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1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1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熱電針之使用方法:從十二經井穴開始治療,針尖向病所,每次激發一條經,使感傳至病所。


強度調至患者能耐受為度,以舒適為好。


室溫需在20℃以上,經穴皮溫亦需在20℃以上。


針尖的溫度保持在35~38℃或調至能耐受為度。


頻率12次/秒,刺激1~2分鐘,有感傳者可以接力,無感傳時頻率可迅速調到3000~4000赫,此時如有感傳可再調至5000赫,多可使繼續延伸。


如仍無感傳則可將強度調回零位,重調強度鈕使腧穴周圍見肌跳無痛而能耐受為度,在此基礎上增頻多可激發出感傳。


對雙向及離心傳導可用控製方法。


接力要準確及時,擦生理鹽水要適度,以少為宜。


針尖壓力要輕、中、重相結合靈活調用以利感傳。


在強頻調節中施緩進與突擊量相結合之術,組合閾刺激效應當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熱電針的臨床應用:通過102例病人46種疾病2100次的臨床經絡治療觀察,初步表明熱電針具有鎮靜、鎮痛和抗炎作用。


治療後病人睡眠增加,食欲旺盛和體重增加。


有的治療後血液淋巴細胞可以從11%升到32%又增加到51%,血液淋巴T細胞達到65%,活力T細胞為42%。


可能是這種治療能使機體免疫機能增強,針刺、電針對機體免疫力的加強具有同一理論基礎。


1978年張氏等人採用黑龍江省研製的DR2-3型熱電針儀對四例肺癌,在270次的循經治療中觀察了十四經感傳出現後氣至而有效的情況。


例如,張某某,男,32歲,患左肺上葉中心型肺癌,係小細胞未分化型癌,按國際抗癌協會分類為Mib型。


50次治療全部氣至病所。


循經行全程後入病所占24%,循經行全程2/3以上至病所水準後入病所占58%,循經行全程1/2~2/3至病所水準後入病所占14%,循行全經1/2然後併入它經再進病所占4%。


感傳由穴點進入病灶腎經占39%(其中神藏穴占22%,中穴占13%),胃經占204%,肺經只有中府穴占74%,入肺點有24穴之多。


治療後從飲食、體重、胸痛、面色、脈象幾個方面表明均有好轉,在胸部X線照片也看到這種趨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3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表10熱電針循經感傳治療後病情變化表時間(1978年)飲食體重胸痛面色脈象X線胸片6月6日05kg/日54kg不間斷灰黃無神浮滑數肺部腫塊45cm×45cm6月20日08kg/日555kg減輕轉紅滑7月10日08kg/日575kg明顯減輕紅潤沉緩7月17日08kg/日58kg消失紅潤有神緩有胃氣胸透腫塊縮小7月21日08kg/日585kg有痛紅潤無神緩有胃氣肺部腫塊40cm×40cm從表10中初步看到循經感傳的治療可以促進機體代謝功能的改善,並有提高免疫機能的調整現象。


針刺也可能是通過這樣同一的機制來改善機體免疫功能以抗禦癌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自1975年以來,張氏等人應用了自己研製的電針與聲電針,用之於循經感傳的測查與激發,以及臨床治療,它成為經絡治療的重要手段。


張氏等人自己的實踐和其他兄弟單位的追試都證明這兩種方法是有效的。


電針的應用(包括其具體方法的特點)提高了循經感傳的陽性率;


聲電針的應用不僅同樣有效,在與電針對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還有優越性。


把古代針應用於經絡測查體現了「古為今用」,而把針發展成電針和聲電針又體現了「洋為中用」。


張氏等人在電針和聲電針的具體應用方法上,借鑒了我國古代針刺方法的某些特點,事實證明這種借鑒後形成的一套電針和聲電針的刺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時說明針上通電可以和手法並用,並用後是可以提高其效果的,但不支援那種以為針上通電可以代替針刺手法的想法。


漢代針灸學家郭玉說的「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是對針法的精闢闡述。


張氏等人的工作也說明在施針時必須依據機體的機能狀態及其針後的反應特點來靈活組合適宜的刺激,才能達到激發經氣的目的。


只有堅持以變應變的這一特點,才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循攝手法張氏以精於針法著稱,在繼承前人精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針刺手法體系。


在臨床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氣」的變化使用各種針刺手法,使「得氣」、「飛經走氣」、「氣至病所」一氣呵成。


在這一過程中,循攝起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僅可以激發、控制,而且可以起到引導經氣按著預想循經而行氣至病所的作用;


做到意於針先,意到氣至,使它有利於治療疾病。


他從循攝的使用時機到操作要領,從單獨術式到復合運用,從理論闡釋到臨床實踐均有所建樹;


其見解獨到、操作簡潔、屢試屢效。


循攝成了他在臨床工作中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5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張氏的循攝手法裡,包含著循與攝,又具有兩相結合的特點。


這裡主要有力度速度的掌握,用力方向的控制,穴上經上的區別,重點部位的差異,力對穴位的穿透,起點止點的不同,以及針與循攝的關係,與感傳出現與否的關係等等內容。


這些又受術者的手技嫺熟程度,患者經氣的個體差異,以及感傳性質,施術時內環境(患者心理等因素)、外環境(室溫、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張氏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上經過細心研究,找出了它們之間的最佳聯繫;


又與激發感傳、控制感傳合併應用,在此基礎上厘定了循攝的術式,穩定了循攝的方法,與揣穴、進針形成了程式上的聯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其術式是:把食、中、無名三指併攏,自然曲屈,沉肩垂肘懸腕,用臂力帶動腕關節,使併攏之三指指甲與指尖同時沿所針之經,在針刺穴的前方(預期針感傳導的方向)腧穴上,依次叩擊其重要腧穴2~4個,中指要落在腧穴上。


要做到力隨指入,絕不輕浮,隨指所入之力要能夠震動經氣,激發針下經氣,在右手的配合下行至病所。


張氏的循攝並用,開歷史之先河。


考自循攝有文獻記載以來,皆分為二,到元明之後,攝用指甲,循用指頭已成定論。


著述之中,比比皆是,但在應用之際往往與針刺脫節,與氣至病所脫節。


由於循攝分用,在時間間距上無規律可循,因而此時經氣被激發,而彼時經氣循行又中斷,就更難由揣穴到進針得氣,到循攝飛經走氣,到氣至病所,連成一氣。


張氏的循攝並用,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使循攝的效果明顯突出,在臨床上效果顯著。


可以說循攝並用既未見諸報導,亦未見之於臨床。


如果只用爪甲,宜使氣血宣散,不宜於氣血流通;


只用指腹又不易使力深入,不能起到震動經氣的作用。


所以只有循攝並用,爪甲與指尖並用,才能保證其在上下叩擊的幾秒鐘內解決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竇漢卿的《針經指南》上說「用手上下循之」,「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汪機的論述也是這樣。


當然這種循攝也能激發經氣,但這只是孤立的兩個手法。


張氏認為,如果從臨床的具體操作,結合經氣的變動規律及臨證使用效果來考慮,是應當在《針經指南》等書所論述循攝手法的基礎上,再發展一步。


這就產生了張氏循攝手法並用的術式。


在循攝中,他強調要力著經上,力貫穴中。


力度要視病人之體質與經氣之情況而定。


一般經氣弱則力度強,以病人能忍耐為度。


循攝叩擊之總時間參照經氣傳導速度,因經氣傳導快,故總的說來速度要快。


只有如此才能使術者的循攝與患者經氣的傳導同步,這樣才能收到循攝之效果。


否則慢慢騰騰地做,就無法使客觀上的感傳和你的循攝一致起來。


循攝時一要顧及到針(即針尖的用力方向和力度),二要照顧與針的下方閉穴的指力之協調,三要顧及針及循攝所激發之經氣的前後銜接,四要顧及到病所的全程徑路,如此才能完成循攝的全過程。


張氏在循攝時敏捷的操作和入微的觀察,確是一般之所不及。


《內經》上所說:「手巧而心審諦者,方可著針艾」,正是這個意思。


張氏強調在循攝用力時要三指齊發,其中一指要中穴。


經氣傳導的路徑窄時三指順著經一字排開,經氣路徑寬時則三指可橫布或斜布。


循攝時要指到氣至,力量不能只作用在皮膚表面,而要震入穴內。


要想把力送入穴內,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力度,另一方面還要有一定的技巧,不經過一段訓練和臨床實踐是掌握不好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要能使力量進入腧穴之中,心手合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就是要能自如地調動自己的力,能夠在用心體察病人腧穴內經氣變化的前提下,根據這些變化,快速準確地調整力度,雙手密切配合,不失時機地運用循攝,使氣至病所。


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要做到意念專一,心與手、手與手只有在沒有任何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才能配合默契。


漢代名醫郭玉曾說:「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際,(心)可得解而(口)不得言也。


這是說明經氣之變化至微,因而控制的手段就是必須至巧,這種巧就必須隨經氣的變化而用法上有所不同。


只有按張氏的「以萬變應萬變」的主張,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程式銜接上,在時間連續上,在力度的分佈上,都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考慮,還要有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把巧落於實地。


駕馭經氣的第一個關鍵是形成回饋系統,通過回饋使術者得知穴內經氣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調節和控制經氣的變化,這就是調控回饋系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總之,循攝並用是張氏手法的操作形式;


力貫針中是其基本要求;


心手合一是其顯著特點;


隨氣用巧是其成功保證。


張氏的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中,揣爪循攝為第一序列,揣為找穴,爪為了宣散氣血,使進針無痛。


進針得氣後,使用的循攝與進針前的揣、爪用的是同一指法,即揣與循同用指腹,爪與攝同用指甲;


所不同的是揣爪在穴上,在進針前,循攝在經上,在進針後。


其目的揣爪是激發穴內之經氣,循攝是激發經上之經氣。


從整體程式上看,先有揣爪來激發,繼之有進針來激發,隨後又有循攝來激發,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從不同側面來激發,才能使經氣充盈於穴,進而充盈於經,隨之用針尖將經氣送至病所。


這套程式既有經絡理論依據,又是具體的手法所連成的一個激發系統,與歷史上的手法敍述和詮釋相比,與經絡理論的應用相比,確實達到了精微的程度。


這是一個系列操作,其中有手法組合程式,有力的作用部位,為了使這個程式能很好地實現,又要有速度的要求,還有要醫患間親密無間的合作與心理的溝通。


正因如此,張氏的針法才稱得上藝臻化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古人非常重視通經接氣之法,1439年成書之《金針賦》中,泉石先生為此設計了著名的「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


他特別強調,想使經氣接通,就必須「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只有用了「循攝爪切」才能「無不應矣」,只有用了「循攝爪切」才能有「通仙之妙」。


可見古人也是非常重視循攝爪切在氣至病所中的作用的。


張氏對循攝的創新與發展,給了能有「通仙之妙」的循攝手法以時代的注釋和科學的闡明,把歷來未被人們充分重視,以致被當代某些有影響的教科書上列為輔助手法的循攝,把歷來闡述龍、虎、龜、鳳手法的人們所忽略的「循攝」,提高到應有的學術水準上,擺放在顯要但是恰當的位置上。


他對循攝手法的運用,為針灸臨床,提供了提高氣至病所率的有效手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搓針手法張氏在繼承了前賢「搓法」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


他從搓法的進針到出針,從搓針的單式操作到含搓法的復式組合,從理論的闡述到臨床應用,均一一涉及,使搓法的自身形成了體系。


他在臨床上把搓法用於:①催氣、守氣;


②行燒山火,以搓為取熱先導,或以搓求熱;


③行透天涼,將搓衍化為摩升飛針法以求涼;


④調理經氣。


他把搓法作為單式手法使用時,與其他手法是交叉互補的;


在用於復式手法時,搓法與其他手法在組合中搓法的順序安排是可變的,量是有加有減的。


他用搓法是靈活的,而不是把搓針作為一種呆板的術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7: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張氏力主在行手法特別是行搓針手法時必須速刺進針。


他強調速度的目的是用「速度」克服進針時的疼痛,避免因撚轉進針的刺激使皮膚呈緊張狀態而無法搓針。


他主張在肌肉豐厚的軀體大穴上用投針速刺,在鄰近有血管肌腱的腧穴上用推按速刺。


要想做好速刺必須練好指力、腕力和準確度,他要求要「力貫針中,力在針尖,針伴力入」。


能達到這種熟練程度多可立即激發經氣,這樣才能提高搓針的成功率。


張氏「力貫針中」的理論是他手法理論中的傳神之筆,也是他成功地行各種手法的技術關鍵。


如果說為了適應搓針手法特點而使用速刺進針及力貫針中是張氏在搓針方面的第一個貢獻,那麼「實搓」與「虛搓」兩個概念的提出則是他的第二個貢獻。


兩個概念也是兩種搓法。


搓法在臨床上難以推廣開來的原因是古代理論雖明示不可肌肉纏針,但沒有提示出具體的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8: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臨床上的實際情況是,針必須向一個方向連續不斷地轉才叫搓,而針連續360°向一個方向搓,除腧穴呈極度虛狀的情況外,幾乎是不可能的,往往是在得氣後有一二個或幾個360°,就必然導致肌肉纏針。


古人說的搓線之貌解決了搓的外在表現,而腧穴內的情況怎樣及如何適應這種情況去搓針,從《針經指南》提出搓針後至今千年來無人涉及這個問題。


「實搓」與「虛搓」並用的理論解決了臨床上這一方法上的難點。


他的實搓是一周(360°)接一周地向一個方向快速轉動針柄;


虛搓是貌似轉動而並不轉動,只是拇食指在一周接一周地不停頓地搓摩針柄。


實搓時是針體與針尖在腧穴壁上呈環形的摩擦;


虛搓則是通過手指不斷向一個方向連續搓摩針柄而形成的一個環形的力沿針身下傳不斷地作用到腧穴壁上。


兩者的目標都是激發腧穴內的經氣,但由於腧穴內機能狀態不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組合虛搓與實搓的交替使用。


一般多是先用實搓,後用虛搓,實搓少而虛搓多。


實搓如果比成顯微鏡的「大螺旋調節」,虛搓則可比成「小螺旋調節」。


張氏的這些方法、主張和解釋,使我們在臨床應用中,確實感到得心應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8: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搓針操作成功的四項標誌,是張氏在搓針手法方面的第三個貢獻。


沒有標誌就無法衡量搓針是否成功。


嚴格說來,沒有標誌也就沒法確定搓法的存在。


這4個標誌是:①提之不出;


②插之不入;


③撚之不轉;


④氣滿自搖。


一次成功的搓針,搓後腧穴內經氣充盈,可將針體緊緊吸引住,稍稍用力上提時針有一絲活動余地,但不能提出;


稍稍用力向下插針或向搓針方向撚轉,亦均有極少的活動余地而不能插入或轉動。


張氏特別強調要注意「稍稍用力」的「量」。


它比進針得氣後或出針、撚轉所用之力稍強一些,比輕度滯針時出針所用的力要輕,雖有一絲的活動余地,但又「提不出」、「插不入」、「撚不轉」。


他說,「紋絲不動」是肌肉纏針,「可動一絲」是經氣吸針。


想掌握這些,心必須細,手必須巧,也就是《內經》所說「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之意。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張氏在手法上的功力是如何之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8: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候針自搖」出自《金針賦》,在論述龍虎大段通經接氣四法中的赤鳳迎源時說:「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源,上下左右,四周飛旋。


張氏將其中「候針自搖」作為搓針搓成的另一個標誌。


這裡所說的「自搖」是指標體在穴內由於經氣而致的露在穴外的針柄及其部分針體呈小幅度快速地顫動。


「氣滿自搖」多在搓針後出現。


在臨床上搓針成功的症例中多數可出現「自搖」。


因此,張氏把「自搖」作為一項參考標誌,並視為飛針取涼的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8: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張氏認為,針出現了「自搖」,穴內又有了麻感,這是涼感出現的「最佳前狀態」。


此時用飛針法多可使透天涼手法成功。


他認為飛針法也是從搓針衍化出來的。


搓針是左搓向內著力實搓為熱;


而飛針則是右搓、虛搓、搓摩結合,向上提針為涼。


這項飛針取涼的手法是張氏以搓針為主並結合其他條件巧妙地利用了右轉虛搓的一個臨床範例。


較諸古醫籍上所示透天涼手法更易理解,更易操作,有規律可循,有標誌可辨。


張氏在搓針時還非常強調左手的應用。


在初搓時兩手共同激發經氣,右手邊搓,左手(多以食指末節尖部)邊壓,將搓壓結合起來,有時亦可只搓不壓。


在搓針過程中使用押手,能與持針的右手共同瞭解腧穴內經氣的變動情況和消長狀態,在搓針後用於守氣。


守氣時要中等程度地著力,押手的著力情況還要視病人的機體狀態及其腧穴內經氣變化之不同而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8: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通經接氣手法(一)通經接氣手法在控制針感傳導方位研究中的應用張氏從50年代中期就致力於針刺手法的研究。


1957年成稿,1963年發表於《黑龍江中醫藥研究》上的《如何控制針感性質》及《如何控制針感傳導方位》的兩篇論文,就是專門論述針刺手法的。


這兩篇文章開了當時針刺手法研究的先河。


這組文章把針感分為酸、麻、脹、痛、癢、水波樣、沉重、冷、熱等14種,並從基礎針感、押手、撚轉角度、提插速度及幅度以及針尖方向等分別闡述了控制這些針感的具體方法。


他把針感分為甲、乙兩群,分別論述了它們的特性及其控制與轉化的規律。


在控制針感傳導方位的文章中,廣泛地借鑒並援引了古代針刺手法。


在「如何使針感通過關節」一節中有這樣一段論述:「使用一定的手法會有利於針感通過關節,如《針灸大成》中記載:『若關節陰滯氣不通者,以龍虎大段之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


』還寫道:『先用蒼龍來擺尾,次用赤鳳以搖頭,再行上下八指法,關節宣通氣自流。


』這裡說的是一種『通關交經』手法,針感亦即經氣通過關節後交會在經上。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還從目的、方法、比擬、作用等4個方面分析了青龍擺尾手法,詳細地闡述了白虎搖頭的術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8: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通經接氣法的術式要以《金針賦》原文為准在古典針灸文獻中,「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控穴」和「赤鳳迎源」這4種手法是出於泉石先生在1439年(即明正統四年)所著的《金針賦》。


在《金針賦》裡,作者是在兩個大段中論述的。


第一是在賦文的「調氣之法」一段裡,稱龍、虎、龜、鳳四法為「通經接氣」之法。


在這裡作者強調指出「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第二是「過關過節催運氣」一段裡,又稱其法為「飛經走氣」,此段指出具體的術式。


此後高武、汪機和楊繼洲等明代針灸大家在術式和主治上又有所補充和發揮。


張氏強調術式應以《金針賦》原文為准,但要通讀原文,要把兩段原文統一起來,去深思,去熟慮,去領會其全意。


他說,龍虎兩種方法的核心是一個「搖」字,這已經在賦文裡說得很明白了。


通經接氣手法是手法成方,作為一張方子,在臨床應用時,有所加減,根據實際需要有所變通,這完全符合中醫學術的原則;


但要首先穩定原方,有了原方才能變而不亂,有了變化才能靈活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9: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通經接氣法應用時必須注意的問題張氏基於他對古典針灸文獻的深入研究和他自己多年臨床與教學的實踐,強調在應用龍、虎、龜、鳳四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基本術式要依據《金針賦》的原文,要把原文中「通經接氣」與「飛經走氣」兩段的內容合為一體,融會貫通地去用,才能達到「無不應矣」和「通仙之妙」;


「循攝爪切」是不可丟掉的。


後來醫家如高武、汪機、李、楊繼洲等所提出之九六、提撚、三才等法,不應納入術式之中,只能看作是他們的一個加減範例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4 19:47 , Processed in 0.2656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