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二)外燥治肺,內燥治腎,均宜啟脾論邵新甫論內外燥云:外燥「始必傷人上焦氣分,其法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
「內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其法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之類是也」。
此外燥治肺,內燥治腎所本。
又云:「氣分失治,則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則禍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噫膈之萌,總由此致。
大凡津液結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
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滋填;
在表佐風藥而成功,在腑以緩通為要務。
此外燥內燥之變證治法。
張氏治內外燥尚用此理並有發明。
嘗謂:外燥治肺,不運脾則難於成功;
內燥治腎,不啟脾不能弋獲。
蓋西北之燥,無不及脾,無不夾濕也。
不惟如此,張氏於臨證極善變通,使內外燥理論與當前臨床新見問題相結合,使燥證理法的運用範圍更加拓寬。
如將治燥用於各類癌腫病人之放療或化療之後,取得顯著效果。
治昂某某,男,57歲,右側肺癌,經放、化治療後,呼吸氣粗,腰膝酸軟,四肢困乏,納呆,苔薄膩,中有裂紋,痰瘀內侵,當榮運三焦。
疏方:桑葉9克,桑白皮、北沙參、太子參各12克,生苡仁30克、百合12克、生地12克、知母9克、海蛤殼12克、蒲公英15克、茯苓10克、蘆根15克、生牡蠣30克。
7劑後,喘息平,肢體困乏大減,食有增加,氣力漸增,幾近常人,惟略覺腰背酸軟。
按:放射治療對人幾近乎外燥侵傷,化療則同乎內燥耗灼,其傷損氣陰甚重,張氏借燥證治法調理放、化療後綜合徵,頗具臨床意義。
本案用榮運三焦法有獲,於理法切當。
方用桑葉、桑白皮、沙參、貝母、知母、蘆根治燥乾肺,達上焦氣分;
苡仁、太子參、茯苓健脾化濕,斡旋於中焦;
生地、生牡蠣、山萸肉、川斷益腎養陰、滋榮下焦,因有脾濕阻滯,故不用血肉滋膩之品。
體現了外燥治肺,內燥治腎,均宜啟脾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