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以仲景治學之法研習醫理】
以葉天士業醫之志師法各家,在學術上多有建樹,在臨證中享譽漸隆。
他提出的調補先後天、心病治腎、肺燥脾濕、四診詳略取捨、辨證主次逆從、處方結構技藝等理論見解,得到國內外同道的很高評價。
其診療技術更受到中外各族經治病員的一致好評。
他在臨床中既注重運用傳統理法,也注意參考現代醫學診斷技術,既講求辨證功夫,也權衡論治策略;
既總結自己的臨床得失,也借鑒同道的經驗心得。
所以,其理法也廣,其弋獲也眾。
正由於他始終以傳統理法為宗旨,故雖博采而不亂,廣取而不雜,臨證成竹在胸,能於紛繁病證中識得真候,把握機宜,出奇制勝。
舉其臨證所長,大致以內科疑難雜症為多。
在對腦血管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精神分裂症、早老性癡呆、肝膽疾患、重症肌無力、紅斑性狼瘡和奇難雜病的診治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自創了不少有效處方。
在對一些疑難疾病的診治中,他推陳出新,根據臨證特點,巧妙運用古籍理法經驗,確立病名,認准主證,開具方藥,常可收到理想療效。
尤須提出的是張氏特重方藥運用。
他曾撰寫《中醫處方的風格和美學問題》的論文,提出中醫處方,不但是一張載錄方藥名稱的字據,同時也代表著醫師的醫學風格、流派和學術思想,並且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內涵,是形成醫學流派,推進學術發展的重要資料。
他的方藥運用特點,大致可歸結為以下幾點:在組方技藝上,講求攻守得宜、從舍迎讓、進退避就、疏密佈置等方法。
在師承古法方面崇尚方取仲景、藥尚天士,而變通其法;
在處理病證關係上強調病證兼顧用藥,以特徵證為主;
在方制配伍上常訂定制於病證,以「預製」基方與「組裝」變方合和而成;
在用藥量上講究權衡於裁適,跌宕於輕靈;
在補瀉運用方面,在前賢理論基礎上提出別解,辟常藥以新用,等等。
由於張氏的理論建樹和臨證卓識,在新疆乃至國內和周邊國家,享有較高聲譽,連續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專家,曾先後被邀聘為俄羅斯聖彼德堡巴甫洛夫醫科大學客座教授、哈薩克斯坦心臟病學會名譽委員、福建中醫學院名譽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澳門中醫藥研究學院名譽院長、終身教授。
曾兼任《新疆中醫藥》主編、《中國中醫藥學報》、《中醫雜誌》特約編委、《仲景學說現代研究》編委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