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8:55

【其小便紅澀】

緣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濕木鬱,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

此宜苓、澤、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

甚者,用豬苓東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

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濕。

濕土莫運,肝不升達,是以溺癃。

肺不降斂,是以痰盛。

瀉濕以苓、澤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

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難下。

下竅續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開。

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

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生。

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月死矣。

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

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9:17

【反胃根原】

反胃者,陽衰土濕,下脘不開也。

飲食容納,賴於胃陰之降,水穀消磨,藉乎脾陽之升,中氣健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穀化消,關門洞啟。

精華之上奉者,清空無滯,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達者,傳送無阻,是以便溺不澀。

濕盛陽虧,中氣虛敗,戊土偏衰,則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則能受而不能消。

以陽含陰則性降,降則化陰而司受盛,故胃以陽土而主納,陰含陽則氣升,升則化陽而司消腐,故脾以陰土而主磨。

陽性開,陰性閉,戊土善納,則胃陽上盛而竅開,己土不磨,則脾陰下旺而竅閉。

水穀善納,上竅常開,所以能食,欲食不磨,下竅常閉,所以善吐。

蓋土性回運,氣化無停,新故乘除,頃刻莫間。

飲食不磨,勢難久駐,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9:34

【其便結者】

糟粕之傳送無多也。

隧竅閉澀,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積既久,而後破溢而下。

下而又閉,閉而又下,零星斷續,不相聯屬。

及其遲日延時,傳諸魄門,則糞粒堅硬,形如彈丸。

緣大腸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故燥澀而艱難也。

仲景《金匱》於反胃嘔吐,垂大半夏之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之聖方也。

若與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0:04

【薑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茯苓(三錢) 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閉耳,全以溫中燥濕,降逆開結為主。

土燥陽回,飲食消化,自然不吐。

穀精下潤,渣滓盛滿,傳送無阻,大便自易。

濕氣滲泄,必由便溺,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

利水滑腸之法,依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0:25

【消渴根原】

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

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相為表裡,風木之性,專欲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

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從相火化氣,手少陽陷於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陽逆於胸膈,故上病消渴。

緣風火合邪,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

脾陷胃逆,二氣不交,則消病於上而淋病於下。

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不淋。

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

木不能泄,則肝氣抑鬱而生熱,膀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陽泄露而生寒,腎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0:48

【肝木生於腎水而胎心火】

火之熱者,木之溫氣所化,木之溫者,水之陽根所發。

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於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於子家,故蟄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問?氣厥論》:

心移熱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

飲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

《金匱》: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

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

飲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則猶可治。

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1:16

【腎氣丸】

地黃(二兩八錢) 山萸(一兩四錢) 山藥(一兩四錢) 丹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枝(三錢五分) 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不知,漸加。

《金匱》:

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藏。

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溫腎水之寒,薯蕷、山萸,斂腎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鬱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水泉不止。

腎氣丸能縮小便之太過,亦利小便之不通。

《金匱》:

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1:45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三錢,研)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上消下淋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2:01

【上渴而下淋者】

土濕木鬱,而生風燥。

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鬱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達木氣。

若消淋兼作而發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鬱而感風邪,當以五苓發其汗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2:22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三錢, ,研) 牡蠣(三錢, ,研)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治飲一溲二者。

《素問》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泄,宜苓、澤瀉濕燥土,薑、附暖水溫中,桂枝、首烏,達木榮肝,龍骨、牡蠣,斂精攝溺。

病之初起,可以救藥,久則不治。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2:50

【顛狂根原】

顛狂者,即驚悸之重病也。

肝為木,其氣風,其志怒,其聲呼。

心為火,其氣熱,其志喜,其聲言。

肺為金,其氣燥,其志悲,其聲哭。

腎為水,其氣寒,其志恐,其聲呻。

脾為土,其氣濕,其志憂,其聲歌。

氣之方升而未升則怒,已升則為喜,氣之方降而未降則悲,已降則為恐。

蓋陷於重淵之下,志意幽淪,是以恐作。

方其半陷,則淒涼而為悲,悲者,恐之先機也。

升於九天之上,神氣暢達,是以喜生。

方其半升,則拂鬱而為怒,怒者,喜之未遂也。

凡人一臟之氣偏盛,則一臟之志偏見,而一臟之聲偏發。

顛病者,安靜而多悲恐,肺腎之氣旺也。

狂病者,躁動而多喜怒,肝心之氣旺也。

肺腎為陰,肝心為陽,二十難曰:

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正此義也。

而金水之陰旺,則因於陽明之濕寒,木火之陽盛,則因於太陰之濕熱。

緣胃土右降,金水所從而下行,濕則不降,金水右泄而生寒,金旺則其志悲,水旺則其志恐也。

脾土左升,木火所從而上行,濕則不升,木火左鬱而生熱,木旺則其志怒,火旺則其志喜也。

濕寒動則寢食皆廢,悲恐俱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便堅而溺澀。

此皆金水之旺也。

濕熱動則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便調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

顛緣於陰旺,狂緣於陽旺。

陰陽相判,本不同氣,而顛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顛。

陽勝則狂生,陰復則顛作,勝復相乘而顛狂迭見,此其陰陽之俱偏者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3:04

【苓甘薑附龍骨湯】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顛病悲恐失正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3:28

【丹皮柴胡犀角湯】

丹皮(三錢) 柴胡(三錢) 犀角(一錢,研汁) 生地(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炙) 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勞傷中氣,土濕木鬱,則生驚悸。

濕旺痰生,迷其神智,喜怒悲恐,緣情而發,動而失節,乃病顛狂。

顛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顛狂之標,濕者,真狂之本。

顛起於驚,狂生於悸,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

若宿痰膠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臟腑上下清空,然後燥土瀉濕,以拔其本。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3:46

【痰飲根原】

痰飲者,肺腎之病也,而根原於土濕,肺腎為痰飲之標,脾胃乃痰飲之本。

蓋肺主藏氣,肺氣清降則化水,腎主藏水,腎水溫升則化氣。

陽衰土濕,則肺氣壅滯,不能化水,腎水凝瘀,不能化氣。

氣不化水,則鬱蒸於上而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於下而為飲。

大凡陽虛土敗,金水堙菀,無不有宿痰留飲之疾。

清道堵塞,肺氣不布,由是壅嗽發喘,息短胸盛,眠食非舊,喜怒乖常。

蓋痰飲伏留,腐敗壅阻,礙氣血環周之路,格精神交濟之關,諸病皆起,變化無恆,隨其本氣所虧而發,而總由脾陽之敗。

緣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從濕土化氣,濕旺脾虧,水穀消遲,脾肺之氣,鬱而不宣,淫生痰涎。

歲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氣,盡化敗濁,微陽絕根,則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陽虛,一旦昏憒痰鳴,垂頭閉目,二三日即死。

此陽氣敗脫,痰證之無醫者也。

其余百病,未至於此。

悉宜燥土瀉濕,絕其淫 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滯之物,使之精氣播宣,津液流暢,乃可扶衰起危,長生不老耳。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4:02

【薑苓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橘皮(三錢) 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濕,是以多有痰證,而鼓脹、噎膈、虛勞、吐衄、嗽喘、驚悸之家更甚。

原因土濕陽虛,氣滯津凝。

法宜燥土瀉濕,利氣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濕熱,在下之飲,純屬濕寒。

上下殊方,溫清異制,大要以溫燥水土為主。

上熱者,加知母、石膏。

下寒者,佐乾薑、附子。

痰之陳宿纏綿,膠固難行者,加枳實開之,飲之停瘀臟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棗湯瀉其氣分,下在臍腹,用豬苓湯瀉於水道。

流溢經絡者,用五苓散瀉之汗孔。

上脘之痰,可從吐出。

中脘之痰,可從便下。

若經絡之飲,非使之化氣成津,瀉於汗尿,別無去路也。

一切痰飲,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

續隨子仁驅逐痰飲,亦良物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4:42

【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右轉,肺金順下,霧氣降洒,津液流通,是以無痰,呼吸安靜,上下無阻,是以不嗽。

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礙,則咳嗽發作。

其多作於秋冬者,風寒外閉,裡氣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緣陽明之陽虛。

太陰以己土而生濕,陽明從庚金而化燥,燥敵其濕,則胃降而脾升,濕奪其燥,則脾陷而胃逆。

以燥為陽而濕為陰,陽性運而陰性滯,理自然也。

《素問?咳論》: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是咳嗽之證,因於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乾薑、細辛。

其燥熱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

手陽明以燥金主令,燥氣旺則手太陰化氣於庚金而不化氣於濕土,一當胃逆膽升,刑以相火,則壅嗽生焉。

然上雖燥熱,而下則依舊濕寒也。

蓋肺胃順降,則相火蟄藏而下溫,肺胃逆升,則相火浮動而上熱,上熱則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緣足太陰之濕盛,則辛金從令而化濕,是生濕嗽,手陽明之燥盛,則戊土從令而化燥,是生燥咳。

燥則上熱,濕則下寒,究之濕為本而燥為標,寒為原而熱為委。

悟先聖咳嗽之義,自得之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5:18

【薑苓五味細辛湯】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半夏(三錢) 細辛(三錢) 五味(一錢,研) 煎大半杯,溫服。

咳證緣土濕胃逆,肺金不降,氣滯痰生,竅隧阻礙,呼吸不得順布。

稍感風寒,閉其皮毛,肺氣愈郁,咳嗽必作。

其肺家或有上熱,而非脾腎濕寒,不成此病。

岐伯之論,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則為 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氣。

若肺郁生熱,加麥冬、石膏,清其心肺。

若膽火刑金,加芍藥、貝母,以清膽肺。

勞嗽吐血,加柏葉,以斂肺氣。

若感冒風寒,嚏噴流涕,頭痛惡寒,加生薑,蘇葉,以解表邪。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5:34

【肺癰根原】

肺癰者,濕熱之鬱蒸也。

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氣滯痰生,胸膈瘀寒,濕鬱為熱,淫熏蒸,濁瘀臭敗,腐而為膿。

始萌尚可救藥,膿成肺敗則死。

此緣濕旺肺郁,風閉皮毛,衛氣收斂,營郁為熱,熱邪內閉,蒸其痰涎,而化癰膿故也。

蓋風中於表,則腠理疏泄而汗出,熱蒸於裡,則經陽遏閉而惡寒。

衛陽外斂,呼氣有出而不入,營陰內遏,吸氣有入而不出。

營衛不交,風熱兼作,風邪外傷其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

濕土鬱滿,肺氣不降,而風襲皮毛,泄其衛氣,衛氣愈泄而愈斂,皮毛始開而終閉,肺氣壅塞,內外不得泄路,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乾咽燥,而不作渴。

少飲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

熱邪內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鬱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

久而肺臟潰爛,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而根原於胃逆,其胸膈之痛,則是膽木之邪。

以胃土不降,肺膽俱無下行之路,膽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則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則胸中生熱。

是宜並治其標本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5:57

【蘇葉橘甘桔湯】

蘇葉(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橘皮(三錢) 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胃逆胸滿重,加半夏。

肺癰胸膈濕熱,鬱蒸痰涎,而化癰膿。

痰盛宜逐,膿成當瀉,膠痰堵塞,以甘遂、葶藶之屬驅之,膿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

劇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膿穢,以求藏真,勝於養癰遺害者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56:22

【二白散】

桔梗(三錢)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為末,飲服半錢匕。

虛者,減之。

膿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泄。

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四聖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