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5: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因為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構也必然是世界針灸情報的研究中心。


科學發達到這樣一個嶄新時代,搞科學研究必須是「兵馬未到,情報先行」。


想執世界的針灸學術的牛耳,就必須先執世界針灸情報的牛耳;


要成為世界針灸學術中心,就必須先成為世界針灸情報之中心。


總之,在情報工作方面不花大力氣和下大本錢是不行的。


不久的將來,我們相信在我國能搞成一個現代化的電子化的世界性針灸情報中心,來滿足這個客觀需要。


這個中心不只是彙集情報的中心,傳遞的中心,也是翻譯的中心和研究的中心。


中樞靠它來運籌幃幄,靠它來指揮籌措。


以上是根據佔有的有限資料所做的初步分析,並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很不成熟的認識和想法,目的是抛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道對針灸學術領域裡現存的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高見,澄清認識,明確方向,從而更快地推動針灸學術的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5:3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為徒弟正名師帶徒,師傳徒受,是我國幾千年來一直延續下來的一種成功的教育方法。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


這文明,這文化,是怎樣代代相傳下來,又不斷地得到發揚光大的?


顯然,首先應歸功於教育。


而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師徒承授的方法幾乎是唯一的方法。


如果說它是失敗的方法,那麼中國文化何以流傳至今!


我認為這是非常成功的方法,是我國歷代教育家用自己的心血凝結而成的有效方法。


但是,「五四」以來,隨著歐風東漸,「新學」即起,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形式的光榮傳統卻每況愈下。


及至解放以後,師徒承授的教育方法即或在中醫界尚得些許保留,人們也多以歷史陳跡視之,故其師、其徒的社會地位也多在等而下之之屬。


在中醫界,人們視中醫院校的學生為正統,而視學徒出身的為「雜牌」。


有不少同志工作多年,水準並不亞於院校出身的中醫,只因沒有一紙文憑,而長期為職稱、晉級而奔波,更有一些同志被長期拒於醫門之外,這種現象是極不正常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5:4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徒弟跟師學習到底能不能學好?


事實是最好的回答,歷史也早有評定。


我國幾千年來就是靠著師徒承授的方法把文學藝朮、科學技術流傳至今,並代代有所發展。


雖然在現代科學某些方面我們落後了許多,但那不是因師徒承授的學習方法的毛病,而是近代封建王朝的鎖國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的。


現代國內外的教育體系中,都有導師帶研究生這一教學方法。


一個導師帶一個或至多二三個研究生,無論從學習方法還是從師生比例來看,都和我國傳統的師帶徒方法一模一樣。


各國名牌學校的教授強調要通過帶研究生發揚導師風格,來保持學科的優良傳統。


也就是說,導師、研究生的體制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學術繼承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5: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這就奇怪了,本來導師和師傅一樣,研究生其實就是導師的徒弟,為什麼當今在國內,尤其在中醫領域,一提起徒弟,一提起師帶徒就認為是低水準的,是落後的方法?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師帶徒的方法今天還不得不用,是因為我國中醫教育還落後,中醫學校太少,培養不出那麼多的人才,同時又要照顧老中醫,是從落實知識份子政策、落實中醫政策出發的一種權宜之計。


平心而論,這種提法是應當斟酌的。


師帶徒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確能培養出人才來,特別是中醫學這門知識型與技術型相結合的學科,更適於師帶徒的學習方法,因為中醫學只有口傳口授、耳提面命才能學到真東西。


我國古代出現的名醫數不勝數,這些名醫又寫下浩如煙海的醫學名著,名醫、名著代代相傳,不斷發展,才形成今天的中醫學術體系。


只要你承認這套學術體系高明,就不能不承認師帶徒的方法正確。


很難想像,落後的乃至錯誤的方法會培養出高手名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5: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當然不能否認,目前確實有些跟師學徒的中醫水準不高,但那是由於中醫多年來處於一種十分惡劣的環境之中,多數學徒文化水準太低,師傅中有真知灼見、高水準的也太少,而不能歸罪於師帶徒這一教育方法。


這些師傅和徒弟,能使中醫學術接續下來而沒有絕傳斷代,並能在一定領域裡為群眾治病,也就很不容易了。


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強調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因而有必要對師帶徒進行一番認真的研究,使這種方法不斷完善,使它為培養中醫人才服務。


如果每個省能帶500名徒弟,就等於辦了一所很像樣的中醫學院。


這樣,既為國家培養了人才,又節省了大量經費。


現代中醫教育也應當從「師帶徒」中找到它應當汲取的養分,用以完善中醫教育(特別是臨床教育)。


如果能夠在學完基礎課之後,甚至在學基礎課的同時就有計劃地以師帶徒的形式提早在臨床上實踐,或許能大大提高現在的中醫教學品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6: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從今天的現實來看,當然發展學院教育是主流,是方向。


但從我國國情看,從中醫學術特點看,也應給「師帶徒」一定地位。


如果把那真正具有較高水準的徒弟先集中一個時期,學好基礎,再分別用較長時間由較高水準的師傅來帶,是可以培養出不低於中醫學院水準的醫生的。


師傳徒受,再加上全國中醫自學考試來把關,這難道不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嗎?


過去在社會輿論中,對「師帶徒」的種種說法多是不公正的。


為了中醫事業現在和將來發展的需要,必須為徒弟正名。


要廣泛宣傳,糾正過去那種帶有偏見的看法,要從道理上講清,要從實踐上論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6: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現在我們的中醫隊伍裡,有相當多的人是徒弟出身,他們是戰鬥在第一線上的生力軍。


然而他們卻在為職稱、晉級而苦惱、奔波,這該是多麼大的耗費?


為徒弟正了名,就可以大大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


我們的許多老一代中醫專家也都是徒弟出身,為徒弟正了名,他們也會揚眉吐氣,也解開了他們心上的一個疙瘩。


對這些事,他們自己不好開口,但他們何嘗不時時為此心煩?


現在還有一大批中醫學徒在學習,有些省份承認了他們的學歷,多數省份還是不想解決,為徒弟正了名,這些問題也就好處理了。


為徒弟正名,是在完善中醫政策中應當重點解決的問題。


希望全國的中醫同道,特別是擔任中醫領導工作的同志們,對此重視起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6: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關於把中醫學術全面地向世界傳播的設想應當把中醫學術向全世界全面地進行傳播,使它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與西醫並存於世界,讓中、西兩種醫學同時為人類健康服務。


中醫學術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為我國人民的生存繁衍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也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中醫理論自成體系,反映了其本身客觀的科學規律,幾千年的實踐證明了它的療效是確切的,因而它存在的基礎是牢固的。


在「藥害」氾濫的今天,更日益顯示出它的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當前歐美在大力提倡「天然醫」,而中醫學方法則是他們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中醫學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國外已有許多團體在從事中醫(包括針灸)的傳播和研究。


在日本更有一些學者聲稱要憑藉他們的技術和某些傳統的優勢,想在中醫學術上取我們的地位而代之,這一點我們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6: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中醫理論的先進性和正確性,中醫治療的無害性和有效性。


可以說,中醫學是我國在醫學方面的一大優勢,我們應當集中力量發展這一優勢。


中醫學既然可以獨立地存在於中國,為什麼不可以同樣的存在於全世界?


因為它不僅在中國實用,在外國也同樣實用。


不僅中國人民需要它,世界人民也同樣需要它。


我們不能僅僅用中醫學的一方一法去充實現代醫學,而應全面傳播中醫學,使之與西醫在世界上並駕齊驅,否則將是戰略上的失策。


從已經得到的國外資訊來看,我們不去做,歐洲人、日本人也要去這樣做,在這個問題上必須主動進擊,以快為好,不乾和慢了都是要被動的。


我們已經把「開放」作為國策,在科學技術上的廣泛交流是關係到四化成敗的大舉。


在開放中,引進固然是必要,但不應該是單純引進,也應組織輸出,有來有往的學術交流遠比單一向國外學習更為重要。


我在年的中醫論證會上,提出了中醫應當成為另一種世界醫學的觀點,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已經是人心所向,勢在必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8:56: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文革」之後,我國組織召開了兩次大型的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針灸已經進入全世界,按摩、氣功也接踵而起,以這些非藥物治療為先導,我國的中醫理論體系已經開始輸出國外。


但內、外、婦、兒科則需要有中藥作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因此以上各科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中藥就等於沒有中醫,而我國的中藥劑型至今仍然是2000前年所使用的飲片占主導地位,這種劑型不改革,中藥材大量出口就有困難,中藥出口的困難不能解決,內、外、婦、兒科也就難以打向國外。


我國現代的中藥研究多數還不能體現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中醫理論特色,現在風行國內外的那種搞天然植物藥的研究方法,從發展中醫的戰略眼光看顯然是不對路的。


因此如何組織力量進行以劑型改革為中心的符合中藥自身發展規律的研究就成了當務之急。


中國的植物,多可以入藥,非洲、美洲、歐洲的某些植物也應該和可能成為中藥,事實上我國有些中藥就是從國外引進的,因為它是按中醫理論進行研究,按中醫理論進行使用,也就成了中藥。


如果今天能有許許多多的「李時珍」,把世界各地的動、植、礦物都按中醫中藥的理論體系廣泛地收入新的「本草」之中,那我國的中醫理論體系和醫療技術在全世界的傳播就有了更為可靠的物質保證,其經濟效益之大,學術價值之高和對全世界人民保健事業的貢獻之巨都將是不可估量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21: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新醫學模式下的第四醫學———長壽保健醫學(一)什麼是第四醫學現代醫學可分為三類,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治療醫學為第二醫學,康復醫學為第三醫學。


這三者已經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他們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進步所給予的可能,我們認為第四醫學即長壽保健醫學的形成,已經有了必然之勢。


我們所說的長壽保健醫學是用系統工程學思想為指導,將中、西兩種醫學中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熔於一爐,充分發揮中醫藥學在預防、治療與康復方面的作用,利用現代醫學診斷、預測、監控方面的成就。


根據現代社會的特點與生活、工作、度假、旅遊以及人壽保險相結合,使預防、治療寓於生活之中,使康復寓於度假、旅遊之內,使防衰老起步於青春時期乃至於更早,使生命保險建立於科學研究基礎之上,從而使人類永葆遐齡,共臻壽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4:3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第四醫學是建築在新的醫學模式基礎之上醫學模式也是醫學的大框架,它反映醫學的總體特徵,影響到醫學的所有方面,一切醫學活動均在其範疇之中。


近代醫學就是在生物醫學模式中發展的。


這一模式統治了幾百年,把人看做是「生物」的人,從人的生物屬性來思考所有的健康和疾病問題,此模式的影響是深遠的,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它仍是醫學模式中的重要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已不滿足於「無病」狀態。


健康被看成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健康」這個概念已經更深化、更全面了。


疾病譜也隨著特異性很強的抗生素及疫苗等生物製劑的廣泛應用和環境的污染而發生了改變,傳染病已得到了根本控制,惡性腫瘤以及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與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和緊張狀態密切相關的所謂「文明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從對這些疾病的的鬥爭中,人們日益認識到單用生物模式來認識疾病,來指導醫事活動,已無法適應醫學的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4:4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977年GL恩格爾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一文中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20年來生物、心理、社會的新醫學模式已日益深入人心,已經代替了單因素的生物醫學模式。


無疑這是醫學科學的重大變革,它極大地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恩格爾所提出的三因素醫學模式,給醫事活動以寬鬆的環境,適宜的框架。


在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疾病採用的手段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平心而論,今天用三因素的醫學模式作為醫學的框架,顯然有其不足之處,這就是缺少「自然」因素。


我們所說的自然因素,泛指自在的非人為的因素,像日月星辰、氣候季節、地理環境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4: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這些因素與人體的生理病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早在我國古籍特別是中醫典籍中,就有豐富的記載和論述。


現代科學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的事實,並由此誕生了時間生物學、氣象醫學、物候醫學、航太醫學、醫學地理學等新學科。


而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中卻明顯地缺乏「自然」這一重要因素,因而也就無法說明「自然」與身心健康有著密切關係這一事實。


如果把醫學模式作為一個系統的話,那麼生物、心理、社會、自然四個因素就構成這個系統的子系統或要素。


這四個子系統或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醫學模式這個系統的總體特徵是由四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表現的。


忽略了自然因素這一子系統或要素就必然使醫學模式失去整體性,沒有自然因素的參與就很難完成子系統或要素的優化組合,就無法建立起完整地、全面地反映醫學發展規律的醫學模式,醫學科學的發展也就必然受其局限。


所以,建立起四因素的生物、心理、社會、自然的醫學模式是醫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是客觀的,也是必然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4: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正如生物、心理、社會三因素醫學模式的宣導者恩格爾在提出他的醫學模式時所說的那樣:「在科學中,當一個模式不能適宜解釋所有資料時,就要修改或摒棄這個模式。


我們提出四因素的醫學模式,就是對三因素醫學模式的修改或補充。


人要想健康長壽,離開「自然」這個因素是不行的。


當前「返朴歸真」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食用天然食品」、「服用天然藥物」已經成為時尚,長壽保健醫學的建立,是必須以生物、心理、社會、自然四因素的醫學模式的理論為基礎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5: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長壽保健醫學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學發展的可能而提出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新文化心態———生命價值論。


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機體「無病」的生存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1984年在其憲章中,就給健康下了定義:「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無缺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


人們越來越追求生命品質的提高,追求生命品質與生命價值的統一。


醫史學家彼得羅夫甚至指出:「未來醫學的主要對象將是健康人。


單靠治療醫學(第二醫學)是無法承擔這一重任的,同樣,預防醫學(第一醫學)和康復醫學(第三醫學)也難以承擔。


只有用系統工程學的方法將上述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三者的獨自功能,又產生三者獨立存在所不具備的,通過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達到的醫學根本目的即健康長壽的作用,正是基於此我們才提出長壽保健醫學第四醫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5:3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長期的醫學實踐提供了滿足長壽保健醫學需要的知識體系和物質基礎。


一方面數學、力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工程技術等學科日益廣泛地滲入生物學領域。


生物學實驗手段不斷現代化,人工改造生命體系趨於工程化,以至於DNA的轉移、重組成為現實。


另一方面,中醫學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預防、治療、康復、長壽的思想和整體的醫學觀點。


幾千年的醫療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治療手段,隨著世界範圍不斷升溫的「中醫熱」,中醫藥學正以它悠久的歷史,卓越的療效,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和具有現代的科學研究的姿態走向全世界。


而現代化「綜合哲學」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的誕生,為我們對以往的知識體系和物質基礎及各種醫學進行綜合提供了方法論手段,從而使第四醫學長壽保健醫學的誕生成為可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5:4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中醫學在長壽保健醫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醫學在長壽保健醫學體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中醫學有其模式的先進性。


中醫學從產生之日起到發展過程中,始終把人置於宇宙之內的環境中,不僅僅把人當做具有心理活動的生物的人,而且作為社會的人、自然的人,置人於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中,結合環境變化諸因素,考察分析其生理機能、病理變化,探索預防、治療、康復的辦法。


尤其是中醫學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十分豐富,體現在其整個醫學體系之中。


中醫學模式是包含有生物、心理、社會、自然四因素的醫學模式,較70年代末期恩格爾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更全面,更符合醫學的本來面目。


現代醫學在新技術革命中所追求的目標,正是中醫學所擁有的優勢,即中醫理論的系統、整體、辯證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更適合於生命運動的形式。


中醫藥理論是系統思想和方法應用於醫學的傑出範例,在它指導下,醫學實踐取得了光輝成就,使整個東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醫學在幾千年的醫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有效的醫學手段,針灸、中藥、導引、氣功、太極拳、按摩、食療、藥浴等不勝枚舉,而其內涵正逐漸被現代科學技術所揭示。


例如:時間藥物學的科學性,旦慧、晝安、夕佳、夜甚的重症變化規律等,這必將使中醫傳統的醫學手段在人類的健康長壽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路紹祖編) 堅持推陳出新的疑難病專家張絢邦 周銘心張曉天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5:53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張絢邦,浙江桐鄉人,1936年生。


1962年上海中醫學院畢業,同年赴新疆工作迄今。


現任新疆中醫學院院長、教授;


俄羅斯聖彼德堡巴甫洛夫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福建中醫學院名譽教授;


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


澳門中醫藥研究學院名譽院長、終身教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常委,新疆科協常委,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專家顧問。


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等。


因其學術精深,醫技精湛,被確定為首批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本文主要介紹張氏在學術上弘揚《傷寒論》辨證論治原理,提出了仲景傷寒學說的三個來源、兩個組成部分和一個核心理論問題的獨到見解,對調補先後天、心病治胃、肺燥脾濕、四診詳略取捨等的理論精華。


臨證特色著重反映他對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病、肝膽疾病等的診治經驗。


所列醫案及六首經驗方與學術經驗相互呼應,體現其理論聯繫實際的風格。


總之,縱觀全文,學驗俱豐,文筆流暢。


更寶貴的是全文真實地反映了一位科技工作者,長期為建設邊疆,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赤子之心,讀後定會受益匪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唐?司空圖《詩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9:36:03 | 只看該作者

張絢邦


男,浙江桐鄉市人,生於1936年。


1956年畢業於嘉興醫校。


1962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同年到新疆工作。


現任新疆中醫學院院長、中醫內科學教授、主任醫師。


張氏自業醫迄今,勤學不輟,廣采博取,並注意臨證,實踐創新,求業精進,經驗積累宏富,1991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


張氏1959年在校時曾抽調上海中醫學院充任師資,有幸先後跟隨近代名醫張伯臾、程門雪和劉鶴一學習和臨證,繼承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流派經驗。


師法既高,則入門自捷,根基自堅,為其後馳騁醫林創造了良好條件。


張氏廣聞博覽,精學勤思,持之以恆,自強不息。


每侍診於伯臾、門雪、鶴一老前輩身側,以尊師敬業、鍥而不捨的精神,頗得三老賞識。


是以導讀研習之外,每診必悉心示教,指引津迷,點撥機要,而張氏亦虛心就教,從此學識大進,漸入醫中堂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14: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