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0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5: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循經感傳規律性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就循經感傳現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循經感傳現象的客觀存在已為學術界所肯定,這就把循經感傳的研究又推向一個新階段。


張氏認為,從循經感傳的研究中所總結出的「肯定現象,探索規律,提高療效,闡明本質」的一套程式來看,當前的重點應當是放在「探索規律」與「提高療效」這兩個方面,把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為闡明經絡本質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5: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表7針後出現刺激強度得氣情況局部所見局部緊張輕表明氣至,多為脹麻等復合針感針周圍沉緊,局部微感堅實局部顫動較輕多出現麻的針感,不傳或傳得很近,但覺得很舒適針周圍組織有輕微的顫動必須把手放在針的四周,細心觀察,才能覺察到,特別注意經絡線上附近抽動較重多為麻的針感並可遠傳比上者更明顯,多是伴隨針的轉動同時出現,且是斷斷續續的抽搐重多為麻的復合針感也多向一定方向傳不用手觸在表皮就可以看到有時局部有時在離層部較遠的地方出現抽動很重多為麻的復合針感傳得很快近似觸電樣針感很清楚看到肌肉一下一下抽動,患者很難受,有時可由抽動移位導致彎針肢體跳動非常重為觸電樣針感針後肢體猛烈地跳動,有時離床很高,多在針環跳、委中、合谷等大穴時出現(一)循經感傳的普遍性從循經感傳現象在人群中的分佈來看,不論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和國籍如何,凡是有清楚的表達能力者,只要在經脈的路線上給以有效的刺激,多可引出程度不等的循經感傳,而針灸臨床上感傳亦多見。


我國17萬例循經感傳的研究資料表明,循經感傳現象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著的。


本組4086例的測查結果顯性率占538%,隱性率為462%;


病人組(選強頻控制感傳組)顯性率達963%;


健康人中隱性率達954%。


再結合循經感傳的激發和轉化與循經感傳的向心和離心的不同方向傳導以及臨床上的針感現象來看,就更能說明循經感傳現象在人群中的分佈是多見的,而且具有普遍性。


只要具備相應條件,在大多數人身上是都會引出感傳來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5: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循經感傳的潛在性(隱性)在循經感傳測查中有的施以刺激後雖無感傳的出現卻產生了效應器官的反應,有些症例在出現感傳時表現為時重時輕或時有時無,也有的出現了感傳的跨越現象,據上述一些臨床觀察,張氏等人曾於1976年首次提出了隱性感傳這一概念,並於1977年做了進一步論述,繼之北京的一些研究者更確鑿地論證了隱性感傳的存在。


有了感傳的顯性與隱性(即潛在性)兩個方面及其互相轉化的理論,就能比較完整地認識循經感傳,也才有可能解釋感傳的有無及其與臨床療效的關係。


本組4086例1225名健康人其隱性率681%,2861例病人其隱性率為395%;


而在人群中隱性感傳出現率約為6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5: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循經感傳的趨病性本組2167例顯性感傳觀察中,病人顯性率為822%,明顯高於健康人的178%(P<005)。


在39537條感傳陽性經的觀察中病人的感傳陽性率在78%~93%,健康人只在6%~21%之間(P<001)。


在張氏等人觀察過的150種常見疾病中,病人的循經感傳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通過病人單經、多經向病經傳注以及健患的對照觀察,病經的感傳符合率占73%,病人的氣至病所率為245%,十四經的氣至病所現象也是普遍的。


循經感傳現象在病人多見,病經多見和病所多見的特點,張氏等人稱之為趨病性。


安徽、陝西、上海、北京、黑龍江都報告了病人循經感傳的陽性率高,有病臟腑所屬的經較其他經多。


張氏等人曾在聾啞病人激發感傳組240條經的觀察中看到氣至病所占918%,這充分說明了循經感傳現象確是有著趨病的特性。


疾病是機體平衡失調的一種反映,這時循經現象就顯著,可見感傳及其氣至病所現象是經絡理論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它為經絡治療提供了條件。


感傳的趨病性在循經感傳一般規律中是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5: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循經感傳的效應性《靈樞》記載:「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這是我們先人對行針時氣至而有效的生動描繪。


由於循經感傳和氣至病所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應,所以歷代針灸臨床家都在努力掌握它,以求提高臨床效果。


感傳所到的臟腑器官常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效應性反應:如感傳到眼,有的受試者的視力立即得到改善;


感傳到胃部,有的受試者立即覺得胃區有熱脹感或饑餓感;


有的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時隨感傳到心區而疼痛緩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5: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973年以來又有十幾個單位一共觀察了281例感傳直達疼痛部位的患者,針刺的鎮痛效果均佳。


其中即效者174例,顯效者67例,有效者26例,無效者僅2例。


像這樣「氣至而疼立止」和「氣至病除」的事例在各地均非罕見。


安徽、福建、廣東、浙江、上海、黑龍江等地所觀察的2394例手術病人,認為感傳直達手術區的患者針麻效果大多數比較好。


隨同感傳而出現的臟腑五官的效應性反應的頻率在50%~90%之間,這種反應多數和針刺療效是一致的,對此張氏等人稱之為循經感傳效應性。


感傳至臟腑器官若能使症狀緩解而達到治療目的這是正性效應,但也有少數病人症狀反而加重,此時則稱之為負性效應。


而負性效應則是臨床上所應當避免的。


這種負性效應多數是由於刺激條件不適宜所造成。


效應性在臨床表現上是有雙向性調整特點的,一般是機體機能虛弱時向增強方面調整;


在機體機能亢盛時則向抑製方面調整。


因此,張氏等人認為針刺機體的調整作用是通過經絡實現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循經感傳的可激性張氏等人於1975年在240條經上應用電針行多次短程接力刺激的方法使感傳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短到長,由隱性感傳轉為顯性感傳,將之稱為激發感傳。


本組的激發率為874%;


1976年在聾啞病人中通過激發曾把隱性感傳短程感傳的336條經中的250條變成了顯性和長程感傳,激發後陽性率為744%。


北京1977年運用我國傳統的針刺方法,以小幅度撚轉、震顫、循攝等以達到催氣得氣、行氣的目的。


他們對45例病人進行了1641次(每人平均364次)的針刺手法激發,使感傳超過三個大關節者占821%。


安徽採用循經加熱的方法可使346%的患者的感傳顯著提高。


如果循經加熱和電針相結合,則感傳顯著程度提高的患者可達80%。


還有人報告用乙醯膽鹼、ATP也可使感傳得到激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循經感傳的可控性循經感傳的控制主要是對循經感傳路線變異的控制和針感性質的控制。


通過121條感傳顯著經循行路線控制的研究,初步表明當感傳路線發生變異時,在適當的部位進行按壓可以提高感傳的循經率和氣至病所率,而變異的感傳則相對減少。


在這121條感傳顯著經中,非控制組循經率為3388%,而控制組循經率達8347%,控制組顯著地高於非控制組。


非控制組氣至病所率為719%,而控制組氣至病所率則為975%,也是後者顯著地高於前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控制針感的性質和傳導方位的研究中,證明了押手用力程度、提插幅度、撚轉角度和針尖方向變換等幾個方面操作的得當和時機選擇的適宜,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針感的性質的。


在經上再加以揉、按、循、攝等方法和關閉好經之一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針感傳導方位。


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循經感傳和針感,使它能按客觀的需要而出現,這就可以改變在針刺治療或經絡治療中的被動為主動。


掌握這些規律無疑會大大地提高臨床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七)感傳的循經性我國這些年來將循經感傳的路線與《靈樞?經脈篇》所描述的經脈循行路線作了廣泛的對比觀察,結果認為感傳的路線與古典醫籍上的經絡循行路線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


這種變異表現為超過、不及或串列它經。


一般來說,在四肢感傳的路線與經脈循行路線基本一致,在軀幹部常有偏離,到頭面部則變異較大。


無論刺激什麼穴位,感傳沿該經的路線循行至接近病所的部位時,多數病例有偏離本經而向病所的趨勢。


感傳的路線通常呈窄帶狀,其寬度多因部位不同而異。


在肌肉豐厚的地方位置較深,肌肉淺薄的地方則較淺,感傳的速度約在20cm/秒左右。


感傳多為雙向性,還有路線的交叉、交會等現象。


張氏等人對49032條經的觀察結果表明,完全按典籍記載路線循經者占16%;


循全程2/3以上至病所水準λ它經再至病所者占57%;


循全程2/3以下者僅占26%;


而不循經者甚少。


感傳的中心帶約1~4mm寬。


取穴準確與否明顯地影響著感傳路線。


安徽等觀察的3494條經,其感傳循經路線上與古圖相一致。


北京中醫研究院等對88條經循經感傳現象的觀察結果表明,感傳循行路線與經脈篇描述的經絡循行路線基本符合者占81%。


手六經符合程度高於足六經。


循經感傳測查中出現的皮疹、皮丘帶都有循經的特點。


感傳的循經是循經感傳存在的依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八)循經感傳的變異性我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觀察表明,感傳除具有上述循經的特點之外,還有路線的變異。


這種變異極為多見。


根據張氏等人的觀察結合其他單位的所見,認為感傳路線是一條機能路線,也是一個模式路線。


張氏等人在一組471條經的測查中,看到有111條經發生了感傳線偏離(占235%),還有多經感傳向一經彙集和多經感傳的變異性。


只有瞭解感傳的變異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感傳的循經性及其與趨病性的關係。


至於感傳從隱性向顯性轉化,感傳路線寬窄深淺的變化以及感傳性質、方向、速度的不同和因時間不同而出現的差別,也均屬於變異的範疇之中。


正是循經感傳有變異性的存在,才反映出它在機體中的動態過程。


由於這種變異性極為多見,再結合張氏等人60年代有關研究的結果,感覺到感傳路線可能是一條機能路線,而經絡圖譜則是一個模式圖譜。


循經感傳的幾個規律性之間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研究這些特性相互間的關係不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對於提高臨床效果和進一步研究經絡的本質都是同樣重要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把各種特性之間的關係表示如下圖:三、二十四式單式手法針刺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高、精、尖部分,是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的關鍵,也是針灸醫生技術水準的主要標誌之一。


針灸學是一門知識型與技術型相結合的學科,而針灸的操作技術,尤其是針刺手法,一直是針灸技術中的靈魂。


針刺手法中最基本的是單式手法。


早在《內經》裡已有爪、切、捫、循、推、按、彈、弩等單式手法的記載。


至元?竇漢卿,在其所著《針經指南》中記有十四種手法,這十四法中有《內經》中之六種,另八種為竇氏所補撰,計有動、退、搓、進、盤、搖、彈、撚、循、捫、攝、按、爪、切。


明初泉石之《金針賦》的十四法與竇氏十四法相比,竇氏有撚無提,泉石氏無撚有提。


明初(偽託宋)劉党真人之《瓊瑤神書》上單式手法記述雖多,但語焉不詳。


近人陸瘦燕氏提十六法,任作田十八法,鄭魁山十八法,鄭氏單式手法皆在其取穴、候氣、催氣、行氣等手法之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6: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所提之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係以竇氏之十四式為依據,又參照各家之單式手法和各家復式手法中之單式因素而輯成:揣爪循攝(穴上、經上)搖盤撚搓(左右動作)進退提插(上下動作)刮彈飛摩(在針柄上)動推顫弩(在針身上)按捫搜撥(在穴上與針尖)「揣、爪、循、攝」,此為第一句,前兩式,是用在穴上的手法。


揣的目的是為了找准穴位,用爪切,既可激發經氣,還便於從爪痕之處認穴。


後兩式是用指頭循所擬刺之經,用爪甲攝所擬刺之經。


此兩者宜並用,來激發經氣,以利於針後得氣,進而氣至病所。


「搖、盤、撚、搓」,此為第二句,皆係針體沿橫軸的左右動作。


其動作之特點各有不同,速度與幅度,部位與目的亦各有異,但動作方向皆為左右。


「進、退、提、插」,此為第三句,皆係針體沿縱軸上下動作。


按天、人、地三才針法,其幅度在一部或一部以上者向內為進,向外為退;


其幅度在一部之內者向上為提而向下為插。


在古典醫籍上多以「豆許」說明其上下幅度。


「刮、彈、飛、摩」,此為第四句,凡此諸式,皆為針柄上之操作,各有具體之術式。


「動、推、顫、弩」,此為第五句,凡此四式,皆為在針身上之操作,整個針身皆參與之,方能完成此四式中之每一式。


「按、捫、搜、撥」,此為第六句,前兩式中「按」係進針後在穴之上方下方(即在經上)之運作;


而「捫」為出針後在針孔上之運作。


後兩式均為體現在針尖上之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此二十四式單式手法,無一為張氏所杜撰,皆係古典醫籍中所載之常用方法,張氏取其多用,且義界清楚,朮式易於厘定者,進行歸類整理,反復推敲而成。


此二十四法以竇氏之十四式為依據。


後擴之方法中,「插」法在《金針賦》及《針灸大成》的燒山火中均有「插針」的記載,而「摩」、「顫」(與「戰」同)、「提」、「刮」四法在《瓊瑤神書》上皆列為單法。


「飛」早見於《金針賦》中之「赤鳳迎源」項內,飛乃其術式之核心內容,我們可以把「赤鳳迎源」視為「飛」法。


「推」則早見於《內》、《難》,且竇氏之《標幽賦》中亦有論述。


「揣」則見於《針灸大成》,是楊氏著名的下手八法之第一法。


「弩」則上據《內經》,下據汪機之《針灸問對》。


「撥」法從文字論述上首見於鄭魁山氏之《針灸集錦》,也是黑龍江用於背腧穴三棱針劃撥法中之主法。


明?汪機的十四法,是依據《金針賦》而成的(因其法有提而無撚)。


汪氏的「爪」、「切」二法是選用竇氏與泉石氏的「切」,而去掉二氏的「爪」,本文與此相異,是用其「爪」而去其「切」。


蓋因用指甲為「爪」,用指頭為「切」,而在「循」法中規定,必須在經上用指頭(即指肚)而不得用指甲,為避免在這一環節上的重復,故去「切」而留「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將二十四法依據漢語韻律學的原則寫為四言,計六句,共二十四字,以便於記誦。


並按術式的內容進行歸類,以便於從分類對比中加以區分,從而加強對二十四式單式手法的理解。


張氏經過前後20年的臨床應用與對歌訣的反復修改,以及幾位博士研究生對一些重要單式手法的進一步驗證與研究,如徐江的搓針手法的研究(1993年博士學位論文)、高濱昌的關於循攝手法的研究(1997年博士學位論文)等,才使二十四式單式手法得以初步完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張氏對取熱刺法的研究張氏的針法,在繼承前賢經驗基礎上又有充實與發揮。


從單式手法的義界、朮式特點,到復式針刺手法的不同單式組合;


從練針、進針、行針、出針手技的具體操作,到針感的傳導與控制;


從理論闡述到臨床運用諸多方面,張氏的針刺手法均自成體系,取熱刺法就是其復式針刺手法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代表。


張氏認為針刺臨床療效與手法選擇密切相關。


針刺取效的關鍵之一在於選擇最佳針刺手法、掌握適度的針刺劑量,這就要求針刺醫生必須做到因人而異和隨變調氣,而不是固守某一種術式。


他強調:任何一個動作都要有目的而不能盲目;


任何一個術式都要有所依而又有所變;


任何一個手法都要組合有方,搭配得法;


具體操作則應「意隨針入、力伴針行、意力合一、以意領氣」,動作要「小而有力、巧而圓通、精而不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嚴謹的治學思想和對古典取熱刺法文獻的通解張氏從1958年起,特別是在六七十年代,結合臨床集中研究了以《針灸大成》為代表的有關針灸方面的古典文獻,並對針刺手法部分分門別類,進行了縱向研究、橫向對比和交叉分析。


他在臨床上特別注重抓每一事物的規律性,然後再反復驗證進行昇華。


他認為這樣的理論研究,才更接近於事物的本質;


這樣研究出來的理論,才能更有效地指導臨床。


從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張氏就是用這種治學思想與方法來研究針感的性質與傳導方位;


而後又在70年代以同樣的指導思想研究了循經感傳規律性。


經二三十年的廣泛驗證,均表明這兩組理論是正確的,並且在驗證中他又不斷修訂和充實了這些理論。


這種研究思路和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正如張氏所說:「一個人不能從宏觀上調控自己,他就不可能在學術上有較大的成功。


張氏正是這樣從古典文獻和臨床實踐中來研究針刺手法的。


對古典文獻的通解是他研究的一大特色,他認為:「儘管燒山火這個詞是出自泉石先生筆下,但真正繼承和發展了《內經》所言『刺熱』之法的還是竇漢卿。


竇太師在他的《標幽賦》中僅用一句話『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就活靈活現地道出了取熱刺法『燒山火』的真諦,而對這個論斷的理解要看它的實質,看它的意向和精神,看它所提出的一種綜合趨勢。


如果把『推、內、進、搓』四個字作為一組內容來連貫理解,則這種排比說明了取熱時必須向內用力。


『向內』是關鍵、是靈魂,抓住這一點,不管怎樣因實際需要而改換方法,也是萬變不離其原則,必須『向內用力』。


用這種思路去考慮取熱刺法之燒山火,上從《靈樞?小針解》對「徐疾」的注釋,下至元明之際所提出的經典術式,以及許多針灸名家的臨床實踐,便一目了然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張氏對「徐疾」的研究:「徐疾」是《內經》中有關補瀉手法的總綱。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僅記載「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沒有講述具體的操作方法。


《素問?針解》篇對此作注說「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這是從出針時速度快慢和捫穴、開穴與否角度注釋的。


後世唐?王冰和明?張景岳兩位是《內經》的權威注家,他們也是從《素問?針解》之義解釋「徐疾」的;


明清及近代一些學者亦多遵從之。


然而《靈樞?小針解》篇則注釋前文云:「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這是說徐(慢)進針疾(快)出針為補,疾(快)進針徐(慢)出針為瀉。


同是《內經》一書竟有截然不同的解釋,可見「徐疾」自古便無定論,這就不免令後人費解或存疑。


因而「徐疾」這個補瀉大法就一直在理論上擱置起來,臨床上亦無法恰當而有效地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在校釋《針灸大成》時遇上了這個棘手的問題,他以執著求實的精神去求證於實踐,認為用《靈樞?小針解》解釋「徐疾」,「徐疾」之法就可以用之於臨床,並在許多方面顯示出「徐疾」的理論價值;


而按《素問?針解》篇解釋「徐疾」,在實踐中這個理論便顯得蒼白無力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7: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對進退、深淺、提按、九數的研究:各家取熱刺法之代表術式燒山火中都包括「緊按」、「三進」、「先淺」和「九陽」內容,這些是各家在針刺取熱時的共性手法。


張氏認為:這裡的「緊按」是核心動作。


「緊按」的緊字有「重」的意思,在這裡是緊緊用力向下按針,簡言之就是「向內用力」,這是從力度而言的。


「徐」是慢的意思,是對速度而言的,只有把速度放慢,相對地延長施術時間,才能把取熱所需的足夠力度推入穴中。


在這一點上「緊按」與「徐入」二者意義是一致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6 19:47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