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39:59

【眼病疼痛】

悉由濁氣逆沖。

目居清陽之位,神氣衝和,光彩發露,未有一線濁陰。

若使濁陰沖逆,遏逼清氣,清氣升發,而濁氣遏之,二氣壅迫,兩相擊撞,是以作疼。

而濁氣之上逆,全緣辛金之不斂,金收而水藏之,則濁陰歸於九地之下。

金不能斂,斯水不能藏,故濁陰逆填於清位。

金水逆升,濁陰填塞,則甲木不得下行,而沖擊於頭目。

頭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

甲木化氣於相火,隨辛金右轉而溫水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爍,故白珠紅腫而熱滯也。

手足少陽之脈,同起於目銳 ,而手之三陽,陽之清者,足之三陽,陽之濁者,清則上升,濁則下降。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其氣皆升,足之三陽,自頭走足,其氣皆降,手三陽病則下陷,足三陽病則上逆。

凡下熱之證,因手少陽三焦之陷,上熱之證,因足少陽膽經之逆,故眼病之熱赤,獨責甲木而不責於三焦也。

其疼痛而赤熱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熱者,甲木逆而相火虛也。

赤痛之久,濁陰蒙蔽,清陽不能透露,則云翳生而光華礙。

云翳者,濁氣之所郁結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0:09

【陽氣未陷】

續自升發,則翳退而明復,陽氣一陷,翳障堅老而精明喪矣。

其疼痛者,濁氣之沖突。

其盲瞽者,清陽陷敗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機在己土,金水之降,機在戊土。

己土左旋,則和煦而化陽神,戊土右轉,則凝肅而產陰精。

陰精之魄,藏於肺金,精魄重濁,是以沉降,陽神之魂,藏於肝木,神魂輕清,是以浮升。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則在中氣,中氣者,脾胃旋轉之樞軸,水火升降之關鍵。

偏濕則脾病,偏燥則胃病,偏熱則火病,偏寒則水病,濟其燥濕寒熱之偏,而歸於平,則中氣治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0:18

【柴胡芍藥丹皮湯】

黃芩(三錢,酒炒) 柴胡(三錢) 白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左目赤痛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0:28

【百合五味湯】

百合(三錢) 五味子(一錢,研)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右目赤痛者。

熱甚加石膏、知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0:40

【百合五味薑附湯】

百合(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水土寒濕而上熱赤痛者。

或不赤不熱,而作疼痛,是無上熱,去百合,芍藥,加桂枝。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0:54

【茯澤石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石膏(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目珠黃赤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1:07

【桂枝丹皮首烏湯】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首烏(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龍眼(十個,肉) 煎大半杯,熱服。

治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1:18

【桂枝菖蒲湯】

柴胡(三錢) 桂枝(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菖蒲(二錢) 煎半杯,熱服。

治瞳子縮小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1:27

【烏梅山萸湯】

五味(一錢) 烏梅(三錢,肉) 山萸(三錢,肉)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二錢) 煎半杯,熱服。

治瞳子散大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1:37

【薑桂參苓首烏湯】

人參(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首烏(三錢) 乾薑(三錢) 煎半杯,溫服。

治目珠塌陷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1:47

【芍藥棗仁柴胡湯】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 首烏(三錢) 棗仁(三錢,生,研) 柴胡(三錢) 丹皮(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目珠突出者。

醫書自唐以後無通者,而尤不通者,則為眼科。

庸妄之徒,造孽誤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

謹為洗發原委,略立數法,以概大意,酌其臟腑燥濕寒熱而用之,乃可奏效。

若內傷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無之事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2:04

【耳病根原】

耳病者,濁陰之上填也。

陽性虛而陰性實,濁陰下降,耳竅乃虛,虛則清徹而靈通,以其沖而不盈也。

目者,木火之終氣,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發,金水內虛,故氣空而善內。

凡大塊之噫氣,生物之息吹,有竅則聲入,聲入則籟發,非關聲音之鉅細也。

竅空洞,翕聚而鼓蕩之,故聲入而響達,譬之空穀傳聲,萬壑皆振。

聲不傳於崇山,而獨振於空穀者,以其虛也。

聲之入也以其虛,而響之聞也以其靈,聲入於聽宮,而響達於靈府,是以無微而不聞也。

濁氣一升,孔竅堵塞,則聲入而不通矣。

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虛靈障蔽,重聽不聞。

陰日長而陽日消,竅日閉而聰日損,氣化自然之數也。

然竅閉於天而靈開於人,達者於是,有卻年還聰之術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2:18

【耳病疼痛】

悉由濁氣壅塞。

耳以沖虛之官,空靈洞徹,萬籟畢收,有濁則降,微陰不存。

若使濁氣升填,結滯壅腫,則生疼痛。

久而堅實牢硬,氣阻而為熱,血鬱而化火,肌肉腐潰,則成癰膿。

濁氣之上逆,緣於辛金之失斂,甲木之不降。

甲木上衝,聽宮脹塞,相火鬱遏,經氣壅迫,是以疼痛而熱腫。

凡頭耳之腫痛,皆甲木之邪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2:29

【手足少陽之脈】

俱絡於耳,而少陽一病,則三焦之氣善陷,膽經之氣善逆。

耳病之癰腫,盡甲木之為害,於三焦無關也。

甲木逆升,相火鬱發,則為熱腫。

木邪沖突,則為疼痛。

木氣堵塞,則為重聽。

仲景《傷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

太陽傷寒,病患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無聞也。

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2:44

【耳聾者】

手少陽之陰虛,而足少陽之陽敗,耳癰者,手少陽之火陷,而足少陽之火逆也。

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氣不運,不能使濁降而清升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2:58

【柴胡芍藥茯苓湯 】

芍藥(三錢) 柴胡(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耳內熱腫疼痛者。

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3:07

【苓澤芍藥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耳流黃水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3:16

【參茯五味芍藥湯】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橘皮(三錢) 五味(一錢) 芍藥(三錢) 煎半杯,溫服。

治耳漸重聽者。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3:31

【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陰之竅也。

脾竅於口而司五味,肺竅於鼻而司五臭。

人身之氣,陽降而化濁陰,陰升而化清陽。

清則沖虛,濁則滯塞,沖虛則生其清和,滯塞則郁為煩熱。

上竅沖虛而不滯塞,清和而不煩熱者,清氣升而濁氣降也。

濁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權實由於心。

以心竅於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

心為君火,膽與三焦為相火,三焦升則為清陽,膽木降則為濁陰,三焦陷而膽木逆,清氣降而濁氣升,則鼻口滯塞而生煩熱,臭味不知矣。

而清氣之升,由鼻而上達,濁氣之降,自口而下行。

蓋鼻竅於喉,口通於咽,鼻者清氣之所終,口者濁氣之所始也。

喉通於臟,咽通於腑,喉者地氣之既升,咽者天氣之初降也。

濁氣不降而清氣下陷,則病見於口,清氣不升而濁氣上逆,則病見於鼻。

故鼻病者,升其清而並降其濁,口病者,降其濁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權,在於太陰,太陰陷則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濁之機,在於陽明,陽明逆則辛金不能降其濁。

得升降之宜,則口鼻之竅和暢而清通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43:43

【鼻病根原】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

肺竅於鼻,司衛氣而主降斂。

宗氣在胸,衛陽之本,貫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竅者也。

肺降而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

涕者,肺氣之熏蒸也。

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洒,化為雨露,而輸膀胱,則痰涕不生。

肺金不清,霧氣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郁於胸膈而痰生,熏蒸於鼻竅而涕化。

痰涕之作,皆由於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氣內降,則通達於膀胱,肺氣外行,則熏澤於皮毛。

外感風寒而皮毛閉秘,臟腑郁遏,內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積莫容則逆行於鼻竅。

鼻竅窄狹,行之不及,故沖激而為嚏噴。

肺氣熏騰,淫蒸鼻竅,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氣初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堙郁,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遲而濁菀陳腐,白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謂之鼻癰,皆肺氣逆行之所致也。

其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是謂鼻淵。

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素問》語。

肺氣之郁,總由土濕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故也。
頁: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四聖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