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34:01 | 只看該作者

答曰:痛者,其寒氣多,有衣寒,故為痛。


(內受寒氣既多,復衣單生寒,內外有寒,故痹有痛。平按:《素問》、《甲乙》有衣寒故為痛作有寒故痛。)


其不仁者,其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疏而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


(仁者,親也,覺也。

營衛及經絡之氣疏澀,不營皮膚,神不至於皮膚之中,故皮膚不覺痛癢,名曰不仁。所感陽熱氣少,陰寒氣多,與先所病相益,故痹為寒也。平按:《素問》、《甲乙》其不仁者作其不痛不仁者。疏而不痛《甲乙》作故不痛,《素問》作故不通,新校正云:「《甲乙經》不通作不痛,詳《甲乙經》此條論不痛與不仁兩事,後言不痛,是再明不痛之為重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所感陽熱氣多,陰寒氣少,陰陽二氣相逢相擊,陽盛為病,故為痹熱也。平按:遭《甲乙》作乘。)


其多寒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其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寒汗出濡。


(所感陽氣少,濕與寒氣相感,故寒而汗濡衣濕也。平按:其多寒汗,《甲乙》汗下有出字,《素問》汗上無寒字。逢濕甚,《甲乙》甚作勝。故寒汗出濡,《素問》無寒字。)


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三氣合而為病稱痹,而有不痛者,其故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34:17 | 只看該作者

曰:痹在骨則重,在脈則血■而不流,在筋屈不伸,在肉則不知,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


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濕則縱。


黃帝曰:善。


(三氣為痹,所在有五,一人具此五者為痹。其痹不痛,此為不痛之痹。有云痹者痛者,未為解痹者也。不知者,不覺不仁也。平按:《甲乙》、《素問》■作凝,不知作不仁。《素問》則急作則蟲,逢濕作逢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35:20 | 只看該作者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愿聞此痛之在血脈之中耶?


將在分肉之間乎?


何以致是?


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蓄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


愿聞其故。


(夫周痹者,邪居分肉之間,令正氣循身不周,邪與周為痹,故稱周痹。今帝之意,言其痹痛,循行上下,移徙往來,無處不至,名為周痹。岐伯之意,言於此痹行於眾處,可為眾痹,非周痹也。間不及下針者,痹痛之中,未及下針,其痛已移也。平按:注循行上下別本作循形上下。)


岐伯對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39:2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聞眾痹。


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


(言眾痹在身左右之處,更身而發,不能周身,故曰眾痹。居起,動靜也。)


黃帝曰:善。


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然眾痹在身,所居不移,但痛有休發,故其痛雖止,必須刺其痛休之處□令不起也。平按:注令上一字原缺左方,右方剩■字,袁刻作三,恐誤,謹空一格。)


黃帝曰:善。


愿聞周痹何如?


岐伯對曰:周痹者,在血脈之中,隨脈以上,循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言周痹之狀,痹在血脈之中,循脈上下,不能在其左右不移其處,但以壅其真氣,使營身不周,故名周痹也。平按:循脈以下《靈樞》作隨脈以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39:4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


刺之奈何?


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


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刺周痹之法,觀痹從上自下,當先刺向下之前,使其不得進而下也;然後刺其痹後,使氣泄脫也。有痹從下上者,準前可知也。平按:遏《靈樞》作過,注云亦作遏;《甲乙》作通,注云一作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0:5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


此痛安生?


何因而有名?


(此問周痹之所由,並問周痹名之所起也。)


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排分肉而裂分也,分裂則痛,(三氣以為周痹,循脈而行,至分肉之間,氣聚排迫分肉,肉裂而為痛也。平按:《靈樞》、《甲乙》而裂分作而分裂。)


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則如是。


(痹痛引神,即神歸痛,神痛不已,故熱氣集而痛解,此處痛解厥已,即余處痛生,周痹休發,如是以為休起也。平按:發下《靈樞》、《甲乙》重一發字。注痛生,袁刻痛誤作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1:04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


此內不在臟,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以下解周痹名也。平按:《靈樞》、《甲乙》外上有而字。命曰《甲乙》作名曰。)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六經,三陰三陽也。切循痹病之下六經虛實,一也。平按:下之六經《甲乙》作上下之大經。)


及大絡之血而結不通,(切循十五大絡,知其通塞,二也。平按:《靈樞》、《甲乙》而結不通作結而不通。)


及虛而脈陷空者,調之,熨而通其■緊,轉引而行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1:21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


余以得其意矣,又得其事也。


(又循其脈,知其虛陷者,三也。然後設以熨法,用微熨之,令其調適,又以導引■緊,轉引令其氣行,方始刺之,此為療■之要也,緊急■牽令緩也。平按:《靈樞》、《甲乙》調上有而字,通下有之字。■緊《靈樞》作■堅,《甲乙》緊下有者字。)


人九者,經絡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得其事者,謂得之人法於九野,經絡陰陽之病也。平按:《靈樞》九上無人字。)


問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也,濃衣不能溫也,然不凍■,此為何病?


(人身體冷而不覺寒,其病難知,故須問也。平按:《素問》熱溫下均無也字,此為作是為,《甲乙》同。)


答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主骨,故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


(素,先也。其人腎氣先勝,足太陽腎腑又衰,腎脂枯竭,不能潤長,以其一腎臟腑之水,與心肝二陽同在一身,為陽所擊,一水不勝二陽,故反為寒,至於骨髓,衣火不能溫也。平按:而主骨《素問》作而生於骨。)


所以不能凍■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上二火,故不能凍■者,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


(雖寒至骨,二陽猶勝,故不覺寒■,遂為骨痹之病,是人當為骨節拘攣也。一本攣為變,人有此病,必節操變改也。平按:上二火《甲乙》作上下火,《素問》無上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3:20 | 只看該作者

問曰:人之肉苛者何也?


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為何病也?


答曰:營氣虛,衛氣實;


衛氣虛則不仁而不用;


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苛也,人身與志不相有也,曰死。


(苛音柯,有本為苟,皆不仁之甚也。故雖衣絮溫覆,猶尚不仁者,謂之苛也。故知近衣絮溫覆即知覺者,為不仁也。營虛衛實,氣至知覺,故猶仁也。若營實衛虛者,肉不仁也。若營衛俱虛,則不仁之甚,故肉同苛。如,同也。所以身肉不仁甚者,與神不能相得,故致死也。平按:《素問》「衛氣虛則不仁而不用」作「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肉如苛也作肉如故也,有下有也字。《甲乙經》曰死作三十日死。)


風痹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湯入腹中,脹脛淫濼,煩心頭痛,時歐時惋,眩以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


(人病風痹之病,又有此十二狀者,不出三年死也。平按:風痹淫病,《靈樞》病上有濼字。湯入腹中《靈樞》、《甲乙》作入湯中。脹脛《靈樞》作股脛,《甲乙》作肢脛。時歐時惋《靈樞》作時嘔時,《甲乙》作時嘔時悶。喜恐《甲乙》作喜怒。《靈樞》無不樂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4:11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九卷(卷首缺)?氣論

 

平按:此篇自堅字以上已佚,篇目亦不可考。


袁刻從《靈樞?刺節真邪篇》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節錄補入。


查自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至岐伯曰此邪氣之所生也一段,已見本書卷二十二《五邪刺》篇,未免重出。


茲特從《靈樞?刺節真邪篇》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以下至手按之,補於堅字之上。其自堅有所結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五《刺節真邪》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編。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


何謂真氣?


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平按:《甲乙》無非實風又四字,注云:「《太素》云:非災風也。」)


邪氣者,(平按:《甲乙》卷十第一下有虛風也三字。)


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平按:搏《甲乙》作薄,下同。)於骨,則為骨痹。


搏於筋,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平按:搖氣《甲乙》注云:一本作淫氣。)


往來行,則為癢。


留而不去,則痹。


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虛邪遍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平按:溜《甲乙》作瘤,下腸溜同。)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以上從《靈樞?刺節真邪》篇節錄補入。)堅。


(息大按之而堅,積病□久也。十四。)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先有聚結,深至骨邊,骨與氣並,致令骨壞,稱曰骨疽。十五也。平按:《甲乙》深中骨作氣深中骨,日以益作息日以益。)


有所結,中於肉,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先有聚氣為熱,營邪居熱則壞肉以為癰膿。十六。平按:《甲乙》中於肉作氣中於肉。氣歸之《靈樞》、《甲乙》作宗氣歸之。《甲乙》為膿上無而字。)


無熱則為肉疽。


(結氣無熱,虛邪則壞肉以為肉疽。十七也。平按:《甲乙》疽上無肉字。)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邪氣傷人身,無有定處,而有斯十七種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6:37 | 只看該作者

津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三。


黃帝問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濃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


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聞其說。


(輸,逆致也。水穀入於口,逆於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凡有五別,則五臟津液。凡所言液者,通名為津,經稱津者,不名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舉五液,請解其義也。平按:《甲乙》無余知其然也愿聞其說九字。《靈樞》說作道。注逆致、逆於,別本逆均作送。)


岐伯答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五味走於五臟四海,肝心二臟主血,故酸苦二味走於血海。脾主水穀之氣,故甘味走於水穀海。肺主於氣,故辛走於膻中氣海。腎主腦髓,故咸走髓海也。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


津液各走其道。


(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涎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


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


(上焦出氣,出胃上口,名曰衛氣,溫暖肌肉,潤澤皮膚於腠理,故稱為津也。平按:上焦《靈樞》作三焦。《甲乙》膚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


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水穀精汁,注骨屬節中,留而不去,謂之為液。平按:《靈樞》留作流。)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


(因熱而腠理開而出者,謂之為汗。)


寒留於分肉之間,沫聚則為痛;


(寒留分肉之間,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為痛。平按:《靈樞》、《甲乙》沫聚作聚沫。)


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此解溺氣多之所由也。平按:《靈樞》澀作濕,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水。


(平按:水《靈樞》、《甲乙》作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而泣出矣。


(■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並滲於目,為泣。■者,泣出之時,引氣張口也。平按:肺葉舉舉《靈樞》作肺舉肺舉。夫心系舉肺,舉字《靈樞》作與,《甲乙》作急。《靈樞》■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


中熱則胃中消穀,穀消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緩,緩則氣逆,故唾出。


(蟲者,三蟲也。郭者,胸臆也。穀消之時,則蟲動上下,腸胃寬,充郭中,故腸胃緩而氣上,所以唾也。平按:故緩《靈樞》、《甲乙》作故胃緩。)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


(平按:陰《靈樞》、《甲乙》作陰股。)


陰陽不和使,則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骨脊痛而■。


(補益腦髓者,穀之津液和合為膏,滲入頭骨空中,補益於腦;滲入諸骨空中,補益於髓;下流陰中,補益於精。若陰陽過度,不得以理和使,則精液溢下於陰,以其分減髓液過多,故虛而腰痛及腳■也。平按:《靈樞》、《甲乙》使則作則使。)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臟腑陰陽不得和通,則四海閉而不流,三焦壅而不瀉,其氣不得化為津液,水穀並於腸胃不消,別於回腸而留下焦,不得入於膀胱,脹於下焦,溢入於身,故為水脹也。平按:並於《靈樞》作並行。)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


(此上五別,是為津液順逆之義。平按:順逆《靈樞》作逆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8:02 | 只看該作者

水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二十四第八十一《解精微論》篇。


自曰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至末,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一。


黃帝坐明堂,雷公曰:臣受業,傳之以教,皆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液藥滋,所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謹聞命矣。


(天地之間,四方上下六合宇間,有神明居中,以明造化,故號明堂。法天地為室,聖明居中,以明道教,稱為明堂。從容者,詳審貌也。所受《太素》經論,攝生安形詳審之法,是謂陰陽、刺灸、湯液、藥滋四種之術,莫不要妙。然□不肖行之,不能十全。謹受詔命,雷公言已領解之。平按:《素問》坐作在,以教作行教,教下無皆字,湯下無液字,滋所作所滋,無謹聞命矣四字。注不肖上原缺一字,袁刻作有。)


黃帝曰: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


(若,汝也。先所言人悲哀等事,請問所由者,貧富賤貴及諸群下通使臨事之徒,使之適於道術,聞其命。平按:《素問》無黃帝曰三字。)


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請問其有俯愚仆偏之問不在經者,敢問其狀。


(雷公問有偃仆偏問,雖合於道,然不在經者,欲知其狀也。平按:《素問》俯作■,偏作漏,敢問作欲聞,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仆作朴。)


黃帝曰:大矣。(仆偏所問之義大矣也。)


曰: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泣從目下,涕自鼻出,間為一液也,故人哭之時,涕泣交連;然有哭而無泣,縱有泣涕少何也?涕,■也。平按:《素問》曰作公。注縱有泣,袁刻有字誤作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8:2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在經。


(□是此在經已陳之義,非仆偏之問也。平按:《素問》作在經有也。)


又復問曰: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


(水者,泣也。請問涕泣何所從生也?平按:《素問》無又曰二字。)


黃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若,汝也。汝之問者,無益於人。仁義教有益於身,道德之道,故斯二者,道之生也。)


夫心者五臟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得也則氣知於目,有亡也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心為五臟身之總主,故為專精。目為心之通竅,華色為心之榮顯。故有得通於心者,氣見於目,睹目可知其人喜也;有亡於己者,氣見於色,視色可見其人憂也。心哀悲者,泣下水生也。平按:得《素問》作德,新校正云:《太素》德作得。)


水宗者精,水者至陰,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由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裹之,故水不行也。


(宗,本也。水之本是腎之精,至陰者也。則知人之哭泣不出者,是至陰本精輔裹持之,故不得出之矣。平按:水宗者《甲乙》作重精者。精水者《素問》、《甲乙》作積水也積水者六字。所由《素問》、《甲乙》作所以。輔下《素問》、《甲乙》有之字。)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是以目之水不生也。


(水陰精者,志也。火陰精者,神也。兩精持之,故泣不下也。平按:夫下《甲乙》有「氣之傳也」四字。神下《素問》、《甲乙》有「水火相感,神志俱悲」八字,生上無不字。)


故以人彥言曰:心悲名志悲。心與精共湊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也,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彥,美言也。人之美言有當,故取以為信也。彥言心悲名曰志悲,有所以也。良以心與精在於目,俱為悲者,神氣傳於心精,不傳於志,亦無神持,故陰精獨用為悲,所以泣水下也。平按:《素問》、《甲乙》故以人彥言曰作故諺言曰,名下有曰字,心與精作志與心精,湊下有於字。)


涕泣之者腦,腦者陽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深為涕。


故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從之者,行其類也。


夫涕之與泣也,譬如人之兄弟也,急則俱死,出則俱亡,其志以搖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是故涕泣俱出相從,志所屬之類也。


(夫涕泣之出,本於腦也。頭髓為陽,充骨之陰也。志為骨主,腦深為涕。涕之與泣,同為水類,故泣之水出,涕即從之,比之兄弟,有急有出,死生是同,相隨不離,涕泣亦爾,志動而悲,則涕泣橫之也。平按:陽也《素問》作陰也,新校正云:「《甲乙經》、《太素》陰作陽。」深《素問》、《甲乙》作滲。行其類也《素問》作其行類也。出則俱亡《素問》、《甲乙》作生則俱生,《素問》新校正云:「《太素》生則俱生作出則俱亡。」搖悲《素問》、《甲乙》作早悲。相從志《素問》、《甲乙》作相從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8:45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大矣。


請問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何也?


(贊帝所言,並重問前哭涕泣之事。)


黃帝曰:夫泣不下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神者為陽,志者為陰,神之失守,故慈志之失守,故悲,悲故泣出。今陰陽相持無失,泣安從生也?平按:不下《素問》、《甲乙》作不出。神不慈下《素問》、《甲乙》有「也,神不慈則」五字。)


且夫志悲者,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目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沖,虛也。志悲既甚,即虛於陰,陰虛則志亡,志亡去目則可神次守精,今神亦去目,故涕泣俱出。平按:《甲乙》、《素問》惋下重一惋字。精神,精字原抄作兩點,乃上精字重文,袁刻誤作二,謹依《素問》、《甲乙》作精。注則可神次守精,疑有誤,袁刻可作不,別本作則神不守精。)


且子獨不誦念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陰並於下則手足寒,手足寒則脹,夫一水不勝兩火,故目■而盲。


(厥,逆也。人氣逆者,陽氣並陰,歸上於頭,陰氣並陽,歸下手足。歸下手足,則手足冷;歸上於頭,遂至目盲。以其目是陽,已是一火,下陽並上,則是二火,志精在目,則是一水,一水不勝二火,故熱盛爭而盲也。平按:《素問》、《甲乙》手足寒作足寒,兩火作五火。故目■而盲,《素問》無而字,《甲乙》作故目盲。)


是以衛氣之風,泣下而止。


(是衛氣將於邪風至目,遂令泣下,風乃止也。平按:衛氣之風《素問》、《甲乙》作氣衝風三字,而止作而不止。)


夫風之中目,陽氣下守於精,是火氣循目也,故見風則泣出。


有以比之,天之疾風,乃能雨,此其類。


(風者,陽也,火也。風之守精,是火循目,陽氣動陰,陰作泣出。比天疾風,其雨必降之也。平按:《甲乙》、《素問》下守作內守,循目作燔目。天之疾風《素問》作夫火疾生風,新校正云:「《太素》作天之疾風乃能雨,無生字。」與此正同。《甲乙》作夫疾風生,其類作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49:32 | 只看該作者

脹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惡有不下者乎,見《靈樞》卷六第三十五《脹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三。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至亦刺去其血脈黃帝曰善,見《靈樞》卷九第五十七《水脹》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四。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有病心腹滿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篇,《甲乙經》見同上。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何如而脹?


岐伯曰:其至大堅以澀者脹。


(脈之大者,多血少氣。澀者,亦多血少氣,微寒。脈口盛緊,傷於飲食。以其脈至,診有多血少氣微寒,即是傷於飲食為脹也。平按:《靈樞》其至作其脈。《甲乙》堅下有直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50:0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何以知腑臟之脹也?


岐伯曰:陰為臟而陽為腑。


(診得陰脈脹者,以為臟脹;診得陽脈脹,以為腑脹也。)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脹之中耶?


腑臟之內乎?


(血脈,謂二十八脈也。問脹所在也。)


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衛氣並脈而行,循分肉之間為脹,血脈及五臟六腑各脹,故曰二者存焉,然非脹之所舍之處也。平按:《靈樞》二作三,注云:一作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50:34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聞脹舍。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腑臟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以下言其脹舍,取之臟腑之外胸脅及皮膚之間,氣在其中,郭而排之,故命曰脹。)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裹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城之中,其氣各異,愿聞其故。


(以下臟腑居處也。禁器,比臟腑也。胸脅腹裹,比之匣匱也。次舍者,五臟六腑各有居處也。臟腑之名雖異,同在一郭之中,然臟腑俱別,請聞同異所由。平按:《甲乙》無胸脅腹裹之五字,城作域,《靈樞》同,其故下有「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九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50:54 | 只看該作者

岐伯曰:夫胸腹者,臟腑之城郭也。


(城郭,臟腑所處也。平按:《靈樞》無城字。)


膻中者,主之官也。


(膻中有心肺之氣,故是臟腑之官也。平按:《靈樞》主之官作心主之宮城,《甲乙》作心主之中宮。)


胃者,大倉也。


(胃貯水穀以供,故為臟腑大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道也。


(咽傳水穀而入,小腸傳之而出,喉傳氣之出入,故為傳道也。平按:《靈樞》道作送。)


胃之五竅者,閭裡門戶也。


(咽、胃、大腸、小腸、膀胱等竅,皆屬於胃,故是臟腑閭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臟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廉泉乃是涎唾之道,玉英復為溲便之路,故名津液道也。此則臟腑畔界,故臟腑病形各異。平按:《甲乙》道下有路字。)


營氣循脈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毋問虛實,工在疾瀉。


(以下謂營衛二氣為脹。營氣循脈周於腹郭為脹,名為脈脹。衛氣在於脈外,旁脈循於分肉之間,聚氣排於分肉為腫,稱為膚脹。三裡以為脹之要穴,故不問虛實,皆須瀉之。其病日近者,可以針一瀉;其日遠者,可三瀉之。下者,脹消也。終須疾瀉,可不致疑矣。平按:《靈樞》營氣循脈下有衛氣逆三字。衛氣並脈循分《甲乙》作衛氣並血脈循分肉。三裡而瀉,《甲乙》作取三裡瀉之。一下,下字《甲乙》注云:一本作分,下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51:1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聞脹形。


(愿聞五臟六腑脹形也。)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平按:《甲乙》安上有得字。)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脾脹者,喜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


腎脹者,腹滿引背怏然,腰髀痛。


(氣在臟腑之外,排臟腑,郭胸脅,脹皮膚,時煩心短氣臥不安者,以為心脹。知此,五臟六腑脹皆放此,各從其臟腑所由脹狀有異耳。怏,不暢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腹,喜噦作善噦,《甲乙》作苦噦。四肢急《靈樞》作四肢煩■,《甲乙》作四肢悶。《靈樞》衣上有勝字。怏然《靈樞》作央央然。)


六腑脹者:胃脹,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腸中水聲也。平按:《靈樞》、《甲乙》胃管作胃脘。)


冬日重感於寒則泄,食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好太息。


(香為脾臭,焦為心臭,今脾胃之病聞焦臭者,以其子病,思聞母氣故也。殼,口角反。■,□□貌。今■,似實而不堅也。平按:泄食《靈樞》作飧泄,《甲乙》作泄飧。少腹滿《靈樞》、《甲乙》作小腹滿。■《靈樞》作輕輕,好太息作善太息。)


凡此諸脹,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一者,唯知補瀉也。補虛瀉實得中,故不失也。)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神室,心臟也。補實瀉虛傷神,故神去心室。神去心室,得於邪氣,失其四時正氣,致使真偽莫定也。)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神安其臟,故曰歸室。神得歸臟,自斯已去,長閉腠理,不令邪入,謂上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1 22:51:29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名?


(平按:《靈樞》無名字。)


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並脈循分,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衛氣並脈循於分肉,有逆有順,從目循足三陽下為順,從目循手三陽下為逆,以衛行有逆順,故陰陽氣得和而順也。平按:《靈樞》常下有然字。《甲乙》分下有肉字,《靈樞》同。)


五臟更治,四時有序,五穀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薄,乃合為脹。


(五臟屬於五行,故五臟更王,四時寒暑次序得所,五穀入腹得有變化也。有寒厥之氣,留於營衛之間,營衛不行,寒氣逆上,與正氣相薄,交爭憤起,謂之為脹。平按:更治《靈樞》作更始,《甲乙》作皆治。有序《靈樞》作循敘,《甲乙》作皆敘。薄《靈樞》作搏。《甲乙》乃合為脹作乃舍為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1:55 , Processed in 0.21873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