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6:05

【壬水失藏】

則陽泄而腎寒。

水寒不能生木,木氣下郁,則生疏泄。

木以疏泄為性,愈郁則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時欲發舒之故也。

遇夜半陽生,木鬱欲動,則夢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蟄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甚有木鬱而生下熱,宗筋常舉,精液時流。

庸工以為相火之旺,用知母、黃柏瀉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6:35

【乙木之升】

權在己土,木生於水而實長於土,土運則木達。

以脾陽升布,寒去溫回,冰泮春生,百卉榮華故也。

蓋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行則化癸水,己土東升,則化乙木,南行則化丁火。

金水之收藏,實胃陰之右轉,木火之生長,即脾陽之左旋也。

土濕陽衰,生氣不達,是以木陷而不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運,乃以清涼固澀之品,敗其脾陽而遏其生氣,病隨藥增,愈難挽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6:35

【乙木之升】

權在己土,木生於水而實長於土,土運則木達。

以脾陽升布,寒去溫回,冰泮春生,百卉榮華故也。

蓋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行則化癸水,己土東升,則化乙木,南行則化丁火。

金水之收藏,實胃陰之右轉,木火之生長,即脾陽之左旋也。

土濕陽衰,生氣不達,是以木陷而不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運,乃以清涼固澀之品,敗其脾陽而遏其生氣,病隨藥增,愈難挽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6:57

【玉池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附子(三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溫服。

遺精之證,腎寒脾濕,木鬱風動,甘草、茯苓,培土瀉濕,桂枝、芍藥,疏木清風,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龍骨、牡蠣,藏精斂神。

水土暖燥,木氣升達,風靜郁消,遺泄自止。

其濕旺木鬱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瀉脾濕而清肝熱,不可謬用清涼滋潤,敗其脾腎之陽。

蓋腎精遺失,泄其陽根,久而溫氣亡脫,水愈寒而土愈濕。

火土雙虧,中氣必敗,未有失精之家,陰虛而生燥熱者。

其木鬱下熱,脾陽未虧,清其肝火,不至為害。

若脾陽已虧,誤用清潤,則土敗而人亡矣。

仲景《金匱》亡血失精之義,後人一絲不解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7:12

【靈雪丹】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腦 陽起石 紫蘇葉(各三錢) 共研,碗盛,紙糊口,細錐紙上密刺小孔。

另用碟覆碗上,碗邊寬余半指,黑豆面固。

濟沙鍋底鋪粗沙,加水。

坐碗沙上,出水一寸。

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熱水。

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許,研細,蟾酥少許,人乳浸化。

蔥涕、官粉、煉蜜為丸,綠豆大,瓷瓶封收。

津水研半丸,掌上塗玉塵頭。

約一兩時,塵頂蘇麻,便是藥力透徹。

秘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遺泄不止,勢在危急,先煉此藥,封之日落,研塗。

一夜不走,腎精保固。

徐用湯、丸。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7:33

【氣血】

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總化於中氣。

胃陽右轉而化氣,氣降則精生,降化於陽也,脾陰左旋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生於陰也。

精未結而魄先凝,故魄舍於肺,氣魄者,腎精之始基也,神未發而魂先見,故魂舍於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氣也。

氣,陽也,而含陰魄,是以清涼而降斂。

血,陰也,而吐陽魂,是以溫暖而升發。

及其魂升而神化,則又降而為氣,魄降而精生,則又升而為血。

蓋精血溫升,則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洒陳而化精血。

精血神氣,實一物也,悉由於中氣之變化耳。

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而不守,水木下寒,則精血泄溢而莫藏。

故補養神氣,則宜清涼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

氣秉辛金清涼之性、清則調暢,熱則鬱蒸,暢則沖虛,郁則滯塞,滯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溫暖之性,溫則流行,寒則凝瘀,行則鮮明,瘀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故病下陷。

氣滯之家,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半緣上中之虛熱,血瘀之人,紫黑成塊,杯碗傾泄,多因中下之虛寒。

下寒則肺氣之降於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於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

此氣血致病之原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7:47

【氣滯】

肺主藏氣,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家之所播宣也。

氣以清降為性,以心火右轉,則化肺氣,肺氣方化,而已胎陰魄,故其性清肅而降斂。

實則順降,虛則逆升,降則沖虛,升則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氣斂之也。

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則生上熱。

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

而肺氣不降之原,則生於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氣滯之證,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

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

蓋胃逆之由,全因土濕,土濕則中氣不運,是以陽明不降。

但用清潤之藥,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8:02

【下氣湯】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泡,去皮尖) 貝母(二錢,去心) 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滯在胸膈右肋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8:17

【氣積】

肺藏氣而性收斂,氣病則積聚而不散,而肝氣之積聚,較多於肺。

肺氣積聚,則痞塞於心胸,肝氣積聚,則滯結於臍腹。

蓋氣在上焦則宜降,而既降於下,則又宜升。

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氣旺則氣升,生氣不足,故氣陷而下郁也。

而肝氣之下郁,總由太陰之弱。

以氣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於下陷者,恃肝木之善達,肝木之善達者,脾土之左旋也。

氣盛於肺胃而虛於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

氣積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8:32

【達郁湯】

桂枝(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積在臍腹左脅者。

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脅,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

補之則愈悶,破之則愈結。

蓋其本益虛,其標益實,破之其本更虛,補之其標更實,是以俱不能效。

善治者,肺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

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於壅閉,行不至於削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8:49

【血瘀】

肝主藏血,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

血以溫升為性,緣腎水左旋,則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溫和而升散。

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

蓋血中溫氣,化火之本,而溫氣之原,則根於坎中之陽。

坎陽虛虧,不能生發乙木,溫氣衰損,故木陷而血瘀。

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

木主五色,凡肌膚枯槁,目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而肝血不升之原,則在於脾,脾土滯陷,生氣遏抑,故肝無上達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陽衰陰旺,多生下寒。

而溫氣抑郁,火胎淪陷,往往變而為熱。

然熱在於肝,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不可專用清潤。

至於溫氣頹敗,下熱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慨論也。

血瘀之證,其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

若木鬱而為熱,乃變溫而為清,而脾腎之藥,則純宜溫燥,無有二法。

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故,全因水寒。

腎寒脾濕,則中氣不運,是以太陰不升。

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

若誤認陰虛,滋濕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9:04

【破瘀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泡,去皮尖) 乾薑(三錢)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9:23

【血脫】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則脫亡而不守。

未脫之先,溫氣虛虧,凝瘀不流。

瘀少則結積而不下,瘀多則注泄而莫藏。

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陽虛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蓋木性善達,水土寒濕,生氣不達,是以血瘀。

木鬱風動,疏泄不斂,是以血脫,而肺血之脫亡,較多於肝。

肝血下脫,則遺泄於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於口鼻。

以血在下焦則宜升,而既升於上,則又宜降。

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

收氣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總由陽明之虛。

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於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斂。

肺金之收斂者,胃土之右轉也。

血盛於肝脾而虛於肺胃,其脫於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說於口鼻,或緣肺胃之熱。

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之根。

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隨藥殞,百不一生。

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9:37

【衄血】

肺竅一鼻,肺氣降斂,則血不上溢。

肺氣逆行,收斂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於胃土之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斂也。

肺主衛氣,其性收斂,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斂之。

而衛氣之斂,由於肺降,降則收令行也。

而肺氣之降,機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營血不斂,故病鼻衄。

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者。

至於並無上熱,而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而瀉火也。

外感傷寒之衄,亦非關火盛。

緣寒傷營血,營鬱而衛閉,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竅,以瀉積郁。

衛氣升發,故沖營血,而為衄證。

衄則衛郁瀉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39:56

【仙露湯】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二錢) 半夏(三錢) 柏葉(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杏仁(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衄血之證,火泄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斂肺,以回逆流。

而必並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

近世誤以血證為陰虛,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若上熱非盛,而衄證時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乾薑、茯苓溫燥之藥。

若大衄之後,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 、薑、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0:12

【吐血】

血斂於肺而降於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

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臟腑之血,因自口吐。

而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為主。

胃氣不降,原於土濕,土濕之由,原於寒水之旺。

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

蓄積莫容,勢必外脫。

土鬱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

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陽虛,中下濕寒之證。

瘀血去後,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

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殞,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於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

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

以血藏於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溫氣所化。

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泄,是以大失血後,寒栗而戰搖也。

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濕寒。

蓋君相之火,隨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

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泄。

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

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

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

胃逆火泄,升炎於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

寒水泛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於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

以血去非多,則氣泄有限,雖亦中下寒濕,而一時不至困敗。

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

而唐後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0:24

【靈雨湯】

甘草(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0:40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濕寒,凝瘀上涌,用人參、甘草,補中培土,茯苓、乾薑,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菀腐敗,勢必上涌。

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

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

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濕去,復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

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

總以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0:54

【白茅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茅根(三錢)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1:14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

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藥。

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

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四聖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