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0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59: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十)淋證由於敗精留塞所致「杭州趙芸閣……其戚有為醫誤治,服利濕藥以致危殆者二人,皆趙拯治獲痊。


其一患淋證,小便澀痛異常,服五苓、八正等益劇。


趙詢知小便濃濁,曰敗精留塞隧道,非濕熱也。


用虎杖散入兩頭尖、韭根等與之,小便得通而愈……」(《冷廬醫話》卷三)按:由於淋證多屬下焦濕熱,用五苓散、八正散早被視為常法。


但此案病理屬「敗精留塞隧道」,方用《證治準繩》虎杖散(即單味「虎杖」)加兩頭尖、韭根等以泄濁通閉,在治法上可謂異軍突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59: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冬蟲夏草」題外談生物界有些現象常常是異乎常理地奇怪。


瞭解這些奇怪的現象,不但能夠開拓知識境界,而且有時還能從中得到不少啟發,「冬蟲夏草」就是一例。


「冬蟲夏草」是一味比較常用的中藥,簡稱「蟲草」。


相傳,都說它「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俱化為蟲」(清?吳儀洛《本草從新》)。


對於這種說法,從前我一直是不相信的。


因為我讀過幾本《生物學入門》一類的書,知道生物進化的歷史漫長得驚人,知道從動物到植物,又從植物到動物這麼來回折騰,漫說一年,就是千百年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碰到有人說起「冬蟲夏草」,我常是在心底暗笑別人的無知,毫不懷疑地認定那是「無稽之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0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最近讀了一些科學著作,誰知無知的竟是我,而不是被我暗笑的別人。


根據近代生藥學的研究,「蟲草」是一種「蟲菌復合體」。


在冬季,一種屬於真菌類子囊菌綱的菌絲侵入寄生於某些鱗翅目昆蟲的幼體中,菌絲為了生長繁育,就吸取這種蟲體內的養料,直到幼蟲整個體腔都為菌絲所充填而死。


春季,細菌長出棒狀菌座(即子實體),穿出幼蟲的頭部,並伸出於泥土之外。


到了夏天,這種草苗長約3cm左右。


怎想到,「無稽之談」竟是有根有據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這句話是說得高明極了。


但是,在紛紜復雜的具體事物面前,人們常常不容易知道自己究竟是「知」呢還是「不知」。


我們總是比較容易過高地估價自己對於客觀事物的瞭解,容易相信自己主觀上的聰明、知識和經驗,因此也就容易不自覺地「強不知以為知」,總以為自己對,而別人不對。


我過去認為「冬蟲夏草」之說是「無稽之談」,就是一個例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然而,話還得說回來,「冬蟲夏草」之說,本來也自有它不夠科學的地方。


例如說它「連身俱化為草」,好端端的一隻蟲會變成一株草,這麼離奇,有一點科學知識的人,自然很不容易相信。


實際上,在長出「草苗」以後,蟲體還存在,是寄生的菌絲吸取了蟲體內的養分和長滿了蟲的軀體,把蟲漲死了。


這時蟲體外形像老蠶,呈淡棕色或黃褐色,背部有多數橫皺,胸部有足四對。


只不過有些地方采「蟲草」是在春季積雪未化之前,當時只有「草苗」露在雪面,看不見蟲體罷了。


就是這些說得不很妥切的地方使我長時期不相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在別的問題上,類似這樣的情況,常常也正是我們容易自以為是的地方。


對於顯然是正確的意見,一般說來,我們是容易接受的。


對於一些很明顯的使人覺得不容易判斷是非的意見,我們也常常會謹慎從事,下功夫去弄清楚。


獨獨對於那些貌似荒誕,實際上卻包含著真理或部分真理的意見,我們卻容易憑著自己的一知半解,輕易地否定它———把正確的和不正確的部分,一古腦兒地都否定了。


達爾文說過:「多少年來,我守著一條戒律,就是凡所見所聞與我得之結論略有不同的,必記載之。


據我的經驗,我最容易忘記的東西,就是這些東西。


達爾文在這裡說的是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我看是很好的一句話。


不同的意見,特別是那些貌似錯誤的不同意見,常常正是我們最容易忘記,最容易輕易否定的東西。


怎麼辦呢?


首先還是思想上要謙虛些再謙虛些,方法上多作調查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2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潤腑通幽丸 組成:當歸45克、熟地36克、川芎30克、桃仁45克、瓜蔞仁36克、火麻仁60克、郁李仁36克、川厚朴24克、枳實24克、肉蓯蓉40克、紫菀36克、羌活36克。


功用:養血潤燥,行滯通便。


主治:中老年習慣性便秘(陰血虛,腸道燥熱)。


加減法及制藥用法:若大便細硬,或如羊糞狀,上方減羌活、厚朴,加元參45克、麥冬45克、熟大黃40克;


平素兼有口苦、口乾、溺黃者,去肉蓯蓉、羌活,加黃芩40克、黃連30克;


肥胖、氣虛患者,去厚朴,加炙黃耆60克、白朮36克;


兼有腹脹、噯氣,欲便而不易便出者,去熟地、郁李仁、羌活,加檳榔40克、熟大黃40克、木香20克。


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丸重6克,每服2丸,1日2次,溫開水(或調蜜)送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3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雞蘇飲子加減方 組成:雞蘇15克、生地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竹葉12克、通草10克、瞿麥15克、鏡面草30克。


功用:清利涼血,止血消炎。


主治:尿血、尿痛。


用法:水煎服,1日1~2劑(視尿血程度而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4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治癇效方 組成:生牡蠣(先煎)30克、生龍齒(先煎)24克、白礬(先煎)8克、赤白芍各12克、黃鬱金12克、僵蠶6克、竹茹10克、膽南星10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琥珀末(分沖)12克(此為成人劑量)。


功用:潛鎮疏鬱,豁痰開竅,寧神止癇。


主治:癲癇頻作。


加減法:因於外傷顱腦後發病者,宜加丹參、紅花、生蒲黃(或用蒲黃研末,分沖);


痰盛者,加礞石、天竺黃、化橘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0:5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疏風止搐散 組成:荊芥12克、防風10克、當歸12克、杭芍15克、川芎12克、生龜板(先煎)12克、生牡蠣(先煎)24克、炙黃耆45克。


功用:疏風養血,滋陰潛陽。


主治:產後受風,搐搦不止。


用法:水煎服(宜濃煎,1日服2劑,每隔4小時一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0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清和湯 組成:銀花18克、元參18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雞血藤12克、川牛膝10克。


功用:清熱解毒,和營通絡。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


用法:水煎服。


說明:《驗方新編》載述治「脫疽」方共四味藥,即銀花、元參、當歸、生甘草。


原書並無方名,後世名之曰「四妙勇安湯」。


清和湯即此方去甘草,加赤白芍、川芎、雞血藤、川牛膝諸藥,以加強和營通絡之效能。


脈管炎療程較長,宜堅持服用取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0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六、連柏散 組成:川連、黃柏、竹葉各40克,升麻30克。


功用:清心、解毒、升提。


主治:口瘡。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混勻,餐後以4克開水沖化,待稍溫,於口中含後飲服,1日3次。


(邱德文編) 有膽識通古今的針刺手法名家張縉 張慶濱張憶翎吳濱江裴顥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19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張縉,遼寧省黑山縣人,國內外著名針灸專家。


早年畢業於瀋陽中國醫科大學,後又結業於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針灸師資班。


1956年參加了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建所工作,1985年又主持了該所擴建為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和黑龍江省非藥物治療中心工作。


現任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兼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分會理事長,東北針灸經絡研究會會長,黑龍江省針灸學會會長,中國國際針灸考試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學科評審組成員。


張氏在針灸經絡研究方面主要致力於針刺手法、針灸古典文獻校釋和循經感傳的研究。


他在臨床上用針少,用穴巧,擅長飛經走氣、氣至病所以及用針取熱取涼等手法,臨床效果極佳。


在經絡研究方面,最早提出提高循經感傳陽性率的激發方法,提出並論證了隱性感傳的存在及其理論意義,還提出循經感傳具有普遍性、潛在性(隱性)、可激性、可控性、趨病性、效應性、循經性和變異性。


此理論體系在指導針灸臨床方面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古典針灸文獻研究方面,張氏歷時20年為國內外奉獻了一部百萬字的巨著《針灸大成校釋》,還對《針方六集》進行了校點。


本文著重介紹張氏在針刺手法和經絡研究方面的學術精華及臨證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27 | 只看該作者

張氏的成就


還體現在他作為一名真正的學者所具有的高瞻遠矚的戰略膽識。


他在1978年就提出了針灸學術的分科方案,並撰寫了分科內容大綱。


在把中醫推向全世界方面,他更是傾注了極大的熱忱。


在本文的醫論醫話中,讀者定會從中感受到一代針灸名家的學識、胸襟和卓見。


張氏曾多次應邀到德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日本、俄羅斯、瑞士和阿聯酋等國訪問講學,深受國外學者的讚譽。


他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80余篇,主持編寫了《針灸大成校釋》、《中國針灸薈萃?針灸學分卷》等專著,多次榮獲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和部以上及省醫藥科技成果獎。


張氏先後七次被載入美國傳記中心和英國劍橋的《世界名人錄》,並分別被該兩組織聘為理事和終身研究員。


他還被美國、法國、匈牙利、日本等國的中醫針灸學會聘為名譽會員和顧問。


總之,縱觀全文,能瞭解到這位歷經坎坷,百折不撓,勇於開拓進取的針灸名家的治學方法和學術經驗,對拓寬自己的思路,將有所啟迪且受益匪淺。


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得言也。


———郭玉(《後漢書?郭玉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37 | 只看該作者

張縉


原名張國梁,男,漢族,1930年9月4日生,遼寧省黑山縣人。


現任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研究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分會理事長,東北針灸經絡研究會會長,黑龍江省針灸學會會長。


兼任遼寧中醫研究院、福建泉州華僑大學、安徽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光明中醫學院的顧問、特邀研究員及名譽教授。


先後被德國、瑞士、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日本、美國等國的針灸學術組織和團體授予名譽稱號。


1980年任國家科委中醫專業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針灸針麻專題委員會委員。


他於1988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近年來他七次被收入美國、英國的傳記機構所編著的《世界名人錄》,並聘為該機構的研究員和終身理事。


他曾任黑龍江省第五屆政協委員,黑龍江省第七屆人大常委,省七屆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張氏1951年畢業於瀋陽中國醫科大學。


畢業後在東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第26後方醫院工作,歷任實習醫師、醫師、代理主治醫師等職。


於1955~1956年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針灸師資班學習。


1956年調入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前身),擔任建所籌備組成員兼秘書,並負責針灸經絡研究室工作。


正當他勵精圖業之時,卻於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全家下放到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鄉,被「監督勞動」。


在這樣的逆境中,他仍鑽研針灸醫術,開始《針灸大成》的研究工作,並完成了控制針感性質和傳導方位的研究。


1962年他戴著右派帽子,被調回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又協助當時領導,打開了針灸研究的新局面,成為當時全省的針灸研究中心。


1966年「文革」開始後,他再次被下放到黑龍江省阿城縣亞溝藥材種植場當農工及藥工。


1968年被「揪回」本單位反省室,他利用寫反省材料的機會,總結了針灸研究和經絡研究的思路及心得,為後來經絡研究打下了基礎。


1971年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針麻研究,抓住這個機遇,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全省組織了大規模的科研協作,開展了針麻原理循經感傳規律性研究,取得了循經感傳的第一批成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46 | 只看該作者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他在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先後任主治醫師、副研究員、主任醫師、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


在他的努力下,原祖國醫藥研究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於1985年改建為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並任院長。


在任期間,使省中醫研究院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我國同級學術機構中,佔有領先地位。


被衛生部定為國家針灸經絡進修教育基地和中藥劑型改革基地,並與28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機構建立了聯繫,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業務往來。


張氏是國內外著名的針灸學家,他從事針灸工作30多年來,編著校釋了針灸專著6部,撰寫學術論文87篇,有12項科研工作獲得了國家、部、省等各級科研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


在經絡研究方面,張氏結合自己針刺手法的專長,從控制針感傳導發展為控制感傳,從方法學著眼與臨床密切結合,他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提出聲電針激發感傳的方法,使感傳陽性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在特定病種上提高到98%。


他首次提出隱性感傳及隱性顯性循經感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理論。


隱性感傳和其轉化規律的提出,是循經感傳研究的一個突破。


他宣導的循經感傳氣至病所的研究至今仍是全國經絡臨床研究的中心課題。


他提出了循經感傳八個方面的規律性,昇華為一個理論體系,對認識經絡的全貌,指導針刺手法的臨床,發展經絡理論均有很高的價值。


這一「七五」攻關研究課題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1976年提出的「肯定現象,掌握規律,提高療效,闡明本質」的經絡研究工作程式,被第二屆合肥全國經絡感傳經驗交流會所採納,作為全國經絡研究的指導思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1:55 | 只看該作者

在針刺手法的研究方面


張氏早在50年代末提出了一套有關控制針感性質和傳導方位的方法,它具有廣泛的臨床指導意義。


張氏從古代手法中分類按韻厘定出二十四式單式手法,又予以定性、定序和術式流程,並擬定了各法之操作標準。


舉凡針刺補瀉,行針得氣,復式手法等均有系統之闡發,他與當代各家共肇針刺手法發展之新高峰。


張氏駕馭手法之功力,已到相當之境界,在針刺手法研究的許多方面達到了權威高度,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


他多次應邀去亞、歐、美各國講學,均獲得極大成功。


每次講學他都在現場演示各種手法,他的成功演示,博得了熱烈歡迎,為我國針灸學術爭得了榮譽。


在針灸文獻的研究方面,他是《針灸大成校釋》的主編和主要執筆人,這項研究1963年被定為國家醫學科學研究10年規劃課題,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這部百萬字的巨著於1984年出版。


這部書是我國建國後在針灸古典文獻中的重要成果。


該書校勘610處,注釋2999處,於1989年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出版總署1992年全國古籍整理研究三等獎。


他的另一部針灸古典醫籍《針方六集(校點本)》也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


他還主編了《中國針灸薈萃?刺灸學分卷》以及其他多種著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2:04 | 只看該作者

張氏多年來致力於針灸教育事業


早在1956年他就辦了黑龍江省第一期針灸師資班,1979年以後以他為首的省針灸學會和省中醫研究院舉辦了多期針灸專科班、師資班。


由於他的努力,在省中醫研究院建立了衛生部針灸經絡進修教育基地,舉辦了全國首屆兩年制的針灸研究班,與中國中醫研究院合辦了第一、二、三期攻讀碩士學位的針灸研究生班。


他又各方奔走將省中醫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名額由3名擴大到15名,由本院自籌資金辦教育,連續三年共招收針灸、中醫、中藥三個專業的40多名碩士研究生,以為本院培養後繼人才,他們已經全部畢業並獲得了醫學碩士學位。


張氏還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培養了13名博士研究生,已有8名畢業。


張氏於1984年提出了把中醫藥學向全世界全面地傳播,即中醫世界化的建議,以使世界醫學呈現中醫和西醫雙峰並翠,二水分源的局面。


此間,他還進行了另兩項軟科學研究,一是提出了生物、社會、心理和自然新的四因素醫學模式,以補充和區別於當代國際上通行的美國恩格爾的三因素即生物、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和四因素醫學模式指導下的第四醫學(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康復醫學為第三醫學)即長壽保健醫學;


二是與歐洲國家中醫藥合作的研究,這項研究是把中醫藥向全世界傳播的一項具體措施,是為在歐亞大陸橋上佈局這一戰略性籌碼進行的先頭準備的研究。


張氏30多年來從事中醫研究工作,可謂歷盡艱辛坎坷。


他具有百折不撓的奮進向上精神,卓越的組織才能和超人的膽識,是一位精於科學技術研究的學者,又是一位中醫藥宏觀戰略方面的專家,這使他在循經感傳、針刺手法、古典針灸文獻及中醫軟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為我國的針灸事業和中醫藥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2: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控制針感的性質與針感傳導方位張氏早在40年前就進行了控制針感性質與傳導方位的研究,至今在針灸界的影響仍是深遠的。


針感古代亦稱針下得氣,針下氣則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對針感的一個通稱。


也有人把它叫做「感傳」、「針響」和「針下感應」。


針感的分類,以及對針感性狀的描述,迄今仍無定型的意見。


一般教科書上分成「酸」、「麻」、「脹」、「痛」等四五種,雖然這種分類方法比過去進了很大一步,但仍不夠細緻。


很多臨床上常見的還沒包括進去。


張氏根據個人的體會把針感分為以下各型,見表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2: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表1分型針感性質主要出現部位備考單型混合型多見者極少見者兩種兩種以上者酸多在局部,有時串到遠端麻多為放散性,傳導得很遠脹多在局部痛多在局部,有時放散觸電樣放散到遠端熱多在局部,有時傳導涼多在局部,有時可向外傳導甚而遍及全身癢在局部沉重樣在局部蟻走樣在局部不大範圍內串動水波樣在一定範圍內往復串動酸脹多在局部麻脹多為放散性脹酸熱多在局部脹麻痛多在局部,亦有時放散本欄內各種較少見針感是與上者比較而言。


這些針感多需通過特殊方法方能出現幾種混合樣針感均為常見,不常見者未列入表內至於如何控制針感的性質,張氏認為:在通常情況下,進針後患者都要產生一定針感,其性質是有所不同的。


臨床經驗證明,不同性質的針感,對不同疾病在療效上是有區別的。


最明確的實例就是冷熱兩種手法。


當然不是在每一個患者身上都需要這樣做,也不是任何一個症例都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要根據術者經驗和患者病情以及機體對針感的反應來決定。


但一般說來,只要術者有足夠的指力,押手運用得適當,針的深度合適,在操作上,把「揣」、「爪」、「搓」、「彈」、「搖」、「捫」、「撚」等方法靈活地結合起來應用,是可以控制針感的性質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2: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酸:這是常見的針感之一,多出現在局部,有時也可以傳到遠端。


這種「酸」多出現於深部有肌肉組織之穴位上。


其出現是以四肢為主(末梢穴位除外),腰部次之,頸部、背部、面部再次之,腹部尤其胸部少見。


末梢敏感之穴位上則不見。


其性質與劇烈運動後肌肉因乳酸蓄積而致之酸痛中的「酸」頗相似。


此種針感多在行手法中出現。


控制「酸」時,押手的運用是很重要的。


一般針後多產生「麻」或「脹」的針感。


如果基礎感覺是「麻」,押手要多用些力;


如果基礎感是「脹」,押手可輕些。


此時可將針向一方(或左或右)撚轉,如果因撚轉而出現了「疼痛」,則成功可能性就要小,若經過撚轉脹感加重了,就要抓住這個脹感的時機變撚轉為提插,提插的速度要快些,幅度要小些。


如果不成功,可依法再作。


其操作方法歸納如表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6 20:4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