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黑黴苔應分清是濕是熱慢性胃病見黑黴舌苔者】
臨床並不少見。
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過何種藥物?
如鉍劑藥物服後有黑苔,停藥後可自行消退。
其次要排除食物染苔,因食物染黑者,苔色浮,漱洗即可清潔。
若非上述兩種情況而見黑苔,按病機分析。
舌黑而潤者,常由於胃中濕熱所致;
舌黑而乾者,良由裡熱薰蒸,此其大概。
聯繫患者表現的其他症狀,四診合參,隨證而治之。
舌為胃之鏡。
舌上黑苔漸化薄而漸消則病好轉,舌黑不化或加深加厚則病變發展。
故黑苔之消長對診斷和判斷預後具有一定意義。
苔黑而潤,內有濕濁。
濕之形成,由於胃津不歸正化,並由脾失運化之權,升降失常,氣機不暢,濕泛於舌,出現苔黑。
治法當以化濕為主。
藥用芳香,性溫,以宣通氣機,使濕隨氣化,濕從溫化。
1989年4月17日診患者丁某,男,77歲,退休工人。
自訴舌苔黑,食欲不振,少飲少食,形漸以瘦,胃中痞脹,經檢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但服中、西藥歷3月餘,曾用平胃、香砂之類,症狀未見減輕,舌上黑苔未化。
尋思再三,取芳香宣通溫化之法,處方:藿香15克、佩蘭10克、炒陳皮6克、法半夏10克、石菖蒲6克、通草3克、雲茯苓20克、益智仁10克、白杏仁10克、炙雞金8克、石見穿30克。
囑服7劑,每日1劑,2次煎服。
複診時謂飲與食均有增加,胃中漸覺舒暢。
黑苔色已化1/3。
仍守原方再服14劑後,舌黑基本消退,諸症均獲改善。
分析上方,藿香、佩蘭芳香化濕;
陳皮、半夏、茯苓除痰濕和胃氣,杏仁是上焦藥,與前幾味化濕藥相伍,旨在宣通氣機;
石菖蒲辛而微溫,具有開竅、豁痰、理氣、祛濕之功,《別錄》謂其「溫腸胃」;
通草宣通濕邪,石菖蒲與通草同用,意在宣竅通絡,《靈樞》早就提出胃也有竅。
二藥與他藥相伍,化胃濕,通胃竅,氣化得利,升降得運而濕濁得以逐漸祛除;
用益智仁入脾、胃、腎,溫脾胃而暖腎火,攝涎祛飲,醒脾益胃,在本例方中雖非主藥,卻是化濕除飲之本,杜絕生濕之源。
全方藥性平和,善為相互協調,因而奏效尚稱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