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3:25

【便堅根原】

便堅者,手足陽明之病也。

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從燥金化氣,故手足陽明,其氣皆燥。

然手陽明,燥金也,戊土從令而化燥,足太陰,濕土也,辛金從令而化濕。

土濕者,能化戊土而為濕,不有變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辛金而為燥不能變己土之濕,以從令者易化,而主令者難變也。

故傷寒陽明之便結,腸胃之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胃濕而腸燥者也,傷寒陽明之便結,腸胃之熱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胃之寒濕,而腸之寒燥者也。

以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隧竅開通而便堅,陰盛則關門閉澀而便結。

凡糞若羊矢者,皆陰盛而腸結,非關火旺也。

蓋腎司二便,而傳送之職,則在庚金,疏泄之權,則在乙木。

陰盛土濕,乙木鬱陷,傳送之竅既塞,疏泄之令不行。

大腸以燥金之府。

閉澀不開,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聯,道路梗阻而不滑利。

積日延久,約而為丸。

其色黑而不黃者,水氣旺而土氣衰也。

此證仲景謂之脾約,脾約者,陽衰濕盛,脾氣鬱結。

不能腐化水穀,使渣滓順下於大腸也。

誤用清潤之劑,脾陽愈敗,則禍變生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3:47

【阿膠麻仁湯】

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阿膠(三錢,研) 麻仁(三錢,研) 煎一杯,去渣,入阿膠,火化,溫服。

治陽盛土燥,大便堅硬者。

結甚,加白蜜半杯。

胃熱,加芒硝、大黃。

精液枯槁,加天冬、龜膠。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4:32

【肉蓯蓉湯】

肉蓯蓉(三錢) 麻仁(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煎一杯,溫服。

治陽衰土濕,糞如羊矢者。

凡內傷雜病,糞若羊矢,結澀難下,甚或半月一行,雖系肝與大腸之燥而根緣土濕。

以脾不消磨,穀精堙鬱而化痰涎,肝腸失滋,郁陷而生風燥故也。

法宜肉蓯蓉滋肝潤腸,以滑大便。

一切硝、黃、歸、地、阿膠、龜板、天冬之類,寒胃滑腸,切不可用。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4:54

【泄利根原】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

穀入於胃,脾陽升磨,精華歸於五臟而化氣血,糟粕傳於大腸而為大便。

水入於胃,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於肺,肺氣降洒,化而為水,注於膀胱,而為小便。

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而後糟粕之後傳者,不至於滑泄。

水之消化,較難於穀,陽衰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水穀混合,下趨二腸,而為泄利。

穀貯於大腸,水滲於膀胱,而其疏泄之權,則在於肝。

今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則乙木疏泄之令不行於膀胱而行於大腸,是以泄而不藏也。

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土鬱陷,又復遏其發育之機,生長之意不遂,怒而生風,愈欲疏泄。

膀胱空虛,既無可泄之物,大腸盈滿,水穀停積,故乙木後泄而為下利。

緣木氣抑遏,鬱極而發,為濕土所限,不能上達,勢必下行,行則水穀摧注而下故也。

其發之過激,沖突臟腑,則生疼痛。

奔沖抵觸,而不得上達,盤郁結塞,則生脹滿。

其一切諸證,皆緣土敗而木賊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5:23

【苓蔻人參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白朮(三錢) 乾薑(三錢) 茯苓(三錢) 肉蔻(一錢,煨,研)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熱澀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緣腸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泄利自止。

若滑泄不禁,則用桃花湯,乾薑溫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無有不愈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5:56

【泄利之原】

率因脾腎寒濕,法宜濁燥。

間有木鬱而生風熱者,投以溫燥,泄利愈加。

然乙木雖為風熱,而己土則是濕寒,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

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椒、薑、桂、附並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傷寒》: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若嘔者,與黃芩半夏生薑湯。

以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本隨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穀盛滿莫容,於是吐利皆作。

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

此黃芩湯證也。

《傷寒》: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緣厥陰之經,木鬱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緣厥陰之經。

木鬱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

風木鬱沖,故心中疼熱。

下泄脾陽,乙木愈郁,己土被賊,故下利不止。

此烏梅丸證也。

少陽之利,但有上熱,故第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之利,兼有下寒,故以連、柏清上而並以薑、附溫下。

此雖傷寒之病,而亦雜證所時有,凡泄利之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6:28

【受溫躁者】

皆此證也。

雜證濕寒者多,燥熱者少,千百之中,偶爾見之,不得與傷寒少陽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

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熟。

久泄不已,相火鬱升,往往喉舌生瘡。

瘡愈則利作,利止則瘡發。

口瘡者,膽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劇也,迭為盛衰,累年不愈。

是宜溫燥水土,驅其濕寒,下利既瘳,口瘡亦平。

庸工見其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益泄,利愈加而瘡愈增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6:57

【痢疾根原】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

金主氣而木主血,金生於土,木生於水,水溫土燥,則金融而氣調,木榮而血暢,水寒土濕,不能升庚金而達乙木,則金木俱陷。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7:22

【魄門者】

腎之所司而陽明燥金之府也。

金性斂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於遺矢者,庚金斂之也,其藏而不至於閉結者,乙木泄之也。

濕土與金木俱陷,則金愈鬱而愈欲斂,木愈鬱而愈欲泄。

金愈欲斂,故氣滯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脫而不藏。

木氣疏泄,而金強斂之,隧路梗阻,傳送艱難,是以便數而不利。

金氣凝澀,而木強泄之,滯氣纏綿,逼迫而下,血液脂膏,剝蝕摧傷,是以腸胃痛切,膿血不止。

其滑白而晶瑩者,金色之下泄,其後重而腥穢者,金氣之脫陷也。

久而膏血傷殘,臟腑潰敗,則絕命而死矣。

此其病濕寒為本,而濕熱為標。

病在少陰,則始終皆寒,病在厥陰,則中變為熱,故仲景於少陰膿血,用桃花湯,於厥陰下重,用白頭翁湯。

緣水病則生寒,木病則生熱,而寒熱之原,總歸於太陰之濕。

蓋土濕而水侮之,則鬱而為濕寒,土濕而木克之,則鬱而為濕熱之故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7:44

【桂枝蓯蓉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橘皮(三錢) 肉蓯蓉(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濕寒加乾薑,濕熱加黃芩,後重加升麻。

痢家肝脾濕陷,脂血鬱腐,法當燥濕疏木。

而以蓯蓉滋肝滑腸,盡行腐瘀為善。

若結澀難下,須用重劑蓯蓉,蕩滌陳宿,使滯開痢止,然後調其肝脾。

其脾腎寒濕,則用桃花湯溫燥己土。

其木鬱生熱,則用白頭翁涼瀉肝脾,濕熱自當應藥而瘳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8:12

【淋瀝根原】

淋瀝者,乙木之陷於壬水也。

膀胱為太陽寒水之府,少陽相火隨太陽而下行,絡膀胱而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相火在下,逢水則藏,遇木則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於遺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於閉癃,此水道所以調也。

水之能藏,賴戊土之降,降則氣聚也,木之能泄,賴己土之升,升則氣達也。

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遺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閉癃。

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遺溺,泄不能泄,又苦閉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頻數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澀而不利。

木欲泄而不能泄,則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則精血不秘。

緣木不能泄,生氣幽鬱而為熱,溲溺所以結澀,水不能藏,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熱之機,悉由於太陰之濕。

濕則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

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後郁於穀道則為痢,前郁於水府則為淋。

其法總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達,則疏泄之令暢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8:40

【桂枝苓澤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三錢,生)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肝燥發渴,加阿膠。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9:01

【脾為濕土】

凡病則濕,肝為風木,凡病則燥,淋家土濕脾陷,抑遏乙木發生之氣,疏泄不暢,故病淋澀。

木鬱風動,津液耗損,必生消渴。

其脾土全是濕邪,而其肝木則屬風燥。

血藏於肝,風動則血消,此木燥之原也。

苓、澤、甘草,培土而瀉濕,桂枝、芍藥,疏木而清風,此是定法。

土愈濕則木愈燥,若風木枯燥之至,芍藥不能清潤,必用阿膠。

仲景豬苓湯善利小便,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利水而瀉濕,阿膠清風而潤燥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9:24

【水性蟄藏】

木性疏泄。

乙木生於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溫暖,溫氣左升,則化乙木。

生氣暢茂乙木發達,疏泄之令既遂,則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

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澀。

膀胱之熱澀者,風木相火之雙陷於膀胱也。

足少陽甲木化氣於相火,與手少陽三焦並溫水藏,手少陽之相火泄則下陷於膀胱而病淋,足少陽之相火泄則上逆於胸膈而病消,其原總由於乙木之郁也。

膀胱熱澀之極者,加梔子、黃柏,以清三焦之陷,則水府清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09:53

【乙木之溫】

生化君火,木鬱陽陷,溫氣抑遏,合之膀胱淪陷之相火,故生下熱。

然熱在肝與膀胱,而脾則是濕,腎則是寒。

寒水侮土,移於脾宮,則脾不但濕,而亦且病寒。

其肝與膀胱之熱,不得不清,而脾土濕寒,則宜溫燥,是宜並用乾薑,以溫己土。

若過清肝熱,而敗脾陽,則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熱澀,水無止期矣。

惟溫腎之藥,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熱。

若膀胱熱退,則宜附子暖水,以補肝木發生之根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0:17

【腎主藏精】

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蟄藏,則精血皆下。

其精液流溢,宜薯蕷、山茱以斂之。

其血塊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

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

砂石者,膀胱熱癃,溲溺煎熬所結。

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潤下而成也。

百川下流,則歸於海,海水熬煉,則結鹽塊,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鹽也。

白物者,脾肺濕淫所化。

濕旺津凝,則生痰涎,在脾則克其所勝,在肺則傳其所生,皆入膀胱。

膀胱濕盛,而下無泄竅,濕氣淫 ,化為帶濁。

白物黏聯,成塊而下,即帶濁之凝聚者也,與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家下見白物,上必多痰。

瀉濕宜重用苓、澤,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瀉之。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0:36

【女子帶濁崩漏】

與男子白濁血淋同理,皆濕旺木鬱之證。

內傷百病,大率由於土濕,往往兼病淋澀,而鼓脹、噎膈、消渴、黃膽之家更甚。

是緣陽虛土敗,金木雙郁。

燥土溫中,輔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澀自開。

庸工見其下熱,乃以大黃,益敗脾陽,謬妄極矣!

淋家下熱之至,但有梔子、黃柏證,無有大黃,芒硝證,其熱不在脾胃也。

一切帶濁、崩漏、鼓脹、黃膽,凡是小便淋澀,悉宜熏法。

用土茯苓、茵陳蒿、梔子、澤瀉、桂枝,研末布包,熱熨小腹,外以手爐烘之。

熱氣透徹,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1:04

【卷七】
【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中風者,土濕陽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

四肢,諸陽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實秉氣於脾胃。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行於經絡,則曰營衛。

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陽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支經絡,凝澀不運,衛氣阻梗,則生麻木。

麻木者,肺氣之郁,肺主皮毛,衛氣鬱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膚枯槁而頑廢也。

諸筋者,司於肝而會於節,土濕木鬱,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支節枯硬。

一日七情郁傷,八風感襲,閉其皮毛而鬱其經藏,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支節拳縮,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臟腑之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

人身之氣,愈郁則愈盛,皮毛被感,孔竅不開,郁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郁其心肺之濕,故作痴喑。

臟腑者,支節之根本,支節者,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也。

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嘗變。

風無刻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

此與外感風傷衛氣之風,原無懸殊,粗工不解,謬分西北東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誤千古,良可傷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1:41

【桂枝烏苓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茯苓(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7:12:02

【黃 薑苓湯】

黃 (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病重者,黃 、生薑可用一二兩。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四聖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