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肝與五體、竅絡】
肝病後影響較顯著者為筋與目。
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可致筋急攣搐或痿,為臨床所常見。
若肝氣鬱滯,疏泄失常,精微不能充養於筋,同樣也可產生筋脈拘急、攣搐等症。
肝主筋,筋主運動,肝病則筋易疲,脛軟無力,故古有「肝者罷極之本」之稱。
臨床上因情志不暢,突加抑鬱而致抽搐拘攣,或疲乏無力之例,即可說明肝與筋的密切關係,特別是肝氣鬱滯可以引起筋急或弛的病理改變。
《靈樞?脈度篇》有「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色」的記載。
如若肝氣鬱滯,失於疏泄,亦有可能導致視力或辯色力的異常。
心肝之氣鬱結,肝氣上逆,可致氣厥、目珠浮動之症。
也有的患者在氣鬱後呈頭痛、耳聾不聰、咬牙、頭搖等症狀。
有的肝鬱病證主訴巔頂疼痛、發脹,甚則不能按,項脈不利,脊強掣痛等症狀。
從經絡聯繫來解釋,足厥陰肝與督脈會於巔頂。
於此可見,肝病症狀表現多端,必須認真探求病因,分析病機,才能作出恰當的診斷。
肝氣鬱滯,其病在氣,但隨著病性的發展,使病機發生演化。
「氣有餘,便是火」,這句話就是前人對肝氣容易化火生熱的概括。
火煉津液,可成痰濁;
氣鬱不達,津液停聚,亦可釀痰。
氣火上亢、陽氣升張,可致肝風。
所以,肝氣、肝火、肝風三者密切聯繫,肝氣鬱滯是先導,或者說是病理上的原發因素。
再則,氣病及血,可致血瘀。
由此可知,肝氣鬱滯這一病理改變,可演化成痰與血瘀,化火而可發展為肝風,從而產生種種病證。
故應重視精神情志的調節,以維護肝臟正常的疏泄功能,勿使肝氣鬱結,以防諸病發生。
既病之後,應早期診治,疏調氣機,解其鬱滯,結合精神治療,免致病情的發展或增重。
情志不暢,肝氣疏泄失常,升降功能受礙,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可成內傷病變。
氣鬱不達,還可影響營衛的正常功能,若衛外失護,營陰內虛,則外邪可以乘虛而襲。
如經及時治療,外邪雖解,氣鬱不舒,病後症情亦較復雜,善後調治亦必須聯繫肝氣鬱滯這一病機因素,以冀辨治確切,中病去疾,使病人早復康健。
外感而兼肝鬱者,易被忽略,故在此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