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詩】 東方之氣在於肝,肝木敷榮五氣安,仲景遺來炙甘草,滋陰真諦已開端。 虛癆症,癆字從火,未有癆症而不發熱者也。
醫以苦寒為戒,謂滋陰一法,最為妥當,而不知此證多是陰盛為病,滋陰是增其病也。
人皆曰陰虛則火動,吾則曰陰盛則火動。
何以言之,心肺在上,陽之位也;
胸中之陽宣布,如日月一出,燔火無光,何有發熱之病,惟下焦陰盛,無不上干陽位。
足太陰脾之濕氣,動而為水飲,即上干於手太陰肺,而為咳嗽不已。
足少陰腎之寒氣,動而為陰血,即上干手少陰心,而為吐血不休。
虛癆以咳嗽、吐血二證為提綱,非陰盛所致而何。
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陰氣上衝,陰霾散布,白晝亦如長夜,不獨燈燭之火有光,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
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非諸經之火所可比。
然必陰云四合,而龍雷方得遂其升騰之勢,而烈日當空,龍雷潛伏矣。
大法以小建中東加黃?為主,熱甚汗多,心悸者,二加龍骨湯;
吐血不已者,理中湯、甘草乾薑湯;
氣短小水少者,桂附八味丸、桂苓甘術湯;
發熱咳嗽者,小柴胡湯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
咳嗽惡寒者,小青龍東加紫菀、茯苓、阿膠。
宜溯其源而治之,總以溫脾為上乘之法,非筆楮所可盡也。
虛癆以小建中湯為第一方,時醫未解,而多詆之。
茲得張心在之論甚妙。
心在云:「肺損之病,多由五志生火,銷灼金臟,咳嗽發熱,漸至氣喘側眠,消瘦羸瘠,虛證交集,咽痛失音而不起矣。」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王冰成法,於理則通,而多不效,其故何哉。
竊嘗觀於爐中之火而得之。
炊飯者,始用武火,將熟則掩之以灰,飯徐透而不焦黑。
則知以灰養火,得火之用,而無火之害,斷斷如也。
五志之火內燃,溫脾之土以養之,而焰自息,方用小建中湯,虛甚加黃?,火得所養而不燃,金自清肅,又況飴糖為君,治嗽妙品,且能補土以生金。
肺損雖難著手,不患其不可治也。
然不獨治肺,五癆、七傷皆可以通治。
(經義)《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漏,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本神篇》曰:「五臟主臟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經脈別論》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
《口問篇》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
《逆調論》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死不相有,曰死。」
《海論》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息面赤;氣海血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湊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少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