皮滑,皮字原缺不全,《靈樞》、《甲乙》均作皮,袁刻作外,恐誤。)


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


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


(心合於脈,脈在皮中,故得以皮候脈,脈候小腸也。沖,虛也,脈虛小也。平按:小腸大而長,小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脈波小者,沖字道藏本《靈樞》作沖。)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諸陽脈,六陽經也。小腸之脈,太陽也。太陽與諸陽為長,故諸陽經紆屈多者,則知小腸亦紆屈也,紆屈即名為結也。陽經在於膚不見,候其陽絡,即經可知矣。平按:多字原缺,謹依《靈樞》、《甲乙》補。注與諸陽,與字袁刻脫。)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濃,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堅。


(脾以合胃,故以肉?候於胃也。么,小也,莫可反。平按:么袁刻作縻,注同,《靈樞》、《甲乙》均作么。)


肉?不稱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約不利。


肉?不堅者胃緩,(謂?顆累與身大小不相稱也。胃下逼於下管,故便溲不利。平按:管《甲乙》作脘。下管約《甲乙》注云:《太素》作下脘未約。)


肉?無小果累者胃急。


肉?多小累者,胃結者胃上管約不利。


(果音顆,謂肉 無小顆段連累。平按:果《靈樞》、《甲乙》作裹。小果累下《甲乙》有標緊二字。多小累《靈樞》作多少裹累。胃結二字《靈樞》、《甲乙》重。)


肝應爪,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者膽薄。


爪堅者膽急,爪濡者膽緩。


(肝以合膽,膽以應筋,爪為筋余,故以爪候膽也。平按:應爪《甲乙》作應筋。爪薄、爪堅、爪濡下《靈樞》、《甲乙》有色紅、色青、色赤等字。)


爪無弱者膽直,(無弱,強也。爪強,膽直也。平按:無弱者《靈樞》、《甲乙》作直色白無約者。)


爪惡色多敗者膽結。


(人之爪甲色不得明淨,又多好破壞者,其人膽紆屈結也。平按:多敗二字,《靈樞》作黑多紋三字《甲乙》作黑多文三字。)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急皮而無豪毛者三焦膀胱急。


豪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豪毛者三焦膀胱結。


(腎以應骨,骨應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氣發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氣如霧漚溝瀆,與膀胱水腑是同,故合為一腑也。腠理豪毛在皮,故亦以皮之豪毛為候也。平按:腠理疏《靈樞》作疏腠理。急皮二字《靈樞》、《甲乙》均作皮急,希均作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2:3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薄濃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


(已聞六腑美惡之形,然未知美惡生病何如。平按:薄濃《靈樞》作濃薄。形上《甲乙》有其字。)


岐伯曰:各視其所外應,以知其五內,則知其所病矣。


(各視外候,則知所生病矣。平按:各字《靈樞》無。所外應,所字《靈樞》、《甲乙》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3:32 | 只看該作者

臟腑氣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得盡期而死矣,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


自肺氣通於鼻至不得盡期而死矣,見《甲乙經》卷一第四。


自五臟氣心主噫至腎主骨,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自黃帝問至實而不滿,見《素問》卷三第十一《陰陽別論》。


自腦髓骨脈膽至實而不滿,見《甲乙經》卷一第三。


自問曰太陰陽明至下先受之,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論》篇,又見《甲乙經》七卷第一上編。


自問曰見真臟至帝曰善,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上編。


自問曰脾病而四肢不用至末,見《素問?太陰陽明論》,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六。


又按《素問?玉機真臟論》新校正云:詳自黃帝問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陰陽明表裡》篇中,王冰移於此。


據此,則《太素》與全元起本同,惜全本已亡,無從查究耳。


五臟常內閱於上,在七竅。


(閱,余說反,簡也。其和氣上於七竅,能知臭味色穀音等五物,各有五別也。平按:在七竅《靈樞》作七竅也。)


肺氣通於鼻,鼻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肺脈手太陰正別及絡皆不至於鼻,而別之入於手陽明脈中,上挾鼻孔,故得肺氣通於鼻也。又氣有不循經者,積於胸中,上肺循喉嚨而成呼吸,故通於鼻也。鼻為肺竅,故肺氣和者,則鼻得和氣,故鼻知臭香。《素問》言有五臭,經無五香。香,脾之臭也。平按:鼻和《靈樞》作肺和。臭香《甲乙》作香臭。)


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舌雖非竅,手少陰別脈循經入心中,上系舌本,故得心氣通舌也。《素問》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者,腎者水也,心者火也,水火相濟,心氣通耳,故以竅言之,即心以耳為竅。又手太陽心之表,脈入於耳中,故心開竅在於耳也。平按:舌和《靈樞》作心和。)


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目能辨五色。


(肝脈足厥陰上頑顙也,連目系,故得通於目系。平按:目和《靈樞》作肝和。《甲乙》辨作視。)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脾足太陰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得氣通口也。穀有五味,舌已知之,五穀之別,口知之也,故食麥之者,不言菽也。?平按:口和《靈樞》作脾和。《甲乙》知作別,穀下有味字。注麥之,之字疑衍。)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手足少陽、手足太陽及足陽明絡皆入耳中。手少陽、足少陽、手太陽,此三正經入於耳中。足太陽脈在耳上角,又入腦中,即亦絡入於耳。足陽明耳前上行,亦可絡入耳中。手陽明絡別入耳中。計正經及絡手足六陽皆入耳中。經說五絡入耳中,疑足太陽絡不至於耳也。平按:耳和《靈樞》作腎和。)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疽。


(五臟主藏精神,其脈手足六陰,絡於六腑,屬於五臟。六腑主貯水穀,其脈手足六陽,絡於五臟,屬於六腑。七竅者,精神戶牖也。故六陰受邪入臟,則五臟不和,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利也。六陽受邪入腑,則六腑不和,六腑不和,則陽氣留處處為癰疽。平按:七竅《甲乙》作九竅。留為癰疽《甲乙》作留結為癰,《靈樞》無疽字。注處處,下處字疑衍。)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利,陽脈不利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故外邪循脈入腑,則腑內不調,流於陽脈,陽脈澀而不利,陽氣留停,不和於陰,故陽獨盛也。平按:不利《靈樞》、《甲乙》作不和。)


陽氣大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大盛,則陽氣弗能營也,故曰關。


(陰氣和陽,故陰氣和利也。陽氣盛不和於陰,則陰氣澀也。陰氣澀而停留,則陰氣獨而盛也。陰脈別走和陽,故陽得通也。陰既獨盛不和於陽,則陽氣不能營陰,故陰脈關閉也。平按:陽氣大盛《甲乙》作邪在臟三字。不利《甲乙》作不和。氣留兩氣字《靈樞》、《甲乙》均作血。弗能營《甲乙》作不得相營。)


陽氣大盛,則陰氣弗得營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弗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陽氣獨盛,不和於陰,則陰脈不能營陽,以陽拒格,故名格。平按:自上節故曰關及本節陽氣大盛則陰氣弗得營也,《甲乙》無。)


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陰陽脈有關格,即以其時與之短期,不可極乎天壽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4:07 | 只看該作者

五臟氣

 

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噫,乙戒反,飽滿出氣也。五臟從口中所出之氣,皆是人常氣之變也。《素問》腎主嚏,不同也。平按:五臟氣《素問》作五氣所病。五主字《素問》均作為。欠下《素問》有為嚏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4:33 | 只看該作者

六腑氣

 

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噦,小腸大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皆是六腑之氣所變之病。《素問》胃為逆氣為恐,腸為泄,膀胱不利癃遺溺也。平按:《素問》無六腑氣三字,膽為怒在遺溺下,為噦下有為恐二字,小腸大腸作大腸小腸,為泄下有下焦溢為水五字,膀胱下有不利為癃四字,遺溺下無下焦溢為水五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4:57 | 只看該作者

五並

 

精氣並於肝則憂,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腎則恐,並於脾則畏,是謂精氣並於臟也。


(精謂命門所藏精也,五臟之所生也。五精有所不足,不足之臟虛而病也。五精有餘,所並之臟亦實而病也。命門通名為腎,肝之母也,母實並子,故為憂也。心為火也,精為水也,水克於火,遂壞為喜。肺為金也,水子並母,故有悲憐。精並左腎,則腎實生恐。脾為土也。並於土,被克生畏。《素問》精並於脾,消食生飢。如是相並為病,乃有無窮,斯為陰陽五行之變也。平按:《素問》五並作五精所並。心肺肝脾腎以次為序,與此不同。是謂精氣並於臟句,作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注左腎袁刻作於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5:20 | 只看該作者

五惡

 

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


(東方生風,風生於肝,肝之盛即便惡風。以子從樹生,子生多盛,必衰本樹,相生之物,理皆然也,故肝惡風也。南方生熱,熱從心生,故心惡熱也。《素問》曰:西方生燥,燥生於肺。若爾,則肺惡於燥。今此肺惡寒、腎惡燥者,燥在於秋,寒之始也;寒在於冬,燥之終也。肺在於秋,以肺惡寒之甚,故言其終;腎在於冬,以腎惡燥不甚,故言其始也。中央生濕,濕生於脾,以其脾感,故惡濕也。平按:《素問》五惡作五臟所惡。心肺肝脾腎仍以次為序。此五臟氣所惡句,作是謂五惡。又新校正節引此注,自肺惡燥至言其始也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5:43 | 只看該作者

五液

 

心主汗,肝主淚,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生。


(汗者水也,遍身腠理之液也,心者火也,人因熱飲熱食,及因時熱蒸於濕氣,液出腠理,謂之汗也。肝通於目,目中出液,謂之淚也。肺通於鼻,鼻中之液,謂之涕也。腎脈足少陰,上至頏顙,通退場門中,名之為唾,故腎主唾也。脾足太陰脈,通於五穀之液,上出廉泉,故名為涎。平按:《素問》五液作五臟化液。心肺肝脾腎仍以次為序。五主字均作為。此五液所生句,作是謂五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6:07 | 只看該作者

五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


(五藏,財浪反。腎有二枚:左箱為腎,藏志也;在右為命門,藏精也。平按:五藏《素問》作五藏所藏。精志,精字《素問》無。新校正云:「按上善云:腎有兩枚:左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與此正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6:29 | 只看該作者

五主

 

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平按:五主《素問》作五臟所主。肌《素問》作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6:5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為腑,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


(方,道也。異道之士,所說臟腑不同。腦髓骨脈膽及女子胞,此六或有說之為臟,或有說之為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或有說之為臟,或有說之為腑。所說臟腑相反,何者為真?平按:《素問》黃帝問下無於岐伯三字。)


岐伯曰:腦髓骨脈膽及女子胞,此六者地氣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胞,豹交反,生兒裹也。地主苞納收藏,腦髓等六法地之氣,陰藏不瀉,故得名臟;以其聚,故亦名府。腑,聚也。此本非是常府,乃是奇恆之府,奇異恆常。平按:六者二字原缺,謹依《素問》補入。寫《甲乙》作瀉,下同。)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於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故名曰腑。


(天主輸泄風氣雨露,故此五者受於五臟糟粕之濁,去於天氣,輸瀉不藏,故是恆府。唯有五者,以膽一種,藏而不瀉,割入奇府,是肝之表,故得名府也。平按:《素問》膀胱下有此五二字,故名曰府作名曰傳化之府《甲乙》同。)


此不能久留,輸瀉魄門,(並精□□之處,謂之魄門。此五之中,三焦亦能輸瀉精氣於魄門也。平按:輸瀉下《素問》、《甲乙》有者也二字,魄門二字屬下節。)


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在內為主,六腑在外為使,使之行於水穀也。)所謂五臟者,藏精神而不瀉者也,故滿而不能實。


(精神遍於臟中不離,故不瀉而滿也。雖滿常虛,故不實。平按:精神《素問》作精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精氣作精神。與此正合。)


六腑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穀之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腸胃更滿,故為實也;更虛,故不滿也。飽食未消,腸中未有糟粕,即胃實腸虛也;食消以下於腸,胃中未有食入,即腸實胃虛也。以其胃虛,故氣得上也;以其腸虛,故氣得下也。氣得上下,神氣宣通,長生久視。平按:六腑者下《素問》、《甲乙》均有傳化物而不藏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7:06 | 只看該作者

問曰:太陰陽明,表裡也,脾胃脈也,生病異何也?


(足太陰足陽明脾胃二脈,諸經之海,生病受益以為根本,故別舉為問也。平按:太陰上《甲乙》有足字。表裡上《素問》、《甲乙》有為字。生病異,《甲乙》作生病異者,《素問》作生病而異者。)


答曰: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


(太陰為陰,陽明為陽,即異位也。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太陰為實,陽明為虛,即更虛實也。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順;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順也。手三陰,從內向外也;手三陽,從外向內也。足之三陰,從外向內;足之三陽,從外向內也。十二經脈陰陽六種不同,生病固亦多也。平按:更實更虛更逆更順《素問》作更虛更實更逆更從。又按:《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與此正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7:4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聞其異狀。


(問其病異。)


答曰: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陽為天氣主外,故陽道實也。陰為地氣主內,故陰道虛也。)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風寒暑濕虛邪外入腠理,則六陽之脈受之。飲食男女不節,則六陰受之。平按:《甲乙》陽受之下有則入腑三字,陰受之下有則入臟三字,本書在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六陽受於外邪,傳入六腑;六陰受於內邪,傳入五臟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六腑陽氣在外,故身熱也。陽盛晝眠不得至夜,故不時臥也。陽氣盛於上,故上為喘呼也。平按:不時臥《甲乙》作不得眠。)


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陰邪在中,實則 脹腸滿,閉塞不通,虛則下利腸 。)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肺為天也,喉出肺中之氣呼吸,故主天。脾為地,咽出脾胃噫氣,故主地。)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風從上下,故陽受之;濕從下上,故陰受之。)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至足。


(足三陰脈,從足至頭,走頭下胸,橫出腋下,循臂至指端,為手三陰脈也。變為手三陽脈,從手指端上行至頭,下行至足,為足三陽。陰陽相注,如環無端。平按:兩下字下《素問》、《甲乙》均有行字。)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行;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行。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陽病者,三陰之脈上行至頭極已為陽,受風熱已下行;陰病者,三陽之脈下行至足極已為陰,受寒濕已上行。故傷風上先受之,傷濕下先受之。平按:而下行而上行,兩行字《素問》、《甲乙》無。注風熱已,已字袁刻作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7:57 | 只看該作者

問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無余物和雜,故名真也。五臟之氣皆胃氣和之,不得獨用。如至剛不得獨用,獨用即折,和柔用之即固也。五臟之氣,和於胃氣,即得長生;若真獨見,無和胃氣,必死期也。欲知五臟真見為死、和胃為生者,於寸口診手太陰,即可知之也。見者如弦是肝脈也,微弦為平好也。微弦,謂弦之少也,三分有一分為微,二分胃氣與一分弦氣俱動,為微弦也。三分並是弦氣,竟無胃氣,為見真臟也。見真臟死,其理至妙,請陳其理,故曰何也。平按:《素問》新校正引此注甚詳。)


答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五臟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手太陰。


(胃受水穀,變化精氣而資五臟,故五臟得至手太陰寸口,見於微弦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手太陰。


(五臟主於五時,至其時也,其臟有病之甚者,胃氣不與之居,不因胃氣,以呼吸之力,獨自至於太陰寸口,見於真弦也。平按:自字原缺,謹依《素問》補。注不與之居,別本居作俱。)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


(真臟脈弦不微、無胃氣者,則知肝病勝也。肝病邪勝,則胃穀精氣衰。)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


獨見者,為病勝臟也,故曰死。


黃帝曰:善。


(真見病甚,故致死也。平按:自問曰見真臟至此,新校正謂全元起本在《太陰陽明表裡》篇中,此乃王氏所移。今檢《素問?太陰陽明論》篇前後均在此篇,惟此一段在《玉機真臟論》中,其為王氏所移益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8:10 | 只看該作者

問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五臟皆連四肢,何因脾病獨四肢不用也?平按:脾字原缺,謹依《素問》補入。)


答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徑至,必因脾乃得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生,故不用焉。


(土旺四季,四季皆有土也;脾長四臟,四臟皆有脾也。何者?四肢百體稟氣於胃,胃以水穀津液資四肢。當用資四肢之時,胃氣不能徑到四肢,要因於脾,得水穀津液營衛之氣,營於四肢,四肢稟承,方得用也。若其脾病脈道不通,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也。平按:徑至袁刻誤作俱至,《素問》作至經,新校正云:《太素》至經作徑至,楊上善云:胃以水穀資四肢,不能徑至四肢,要因於脾,得水穀津液,營衛於四肢。與此注合。不利《甲乙》作不通。皆無氣生《素問》作皆無氣以生《甲乙》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8:25 | 只看該作者

問曰:脾之不主時何也?


答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時,脾臟有常著土之精也。


(四臟之本,皆為土也。十八日用,故曰寄也。著,澄略反,在也。脾臟在土之精妙也。平按:治中央《甲乙》作土者中央。不得獨主時,《甲乙》無得字,《素問》作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有常著,《甲乙》作脾者土臟常著胃,《素問》作脾臟者常著胃。)


土者,主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


(土為萬物之質,法於天地,與萬物為質,故身與頭手足為體,身不別主時。平按:主《素問》、《甲乙》作生。天地天字、主時二字原缺,謹依《素問》、《甲乙》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22:48:39 | 只看該作者

問曰:脾與胃也,以募相逆耳,而能為之行津液何也?


(脾陰胃陽,脾內胃外,其位各別,故相逆也。其別異,何能為胃行津液氣也?一曰相連,脾胃表裡陰陽,募既相假,故曰相連也。平按:以募相逆《素問》作以膜相連耳。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楊上善云:脾陰胃陽,脾內胃外,其位各異,故相逆也。」又注故相下原抄缺二字,依新校正所引,應作逆也二字。袁刻相上脫故字,逆下脫也字。又注陰陽募,袁刻募誤作前。)


答曰:足太陰,三陰也,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嗌,於末反,咽也。足太陰脈貫胃屬脾,上行絡嗌,其氣強盛,能行三陰之脈,故太陰脈得三陰名也。平按:脈上《素問》、《甲乙》有其字。)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脈肉皆毋氣以主,故不用焉。


(陽明為陰陽臟腑之海,五臟六腑各因十二經脈受氣於陽明,故經脈得為胃行津液之氣。四肢稟承四肢得□□經脈不□陽明,則陰脈不通,筋骨脈肉無氣以主也。平按:陽明者表也,者表二字原缺,謹依《素問》、《甲乙》補入。水穀下《素問》、《甲乙》無之字。日以益衰《甲乙》作氣日以衰。脈肉二字原缺,《素問》、《甲乙》作肌肉,依本注應作脈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0:09 , Processed in 0.37499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