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實在易】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2:52:10 | 只看該作者

暑證詩

 

暑證心煩脈已虛,溺紅熱渴自欷?,輕宜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從便去,重則香薷飲取汗除。


白虎沃焚征巨效(大汗,大渴不止者,白虎加人參湯,理中救逆鑒前車)


夏中伏陰在內,多霍亂多瀉證,渴者五苓散,不渴理中湯,聖法也。


余目擊時醫鄭培齋自患吐瀉證,上午服藿香正氣散,傍晚大汗淋漓而斃,可為前車之鑒。


若急用理中湯,尚可救之,(有云膝冷為挾濕,方見東垣李氏書)《東垣十書》有蒼朮白虎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2:52:34 | 只看該作者

附錄高士宗中暑論

 

日中奔走勞形不病,而避暑於高堂大廈者反病也,須知人病皆其自取。


吾身五運安和,六氣均平,雖日在暑中而不病。


吾身五運有虧,六氣不振,陰虛則陽盛而熱證生,陽虛則陰盛而寒證起。


寒病暑病,隨人身陰陽之氣而化生者也。


如寒邪傷陽而化病,寒亦為熱,暑邪傷陰而化病,暑亦為寒。


苟不以人身氣化之寒暑為憑,而以天氣之寒暑而定,真殺人不用刃矣,且夏月之時,人身上熱下寒,一如天氣雖暑,地下則寒。


不觀井中之水冷之極乎。


人身丹田之氣,地下之水亦若是也。


凡治病,必顧其本,惟夏月之病,當溫補者十之七、八,宜涼瀉者十之二、三。


凡人腎氣有餘,形體不勞,但感風暑,化為熱病,則藿香白虎一劑而痊,西瓜涼水,服之而愈。


醫見其痊愈也,遇暑邪入臟之症,亦以此藥治之,則一劑而殂者比比矣。


酷暑炎炎,朝病夕死,人謂疫氣流行而死者,皆以暑邪入臟病也。


其病五、六日而死,亦因陽氣盡泄於外,穀氣不入,腎氣有虧,真氣內脫而死也。


如是之病,惟參?桂附可以療之,療之而盡人皆愈也。


人或信之,療之而間有一、二不及療者,人必疑之而非之矣。


余嘗思子產論政云:「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


今人惡熱藥而喜寒涼,又何怪乎其多死哉(戒人當於暑熱之中,須知兼雜虛寒之證,不可恣意涼散。


然言之未免太過,讀者當識其大旨,勿以詞害意可耳。


濕證脈緩,頭重,四肢重痛,大便溏,宜二陳東加蒼朮、白朮,再隨證加減。


(經義)《太陰陽明論》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拾遺》注之云:陰濕邪也,人身之下,陰分也。


以陰從陰,故下體先受之,以次而及於上矣,一身盡痛,是其候也。


《金匱》用麻黃加白朮湯,其論最詳,宜熟讀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2:53:00 | 只看該作者

濕證詩

 

四肢重痛大便溏,頭亦重兮濕氣傷,藥用二陳(東加入)蒼白朮,須求《金匱》再參詳。


腫證者,一身腫大,按之重者?而不起,輕者即起。


水與氣同源,不必分之,以五皮飲為主。


上半身腫者,宜發汗,加防風、紫蘇、杏仁各二錢,下半身腫者,宜利小便,加防己、白朮、地膚子各二錢,虛者合四君子湯,兼服濟生腎氣丸,實者加葶藶子一錢,萊菔子炒研三錢。


如若不效,以小青龍湯行太陽之水,真武湯安少陰之水,麻黃、甘草二味發皮膚之水,麻黃附子甘草湯導小腹之水。


又以東引桑枝炒紫蘇,湯淋取汁,入小黑豆,煮湯服之,數日其效。


又有似腫非腫,而皮膚脹大,名曰氣脹,駱氏用神仙九氣湯治之。


此證不全屬於表,然腫症現於皮膚,故列於表證。


(經義)《平人氣象論》曰:「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


《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滿。」


《大奇論》曰:「腎肝並沉為石水,《靈樞》邪氣病形篇曰:「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少腹,睡然睡上至胃脘,死不治。」


《大奇論》曰:「肝腎並浮為風水。」


《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 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諸水皆生於腎」。


「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涌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膚,傳為?腫,本之於腎,名曰腎水。」


《靈樞?水脹》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時,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裡水之形狀,此其候也。」


又曰:「膚脹,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然不墜,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曰:「水溢則為水脹。」


《靈樞?九針論》曰:「下焦溢為水」。


《靈樞?脹論》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


夫膚脹與鼓脹,何以別之,然膚脹是皮膚脹也,鼓脹則腹中脹耳,且色蒼黃,腹筋起,膚脹無之,是以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2:53:22 | 只看該作者

腫證詩

 

腫成手按論紛紛(按之?而不起為氣腫,即起為水腫,張景岳又反其說,)水氣同源不必分(氣滯水亦滯,氣行水亦行。)


六部浮沉兼表裡,五皮(飲)授受語殷勤(出華元化《中藏經》。)


小(青龍(湯)真武(湯)功崇本,附子(麻黃附子甘草湯)麻甘(麻黃甘草湯)勇冠軍。


膚腫另從九氣治,茯苓導水(湯)得傳聞(茯苓導水湯諸家極贊其妙,余熟聞而未試。


頭痛詳於《傷寒》。


太陽痛在後,陽明痛在前,少陽痛在側。


其余頭痛,逍遙散加防風、半夏、玉竹、白芷、川芎,可以統治之。


此方多用風藥,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


若血虛頭痛,諸藥不效者,宜當歸補血湯,加鹿茸一兩。


腎虛頭痛者,宜左歸飲加肉蓯蓉三、四錢,川芎二錢,細辛一錢五分主之。


惟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


駱龍吉用三五七散救之,其方附子三兩,山茱萸五兩,干山藥七兩,為末,食後薑棗湯調下三錢是也。


或以吳茱萸大劑,鎮厥陰之逆,以厥陰之脈會於巔故也,可救十中之?。


(經義)《平人氣象論》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目頭痛。」


《著至教論》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經脈篇》曰:「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


《脈要精微論》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風論》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又曰:「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曰:「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


《奇病論》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步不已,當有所犯,內至腦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厥病論》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09:27 | 只看該作者

頭痛詩

 

頭痛逍遙(散)芎芷良,血虛(當歸)補血(湯)入茸嘗(血虛頭痛,諸藥不效者,用當歸補血東加鹿茸治之,以鹿茸生於頭為同氣也。)


腎經虧損左歸飲,真痛吳萸(湯)挽絕陽(可救十中之一、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0:00 | 只看該作者

續論

 

(此證百藥不效者,時醫只守方書相沿之說,及時下常用之方,必不能救此大病。


今錄高士宗石破天驚之說,壯同志之膽,而為破釜沉舟之計。


頭痛之證有三:


一,太陽頭痛;


一,少陽頭痛;


一,厥陰頭痛。


太陽之脈,上額交巔絡腦,而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太陽頭痛,寒痛也。


少陽之脈,上抵頭角,而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頭痛,火痛也。


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而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厥陰頭痛,風痛也。


頭痛雖有寒、火、風三者之異,尤當觀其微劇,察其陰陽。


身有他病而兼頭痛,痛之微者也。


獨患頭痛,其痛欲死,痛之劇者也。


凡陰血虛而陽熱盛,則痛微;


若陽氣虛而陰寒盛,則痛劇。


風火頭痛,有餘則清散之,不足則滋補之。


陰寒頭痛乃陰盛陽虛,所謂陽虛頭痛者是也,非桂附參?不能治之。


世遇頭痛之證,便謂外受風寒,即與發散。


發散不愈,漸加寒涼,非芎、防、荊、羌即芩、連、梔、膏,風火頭痛而遇此不致傷身,若陽虛頭痛而遇,必致此殞命矣。


可不慎哉!


世有三陰無頭痛之說,豈知陽虛頭痛,純屬陰寒,陽幾絕滅,病此者十無一生。


所以然者,一如日不麗天,下沉於海,萬方崩陷也。


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陽日也,地有四海,人亦有四海,頭為髓海,胸為氣海,胃為穀海,胞中為血海。


在天之日,晝行於天,夜行於海,在人之日,既行於天,亦行於海。


自頭項至尾閭,如日之行乎天也,自血海至髓海,如日之行於海也。


今陽虛頭痛,乃陰寒蔽日,逆於髓海,不能上巔至項,以行於背,反從陽入陰,以行於腹,是以頭痛不已則心煩,心煩者,陽光逆於氣海也。


心煩不已則嘔吐,嘔吐者,陽光逆於穀海也,嘔吐不已則神昏,神昏者,陽光逆於血海也。


頭痛至神昏,則入陰之盡,如日沉海底矣。


此症治之得法,百中僅能救其二、三,而淺學之醫,妄投湯藥,至治之不效。


有云肝風入腦者,有云客氣犯腦者,有云真頭痛者,其言如是,而散風散寒之藥,終以不免。


豈知散之之法。非所以治之,適所以害之旨哉。


《靈柩?四海論》云:「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其即日逆於海之頭痛,而醫者倒行逆施,不善治而致死之謂歟。


愚按:高士宗此論,發前人所未發,但恨有論無方,所云「非桂附參 不能治之」。


膚淺之語,不足尚也。


余擬白通湯,倍加附子為的劑。


蓋陽氣起於下焦,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熱,在下以啟之,乾薑從中以接之,蔥白自上以通之,可以救十中之一。


眩暈者,眩冒而旋轉不定也。


《至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此言實證也,宜以二陳東加防風、玉竹、川芎、天麻、白朮、鉤藤主之。


屬痰飲者,倍半夏,再倍加澤瀉。


火盛者加黃芩、元參。


《衛氣篇》曰:「上虛則眩。」


此言虛證也,宜加參??,虛甚者加附子。


《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此言病在上,而根起於下,宜加肉蓯蓉、附子、巴戟天。


如大虛諸藥不效者,宜鹿茸一兩,酒煎,入麝香一厘服之,此即《經脈篇》所謂:「督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之義也。」


此外,又有火亢眩暈不可當者,大黃酒炒三遍,研末,茶清調下。


此證與頭痛,不專為表病,以頭為諸陽之會,陽主外,故列於表證。


(經解)《脈要精微論》曰:「浮而散者為 仆。」


蓋?與瞬同。


項藉傳云:「?目視之。」謂目動使之也。


仰面曰僵,覆面曰仆,即風虛眩暈卒倒是也。


《口開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經脈篇》曰:「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0:32 | 只看該作者

眩暈詩

 

諸風眩掉屬於肝,麻術(加入)二陳(湯)治不難,一味鹿茸虛必仗,大黃瀉火卻相安。


咳嗽病,五臟六腑皆有之,然必傳之於肺而始作。


《內經》云:「皮毛者,肺之合也。」


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


凡內外合邪之咳嗽,不外小青龍東加減。


然「合」之一字,喻嘉言推開立論,最有意義:「肺如鐘焉,外受六淫之邪湯氣,自外叩之則鳴,內傷七情色欲積損之病氣,自內叩之亦鳴,鳴即咳嗽之確象也。」


故凡諸病之氣,合於肺則為咳嗽,不合則不咳嗽。


本證無一定之方,然水飲二字,為咳嗽之根。


《傷寒論》云:「咳嗽者,去人參。」以人參多液,助水飲也。


故《金匱》以小青龍一方加減為五方,皆以行水為主也。


麻黃桂芍可以去取,乾薑、細辛、五味子三味必不可離,寒者可加附子,熱者可加石膏、大黃,濕者可加白朮、茯苓,燥者可加天門冬、麥門冬、阿膠、玉竹、枇杷葉,下虛者可加巴戟天、鹿角膠,上虛者可加黃?、白朮,痰多者可加桑白皮、茯苓。


孫真人頗得其秘。


此證不專在表,而肺主皮毛,故亦列於表證。


(經解)《素問咳論》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咳,不獨肺也。」


又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示從容論》曰:「咳嗽煩冤者,是皆腎氣之逆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靈樞?論疾診尺》亦云。


《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嗽。」


駱龍吉注云:「濕本長夏之令,侵過於秋,肺受濕傷,至冬坎水用事,而咳嗽生焉。」


何柏齋曰:「《病機機要》謂咳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嗽無聲而有痰,脾動濕而有痰,咳嗽有聲有痰,因肺氣動於脾濕,咳而又嗽也。」


竊謂此論咳嗽二證,蓋倒說也。


肺為氣主,而聲出焉,肺傷寒飲,鬱而為痰,聲欲上出,為痰所郁,故相攻而作聲,痰出聲乃通利,斯謂之咳。


外感風寒,肺管為寒氣所束,聲出不利,故亦相攻作聲,然無物也,斯謂之嗽,咳字從亥,亥者有形之物也。


故果核草核,皆從亥復有隔閡之義。


嗽字從束從吹,此古人制字之妙,此二證之所以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0:51 | 只看該作者

咳嗽詩

 

叩鳴如咳肺如鐘,俞氏合邪得正宗,表裡熱寒皆?


附,盛衰久暫隱相從。


六經生克崇中土(虛勞諸咳嗽,必以脾胃藥收功,)


五法神明主小(青)龍(湯,《金匱》變為五方。)


更有不傳言外旨,胸中支飲勿姑容(此句從《醫門法律》得其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1:13 | 只看該作者

咳嗽續論

 

咳嗽初由風寒,久久不愈,則聲啞羸瘦,痰中帶血,氣喘偏睡,變成虛癆。


時醫或謂外邪失表所致,或謂內傷及酒色過度所致。


既已成癆,即戒用辛熱之品,取甘潤之劑,靜而養陰,令真陰復而陽不亢,金水相滋,則咳嗽諸病除矣。


然此說一行,誤人無算,南醫六味地黃丸、黑歸脾湯等料,加麥門冬、五味子、淡菜膠、海參、阿膠膠、人乳粉、秋石霜、紫河車、叭杏仁、川貝母、豬脊髓之類,百服百死,誠堪痛恨。


余讀《金匱》書中,隱寓有大手眼。


喻嘉言亦悟其妙,俱引而不發者,難與俗人言也。


余臨證以來,每見咳嗽百藥不效者,迸去雜書之條緒紛繁。


而覓出一條生路,止於《傷寒論》得之治法。


《傷寒論》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三句,是金針之度。


蓋風寒之邪,挾津液而上,聚於膈中,以致咳嗽不愈。


若風寒不解,其津液何以得下耶。


若誤行發散,不惟津液不下,而且轉增其上逆之勢矣。


此所以通其上,即和其中,和其中,愈通其上也。


至於風寒纏綿不已,積而成癆,及一切痰火,哮喘,咳嗽瘰?等症,皆緣火勢熏蒸日久,頑痰膠結經隧,所以火不內息,則津液不能下灌靈根,而菁華盡化為敗濁耳。


且人全賴水穀之氣生此津液,津液結則病,津液枯則死矣。


《傷寒論》小柴胡湯謂:「咳者去人參,生薑加乾薑,五味子。」


此為傷寒言,而不盡為傷寒言也。


余取「上焦得通」三句,借治勞傷咳嗽,往往獲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1:32 | 只看該作者

又詩一首

 

胸中支飲咳源頭,方外奇方勿慢求(熟讀《金匱》者自得之,)又有小柴加減法,通調津液治優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2:42 | 只看該作者

卷三

 

裡證

 

傷寒病陽明經大渴,大熱,法用白虎湯,為表中之裡證。


及其傳裡,譫語,胸腹滿,不大便,為裡中之裡證,宜三承氣湯擇用。


詳於《傷寒》門,不贅。


劉河間先生用三一承氣湯代上三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3:22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裡證詩

 

表中之裡是陽明,熱渴汗多白虎(湯)行,胃實晡潮膨譫語,裡中之裡枳(實大)黃平(二承氣湯隨其見症而用之。)


心痛(心為君主之官,受邪而痛,手足寒至節,名真心痛,不治。此云心痛,乃心包絡痛也,)


胸膺痛(肺氣不調,)


胃脘痛(胃氣不和,)


兩脅痛(肝膽之病,)


大腹痛(屬脾,)


小腹痛(肝腎之病,昔人每證當分別九種:曰飲、曰食、曰熱、曰冷、曰風、曰蟲、曰悸、曰注、曰去來。


悸者,心虛而動痛也。


注者,邪氣著而痛也。


去來者,作止不常,亦邪氣也。


但注陰而去來為陽耳,其實是小家伎倆,不必泥也。


宜以上中下兩旁部位分之,自心胸至胃脘為上部,宜宣其陽氣。


陽氣虛宜黃?,氣實宜枳實,氣結宜貝母、栝蔞皮,氣逆宜半夏、薤白,氣滯宜檀香、砂仁之類,自胃脘至脾為中部,宜調其陰陽。


仲景理中丸,以人參(甘寒多液為陰分藥、)甘草(味勝於氣,亦陰分藥。)補陰。


以白朮、乾薑補陽,為萬古準繩。


即如通脈四逆湯,急於回陽,若有腹苦,必加苦寒如芍藥以養陰。


黃連湯重於清火,因有腹痛,不離辛熱之薑桂以開陽。


此理甚微,非熟於《內經》者,不可與語也。


自臍下至陰器為下部,宜破其陰氣,《金匱》名為寒疝(金人以睪丸腫大為疝,《金匱》則以腹中痛劇為寒疝。)


所主皆附子、烏頭、蜀椒大熱之性,扶陽以破陰。


若前痛徹後,後痛徹前,陰陽無分界限,宜加赤石脂一、二兩以堵截之,而生薑當歸羊肉湯,籍羊肉之濁氣引入陰分以破陰,尤為神妙也。


脅肋一帶為側部,宜利其樞轉,肝膽之氣,其行在側,小柴胡湯為少陽之正藥,當歸四逆湯為厥陰之正藥,或再加鮮橘葉四十九片則得矣。


以上諸證,脈細而遲,寒也,以薑桂附子吳茱萸之類為主。


脈大而數,熱也,以金鈴子、黃連、沙參、芍藥之類為主。


痛而利者,虛也,以附子理中湯之類為主。


痛而閉者,實也,以小承氣湯之類為主。


亦有寒實而痛者,宜大黃附子湯以溫通之。


若吐蟲,則用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當歸、川椒、黃連、烏梅。


若食積,則先以平胃散加麥芽、山楂以消導之,否則以承氣湯下之。


若因怒氣而痛,則以七氣東加貝母、撫芎、香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贅也。


又《仁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藥罔效,用和劑抽刀散如神。


此方醫家秘不輕傳,嘉慶十八年,長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匱翼》載之。


心腹為陰,故列於裡證。


(經義)《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滯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按:經文極繁,此不過摘其要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3:46 | 只看該作者

心腹諸痛詩

 

痛分四面定醫方,下主於陰上屬陽,介在陰陽中部位,樞行在側轉斯康。


痰飲證乃水氣上泛,得陽煎熬,則稠而為痰,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


此證以脾腎為主,以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也。


痰宜二陳湯,隨寒熱虛實加減,怪病老痰,宜滾痰丸。


飲宜桂苓甘術湯,真武湯。


二證愈後,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經義《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陰司天,四之氣,民病飲發。」


又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


又曰:「土鬱之發為飲,發注下。」


《至真要大論》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按:《內經》言飲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4:06 | 只看該作者

痰飲詩

 

痰病卻緣水泛成,滾痰(丸)峻烈二陳(湯和)平,桂苓甘術湯同真武(一化太陽水府之氣,一鎮少陰水臟之氣,)五飲源流一脈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4:38 | 只看該作者

附錄

 

痰飲之病源,皆水也。


《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設三焦失職,因之聚成痰飲,變證多端。


古人論痰有四: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詳於《金匱要略》。


余著有《淺注》,宜細辨之。


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飲僻處脅下者,名癖飲;


流移不定者,名流飲;


沉伏於內者,名伏飲。


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


因寒所傷者,名冷痰,因熱所傷者,名熱痰。


總由於三焦失職,氣道痞澀所致。


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惟能宣通三焦之氣,則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


《金匱》曰:「當以溫藥和之。」此六字為金針之度也。


所以然者,人之氣血則溫則宣流,反結而成病。


尤在涇新立七法,授時醫之捷徑,余閱江蘇顧西疇,徐炳南之治案多本於此,今姑錄之,以見奇相賞疑與析,神交在三千里外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7:26 | 只看該作者

一、曰攻逐古云治痰先補脾,脾復健之常,而痰自化

 

然停積既甚,譬如溝渠壅滯,久則倒流逆上,污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決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無是理也,故須攻逐之劑。


神仙墜痰丸,控涎丹,礞石滾痰丸,十棗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7:54 | 只看該作者

二、曰消導凡病痰飲未盛,或雖盛而未至堅頑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導而已

 

消者損而盡之,導者引而去之也。


青礞石丸,竹瀝丸,半夏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8:11 | 只看該作者

三、曰

 

三、曰和始因虛而生痰,繼因痰而成實,補之則痰益固,攻之則正不支,惟寓攻於補,庶正復而痰不滋;


或寓補於攻,斯痰去而正無損,是在辨其虛實多寡而施之。


六君子湯(按:此湯宜入補方,此條宜香砂六君子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8:37 | 只看該作者

四、曰

 

四、曰補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痰即液也,其本在脾。


在腎者,氣虛水泛,在脾者,土虛不化。


攻之則彌盛,補之則潛消,非明者不能知也。


濟生腎氣丸


桂苓甘術湯、六君子湯


(余新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5 23:19:06 | 只看該作者

五、曰

 

五、曰溫凡痰飲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嘔,或利,久而不去,或雖去而復生者,法當溫之。


蓋痰本於脾,溫則能健之,痰生於濕,溫則能行之。


沉香伏苓丸


本事神朮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9:16 , Processed in 0.71875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