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1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近代一些針灸家有的把呼吸定息用來寧神定志,以使施術者和受術者的精神集中。


這一點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認為結合治神來談呼吸補瀉,是呼吸補瀉的一個新發展。


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研究中,有人觀察了呼吸配合的效果,認為配合鼻呼口吸(以並齒吸氣為主)來求涼,配合口呼鼻吸以求熱,實際上是起到了無言的誘導作用,能提高涼熱的出現率。


近代針刺麻醉作肺葉切除術時,採用氣功和徐緩深呼吸,已成常規。


更有人從實驗方面觀察了呼吸補瀉法,通過針刺合谷穴,在氣功實驗和針感實驗中都看到呼吸補瀉法是有其生物學基礎的,是一種能加強針刺療效的操作。


當然從古代起就有人對呼吸補瀉持有異議。


元?竇漢卿在他的《標幽賦》中就有「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的記載。


現代也有許多人對「呼吸補瀉」持有不同的看法。


張氏認為呼吸補瀉這一課題,應當深入地進行研究,在深入研究以後,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開闔補瀉首見於《內經》。


《靈樞?官能》說:「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皮,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素問?針解》說:補法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瀉法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從經文上看出針後於穴位上速加揉按,促使針孔閉合,不令經氣外泄叫補;


反之,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揉按,而令邪氣外泄叫瀉。


這就是所說的開闔補瀉。


這種補瀉方法也和呼吸補瀉一樣,是一種從屬的補瀉方法,是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應用的,不能算一種獨立的補瀉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1: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提插補瀉始見於《難經?七十八難》:「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這是根據「體表屬陽,體內屬陰」的陰陽屬性,以調整人體的平衡而立法的。


《針灸大成》中的「經絡迎隨設為問答」裡有這樣的論述:「當知榮衛內外之出入,經脈上下之往來,乃可行之。


夫榮衛者陰陽也。


經言: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先深而後淺,從內引持而出之。


補者先淺而後深,從外推內而入之。


乃是因其陰陽內外而進退針耳。


……大率言榮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


言經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


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調整榮衛內外陰陽之氣是提插的主要目的。


「提插」常與「撚轉」相結合為用,如催氣法就是提插撚轉結合的,以促氣的到來。


此外「九六補瀉」中的「九六」之數也是通過提插或撚轉表現出來。


《金針賦》中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八法手訣歌》中有「急按慢提陰氣升(寒);


急提慢按陽氣隆(熱)」。


《針灸大成》有「緊提慢按似冰寒,慢提緊按如火燒」。


這些都是提插補瀉的內容。


從中可以看出,它們都是與緊、慢結合的,是取熱取涼的,單用「提插」來實現補瀉的目的是通過「調氣」實現的提插補瀉,是無法單獨使用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2: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撚轉補瀉撚轉方法早見於《靈樞》。


《官能》篇說:「瀉必用員,切而轉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素問?八正神明論》也說:「吸而轉之。


撚轉補瀉始見於竇漢卿的《針經指南》。


這些僅僅說明在行針時有轉針的方法。


作為補瀉的一種方法,在《標幽賦》裡說:「動退空歇,速奪右而瀉涼;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在這裡就把向右轉針與瀉,向左轉針與補結合起來了。


撚轉補瀉是依據「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


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的理論而立法的。


左轉時力度較大,用力較大為補。


右轉時用力較小為瀉。


《針灸大成》有「言榮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


言經脈者,是下之氣往來,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的論述。


有的學者認為「內外之氣的出入」是針對提插補瀉的,「上下之氣往來」是針對撚轉補瀉的,從而說明了撚轉補瀉主要是在於通調經脈氣血。


在明代的針灸文獻中,對撚轉補瀉論述得極為詳盡。


在撚轉補瀉中先有左轉右轉之分,繼之又有人把男、女、午前、午後、陰經、陽經、腰上、腰下等各種因素統統加入到撚轉補瀉之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2: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金針賦》說:「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


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


……男子者,大指前進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


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李在《醫學入門》中對此說加以推崇,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又轉引了李氏的說法。


在明代這種「撚轉補瀉」形形色色的說法出現的同時,就有許多針灸家提出了異議。


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撚針左右已非《素問》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謬之甚也。


汪機在《針灸問對》中說:「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


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


今賦(指《金針賦》,下同)所言,似無稽之談,安可為法於人哉。


還說:「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


考之《素》、《難》,男女臟腑經絡腧穴氣血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賦言午前、午後、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矣。


這些說法孰是孰非,尚有待於更多的實踐來證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3: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認為:「撚轉」做為一種方法,在不同情況下向左向右撚轉中會有使針感向上向下之不同。


撚轉的角度大小,速度快慢,撚時用力輕重對機體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現代一般認為拇指向前將針左撚的刺激量就較大,而拇指向後將針右撚的刺激量就較小。


在臨床上人們經常使用撚轉法來進針,使用撚轉方法來催氣以加大針感,這和撚轉補瀉是必須區別開來的。


撚轉用為補瀉是要和九六結合為用的,是用以取熱取涼的手法之一。


要言之,「提插」與「撚轉」是臨床上兩種重要手技,它與「九六」相結合,在「徐疾」的大框架中,是取熱取涼的重要手法;


它與其他方法相結合或獨立應用,則是通過「調氣」來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3: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七)九六補瀉這是根據《易經》的理論,以奇數(一、三、五、七、九)為陽,以偶數(二、四、六、八、十)為陰,選九、六兩數與撚轉或提插方法相結合,在天、人、地三部進針的一種補瀉方法。


李在《醫學入門》中說:「凡言九者,即子陽也,六者,午陰也。


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


在燒山火手法中的「用九陽而三進三退」,透天涼手法中「用六陰而三出三入」都是九六補瀉的具體應用。


此外,在「陰中隱陽(深而淺,以九六之法)」、「陽中隱陰」(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子午搗臼」(行針上下,九入六出)和「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中,「九六」均係基本操作的方法之一。


一般情況下,「六」為陰屬瀉,「九」為陽屬補,而九六又各有初、少、老之分。


見表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3:2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表8初少老陽數927(3×9)或49(7×7)81(9×9)陰數618(3×6)或36(6×6)64(8×8)從表中可以看出,無論九六反映到提插上或撚轉上,也無論九六反映到初、少、老三個方面上,「六」的數均偏少,當然其刺激量也輕;


「九」的數均偏多,其刺激量也重。


補者以九為基數,輕補者一九,遞次增加至九九之數;


瀉者以六為基數,輕瀉者一六,遞次增加至六六或八八之數。


這樣將提插撚轉的刺激量在數字上具體化,就使得人們有規範可循。


又必須注意的是應理解九六的真正含義,而不能拘於九六數而不變。


正因為如此,古人才有初、少、老之分,更有「無問其數」的原則性提示。


在相同條件下(亦即可比條件下)六數永遠小於九數,也就是補的刺激量永遠大於瀉的刺激量。


近代在燒山火和透天涼的研究中,均認為刺激量大易於取熱為補,刺激量小易於取涼為瀉;


而九六作為一個方法古人也是具體應用到取熱取涼的手法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3: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古代文獻上也有用六數補陰,用九數補陽之說。


用六數補陰是因為六為午陰,而過了午時之後,人的經氣就向陰轉化;


用九數補陽是因為九為子陽,而過了子時之後,人的經氣就向陽轉化。


這也說明古人在九六、陰陽、補瀉等方面的立法和應用是極其靈活的。


總之,在相同條件下九數皆大於六數,條件不同不能比。


初、少、老的運用要視機體的條件來決定。


九六的要點是:①有了數位就有了規範;


②有了區別就有了遵循;


③要解其理而無拘其數;


④要據其人而選用其數;


⑤要從效果看九六的體現;


⑥要據數而變,不據數則亂,死據數則不活。


在平補平瀉與平針法方面,張氏認為:「平補平瀉」是近年來針灸家們提出的一種介於補瀉之間,即非補亦非瀉的一種操作方法。


其特點是刺激量較小,不快不慢地左右撚轉和上下提插,以得氣為度。


用於不虛不實或虛實難辨之證。


這裡的「平」有平和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3: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應當指出的是,上述的平補平瀉和古典針灸醫籍中的平補平瀉是不一樣的。


《神應經》上記載:「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瀉,只宜平補早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


這裡所說的平補平瀉是先瀉邪氣,後補真氣,在同一過程中既有瀉也有補,只不過有先後次序上的不同而已。


現代所提的平補平瀉與古代所提的「平針法」或「導氣法」是完全一致的。


《針灸大成》中《針法歌》的前半部就是關於平針法的闡述。


關於補瀉手法的實驗研究,張氏認為:我國建國以來對補瀉手法進行了多方面的實驗觀察,包括臨床實驗和動物實驗兩方面。


其中以寒熱補瀉的內容為多,探討了針刺補瀉手法的特異性作用、補瀉效應與病情虛實的關係、針刺補瀉與機體反應的關係等,而多數實驗是通過客觀指標的變化來進行觀察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3: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熱補與涼瀉手法方面,有人通過同體對照看到燒山火手法可以使體溫平均升高1°C,透天涼手法則下降2°C以上,對照組無變化。


也有的試驗是測肛溫和口腔溫度的。


這些實驗表明針刺引起的體溫變化不限於局部,而是一種全身反應,但局部的反應明顯強於全身。


有的報告認為這種溫度變化還有循經的傾向。


但也有的試驗結果沒有看到皮溫的升降變化與補瀉手法有關,而是看到原來皮溫低的有升高趨勢;


原來皮溫高的,則有下降趨勢。


也有的人使用肢體容積示波描記法觀察了涼熱補瀉時的血管運動反應,結果看到燒山火的熱補手法可引起血管舒張;


而透天涼的涼瀉手法能引起血管收縮。


還有用反射式光電血管容積描記器來觀察血容積脈搏圖的,其結果補法引起血管容積脈搏增大者達681%,縮小或不變者為319%;


瀉法所增大者為494%,縮小或不變者為506%。


也還有人觀察了燒山火、透天涼兩種補瀉手法對血糖和血漿檸檬酸含量的影響,其結果是燒山火手法使其含量明顯增高,透天涼手法則明顯降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4: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用撚轉方法的實驗研究中,可以看到針刺足三里穴拇指向前撚針唾液澱粉酶含量驟升,拇指向後撚則降低,同時一左一右的撚轉則看不到明顯的影響。


針刺家兔足三里穴,可以引起闌尾蠕動增加,而在雙側同時撚針時,比單側作用更明顯,對照的崑崙穴組無明顯影響。


在大椎穴上進針後撚轉5~6次,留針20分鐘,出針時再撚轉5~6次,可使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提高8%;


而於進針後在20分鐘內每隔4分鐘就撚轉5~6次,這種強的撚轉刺激,反而使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降低80%。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各種針法和灸法對機體不同臟腑器官功能的影響,也都可以看成是屬於補瀉的實驗性研究。


張氏認為,雖然當前從實驗方面已對補瀉手法進行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績,但從範圍來說它涉及得還不夠廣,從深度來說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澄清,有許多不同的規律性效應也必須進一步工作才能探索清楚。


實驗方法、針刺手法的規範化、客觀因素恆定和新的記錄儀器研製和使用等幾個方面,都必須予以更多的注意,才能把補瀉的實驗研究再向前推進一步,為針刺手法的臨床提供可靠的理論根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4: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循經感傳研究中得心應手的針針乃我國古代九針之一種。


《靈樞?九針論》:「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它是古人用以按壓經穴,按摩經脈,以疏通氣血,治療疾病的一種針法。


1959年上海曾有人報導過「針療法」,觀察了14種疾病70例病人,痊癒者占544%,有效率為933%,對消化係、神經係、炎症、疼痛等病症效果較好。


我國在循經感傳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均為衛生部1973年所推薦之方法,即直徑為5mm的圓板狀電極後接電脈衝,按規定這種電極使用時要固定強度,固定頻率和固定時間。


這種方法雖然表面上看是恆定了一些因素,但實際上機體的機能狀態基於年齡、性別之不同,健康情況之不同,體質之不同,是有很大差異的。


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實際上適應不了多變的機體機能的不同需要。


張氏認為這就是循經感傳陽性率、氣至病所率以及循經感傳顯著者出現率普遍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從以往針刺手法的研究中看到必須根據進針後腧穴局部的即時性反應和病人主訴的針感情況,來及時地應用不同手法,才能提高針感的出現率。


借鑒了這一觀察的結果,張氏等人設計並研製了電針和電聲針。


前者是在針的尾端接通電脈衝;


後者是在針的尾端接通聲電波。


電脈衝用的是G6805型治療儀;


聲電波是用他們自己參與研製的聲電針治療機。


後一段又應用了佟玉傑根據金秀振、趙榮福等人提出的熱電針的原理和張氏等人使用針、聲電針的經驗,並按他們的要求所設計研製的DIR-3型熱電針儀。


從1975年以來,張氏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觀察和多次的儀器及針的改進。


在他們觀察結果的基礎上國內有單位進行了追試,其結果也是一致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4:2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電針電針是在張氏等人自製的針尾端接上G6805治療儀,測查或治療時將針放在腧穴上,不刺入皮膚,然後通以電脈衝,使其作用於腧穴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4: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電針在循經感傳測查中的應用:頻率先定每秒1~2次,強度則以病人有感覺為度,在各經井穴先測1分鐘,如無感傳出現,則將針尖位置稍向四周移動,逐漸增加強度與頻率,以其能耐受為度。


如超過5分鐘仍不傳者則作為陰性。


如已傳導者則採用繼續接力方法,在腕踝關節以下不論傳程長短均予接力,各穴接力的刺激時間也都以2分鐘為准。


針尖在體表測查部位放置時要形成與皮膚呈30度角左右的傾斜,為了加強刺激有時可在瞬間將針的角度改變為45度乃至60度。


針尖對皮表所形成的壓力要適中。


刺激部位要塗生理鹽水,以利導電。


張氏等人應用這種方法並在病人群體中測查其感傳陽性率達到了985%,氣至病所率達到了245%,與國內所調查的6222人中,感傳出現率在12%~24%之間相比,要高出三倍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4: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電針在激發感傳時的應用:在34例聾啞學生身上用電針刺激井穴,以激發其經氣。


針尖朝向感傳欲放散的方向,並採用接力刺激方法,直到不再有感傳或感傳入耳為止。


每日1次,連續15次為1個療程,均進行3~5個療程。


通過電針的激發把隱性感傳或短程感傳的366條經中的250條變成了顯性感傳和長程感傳,顯轉率為744%。


激發中要根據機體的反應情況不失時機地調整刺激參數,以求得所施與機體的刺激成為適宜的刺激來提高循經感傳的顯性率和氣至病所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4:5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電針激發感傳使氣至病所在抗炎與抗痛方面的應用:應用電針,隨機選取病例,辨證循經取穴激發感傳使氣至病所後留針30~6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均治療3~5療程。


選用連續脈衝波型,頻率3000~4000次/分,或用疏密或用斷續脈衝波型,強度仍以能耐受為度。


張氏等人通過46例臨床觀察,初步看到電針抗炎與抗痛效果是顯著的。


療效見表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5:0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表9電針抗炎抗痛觀察表療效病種臨床治療顯效好轉有效無效惡化總計例%例%例%例%例%例%例%炎症4190733331336285147021459疼痛症2100630042007350150020434其他12000024001200120005110總計7152132839199143043470491000在46例中抗炎有效率為953%,抗痛有效率為95%。


從臨床上電針的抗炎抗痛作用是可以肯定的,而其作用從臨床上看也是通過循經感傳氣至病所的機制實現的。


若能熟練地掌握針術手法其療效是可以推廣應用於臨床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5: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聲電針的觀察聲電針和電針的使用方法一樣,只是輸出的波源從單純的有週期性重復的電脈衝改變成變化較大的和諧聲波。


後者以其有不被機體所適宜的特點,故臨床應用上比脈衝波療效更佳。


施術手法基本上與電針的使用相同,但是由於聲電針的輸出為參差不齊的不規則波型,隨著音的強弱不同其刺激強度變差較大,峰值高時,則往往出現過強之針感,因此選刺激強度時以在30伏以下為宜。


輕音樂多無峰值於瞬間變高者,首選此種波型為妥;


交響樂時可達70伏,選用時必須注意;


廣播講話時的波形則類似於電脈衝波。


針尖按壓腧穴時不要過重,每穴刺激需5~10分鐘,不必急於調換強度。


1976年1月,張氏等人應用聲電針做循經感傳測查及臨床治療觀察時,在一組16條經的測查中,用電針刺激井穴,其循經感傳總長度為160cm,而聲電針組共傳613cm,兩種不同刺激方法所引起的感傳長度相差38倍。


脈衝波組平均每經感傳長度為10cm,而聲電波則為385cm。


同體同經對照觀察,取左脾、胃、膽、腎、膀胱五條經井穴為刺激點,先用G6805電針測試均未能引出感傳現象,改用聲電針後共引出感傳長達250cm以上(未做接力),每次每經引出50cm以上的循經感傳,測定聲電針測試前後100次穴溫的變化表明,穴溫升高占54%,下降占34%,不變占12%。


在一組聾啞學生中,我們觀察了不同電針對激發效果的影響,從即時性感傳效應和所需接力刺激次數變化情況看,聲電針用於循經感傳的激發上,其效果似優於脈衝電針。


聲電針組對即時性的聽力改善較脈衝電針組明顯。


脈衝電針組的所需接力刺激次數,在整個激發過程中其遞減趨勢不如聲電針組穩定,從激發第四周開始又回升。


1978年,張氏等人應用聲電針激發感傳使氣至病所治療耳鳴、感音性耳聾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46: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熱電針運用手法的觀察熱電針儀是在古代九針之一的針基礎上,根據祖國醫學經絡理論「經脈所過,主治所在」的提示,結合電針、聲電針、電針和聲電針的治療及其循經加熱提高陽性感傳率的經驗,利用現代電子技術而研製成功的一種儀器。


較電針不僅有電針的特點與治療作用,而且還具有電熱溫灸的效應,特別是對於經絡感傳的探測能夠提高顯型率,並且可以激發經氣使感傳直達病所,從而提高了臨床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4 20:07 , Processed in 0.13379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