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0:50 | 只看該作者

養陰益胃化瘀法適用於胃陰不足而兼血瘀證候


由於陰虛鬱熱內生,藥宜甘涼,用沙參、麥門冬、川石斛、玉竹、炒生地、白芍等藥中加入丹參、桃仁、丹皮、石見穿。


止血化瘀法適用於肝鬱化火傷絡,或陰虛鬱熱導致出血者,用水牛角片、赤芍、茅花、茅根、黑山梔、地榆、藕節炭、製大黃等藥。


不論氣虛不能攝血或熱迫血溢,都可用參三七粉止血化瘀,配入白芨粉「阻遏」止血,均宜研成細粉,加水少量調成糊狀內服,也可加入雲南白藥調服。


服後半小時內勿進食,暫勿飲水。


下面再談談我運用幾種化瘀藥物的臨床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1:01 | 只看該作者

九香蟲


此藥行氣活血,歷來用治氣滯血瘀之胃痛。


因其性微溫而走竄,我常用於中虛氣滯、胃陽不振、瘀血內留之證。


以氣滯血瘀為主者,配延胡、香附、降香等,行氣化瘀定痛的作用較為明顯。


但對胃陰虛,舌紅或光,常合併上消化道出血之胃痛,不適宜用本藥,以免損血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1:12 | 只看該作者

蓬莪朮


行氣活血,消積止痛,常與三棱同用治療血瘀成症的病證。


胃痛兼血瘀而痞脹,因脹而妨礙進食,因痛而形神不安,脹痛交作,痛位較固定者,蓬莪朮用之有效;


還有胃痛血瘀而胃酸過多,時時嘈痛,泛酸,在辨證方中加莪朮,有協同或加強制酸作用;


氣虛兼瘀而防白朮滯氣者,可用莪朮。


另有極少數因上腹部受拳擊損傷而瘀血內留,不時脘痛,天陰尤甚者,據證配用莪朮,效果頗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1:23 | 只看該作者

石見穿


又名石打穿,是唇形科植物紫參的全草,辛苦而平,《綱目》謂其主治「骨痛、大風、癰腫」。


據我的經驗,此藥具有清熱、祛風、行瘀的作用,治療胃病常用作佐藥。


凡肝胃不和,氣鬱化熱或胃陰不足而鬱熱內生,瘀熱內結,胃脘灼痛或刺痛,部位基本固定者,用之甚佳。


胃痛兼血瘀證而食欲不振,酌配石見穿15~30克,常有意外之效。


慢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用石見穿亦頗有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1:33 | 只看該作者

丹參


為臨床常用的化瘀藥,胃痛血瘀證古方有丹參飲。


凡慢性胃脘疼痛,久痛入絡,在辨證方中常可配用。


尤以氣滯鬱熱及胃陰不足而伴見血瘀證者,更為適合,前者配用理氣清熱藥如青皮、佛手片、蒲公英、浙貝母等;


後者配入百合、麥冬、白芍之類。


曾見有醫者以前人有丹參一味當四物湯之論,對胃病氣血方虛,食欲不振,胃中隱痛用大量丹參,結果是納食更少,其痛更甚。


殊不知丹參藥性屬寒,有「參」之名,無「參」之實,多用久用則影響食欲,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故必須審證確當,配伍適宜,方可奏效。


否則,適得其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1:46 | 只看該作者

琥珀


安神化瘀,適用於胃痛血瘀證兼有夜寐不安、心煩心悸等症。


可用琥珀粉1克,蜂蜜調勻吞服(臨臥時),能改善睡眠,化瘀而兼保護胃膜,如夜間胃痛甚而不寐者,琥珀粉配三七、延胡粉各1克,和勻調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1:57 | 只看該作者

二、胃下垂並非純屬中氣下陷《靈樞?本臟篇》說


「肉不稱身者,胃下」,「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胃下者,下管約不利。


這裡所述的「胃下」、「胃薄」、「胃不堅」,與現代醫學所稱的「胃下垂」的名稱及其病理形態十分相似。


「胃下」是指胃體位置下垂;


「胃薄」、「胃不堅」是指胃的結構形態改變。


我認為胃下垂的病機具有脾胃中氣虛弱的一面,同時還兼有氣滯和痰飲的病理因素;


久病還可出現氣虛氣滯血瘀。


在臟腑病變方面,除脾胃本身外,還涉及肝(膽)、腎。


據我多年的實踐經驗,診治胃下垂必須以辨證為主,服藥調治,重視飲食、情志、起居等方面的調攝,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X線鋇餐檢查也有不少患者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2:06 | 只看該作者

(一)補中益氣法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通補法」


此法旨在補益脾胃,兼以理氣,補氣與理氣同用,寓通於補。


適用於一般胃下垂疾患,表現為脘腹墜脹,飲食不多,饑時胃中不適,稍多食則又覺脹,神倦、脈細或濡,舌苔薄白等症。


當用藥如黃耆、黨參、白朮、炙升麻、懷山藥、炙甘草、炒枳殼、廣木香、炒陳皮、紅棗等。


遇寒則症狀尤著者,加用良薑,若胃脘隱痛喜溫喜按者,酌加桂枝或甘松以溫中,並配加白朮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2:17 | 只看該作者

(二)肝胃同治法此法係疏肝理氣與和中健胃相配之法


旨在疏調肝胃之氣,增加消運功能,適用於胃下垂疾患自覺胃脘痞脹,甚則脹及胸脅,噯氣較多,得噯則舒,食後尤甚,故常須走動或用手按揉,否則消化不良,脈象小弦或細弦、舌苔薄白等症。


上述這些症狀的發作或加重,往往與情志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常用藥如蘇梗、炙柴胡、炒白朮、炒枳殼、香附、佛手(或佛手花)、白檀香、當歸等。


性情易鬱,胸悶不暢,加合歡花、廣鬱金、百合;


腹脹甚及於小腹者加烏藥、炒小茴香、防風;


神倦乏力、口乾欲飲,舌苔薄淨,病久肝腎陰虛者,加川石斛、烏梅、麥門冬、木瓜、枸杞子,去白檀香。


它如麥芽、雞內金、建曲等和胃消滯藥物,均可隨證酌用,特別是麥芽,兼有良好的疏肝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2:28 | 只看該作者

(三)溫腎化飲法此法溫腎助陽


壯其命火,化痰飲,利小便。


適用於胃下垂而胃中轆轆有聲,泛涎清冷或嘔痰涎,食少脘腹脹滿,胃寒怕冷,甚則腰背部亦有冷感,舌薄白,脈細或沉細等症。


用藥如制附子、肉桂(後下或研粉另吞)、益智仁、法半夏、白朮、澤瀉、茯苓、豬苓、乾薑、炙甘草等。


如脘腹鳴響甚者,配加防風、藿香。


嘔甚者,配加煅赭石、旋覆花、通草、蜣螂等與上藥相伍,通利走竄,有利於使胃的「下管」通暢,胃中痰飲下行。


胃下垂,胃薄之人,湯藥宜濃煎,藥液一般不宜過多,且須溫服。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治胃下垂,胃薄疾患的藥味、劑量、劑型品種均不宜過多,以免有損胃氣,所謂「藥多傷胃」,務使醫者與患者共同注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2:38 | 只看該作者

三、關於脾陰虛和胃陰虛五臟的虛證中都有陰虛


脾和胃也不例外,但脾和胃的陰虛有其一定的特點。


脾陰虛有什麼特點?


首先是它的基礎病機是脾氣虛,當脾臟一虛,每以氣虛為先,氣虛為主,如經及時治療,飲食起居調攝得宜,脾氣虛弱得以逐漸恢復,疾病趨向治癒。


如若脾氣虛而經久不復,則脾陰可以隨之而虧虛,或脾氣虛導致脾陰虛,由陽虛而發展到陰虛。


所以,一旦出現脾陰虛證候,往往同時存在脾氣虧虛。


其次是脾與胃相合,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聯繫,不可分割。


關於原發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現陰虛證候,脾與胃常常相互為病,或者兼見陰虛。


再次是脾陰虛證也可繼發於肺陰虛、肝陰虛或腎陰虛證。


反之,脾胃之陰先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日久也可導致肺、肝和腎的虛證。


由於人體臟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所以單獨、孤立的脾陰虛證在臨床上幾乎是沒有的。


雖可出現以脾陰虛為主的病證,但一般都兼有胃陰虛或它臟的虛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2:49 | 只看該作者

脾陰虛的主要症狀


如食欲不振,食後脘腹部痞脹不適,大便易溏或乾結難解,神倦乏力,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濡或細而略數,久則形體日益消瘦。


兼胃陰虛者,胃脘嘈熱,口乾欲飲水,舌紅或光或剝。


兼肺、肝、腎等臟之陰虛證,兼見各臟相應的症狀。


慢性泄瀉,脾氣必虛,長期不愈或素體陰虛者,常易導致脾陰虧虛。


由於脾胃的運化需賴腎陽的溫煦,故在脾氣、脾陰俱虛的情況下,尚可兼有腎陽不足的證候。


所以臨床可見晨泄,完穀不化,畏寒喜暖,甚則面肢浮腫。


此時不僅腎陽虧虛,脾陽也可受損,病機矛盾重重,病情較重。


古今方劑中單補脾陰者極少,《局方》參苓白朮散屬於補益脾氣而治久瀉的常用方,其中山藥、扁豆既補脾陰,又補脾氣,又有蓮肉補脾陰,厚腸胃,所以此方也可列為補益脾陰之劑。


然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品,仍以健脾益氣為主。


《慎柔五書》中的慎柔養真湯為較合適的滋養脾陰方。


山藥、蓮肉以外,尚有白芍、五味子、麥冬等斂陰、養陰之品。


然仍有黃耆、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補益脾氣藥。


據我的經驗,滋養脾陰以山藥、扁豆、石蓮子、太子參等為主,白芍、石榴皮、甘草為輔,神麯、穀芽為佐。


山藥甘平,健脾氣,養脾陰,補而不滋膩,健脾而不燥,氣輕性緩,扁豆健脾和中,清暑止瀉,若腹脹較甚者,可用炒扁豆衣代之;


太子參甘潤,補脾氣而又生津;


石榴皮味酸而澀,斂陰而治久瀉久痢,故亦適用於脾陰虧虛之證,若食少而大便乾結者不用此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3:00 | 只看該作者

脾陰胃陰俱虛者


養脾益胃兼顧,我認為應相對地以養胃陰為主,選藥以甘涼、甘平為宜。


常用如沙參、麥門冬、石斛、太子參、懷山藥、甘草等,並加酸味斂陰之白芍、烏梅。


鑒於脾胃陰虛者消運不力,常兼氣滯,故宜佐以理氣而不耗陰之品如橘皮(或橘白)、佛手花(或佛手片)、綠萼梅等,亦可加白芨以護膜,加麥芽和胃而助消化,亦兼疏肝。


如陰虛有鬱熱者,酌加淡黃芩、蒲公英、浙貝母、石見穿等。


若證係脾肺之陰俱虛,症兼咳逆、短氣、顴紅、寸脈細數,宜補肺養陰,兩臟兼顧。


一般常用藥如百合、山藥、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甘草等,肺燥鬱熱者酌加阿膠珠、茅根、蘆根、枇杷葉之類,西洋參與太子參煮水代茶,頻飲;


藥治之外,以藕粉、冰糖煮糊服之,亦有裨益。


如屬肝脾陰虛,症兼目眩頭昏,或脅痛、腹脹溲少、腳弱無力、脈象細弦,治宜柔肝養陰,藥如炒當歸、白芍、枸杞子、石斛、懷山藥、炒生地、墨旱蓮、平地木等。


黑大豆甘平,養肝脾之陰,亦可用黑豆衣滋陰除煩熱。


此外,如楮實亦可加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3:10 | 只看該作者

脾腎陰虛者


症兼腰膝酸軟,小便灼熱量少,男子陽痿遺滑,女子月經澀少等,一般可用景岳左歸飲加減。


藥如山藥、山茱萸、杞子、炒當歸、杜仲、茯苓、澤瀉、龜板、潼沙苑、甘草等。


由於此類證候常兼脾腎氣虛,陰虛與氣虛互兼而各有所側重,所以治療用藥當隨證而定。


上述脾陰虛又兼其他臟腑之陰虛者,有的應側重治脾,脾旺則他臟之疾得以改善,如「培土生金」法即是其例。


下面談談我對胃陰的特點和胃陰虛的治療經驗。


胃的特性之一是「體陽用陰」。


「體陽」是指胃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具有溫熱、運動的特性;


「用陰」是指胃需腐熟水穀所賴的主要物質,具有液狀而濡潤的特點。


胃陽與胃陰共同完成胃所特有的消化功能,並藉以維持人體各臟腑間的動態平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3:21 | 只看該作者

由於胃陰是消化腐熟水穀的重要物質基礎


所以,胃陰的存耗關係到整體的生理功能。


五臟皆稟氣於胃,只有胃陰充足,人體津液才有化生之源。


凡外感溫熱疾病,處處要維護胃陰,胃津虧虛與否,直接影響到病情的預後,因而前人對熱病胃津不足者,提出「救陰」之法。


內傷疾患也要注意維護胃陰,一旦出現胃陰不足的徵象,就應及時滋養而使胃陰儘快恢復。


胃陰不足,胃中失於濡養,納穀必然減少,飲食不能消化,中脘痞脹,甚至嘈痛、灼痛、口乾欲飲、大便乾結,形體逐漸消瘦,舌紅少苔,甚則光剝。


治療胃陰不足的法則,一般都以甘涼為主。


甘涼的藥物能滋胃用而養胃體;


甘能入脾胃二經,涼能制其鬱熱,甘涼相合能滋養脾胃。


不僅如此,甘涼也能作用於肺,養肺而清金。


由於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津液得充,精微氣血就能上奉於肺。


「涼」不屬於寒,或者說是次於寒,故對胃病陰虛證候甚為適合,不致於寒凝氣滯,也不會因寒而敗胃。


甘涼的方劑如益胃湯及沙參麥冬湯,甘涼藥物參用酸味藥物如烏梅、白芍、木瓜、五味子等,也屬於酸甘法,因具有化生陰液的效應,故亦屬酸甘化陰法的範疇。


由於酸甘相合,養陰斂氣,氣陰兼顧,兼能柔肝制木,消除或防止肝經對胃府的病理因素。


在上述方藥中根據病情加入太子參、懷山藥、白朮、蓮肉等品,增其甘藥,更合酸甘化陰的要求,在臨床上運用得當,常獲良好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3:33 | 只看該作者

如胃陰虛兼胃氣虛證


病久胃脘痞脹隱痛,得食可暫緩解,但移時症狀又作,喜進半流質飲食,不欲啖乾飯,食量減少,口乾,舌質紅或淡紅而乾,胃酸少或無酸。


常見於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或伴有胃、十二指腸潰瘍或胃下垂。


治宜酸甘相合,和中理氣。


藥如太子參、麥門冬、北沙參、杭白芍、烏梅、炙甘草、青皮、木蝴蝶、佛手片、石見穿、炙內金、茯苓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3:43 | 只看該作者

肝胃陰虛


肝邪乘脾證,症狀如脘腹痞脹、隱痛、食少、形瘦、口乾、大便次多量少或溏泄,舌紅,脈濡,常見於慢性胃炎兼腸炎、腸功能紊亂、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徵等。


治以酸甘化陰,抑肝和胃健脾。


我常用的藥物為焦白朮、烏梅炭、五味子、懷山藥、建蓮肉、炙甘草、炒陳皮、煨木香、炒防風、紅棗、焦六曲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3:54 | 只看該作者

四、談多藥傷胃與胃病服藥宜忌


「多藥傷胃」和「胃喜為補」是葉桂對治療用藥和調護的兩句名言(見於《臨證指南醫案》卷三的脈案中)。


我認為這對於醫者和患者都很適用。


「多藥」是指一次用藥的品種多,藥量重。


有的病人由於病證較復雜,醫者用藥面面俱到,冀其速效,藥多量重,湯劑以外,又開丸、散和西藥,藥入胃中,影響消化和飲食,大便溏泄,食欲不振。


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增加脾胃的負擔,不同程度地影響脾胃運化和吸收,往往使病情加重。


有的處方中運用黃連、黃芩又加上穿心蓮、板藍根、大青葉、銀花等苦寒藥品多種,劑量重,欲以苦寒「消炎」,卻不考慮藥味甚苦,胃先受戕。


但慢性胃炎並非都是熱證,即使屬於肝胃鬱熱或陰虛裡熱,也不同於急性外感熱病。


以大量苦寒藥治之,不對證,不利於病,甚至反而有害。


「胃喜為補」我認為有兩重含意。


一是指胃所易於接受的食物,具有營養價值;


二是指確屬虛證而須補益的方藥,服藥後胃中感覺舒服,說明胃氣可以運藥,藥合病證,能起到補益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4:05 | 只看該作者

有些病人胃病有濕


飲食宜清淡,食後胃中舒服,飲食漸增,就是營養,就有補的作用。


如果片面地講究「營養」,給予肥甘炙等食品過多,影響脾胃功能,助長胃中濕濁;


即使喜欲的藥物也必須有所節制,如胃寒而喜辛辣或素嗜辛辣者,若屬胃中有寒,食之無妨。


胃中有熱,則當忌辣。


平素喜甜食者,當胃氣不和而氣滯,夾濕,胃酸過多時,亦應儘量少吃甜食,以免甘令滿中、滯氣、生濕。


脾胃氣虛之證,應投補氣健脾藥,胃陰不足者,宜滋陰養胃藥。


若胃中兼有氣滯,宜佐以理氣和胃之品,助胃氣以運藥,理氣而兼補益,使益氣或養陰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如片面強調補益而不顧氣機,藥後反致滯氣,滋膩,而出現脘脹,納呆,不知饑,噯氣多,胃所不受,豈能達到補益的作用。


人以胃氣為本,用藥治病,飲食營養,均當根據脾胃運化功能,用藥時應想到「多藥傷胃」、「胃喜為補」的原則。


醫者辨證立方遣藥確當,還必須採用恰當的劑型,注意服藥的方法,才能充分發揮藥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19:04:16 | 只看該作者

五、運用疏肝理氣法的經驗疏肝


是疏泄肝氣的簡稱,疏肝必理其氣,故亦即疏肝理氣,是治療肝氣鬱滯的主要治法。


《內經》早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等治療原則的記載,後世又續有闡發,如清代葉桂認為「過鬱者,宜辛宜涼,乘熱達之為妥」,對「木鬱達之」的治法,作了適當的補充,又提出應該注意「用苦泄熱,而不損胃;


用辛理氣,而不破氣;


用滑濡燥澀,而不滋膩」(《臨證指南醫案》鬱證),我認為這些論述對肝氣鬱滯證的治療方藥,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性意見。


《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是疏理肝氣的常用代表方劑。


此方以仲景四逆散為基礎,加香附、川芎,本方疏肝理氣而兼和胃,辛散酸甘,能行氣解鬱去滯,兼可理血,如葉桂所說,不損胃,不破氣,不滋膩。


臨床運用時,還要如法炮製,如柴胡用醋炒,枳殼、川芎亦需炒用等等。


關於疏調肝氣,張山雷在《臟腑藥式補正》肝部中曾強調「肝氣乃病理之一大門,善調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故」。


他在張潔古《臟腑標本藥式》行氣藥香附、川芎、青皮等「宣通暢達」的基礎上,補充了川楝子、白芍、山茱萸、青木香、天仙藤、廣木香、烏藥、延胡索、鬱金、廣陳皮、橘葉、陳香木、竹茹、絲瓜絡、砂仁、蔻仁等,並分別對各藥功用特點作了按注。


例如認為白芍藥能「收斂耗散之陰氣,攝納而涵藏之……實是肝膽氣浮、恣肆橫逆必須之品」,山萸肉「是為肝臟氣旺,蕩決莫制者無上妙藥」;


用天仙藤係取其「疏通絡滯,宣導以利運行」,竹茹與絲瓜絡亦屬「入絡以助氣血之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5:55 , Processed in 0.1562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