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54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0:50 | 只看該作者

刺腹滿數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按之立已,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六《雜病》篇。


自腹暴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


又自篇首至足厥陰,見《甲乙經》卷九第九。


自腹滿大便不利至末,見《甲乙經》卷九第七。


少腹滿大,上走胃至心,■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水氣聚於少腹,上走至於心下,■惡寒寒熱,小便不利,下熱也。是足厥陰所由,故取其輸穴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腹。走胃《甲乙》作走胸。■《靈樞》作淅淅,《甲乙》作索索然。)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此皆足少陰脈所行之處,故取其脈之輸穴。有本少陰為少陽。平按:上走《靈樞》作亦上走。《甲乙》無喘息二字,注云:」《靈樞》有喘息二字。」足少陰《甲乙》作足少陽。)


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便,取足太陰。


(腹滿食不化,腹虛脹不大便,皆足太陰脈所主,故取之輸穴也。平按:《甲乙》化下無腹字。不便《靈樞》作不能大便,《甲乙》作不得大便。足太陰《甲乙》作足太陽。)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


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腹痛,足陽明脈所主,故臍左右動脈,足陽明動也。氣街亦是足陽明動脈,故不已取之也。平按:《甲乙》氣街下無已刺二字。)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


經絡者,則人募者也。


少陰輸,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員利針。


(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陰上行貫肝膈,發腹諸穴,故腹暴滿,故取太陽經絡。經脈絡脈,人之盛募之氣。腹滿亦取足少陰之輸,夾脊相去三寸,輸旁五取之,作員利針。募,有本為幕也。平按:《甲乙》暴下有痛字。《素問》太陽上有手字,經絡二字不重,則人募者也作胃之募也,《甲乙》作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無人募者也四字,少陰上有又刺二字。《素問》王注云:「太陽為手太陽經絡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新校正云:「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說各不同,未知孰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1:57 | 只看該作者

刺霍亂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四。


霍亂,刺輸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


(霍亂,刺主療霍亂輸旁,可五取之,及足陽明下脈與上有療霍亂輸旁,可三取之也。平按:輸旁五《素問》王注云:「取少陰俞旁志室穴。」新校正引楊注云:「刺主霍亂輸旁,五取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2:26 | 只看該作者

刺癇驚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十一。


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陽經絡者旁一寸,足陽明一寸,上踝五寸刺三針之。


(刺癇驚脈,凡有五別:手太陰五取之,又足太陽輸穴五取之,又手少陽經絡旁三取之,又足陽明旁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針之。平按:手太陰《甲乙》作手足太陰。《素問》手少陽作手少陰,《甲乙》作手足少陰。《素問》、《甲乙》兩一字下均無寸字,三針下無之字。又按《素問》王注自針手太陰以下主治霍亂,新校正云:「按別本注云:悉不主霍亂。《甲乙經》、《太素》均為刺驚癇,王注為刺霍亂者,非也。」又注經絡旁三取之,別本作經絡旁一寸以下穴位取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2:51 | 只看該作者

刺腋癰數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九。


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癰而熱,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足少陽脈下胸絡肝屬膽,循脅裡在腋下,故腋脅之間有癰大熱,可刺足少陽脈□□之穴,五取之。熱而不已,刺手心主脈,其脈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癰三取之。又取手太陰經絡各三。大骨之會者,手太陰脈循臂內上骨下廉,即為經絡會處也。平按:刺癰而熱《素問》、《甲乙》作刺而熱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作主,謹擬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輒筋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4:06 | 只看該作者

病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及卷十二第五等篇。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此之六種,是肥貴人膏粱所發之病。平按:痿厥氣滿發逆《甲乙》作厥氣逆滿四字。)


膈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


(此之四種,因暴愁憂所生之病。膈塞,膈中塞也。閉,謂七竅閉也。謂噫與下使之氣,即上下也。)


暴厥而聾不通,偏塞也。


閉內內不通,風也,內留著也。


(暴厥耳聾,偏塞也。內氣暴滿薄,不從於內中,風病也。以脾氣停壅,不順於內,故瘦留著也。平按:「不通,偏塞也」《素問》、《甲乙》作「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閉內內不通,風也,內留著也」《素問》、《甲乙》作「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跛,寒風濕之病也。


(風濕之氣,生於跛痹病。■,之石反。跛,有本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4:26 | 只看該作者

久逆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二。


黃膽、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


(此之五病,氣之久逆所生。平按:《甲乙》黃膽作貫疽,注云:「《素問》作黃膽。」暴痛作暴病,狂上無厥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4:46 | 只看該作者

六腑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甲乙》同上編。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


(六腑受穀氣,傳五臟,故六腑閉塞,臟不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5:07 | 只看該作者

腸胃生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編,又見《甲乙》卷十二第五。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


(腸胃之脈在頭,在於七竅,故腸胃不利,頭竅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5:31 | 只看該作者

經輸所療

 

平按:此篇見《素問》同上編,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暴癰筋濡,隨外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輸。


(筋濡者,謂筋濕也。隨分痛者,隨分肉間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氣不足者,謂膀胱之胞氣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經輸療主病者也。平按:濡《素問》作■。隨下《素問》、《甲乙》無外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6:35 | 只看該作者

附篇

 

黃帝內經太素遺文並楊氏原注

 

從王注《素問》林億等新校正及林億等校正《甲乙經》、《脈經》與日本《醫心方》所引考補,當在今本所缺七卷中。


其各書所引,仍逐條附注於下,以便稽考。


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為分外之事。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論》。)


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


(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曰下皆為之。平按:此條見同上。)


身肌宗一。


(真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故云宗一。平按:此條見同上。)


有至人者。


(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平按:此條見同上。)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穀屬骨,皆有分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信其然乎?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象大論》。又按新校正云:詳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聖人之教也上。)


在變動為握。


(握、憂、噦、咳、■五者,改志而有,名曰變動也。平按:此條亦見《素問》卷二第五。)


脈生脾。


(平按:此條見同上。)


在變動為憂。


(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夏,變而生憂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同上。又楊氏此注,亦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東方,風傷筋,酸傷筋。


中央,濕傷肉,甘傷肉。


南方,熱傷氣,苦傷氣。


北方,寒傷血,咸傷血。


西方,熱傷皮毛,辛傷皮毛。


(平按:此條見《素問》同上。又按《素問》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傷,《太素》俱云自傷。」袁刻云:自傷似亦注文。)


中央生濕。


(六月,四陽二陰,合蒸以生濕氣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濕生土。


(四陽二陰,合而為濕,蒸腐萬物成土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在變動為噦。


(噦,氣忤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燥傷皮毛,熱勝燥。


(平按:此條見同上。)


寒傷骨。


(平按:此條見同上。)


濕勝寒。


(平按:此條見同上。又按:寒傷骨、濕傷寒兩條,袁刻脫。)


咸傷骨。


(平按:此條見同上。)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陰氣右行,陽氣左行。平按:此條見同上。)


肖者濯濯。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三第八《靈蘭秘典論》。)


神之處。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


又按:《素問?六節藏象論》為陽中之太陰,新校正引《太素》太陰作少陰;


為陰中之少陰,新校正引《太素》少陰作太陰;


此為陽中之少陽,新校正引《太素》作陰中之少陽,三條。


平從楊惺吾氏所獲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補入本書卷三第二《陰陽合》篇,故此三條不復列入。


間者環已。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四第十六《診要經終論》。)


滑則少氣。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又按《脈經》少氣作氣少。)


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


(平按:此條見同上。)


五臟者,中之府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行則僂跗。


(平按:此條見同上。)


象心之太浮也。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一《經脈別論》。)


所謂氣虛者。


(氣虛者,膻中氣不足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卷八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


尺滿而不應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足溫則生,寒則死。


(足溫氣下,故生。足寒氣不下者,逆而致死。平按:此條見同上。)


脈實大病久可治。


(平按:此條見同上。又按《素問》王注云。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詳經言實大病久可治,注意以為不可治,《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並云可治。」復引巢元方云:「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袁刻作脈懸小堅病久可治,恐誤。)


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習道有五:一誦,二解,三別,四明,五彰。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五《著至教論》。)


列星辰與日月光。


(此條見同上。)


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


(平按:此條見同上。)


夫三陽,太為業。


(平按:此條見同上。)


下為漏病。


(漏病,謂膀胱漏泄,大小便數,不禁守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腎且絕死,死日暮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子誠別而已通五臟之過。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六《示從容論》。)


是以名曰診經。


(平按:此條見同上。)


為萬民副。


(副,助也。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七《疏五過論》。)


病深以甚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始樂始苦。


(平按:此條見同上。)


封君敗傷,及公候王。


(平按:此條見同上。)


氣內為實。


(天地間氣為外氣,人身中氣為內氣。外氣裁成萬物,是為外實;內氣營衛裁生,故為內實。治病能求內氣之理,是治病之要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更名自巧。


(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三第七十八《征四失論》。)


愚心自功。


(平按:此條見同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7:03 | 只看該作者

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


(夫天為陽,地為陰,人為和。陰無其陽,衰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止。生長不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災起;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地間,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和氣之道,謂先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節風調則八虛風止,於是疵癘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脈貴賤,依之調攝,修身於身,以正八風之氣。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四第七十九《陰陽類論》。)


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


(三陽,足太陽脈也,從目內■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一陽,足少陽脈也,起目外■,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六道上下,生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游部。平按:此條見同上。)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肺脈浮澀,此為平也。今見伏鼓,是腎脈也。足少陰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一陰獨至。


(一陰,厥陰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二陰一陽病在肺。


(平按:此條見同上。)


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平按:此條見同上。)


陰陽交,期在■水。


(■,廉檢反,水靜也,七月水生時也。平按:此條見同上。)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


(虛者,厥也。陽氣一上於頭,不下於足,足脛虛,故寒厥至膝。平按:此條見《素問》卷二十四第八十《方盛衰論》。)


若伏空室,為陰陽之一。


(平按:此條見同上。)


至陽絕陰,是為少氣。


(平按:此條見同上。)


脾主為衛。


(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一第三。)


六腑者,胃為之海,廣KT■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平按:此條見同上。)


當候闕中。


(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


黑色見於庭。


(平按:此條見同上。)


闕上者,咽喉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闕中者,肺也。


(平按:此條見同上。)


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


(平按:此條見同上。)


衛氣留於腹中。


(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九第四。)


非災風也。


(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編。)


血氣留積,髖皮充肌。


(平按:此條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


有過之脈。


(平按:此條見《脈經》卷一第二。)


滑則氣少。


(平按:此條見《脈經》卷一第十三。又按《素問?脈要精微論》氣少作少氣。)


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


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


其形盡滿何如?


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


何謂順則生、逆則死?


曰:所謂順者,手足溫也;


謂逆者,手足寒也。


(平按:此條見《脈經》卷四第七。)


一月膏,二月脈,三月胞,四月胎,五月筋,六月骨,七月成,八月動,九月躁,十月生。


(平按:此條見日本《醫心方》卷二十二。又按《太素》卷九第一《經脈正別》篇,楊注云:「人之受身時,一月而膏,二月而脈,為形之先。」自三月胞以下不載。又按《醫心方》卷二十四所引《太素》有「玄元皇帝曰:人受天地之氣,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脈,三月而胞,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臊,十月而生。」當系楊注,與《醫心方》卷二十二所引小異。)


導引,謂熊頸鳥伸五禽戲等,近愈痿■萬病,遠取長生久視也。


(平按:此條見日本《醫心方》卷二十七所引《太素》楊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8:39 | 只看該作者

校正內經太素楊注後序

 

《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三十卷,兩《唐志》皆著錄,北宋以還,漸多散佚,《宋志》僅存三卷,元以來遂鮮稱及之者,蓋亡失久矣。


光緒中葉,吾鄉楊惺吾先生始從日本獲唐寫卷子本影鈔以歸,存二十三卷。


桐廬袁忠節公得其書,未加詳校,即以付刊,■謬滋多,未為善本。吾姻友蕭北承孝廉,精於醫,始聚群籍校正其書,殫精二十年,以成此本。


余受而讀之,蓋合《靈樞》、《素問》纂為一書,編次卷目,皆有不同,反覆以觀,然後知《內經》十八卷之自有真,後人援他書以竄亂《素問》者固非,而據一二淺短之文,疑《靈樞》之出於偽托者亦誤也。


《漢志》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初無《素問》之名,後漢?張仲景《傷寒論》引之,始稱《素問》,晉?皇甫士安《甲乙經》序,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卷之數合,是《素問》之名,實起於漢晉之間,故其書《隋志》始著於錄。


然《隋志》雖名九卷,已注明梁八卷,是其書自梁以來早闕其一卷,故全元起注本僅八卷,已亡其第七篇,是為《素問》原書最初之本。


至唐?王冰作注,不知所據何書,妄稱得先師秘本,即隋所亡之第七篇,竄入本書,移易篇第,纂為二十四卷,是為今《素問》四庫著錄本。


其書出宋?林億等所校正,當校正時,即謂《天元紀大論》以下七篇,居今《素問》四卷,篇卷浩大,不與前後相等,所載之事,亦不與余篇相通,疑此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王氏取以補《素問》之闕卷者。


今按其說,未知確否,而其文系王氏補入,為全元起本所未有,則顯而易見。


蓋林億等校正此書,即取全本對勘,於王本移易篇第之下,注明全元起本在第幾卷,獨此七篇篇目之下,未經注明全本。


其引《太素》楊上善注,雖不及引全注之詳,亦幾於卷卷有之,獨此七篇會無一字引及,此可為《素問》原言無此七篇之確證。


其不加刪汰者,徒以系古醫書過而存之云爾。


今觀楊氏此書,則林億等所引以駁正王注者,具在卷中,而《天元紀大論》以下七篇,則全書俱無此文,此可見楊氏所據以編纂此言之經文,即同元起本,而全注所據之已闕第七篇本,乃系素問原本,竄亂之跡明,而原言之真出矣,此可徵林億等之說之確者也。


《靈樞》之名,漢、隋、唐志皆不載,宋紹興中,錦官史崧出其家藏舊本,送官詳正,世始有傳,是其書至宋中世而始出,故宋志始著於錄。


《四庫提要》謂即王冰取《九靈》所改名,《九靈》尤詳於針,故皇甫謐名之為《針經》,疑其一經而二名。


杭堇浦《靈樞經》跋,據隋志所載,謂《九靈》肩《九靈》,《針經》自《針經》,可合而為一,冰以《九靈》名《靈樞》,不知其何所本,觀其文義淺短,與《素問》之言不類,疑即出冰之偽托。


不知《內經》十八卷,醫家取其九卷,別為一書,名曰《素問》,其余九卷,本無專名。


張仲景序《傷寒論》,歷引古醫經,於《素問》外,稱曰《九卷》,並不標以異名,存其實也。


晉?王敘和《脈經》,一同皇甫士安序《甲乙經》,本仲景之意,以為《內經》十八卷,即此《九卷》及《素問》,又以《素問》亦九卷,無以別此經,因取其首篇之文,謂之《鐵經》九卷,其實《針經》非《九卷》之名也,故其後仍稱《九卷》。


《甲乙經》內所引《靈樞》之文,其稱皆同於此。


今觀楊氏此書,所引《九卷》之文不一而足,並有引《九卷》篇名如《終始》篇者,今其文具在《靈樞》之中。


可知《靈樞》之文,古只稱為《九卷》,楊氏據之,其傳甚古。


王冰謂《靈樞》即漢志《內經》十八卷之九,其言確有可徵。


《九靈》之文,今已不傳,不知何若。


在王氏並未取以更名《靈樞》,固可信也。


若其文義淺短,疑為偽托,則不知《內經》一書,雖出黃帝,其在古代,不過口耳相傳,晚周以還,始著竹帛,大都述自醫師,且不出於一手,故其文義時有短長。


今觀其義之深者,《九卷》之古奧,雖《素問》有不逮;


其淺而可鄙者,即《素問》未嘗不與《九卷》略同。


而以源流而論,則《素問》且多出於《九卷》,觀《素問?方盛衰論》,言合之五診,調之陰陽,已在《經脈》。


《經脈》即《靈樞》篇目,王注已言之,是《素問》之文,且有出於《靈樞》之後者,《素問》且宗《靈樞》,而謂《靈樞》不逮《素問》乎?


徒以宋?史崧撰《靈樞》音釋,欲以此九卷配王注《素問》之數,乃分其卷為二十四,分其篇為八十一。


至元間並《素問》為十二卷,又並史崧《靈樞》之卷以合《素問》。


於是古《九卷》之名湮,後人遂疑《靈樞》為晚出之書。


豈知《素問》自《素問》,《九卷》自《九卷》,二者同屬古書,皆為楊氏所據,初不疑其偽托,此可證杭氏之說之誤者也。


北承究心醫書,涉覽極博,《內經》不去乎者蓋數十年。


其校此書也,據《甲乙經》、《靈樞》、《素問》,以訂經文之異同,據《傷寒論》、《巢氏病源論》、《千金方》、《外台秘要》、日本《醫心方》等,以證注義之得失,體例與《素問》王注新校正相近。


其穿穴經論,微契聖心,雖未知於仲景諸家奚若,而用漢學治經義之法,於宋賢校醫言之中,一義必析其微,一文必求其確,蓋自林億、高保衡以還,數百年無此詣精之作,可斷言也。


嘗自謂生平精力,盡於此書,而決其必傳。


久客京師,一旦書成,遂即南歸,不肯復出,其自信也如此,即其書可知矣。


余懵於醫,無以贊之,喜其刻之成而得以有傳於世也,輒為之僭書於後。


甲子冬十月姻愚弟周貞亮謹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3:49:07 | 只看該作者
本書上傳完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9:44 , Processed in 0.25193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