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四聖心源】書名 四聖心源
作者 黃元御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705-1758年
分類 經論
品質 0% 典籍總表, 黃元御, 清朝, 經論, 0%
http://jicheng.tw/jcw/book/%E5%9B%9B%E8%81%96%E5%BF%83%E6%BA%90/index 【自敘】
醫有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書,爭光日月。
人亡代革,薪火無傳,玉楸子憫後世作者不達其意,既解《傷寒》、《金匱》,乃於己巳二月作《四聖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以繼先聖之業。
創辟大略,遇事輟筆。
庚午四月,北游帝城。
十一月終,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隨駕武林。
四月還署,研思舊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八月十五,開舟北上,再客京華。
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續成全書。
癸酉二月,解長沙藥性,五月刪定《傷寒》,七月筆削《金匱》,八月修溫疫痘疹,成於九月十七。
維時霖雨初晴,商飆徐發,落木飄零,黃葉滿階。
玉楸子處蕭涼之虛館,坐寂寞之閑床,起他鄉之遙恨,生故國之綿思。
悲哉!
清秋之氣也,黯然遠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潤色。 【自敘】
嗟乎!
往者虞卿違趙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離騷》,古人論述,往往失地遠客,成於羈愁郁悶之中。
及乎書竣業就,乃心獨喜,然後知當時之失意,皆為後此之得意無窮也。
同使虞卿終相趙國,屈原永宦楚邦,則《離騷》不作,《春秋》莫著,迄於今,其人已朽,其書不傳,兩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當世安樂之人,其得天者誠濃,然隙駟不留,尺波電謝,生存而處華屋,零落而歸山丘,身與夕露同 ,名與朝華並滅,荊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為安樂者焉在!
竊以為天之濃安樂之人,不如其濃羈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際,非俗人之所知也。
顧自己巳,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蕭閑之日。
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勖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黃元御 【後序】
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
自黃岐立法,定經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貳。
於是有和、緩、扁鵲、文摯、陽慶、倉公之徒相繼而起,各傳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藥至張仲景而立極。
厥後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祖述而發揚之。
起廢痼,潤枯斃,含生育物,絕厲消 ,黃岐之道於斯為盛。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制,以矜新創。
至於金元,劉完素為瀉火之說,朱彥修作補陰之法。
海內沿染,競相傳習,蔑視古經,傾議前哲,攻擊同異,辨說是非。
於是為河間之學人,與易水之學爭,為丹溪之學人,與局方之學爭。
門戶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於今,而古法蕩然矣。
夫醫雖藝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鳥之術,可以詭誕其辭也。
陰陽有紀,五行有序,脈絡有度,非博辨橫議所能推移其則也。
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風俗政令有時代之異也。
【後序】
一藥之入,順逆俄頃,非百年必世可虛遁其說也。
然而宋元以來,數百年間,人異其說,家自為法。
按之往籍,則判若水火,綜其會通,則背若秦越,夫豈民有異疾,藥有異治哉或俗學廢古,惡舊喜新,務為變動,以結名節,凡在學人,莫不皆然,而醫其一也。
故脈訣出而診要亡,本草盛而物性異,長沙之書亂而傷寒莫治,劉朱之說行而雜病不起,天下之民,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以生人之道,為殺人之具,豈不哀哉!
故凡藝或可殊途,唯醫必歸一致,古經具在,良驗難誣,有識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余少好醫學,博覽方籍。
讀黃氏《素靈微蘊》、《傷寒懸解》,其於黃岐秦張之道,若網在綱,有條不紊。
於是乃求其全書,積二十年不可得。
歲在己丑,承乏館陶貢士張君蘊山為掖校官,得其書六種,錄以畀余,乃得究其說,而益嘆其學之至精。
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
余既刊《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為諸書之會極,乃復校而刊之。
粗舉源流正變,以引伸其說。
世之為醫者,能讀黃氏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藥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札之民,雜病無膏肓之嘆。
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下可除河間丹溪之弊。
昭先聖之大德,作生人之大衛,不亦懿哉!
若乃規囿習俗,膠固師說,未遑研究,駭其偏矯,失後事之良資,為下士之聞道,則非余之所敢知矣。
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陽湖張琦 【序】
宣素不知醫。
辛丑歲初夏,先君HT 樓公抱恙,群醫束手。
遷延三閱月,勢益劇。
適明府龔木民以《四聖心源》一帙見示,宣受而卒識之,嘆其說理精當,實為醫家善本。
急與醫者議,仿其意制方,以希一效。
而疾已大漸無及,竊恨是書之不早見也!
因念人子,當父母康強時,依依承順,輒取岐黃家言,庋置弗觀,及一旦父母有疾,非不博求醫術,及弗獲效,則當父母床褥痛楚,呼天號泣,欲嚼舌嚙臂,以分親痛而不可得,亦已無如何。
而醫者方坐視成敗,以其必不效之術,嘗試於萬一,竟至不諱,則云證固不治。
嗚呼!
言及此痛,何如耶!
昔張從正撰《儒門事親》十五卷,蓋謂儒者,能明其理以事親,當知醫也。
是書作於昌邑黃氏,刻於陽湖張氏,因所傳未廣,爰與小摟弟校勘付梓,以廣其傳。
區區抱恨私心,亦欲使天下仁人孝子,取是書而急識之,以善其頤養之方云爾。
道光壬寅三月丹徒趙克宣竹坪序 【序】
先君HT 樓公,辛丑夏抱恙,延醫調治,仙草無靈。
迨竹坪兄於木民龔明府處得《四聖心源》一編攜歸,與醫者討論,師其意以訂方,而病已不可為矣。
為人子而不知醫,此愚兄弟之抱憾終天而椎心泣血者也!
伏念是編本昌邑黃氏所著,實稱善本,向曾刻於陽湖宛鄰書屋叢書中。
宛鄰張氏集叢書十有十種,除詩、古文、詞外,有黃氏所著《長沙藥解》、《傷寒懸解》、《素靈微蘊》,莊氏所著《慈幼二書》,並張氏自著《素問釋義》諸書,而《心源》一書,尤諸書中之至粹至精者。
夫醫雖小道,理極精深,用之得當,如濟世之航,用之不當,如傷人之刃,可不慎歟!
近世庸工,藥性湯頭一經熟讀,自詡通人。
及入病家,論實論虛,猜寒猜熱,以人試藥,莫中病情。
求其觀天時之變,察人事之宜,準古酌今,神而明之者,未易數覯。
此矯其弊者,有勿藥中醫之說也。
甚至逞其私智,立說著書,伐陽滋陰,損人生氣。
種種背妄,遺禍無窮,良可慨已!
縱有一二依附聖經,強為詮釋,惜又穿鑿附會,龐雜不精,反令古聖之道,愈解而愈晦矣。
是編宗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人之心傳,而運以精思,達以卓論,抉天人之秘奧,闡順逆之精微,作述相承,獨標真諦,舉謬悠之說,一掃而空之,其為功豈淺鮮哉!
愚兄弟不能早購是書以起先君之痼疾,而顧念世之人子或有愿讀是書者,爰另梓流傳,以志終天之憾,且以見事親者之不可不知醫也。
竹坪兄與宜悉心校讎,付諸剞劂,謹敘其意,以為緣起云。
道光壬寅歲季春下浣丹徒趙克宜小樓序 【昌邑黃先生醫書八種序】
敘曰:
上古天真淳悶,嬰疾者少。
然而黃帝、岐伯、俞跗、雷公之倫,即已勤求至道,惠濟寰宇。
豈非風濕寒暑,天不能無偏行,疾痛癢 ,人亦何容不豫計也。
三代之際,掌以專官,世宿其業,民無天枉。
秦棄舊典,朮遂淆亂,扁鵲、倉公,晨星落落。
至於漢末,長沙崛起,上承往聖,醫乃有宗。
魏晉六朝,叔和、張之隱、居翊之微有發明,未言樞轄。
唐宋而降,源遠末分,比之江同出岷而枝別三千,淺深泛濫,難以概焉。
國朝昌邑黃氏,慨念醫術紛歧,斯道將墜,一以黃、岐、盧、張四聖為標準,於是有《四聖心源》、《素靈微蘊》、《四聖懸樞》之作。
又念長沙二書,鑽仰雖多,明晦尚半,於是又有《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之作。
《神農本草》,不見《漢志》,中間地名,頗雜後代,病其非真,不無貽誤,乃復因長沙所用之品,推求功用,為《長沙藥解》四卷。
有未備者,別繹《大觀本草》諸書,補之為《玉楸藥解》八卷。
八種之書,昔遠詞文,義閎體博,末學粗工,卒難尋究。
昧者未睹玄微,略循枝葉,輒疑黃氏意主扶陽,不無偏勝。
不知黃氏之言曰:
足太陰以濕土主令,足陽明從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
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濕居八九。
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
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
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化於水,火盛則上燥,水盛則土濕。
瀉水補火,抑陰扶陽,使中氣輸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莫妙於此。
此黃氏之微言也,神而明之,詎有偏勝患乎!
八種之書,刻於張氏《宛鄰叢書》,四種,余四種,無刻本。
銘慮其久將佚也,幕友江右楊舍人希閔錄有全本,因更校刻,以廣其傳。
上士十載悟玄,下士見之,以為尚白,書之微惡,在人自領,何能相貸為縷陳乎。
黃氏尚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見《四庫提要》目中。
今訪未得,殆佚遺矣。 【咸豐十一年四月一日長沙徐樹銘】
嗚呼!
醫學之壞,至今日而極矣。
其鬻術者無論也,即有一二嗜古之士,欲以涉獵方書,研求醫理,而謬種流傳,往往守一先生之言,以為標準。
俗學茫昧,千手一律,殺人如麻,不可殫記。
有詰而難之者,曰:
吾之學,朱、張、劉、李之學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陣》、葉氏《指南》之所傳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醫之咎也。
噫!
雖予亦以為非醫之咎也,何則彼其耳目錮蔽已深,性靈 沒日久,雖欲自拔而不能,亦大可哀也已。
余自束發,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閱醫書。
初師喻嘉言昌,又師陳修園念祖,十年無所得。
道光戊申,江西陳廣敷溥以玉楸黃先生《醫書八種》抄本相餉。
其源不盡出自醫家,而自唐以後,談醫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傳之絕學,至是始得其真。
爰取《四聖心源》、《素靈微蘊》,鋟板行世,一時醫風,翕然丕變。
今湘鄉左君菊農繼明毅然以昌明醫學為己任,費 錢一千有奇,重刊其全部,而以校讎之役相屬。
其嘉惠來學之心,可謂習 矣。
夫菊農亦嘗從事於朱、張、劉、李、景岳《八陣》、葉氏《指南》之說者,而一旦棄之如遺。
何今之自命為名醫者先入以為主,抵死而不悟!
讀此書曾不汗流浹背,一發其羞惡是非之良,不亦慎乎!
或曰:
朱、張、劉、李,古大家也,張景岳、葉天士,亦近今之名手也,斯與黃氏,優劣惡從而辨之不知黃氏所傳者,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心法,彼則背而馳焉。
異端曲學,足以害道,辭而辟之,大聲疾呼,吾黨之責也。
譬之儒家,《素問》、《靈樞》,醫之六經也,《傷寒》、《金匱》,醫之四子書也。
若黃氏之羽翼仲景,方之朱子,何多讓焉!
宗黃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黃岐之法不立,不宗黃氏,仲景之法不明。
昌黎有言:
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讀。
段師琵琶,須不近樂器,十年乃可授,吾愿世之好學深思者,將後世一切非聖之書,視之如洪水猛獸,而一以仲景為歸,涵濡既久,漸漬而化焉。
若涉迷津,臻彼岸,導歧路,騁康莊,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棄故伎,如菊農之勇者,無是人也。
黃氏尚有《周易懸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若干卷,《四庫全書提要》存目中已著錄。
聞其昌邑裔孫珍藏甚密,儻更有大力者搜而傳之,於以康濟群生,補救劫運,豈非醫林之盛事哉!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後學歐陽兆熊序】
余癸亥在資州,患失眠疾,醫者言,人人殊,各盡所學,迄未霍然。
甲子因公赴長沙,遇左君繼明,為治頗效。
見其為人主方輒有驗,詢之始知寢饋於黃氏醫書者有年。
其書理明辭達,迥異諸家,因攜以入蜀。
乙丑秋,權渝郡錫韋卿觀察及同官諸君子咸善是書,相與醵金鏤版,以廣其傳。
至是告成,爰弁數言,以志緣起。
同治丙寅八月長沙黃濟識 【黃氏遺書序】
醫者,生人之術也,不善用之,則之生而之死。
昔仲景痛宗族之淪亡,患醫者之不研求經旨,著《傷寒》、《金匱》諸書。
方術家奉為神明,競相祖述。
顧其文詞簡古,理解深微,猝難尋求,又為王叔和亂其篇第,旨趣隔越,加以庸工罔識,私智穿鑿,別立異說,枝葉橫生,訛謬百出,遂使學人去此昭昭,即彼昏昏,幾成痼疾。
蓋自宋元以來,斯道榛蕪極矣。
國朝龍興,間運遂開,古來絕學,自晦昧而就高明,如日再中。
即方術一家,亦 乎抗衡往哲,標準來茲。
若吳江徐靈胎、錢塘張隱庵、吳門葉天士、閩中陳修園諸人,皆有廊清推陷之功,羽翼闡揚之力,而集其大成者,尤推昌邑黃坤載先生。
先生著書,以地元為主,以扶陽抑陰為義。
窺其旨趣,蓋原本大《易》,合符《河》、 《洛》、約契《參同》,所謂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者。
於仲景之學,不啻親承謦咳而面聆緒言也。
夫死病而藥生之,醫莫不有是心也,乃生病而藥死之,夫豈醫者之本意,抑亦誤於其所讀之書而已。
先生痛心疾首,於謬種之流傳,而獨以超悟析此微言,其有功於仲景,豈鮮哉,抑其有德於生民,豈有涯 哉!
彭器之觀察服膺是書,謀鋟版於蜀,以廣其傳,並丐余一言以為重。
余惟先生之書,凡有識者,皆知其不可祧。
特恐學人襲謬承訛,不肯捐棄故技,故特表章之,庶幾知所從事云爾。
時同治七年歲在戊辰八月之吉完顏崇實序 【重刻黃氏遺書序】
昌邑黃坤載先生,學究天人,湛深《易》理,其精微之蘊,托醫術以自見。
著《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長沙藥解》、《玉楸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素靈微蘊》等書,凡八種,一掃積蒙,妙析玄解,自仲景以後,罕有倫比。
其宗旨言:
中皇轉運,沖氣布 ,水木宜升,金火宜降而已。
蓋乾坤之運,一闔一辟,陰陽之用,一消一長,易道易簡,理固如是,即醫亦豈有殊理哉!
且惟聖人,為能法天,自大賢以下,則皆法也,夫豈不用天,天在地中故也。
黃泉黑壤,深潛九幽,而一陽自地而發,生五行,附地而旋轉,而變化,裁成之道在此矣。
余嘗取先生所言證之《靈樞》、《素問》及《傷寒》、《金匱》諸書,意皆符合,特古人未嘗顯言,至先生始揭其秘耳。
先生虛明研慮,嘗自負古人無雙。
曩時讀仲景書,幾乎一字不解,迨其後一旦大悟,遂成此八種。
夫以先生之虛明,而猶有所不解,其不解,殆非猶夫人之不解矣。
以先生之研慮,而猶有待於悟,其所悟,殆非猶夫人之所悟矣。
乃至於既悟而所言之理,固猶夫人之所知也,然不能不推先生為獨知。
《老子》曰:
知常曰明。
又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在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為道。
然則讀先生是書者,可於此而得其微意所在矣。
夫《易》言天道,而寄其用於卜筮,先生明《易》,而著其理於醫術,天下事何淺之非深,何遠之非近,豈獨醫為然哉!
器之觀察將刻是書,嘉惠學人,以復初略嘗從事於此,屬為序言,爰述大旨。
至其精微所在,不可得而陳也。
同治七年歲次戊辰九月之吉吳郡顧復初序 【重刻黃氏醫書序】
古今醫書,汗牛充棟,讀不勝讀,尤刻不甚刻也。
不善讀者,狃於所習,失之於偏,則其誤猶在一己,不善刻者,茫無所擇,失之於濫,則其害將遍天下。
夫刻書者豈嘗有意貽害哉,其心方以著書立說,皆有利於人世,而詎知適以成害耶。
且天地間之可以生人者,無不可以殺人者也。
聖人體天地好生之心,制為種種生人之具,後世浸失其意,遂往往至於殺人。
兵刑其大端,而醫術則亦非細故也。
上古醫藥未興,其民多壽,後世方書日繁,其民多夭,其故何哉蓋醫藥非所以生人,特補天地之或有所憾,而人乃恃有醫藥,每無疾而致疾,有疾而又不慎其疾,此殺人之所以多也。
夫神農著《本草》者,而後世讀《本草》,輒各主所見,其說不同。
越人著《難經》,而讀《難經》者,復不求甚解,而其旨益晦。
聖人以生人之心著書,故其書駁而精,世人以售術之心著書,故其書 而辨。
彼淺陋者勿論已,即專門名家,赫赫在人耳目者,亦不免有自炫其術之見。
此仲景氏《金匱》一書,能以生人為心,故遂獨有千古。
而昌邑黃氏宗之,微言創義,暢發其旨,亦可謂獨得千古之秘者矣。
顧其書不甚傳,陽湖張氏求其全集,積二十年乃得刊行於世,於是遠近始稍有知之者。
夫學儒不宗六經,而好騁百氏之說,其學卑,習醫不宗仲景,而墨守一家之言,其術謬。
譬如聖人制兵與刑,辟以止辟,刑期無刑,皆生人之心也。
自姑息之政行,嚴酷之吏起,而生意凋敝矣。
予既讀黃氏之書,而猶恐其行之不遠也,復命次兒汝琮鋟版多印,以寄四方。
愿好言醫者,家置一編,即欲藉以售術,亦庶幾不失宗旨也夫。
同治七年十二月江夏彭崧毓撰
【卷一】
昔在黃帝,咨於岐伯,作《內經》以究天人之奧。
其言曰:
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
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矣。
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後,秘典弗著,至教無傳。
嘆帝宰之杳茫,悵民義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測其原,空撫渺躬,莫解其要。
人有無妄之疾,醫乏不死之方,群稱乳虎,眾號蒼鷹。
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門之友,作天人解。 【天人解】
【陰陽變化】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
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
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
化火則熱,化水則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
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
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
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
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
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
土天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
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
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
陽升於東,則溫氣成春,升於南,則熱氣成夏,陰降於西,則涼氣成秋,降於北,則寒氣成冬。
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
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
其實水火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
濕者,水火之中氣。
土寄位於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過也。
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
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
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
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
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臟腑生成】
人與天地相參也。
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
祖氣初凝,美惡攸分,清濁純雜,是不一致,濃薄完缺,亦非同倫,後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於此判,所謂命秉於生初也。
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
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
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已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
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
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
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
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
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氣血原本】
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於胃,血本於脾。
蓋脾土左旋,生發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
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
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
腎水溫升而化木者,緣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為生血之本。
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緣戊土之右轉也,是以胃為化氣之原。
氣統於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
血統於肝,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
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 【精神化生】
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
水之寒者,六腑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火之熱者,六腑之盡發也,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
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
神發於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現其陽魂,精藏於腎,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結其陰魄。
《素問》:
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
蓋陽氣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陽氣全升,則魂變而為神。
魂者,神之初氣,故隨神而往來。
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並精而出入也。
【形體結聚】
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發。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
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
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
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
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
五氣皆備,形成而體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