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0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8: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針刺補瀉張氏研究針刺補瀉是他研究針刺手法的重點。


他認為,補瀉的應用是當前一大問題,想使補瀉應用於臨床,下邊的幾個概念必須先弄清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8: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徐疾」是《內經》中提出的,是一個補瀉大法,《小針解》的解釋為對。


徐入針是取熱,徐出針是取涼。


熱為補,涼為瀉。


這是《內經》補瀉的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8: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迎隨」本來不是具體的方法,在明以前諸家是均用以解釋補瀉的,瀉就像「迎而奪之」,補則如「隨而濟之」。


明以後有人把它具體化,和「針芒」方向與經脈關係聯到一起,這就把人引入歧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9: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呼吸」是一個輔助性的補瀉方法。


它不能獨立存在,要和「徐疾」結合為用。


從古到今一直是一個理論上有爭議,實際上不能獨立應用的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09: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開闔」是出針後閉針孔與搖大針孔的一種方法,也是不能獨立存在的。


它的應用價值究竟如何,有待研究。


但它在補瀉中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以上是《內經》中提出的四種補瀉方法,《內經》中只講「徐疾」、「迎隨」、「呼吸」、「開闔」,補瀉二字是後人加上去的,在《內經》中還有主次之分,也是後人把四者並列起來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39:4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這在理論上是一個大的原則,在治療上又是四項基本方法。


虛實是指疾病造成機體上的兩種不同的改變,機體為虛的狀態用補,為實的狀態用瀉,這是通過「調氣」(調理經氣)乃至「氣至病所」來解決的。


因此,張氏認為得氣成為針刺手法中的首要問題。


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所說:「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針之道畢矣。


這裡「氣至」有兩層意思,一是針下得氣,二是氣至病所。


如果不是「氣至病所」,怎麼能有「明乎若見蒼天」的效果。


「寒熱」是機體的兩種具體變化。


按《內經》的原則「寒則熱之(以熱治寒)」、「熱則寒之(以寒治熱)」,「徐疾」是取熱取涼的非常有效的具體方法,到《金針賦》才命名曰「燒山火」與「透天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39: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提插補瀉」、「撚轉補瀉」與「九六補瀉」,是從屬於「徐疾補瀉」的具體操作方法。


它們不能離開「徐疾」(也就是取熱取涼的前提)而獨立應用。


《金針賦》所提出的「燒山火」與「透天涼」的術式和楊繼洲又加以補充的術式,就是在「徐疾」的原則指導下再加上「提插」、「撚轉」,又把「九六」與之結合而形成的。


張氏認為,層次要分明,主次要清楚,概念不含糊,詞義不混淆,能夠做到這樣,補瀉的應用就能落到實處。


兩千年來,從宏觀,對比和概念含義上對補瀉的研究不夠。


最基本的理論,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假說,以至使活生生的理論和方法,變成七條懸掛在書本上,幾成僵死的教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0: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在《針刺補瀉的研究》一文寫道:「補瀉是針刺手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補瀉研究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從古代文獻和近代的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補瀉」二字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從廣義說補瀉是針刺手法的統稱,從狹義說補瀉又是指具體的方法。


我們提補瀉時是針對兩種不同的情況:即疾病寒熱的不同;


機能盛衰的不同。


在這兩種不同情況下雖然都是提的補瀉,但其含義殊異,其具體措施和所達到的目的也就不同。


前者要用針下取熱取涼來治療;


後者用得氣後調氣的方法來治療。


補瀉的作用還與穴位的功能有密切關係。


總之,在補瀉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既不能離開祖國醫學特點去理解補瀉,更不能把補瀉看成是僵死不變的方法去生搬硬套。


對古典醫籍上記載的補瀉一定要靈活理解,要從多方面去考慮,才能洞悉它的真髓。


關於「補瀉」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


《靈樞》和《素問》中許多篇都比較深入地討論了補瀉的原則和具體的方法。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


又說:「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高武在他《針灸素難要旨》裡輯《內經》十六篇中有關補瀉的內容,其中《素問》有六篇即「調經論」、「寶命全形論」、「針解」、「八正神明論」、「離合真邪論」、「刺法論」,《靈樞》有十篇即「脹論」、「九針十二原」、「小針解」、「官針」、「邪客」、「官能」、「根結」、「刺節真邪論」、「終始」、「逆順肥瘦」,凡《內經》中有關補瀉的重要論述,均類聚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0: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針灸素難要旨》中高氏輯錄了《難經》中的補瀉,在《針灸大成》中稱之為「難經補瀉」,輯錄了《難經》中第六十九難至七十三難和七十五難至八十一難的內容。


其主要論述的是補瀉四時刺法,迎隨補瀉,從榮置氣,從衛取氣以及候氣進針等。


此後在晉、隋、唐、宋各代均主述《內經》和《難經》中的補瀉理論。


但在穴法、針法方面則有所發展。


及至元明兩代針刺手法又有了很大發展,在補瀉理論方面和實際應用上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元?竇漢卿的《針經指南》之後又有明初泉石的《金針賦》,他們是針刺手法的宗師和最早記載手法的重要文獻。


以後有一部《瓊瑤神書》亦為針刺手法之力著。


繼之,明?陳會著的《廣愛書》中由其徒劉瑾所輯錄的《神應經》裡有「補訣直說」與「瀉訣直說」兩項,它講述了針前準備,進針催氣以及搓撚提插在補瀉上的具體用法。


在明代針灸史上也有以姓氏冠於補瀉之首而流傳下來的幾個學派,其最著稱者為「南豐李氏補瀉」、「四明高氏補瀉」和「三衢楊氏補瀉」三家(均見《針灸大成》)。


南豐李氏是指李(明萬歷時江西南豐縣人),在他1575年刊行的《醫學入門》第一卷中有「南豐李氏補瀉」,是該書中針法裡的內容。


它是李氏摘錄《內經》和《難經》上的有關經文,又詳加注釋而成,所引經文以《難經》為多,實際上經文構成了提綱,而李氏的注文則是他自己的見解。


其中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從衛取氣、從榮置氣、飛經走氣等,還詳細介紹了燒山火、透天涼、龍虎交戰、子午搗臼等手法。


「四明高氏補瀉」是指高武的補瀉(四明是浙江省寧波府的別稱,以其境內有四明山而得名,高武是寧波人,故稱之為四明高氏)。


在《針灸大成》中援引了高武《針灸聚英》卷三補瀉與呼吸兩項內容,又加入「神針八法」構成了「四明高氏補瀉」的全部內容。


其瀉法和補法是出自《濟生拔萃》和《明堂》,而「神針八法」在高武的《針灸聚英》和《針灸素難要旨》上則不見。


「三衢楊氏補瀉」是《針灸大成》編著者楊繼洲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這十二種手法是比較完整的一套行針術式,而這些又都是一些基本手法。


此外還有他的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彈、搖、捫、循、撚;


以及楊氏輯錄的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等二十幾種復式手法。


楊氏的補瀉應包括他的「經絡迎隨設為問答」,這三十六項問答都是手法中的要點,這也是楊氏在手法方面的經驗結晶。


學習楊氏手法的人,對這一部分是應該充分注意的。


應該說,明代是我國針刺手法研究的鼎盛時期,針法也是明代針灸學術發展的一個特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0: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內經》中所提到的「徐疾」、「迎隨」、「呼吸」和「開闔」以及《難經》中的「提插」和《針經指南》中的「撚轉」幾種補瀉方法為補瀉理論奠定了基礎。


(一)徐疾補瀉始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


王冰注說:「徐之,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


疾按,謂針出穴已,速疾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


故徐而疾乃實也。


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脈,即疾出之。


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故疾而徐乃虛也。


《類經》注也說:「徐出針而疾按之為補,故虛者可實;


疾出針而徐按之為瀉,故實者可虛。


王注和張注是從出針入針速度和捫開穴二個因素注釋的。


簡言之就是徐出針疾按針孔為補,疾出針徐按針孔為瀉。


他們是從《素問?針解》篇的解釋,而《靈樞?小針解》篇則解釋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就是說快進針慢出針為瀉;


慢進針快出針為補。


這裡的提法從現代對燒山火、透天涼的研究中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徐內而疾出」的要點在「徐內」上,是說要慢進針,慢進針是求熱感的有效方法,當然屬於熱補;


「疾內而徐出」的要點在「徐出」上,是說要慢出針,慢出針則是求涼感的有效方法,當然屬於涼瀉。


看來「小針解」的解釋不僅距離「九針十二原」篇成文時間最近,而且也看出這是從針灸的臨床實踐出發的,體現了針刺手法臨床實用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0: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內經》「徐疾補瀉」的基礎上,歷代針灸家結合他們自己的實踐,又發展了「徐疾」這一理論,並據此提出「先淺後深」或「先深後淺」,「三進一退」或「一進三退」的手法。


「淺深」是以天、人、地三部為基礎的,只有分開層次,才能有淺有深,否則一針貫底就無深淺可言了。


「先後」這是指在操作上的先後順序,兩者結合起來就構成或是先淺(後深),或是先深(後淺)。


「先淺後深」的關鍵在「先淺」,這是指分三層由淺而深,即由天部經人部到地部逐層行針的一種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0: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後深」是指一次由深而淺的退針,是「先淺」的從屬動作。


「先淺」這種分三層每層又都要行手法,當然比起不分層一次出針要慢得多。


因此說,「先淺」實際上是「徐入」的一種表現形式,或者說「先淺」是由「徐入」脫化而成。


反之「先深後淺」是指一次進針到地部,再由地部經人部到天部分三層來操作。


「先深後淺」的關鍵在「後淺」,「先深」則成了處於從屬地位的先頭動作,因為必須將針先刺入地部,才能回來分層操作。


一次貫地部的不分層進針,其速度必然快於分三層的退針,所以說「先深」是從「疾入」衍化而來。


從其本質上可以說「徐入疾出」就是「先淺後深」;


「疾入徐出」就是「先深後淺」。


「三進」或「三退」是指在天、人、地三部行針時分層下功夫。


也可以說「三進一退」是「徐進疾退」,為補、取熱;


「一進三退」則是「疾進徐退」,為瀉、取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0: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迎隨補瀉迎隨補瀉始見於《靈樞》。


《終始》篇上說「瀉者迎之」、「補者隨之」。


《九針十二原》篇說:「迎而奪之,惡得無虛;


追而濟之,惡得無實。


《小針解》篇說:「迎而奪之者,瀉也;


追而濟之者,補也。


繼之《難經?七十二難》上有:「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七十九難》上有「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的記載。


從《內經》和《難經》上看「迎隨」都是原則性的提示,以後《難經》各注家也都作了類似的注釋。


如唐?楊玄操說:「迎者瀉也,隨者補也。


宋?丁德用說:「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


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而捫其穴,名曰隨而濟之。


又補其母亦名曰隨而補之,瀉其子亦名曰迎而奪之。


又隨呼吸出內其針,亦曰迎隨也。


楊康候說:「迎者瀉也,隨者補也,故經曰迎而奪之,安得無虛,言瀉之則虛也;


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言補之則實也。


元?陳瑞孫說:「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以瀉之;


隨者,隨其氣之方去而未虛也,以補之。


元?滑伯仁說:「迎隨之法,補瀉之道也。


除《難經》注家外,《濟生拔萃》上也說:「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


又隨呼吸出內,亦名迎隨也。


從以上諸家的提法可見他們是用「迎隨」來解釋「補瀉」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明?張世賢在《圖注難經》中則把迎隨解釋為具體方法。


張氏說:「凡欲瀉者,用針芒朝其經脈所來之處,……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


凡欲補者,用針芒朝其經脈所去之路,……乃順其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


李在他的《醫學入門》中贊同此說並加以補充,《針灸大成》又載入了李氏的說法,這就使得張世賢的說法廣為流傳。


但明?汪機在他的《針灸問對》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瀉之以遏其衝,何嘗以逆其經為迎;


隨其氣之方往而將虛也,補之以助其行,何嘗以順其經為隨。


所言若是,其誕妄可知矣,豈可示法於人哉。


此外,張潔古還說過:「呼吸出內,亦名迎隨也。


馬蒔和張志聰均認為:「徐疾補瀉,亦名迎隨。


汪機《針灸問對》引賦曰:「迎隨即提按。


楊繼洲也說:「撚轉補瀉是迎隨之法也。


綜合上述分析,把「迎隨」二字看做是對補瀉的解釋是合適的。


如果說補瀉是針對病人和疾病的虛實而言,迎隨則是針對補瀉手法而說的。


不能把張世賢的「其注亦隨文敷衍,未造深微」的說法,據以為迎隨補瀉的權威解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呼吸補瀉始見於《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幕,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後世的「呼吸補瀉」提法,蓋源於此。


從經文中看,「呼吸」與留針、開闔、撚轉互相合而為用,它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方法。


在分析時可以提出「呼吸補瀉」的概念,但在使用時是不能不與其他方法結合的。


今多從「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


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來解釋。


後世一些著作提到的呼吸補瀉就是在上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古人還認為呼氣為陽,吸氣為陰,即「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


統觀之,「呼吸補瀉」是指施術時結合患者呼吸時機的一種輔助的補瀉方法,用以調理氣機,扶助真氣,布散邪氣,從而使針刺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近代一些針灸家有的把呼吸定息用來寧神定志,以使施術者和受術者的精神集中。


這一點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認為結合治神來談呼吸補瀉,是呼吸補瀉的一個新發展。


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研究中,有人觀察了呼吸配合的效果,認為配合鼻呼口吸(以並齒吸氣為主)來求涼,配合口呼鼻吸以求熱,實際上是起到了無言的誘導作用,能提高涼熱的出現率。


近代針刺麻醉作肺葉切除術時,採用氣功和徐緩深呼吸,已成常規。


更有人從實驗方面觀察了呼吸補瀉法,通過針刺合谷穴,在氣功實驗和針感實驗中都看到呼吸補瀉法是有其生物學基礎的,是一種能加強針刺療效的操作。


當然從古代起就有人對呼吸補瀉持有異議。


元?竇漢卿在他的《標幽賦》中就有「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的記載。


現代也有許多人對「呼吸補瀉」持有不同的看法。


張氏認為呼吸補瀉這一課題,應當深入地進行研究,在深入研究以後,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開闔補瀉首見於《內經》。


《靈樞?官能》說:「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素問?針解》說:補法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瀉法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從經文上看出針後於穴位上速加揉按,促使針孔閉合,不令經氣外泄叫補;


反之,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揉按,而令邪氣外泄叫瀉。


這就是所說的開闔補瀉。


這種補瀉方法也和呼吸補瀉一樣,是一種從屬的補瀉方法,是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應用的,不能算一種獨立的補瀉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提插補瀉始見於《難經?七十八難》:「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這是根據「體表屬陽,體內屬陰」的陰陽屬性,以調整人體的平衡而立法的。


《針灸大成》中的「經絡迎隨設為問答」裡有這樣的論述:「當知榮衛內外之出入,經脈上下之往來,乃可行之。


夫榮衛者陰陽也。


經言: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先深而後淺,從內引持而出之。


補者先淺而後深,從外推內而入之。


乃是因其陰陽內外而進退針耳。


……大率言榮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


言經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


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調整榮衛內外陰陽之氣是提插的主要目的。


「提插」常與「撚轉」相結合為用,如催氣法就是提插撚轉結合的,以促氣的到來。


此外「九六補瀉」中的「九六」之數也是通過提插或撚轉表現出來。


《金針賦》中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八法手訣歌》中有「急按慢提陰氣升(寒);


急提慢按陽氣隆(熱)」。


《針灸大成》有「緊提慢按似冰寒,慢提緊按如火燒」。


這些都是提插補瀉的內容。


從中可以看出,它們都是與緊、慢結合的,是取熱取涼的,單用「提插」來實現補瀉的目的是通過「調氣」實現的提插補瀉,是無法單獨使用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2: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撚轉補瀉撚轉方法早見於《靈樞》。


《官能》篇說:「瀉必用員,切而轉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素問?八正神明論》也說:「吸而轉之。


撚轉補瀉始見於竇漢卿的《針經指南》。


這些僅僅說明在行針時有轉針的方法。


作為補瀉的一種方法,在《標幽賦》裡說:「動退空歇,速奪右而瀉涼;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在這裡就把向右轉針與瀉,向左轉針與補結合起來了。


撚轉補瀉是依據「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


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的理論而立法的。


左轉時力度較大,用力較大為補。


右轉時用力較小為瀉。


《針灸大成》有「言榮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


言經脈者,是下之氣往來,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的論述。


有的學者認為「內外之氣的出入」是針對提插補瀉的,「上下之氣往來」是針對撚轉補瀉的,從而說明了撚轉補瀉主要是在於通調經脈氣血。


在明代的針灸文獻中,對撚轉補瀉論述得極為詳盡。


在撚轉補瀉中先有左轉右轉之分,繼之又有人把男、女、午前、午後、陰經、陽經、腰上、腰下等各種因素統統加入到撚轉補瀉之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2: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金針賦》說:「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


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


……男子者,大指前進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


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李在《醫學入門》中對此說加以推崇,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又轉引了李氏的說法。


在明代這種「撚轉補瀉」形形色色的說法出現的同時,就有許多針灸家提出了異議。


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撚針左右已非《素問》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謬之甚也。


汪機在《針灸問對》中說:「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


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


今賦(指《金針賦》,下同)所言,似無稽之談,安可為法於人哉。


還說:「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


考之《素》、《難》,男女臟腑經絡腧穴氣血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賦言午前、午後、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矣。


這些說法孰是孰非,尚有待於更多的實踐來證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4 20:27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