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9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5: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李杲製方用藥述評就方劑學的製方而言,李杲在歷代醫家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他是一位學術經驗極為豐富的名醫,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李杲不滿足於前人的理論經驗,專心致志、刻苦地學習;


同時他善於學習,敢於面對現實,解決實際矛盾,因而在治法和方劑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5:5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製方的思想淵源:李杲的老師張元素曾提出「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見《金史?張元素傳》)的學術觀點。


也就是說隨著歷史的演變,生活環境和病證的變化,以及藥物品種的不斷增加,我們不能把現實所遇到的病證都用古方法治療,治病的方藥應根據具體證情有所變化與發展。


李杲對老師的這個具有進步思想的見解甚表贊同,並在臨床工作中加深體會。


他本人在治法上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不循故常」,即敢於突破,勇於創新。


這種思想和他的老師是一脈相承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製方的特色:從製方的角度看,李杲創制的新方,切合病機,注重實效,方劑配伍嚴密,標本主次分明;


並善於結合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等性能以糾正病氣之偏;


論病、立方、用藥熨貼周到,靈變而有巧思。


由於李杲強調脾胃和多種病證發病的關係,在治療上擅長「補土」,對一些表面上不屬於脾胃的疾病,重視扶正祛邪、調整脾胃的功能,這是他製方結合流派的一大特點。


李杲所創制的方劑,藥用量一般較輕,藥味一般較多,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條理井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由於他在立方遣藥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其方劑組織法度森嚴,不論大小,均能切中病情,若合符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用藥淺析:明代醫學家王綸讚頌李杲製方用藥「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見《明醫雜著》)。


這是對李杲善於用藥的高度評價,後世醫家也大多有類似的看法。


眾所周知,藥味眾多,組織龐大的方劑,不是從李杲開始的。


前面提到的《千金要方》有相當一部分組織龐大的方劑,但實際情況這些方劑的流傳並不廣。


之所以不廣,主要原因是缺乏實效。


為什麼缺乏實效?


這牽涉到製方的問題。


舉例而言,《千金要方》卷四有一「桂心酒」方,共24味,主治「月經不通,結成癥瘕」。


方內有牡蒙、黃芩、亂髮灰、灶突墨、庵艸閭子、虎杖根等。


這些藥合於一起,在性味、作用、配伍、主治等方面顯得駁雜不純,故雖載於《千金要方》這樣的名著,後世方書罕見有引用者。


所以一個方劑能否流傳久遠,最關鍵的是要經得起臨床實踐的檢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那麼製方究竟是藥味多一些好,還是少一些好呢?


這要根據病證的實際情況。


但有一個總的要求,方劑中藥物的主治、輔治等功能應當是明確而切合病情。


有的處方,方劑組織較大而藥物配伍不當、或選藥主治不明,就會嚴重影響療效。


故唐初許胤宗對此曾有一段精闢的論述,他指出:「夫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療疾,不亦疏乎!


(見《舊唐書》卷191)這對一些胡亂開大方的醫生是當頭棒喝。


正因為如此,方劑組織龐大而駁雜,藥物主治不明,是製方時應力求避免的。


已故名醫蒲輔周認為:「立法貴嚴,製方要講究配伍,藥物有主輔之分,要體現抓主要矛盾,選方要准。


對於處方,蒲氏提出「用藥要純,最忌復雜,一方亂投一二味不相干之藥,即難見功」(均見《蒲輔周醫療經驗》),實為經驗之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李杲在用藥方面,十分強調「氣味」。


他認為:「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


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厚者為陽中之陽;


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厚者為陰中之陰;


辛甘淡中熱者,為陽中之陽;


辛甘淡中寒者,為陽中之陰;


酸苦鹹之寒者,為陰中之陰;


酸苦鹹之熱者,為陰中之陽。


夫辛甘淡酸苦鹹,乃味之陰陽……;


溫涼寒熱,乃氣之陰陽……。


氣味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


一物之內,氣味兼備;


一藥之中,理性具焉。


主對治療,由是而出。


(《脾胃論?君臣佐使論》)可見李杲對藥物的氣味陰陽有相當深刻的研究,而這種學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他老師張元素的影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從著述中進一步探討李杲製方用藥:李杲在方劑學方面的貢獻,主要反映於他所撰的《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和《蘭室秘藏》三種著作中。


《內外傷辨惑論》有46方(列目僅45方,另有生脈散一方,見於「暑傷胃氣論」,未列目),《脾胃論》列62方,《蘭室秘藏》共載281方,在這三部著作中,除有少數方劑重復外,見於李杲所著臨床方書的方劑,約有320余首,其中絕大部分為李氏所自訂,而以治療脾胃病證為主的方劑占較大比重,創制其他病證的效方也很多。


這些方劑的制訂與運用,豐富了方劑學的具體內容,是對臨床醫學的一大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蘭室秘藏》是李杲收選方劑最多的一部名著,包括多種病證的證治。


在281方中,藥味超過15味的方劑有54首之多,但也沒有藥味過多的方劑,最多的是救苦化堅湯,共27味。


可見李杲製方的指導思想並不像後人所評述的那樣,即所謂「多多益善」。


他的一些代表性方劑,藥味並不太多,但配伍和主治相當合拍,療效是卓著的。


拿補中益氣湯(見《內外傷辨惑論》及《脾胃論》)來說,此方治脾胃內傷,中虛清陽下陷,並由此而產生的種種病證。


李杲制補中益氣湯,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頗能切合機宜。


因為脾有喜甘惡苦、喜溫惡寒、喜補惡攻、喜運惡滯、喜升惡降、喜燥惡濕的特性,而本方恰好是甘、溫、補、運、升、燥相結合的方劑,製方涵義頗深。


清?齊秉慧分析補中益氣湯,認為:「此方之奇妙,妙在用升麻、柴胡,雜於參、耆、歸、朮之中,以升提其至陽之氣,不使其下陷於陰分之間;


尤妙用陳皮、炙草二味於補中解紛,則補者不至呆補,而升者不至偏墜。


(見《齊有堂醫案》)這對後世製方配伍很有啟發。


又如飲食內傷脾胃,李杲根據不同的病因,傷於何物,治法有所區別。


他說:「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一法。


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


其用藥又當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


喻為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蘭室秘藏?飲食勞倦門》)並指出傷於寒物,可選用半夏、神麯、乾薑、三棱、廣朮、巴豆等;


傷於熱物,可選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蘖、黃連、大黃等;


有的還可以考慮用吐法。


又如治療便秘,當時有人選用《和劑局方》的一些方劑治療,患者服藥後獲得暫時通利,但瀉後復結。


李杲指出:「食傷太陰,腹滿而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製大黃通之;


風結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


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以郁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


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蘭室秘藏?大便結燥門》)可見李杲製方特別強調溯因辨證,其立方選藥,寓奇巧於尋常,為後世學者開無窮之悟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6: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在方劑學上的繼承與發揚:李杲的老師張元素是一位元師古而不泥於古、敢於突破創新的醫家。


所著《醫學啟源》,共61方;


約有20余方引自前人的著作(包括仲景方、《外台秘要》、《和劑局方》、《宣明論方》、《本事方》等),其餘為其自擬方。


李杲的著作只引用了張氏著作中少數方劑(其中《醫學啟源》的當歸潤燥湯、李杲《蘭室秘藏》將其改名為潤腸湯),絕大多數為李杲個人所創制。


須予說明的是,張元素的枳朮丸方,不見於張氏原著,由李杲《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予以錄存,李氏並根據自己的臨床體會,擬制了不少枳朮丸的加味方(如橘皮枳朮丸、半夏枳朮丸、曲蘖枳朮丸、木香乾薑枳朮丸等),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杲是一位善於繼承發揚的醫家。


須予指出的是,張元素的枳朮丸方,淵源於張仲景,早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就有枳朮湯。


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王貺《全生指迷方》卷三,亦載有枳朮湯,主治「心下盤旋,欲吐不吐,由飲癖停留不散。


方用「白朮四兩、枳實(麩炒)二兩,共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從用藥、藥用比例以及枳實的炮製法均與枳朮丸相同。


但同中有異的是,在配服方面,張元素「用荷葉裹燒飯為丸」,以升發胃氣,提高療效。


還值得一提的是,金以前雖已有大量方書刊行於世,然而在方劑應用方面,很少有詳細的加減法介紹,李杲強調隨病製方,善於掌握四時用藥加減,並對其自擬方如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救苦化堅湯等方,詳細列述加減用法,不僅便於人們掌握運用,對如何完整地介紹效方,也給後世樹立了堪以效法的榜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中醫藥學的繼承與創新 中醫藥學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繼承與弘揚,目前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現針對中醫藥學的繼承、弘揚和創新問題,淺述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中醫藥具有堅實的學術基礎,繼承與創新反映其發展的基本特色:我國傳統醫學源遠流長,早在戰國後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以及其後相繼編撰的《難經》、《神農本草經》和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醫著的刊行,為共同奠定中醫藥學較為系統、完整的學術臨床基礎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秦漢以後歷代的醫學發展,實際上也反映了醫學的不斷繼承、弘揚和創新。


如晉唐時期,先後湧現了脈學專著———《脈經》、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簡效診療專著———《肘後備急方》、疾病名候及病源專著———《諸病源候論》以及方治宏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書,體現了臨床診療學的飛速發展,也充分反映了學術繼承與創新的著述風貌。


至於臨床分科醫著則有產科———《經效產寶》、外科———《劉涓子鬼遺方》、骨傷科———《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等專著,為臨床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多有建樹。


宋金元迄於明清,又有內、婦、兒、外科以及眼科、喉科等多種專著和大量的方治、本草醫籍陸續刊行,加之另有多種疾病的專著問世,使臨床醫學的內涵益趨豐富。


而疾病的分科迄於元代已多達「十三科」,分科的明確,使之更切合於診療的現實需求。


至於有關中醫基礎理論的補充、發明和創立新說,臨床各科病證在立法、遣方等方面的充實、變化與創新,使若干疑難重病的治療水準有所提高或取得突破性進展。


今試以消渴病(內科雜病中多屬糖尿病)為例,在明以前,治療多用金匱腎氣丸作為主方,效驗不太理想。


明?張浩《仁術便覽》用玉泉丸、茯菟丸,龔信《古今醫鑒》用玉泉散;


清?張璐《張氏醫通》以六味地黃丸去地黃,加魚鰾膠、潼沙苑施治消渴,這些方治體現了治法上的某些變化。


而現代醫家治療糖尿病則以施今墨、祝諶予師生較負盛名。


其常用藥為:生黃耆、太子參、山藥、蒼朮、石斛、生熟地、天麥冬、知母、黃柏、枸杞子、五味子、元參、芡實、烏梅、肉桂等藥。


實際上是增液湯、生脈散合生耆、山藥、蒼朮、元參等藥的合方。


特點是脾腎兼顧,大法以育陰、清熱、生津、調中為主,方藥更切合消渴之病因、病機,體現其治法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變創、發明,這是從臨床方治的變化和創新中反映其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當前是中醫藥創新的最佳歷史時期:建國以來,中醫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特別是在創立組織機構方面,兼顧到科研、教學與臨床工作三個方面的需求。


50年代初,很多城市建立了中醫醫院,1955年由衛生部創辦中醫研究院,聘請全國各地名中醫進京工作,並於1956年起,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等全國20多個省、市開辦中醫學院和較多的中醫藥研究院,使中醫工作獲得蓬勃的發展。


全國絕大多數的省市和專區、縣均建立了中醫醫院。


很多西醫教學、研究機構也投入了相當一部分人力進行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教學及實驗研究。


凡此,體現了科研、教學、臨床的「多管道」和「全方位」,為繼承、弘揚、創新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數十年來,中醫藥學已在繼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繼承多以挖掘、整理、研究古今中醫藥文獻典籍和加強系統教學為主,並重視學習、繼承當前活躍於各條戰線,具有較高臨床、科研、教學水準眾多專家們的學術臨床經驗。


我們須認識到在「繼承中寓創新」的客觀現實,因為創新的基礎來源於豐富的醫療實踐與深入的理論探析、臨床觀察總結以及實驗研究等方面。


如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的研製成功,為惡性瘧疾提供了高效、速效的治法,已為國際醫學界所廣泛推崇。


但從臨床文獻加以剖析,此項創新淵源於中醫古籍。


青蒿以水漬、絞取汁飲服,治療瘧病,首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三。


而製成青蒿素則須以現代醫學科技手段、綜合研究予以完成。


這可算是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實例之一。


作為中醫藥的創新,目前正處於條件較為優越和成熟的時期。


一是政策的支持;


二是有機構、人員的配備;


三是研究方法上的不斷改善和提高。


而尤為重要的是「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精粹內涵給廣大中醫藥科研、臨床工作者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創新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要正確認識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從事中醫藥各項工作的同志,應加強歷史責任感,認真總結過去工作中的經驗、得失,並結合現狀以規劃未來的工作重點。


中國醫藥學從早期歷史的學術臨床奠基迄於今,進展最為顯著的還是臨床醫學,自從19世紀西方醫學廣泛傳入我國以後,對我國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生活於晚清的廣東南海朱沛文,他在兼學西洋的解剖、生理以後,曾撰《華洋臟象約纂》,供中西醫參照、比較,並提出中西醫「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朱氏反對盲目的「尊古」傾向,全書編出了新的學術風貌,後人將之列為「衷中參西派」。


清末民初張錫純是我國著名的臨床醫家,其所撰《醫學衷中參西錄》對於某些病證採用中西醫藥合治的方法,可謂是在療法上的創新。


而建國後的中西醫結合,在療法上的取長補短,增強治效,數十年來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其中「創新」的內涵已受到醫界的高度重視。


故加強中醫學術臨床和中西醫結合創新和研究的力度,至關重要。


醫學是不斷發展的,我歷來主張尊古而不泥古,提倡在深入挖掘祖國醫學精粹的基礎上,汲取多學科和現代科學知識進行學朮、臨床研究,並一貫遵循先師秦伯末先生關於「多讀書、多臨證」的教導,反對清代名醫黃元禦只重視《內經》、《難經》和仲景學說的觀點。


黃氏片面地認為:唯有唐?孫思邈不失「古聖之源」,他一概否定後世醫藥著作的學術臨床價值,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臨床醫學在唐以後迄於明清時期有很大的發展。


近現代,從朱沛文、唐容川等的「中西匯通」到目前的中西醫結合,這不只是認識上的提高和學朮、臨床方面的進一步充實、豐富與革新,也客觀地反映了當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條值得重視、具有中國醫學發展特色的管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我閱習、研究中醫臨床文獻40餘年,深感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


從事中醫藥工作的同志,必須珍視古今醫家的學術臨床,我在臨證中對此亦有較深的體會。


如主治腎炎,我過去曾總結、報導過治療經驗,50年代後期發表於《中醫雜誌》、《江蘇中醫》等刊物。


當時採用益腎健脾、利水扶元等治法(急性腎炎則參照「風水」治法予以變化),有較好的療效。


但近十餘年,我與同道交流治療心得,有些專家在此基礎上融入「通絡、活血」等治法,能提高療效,這也使我從中得到啟發。


又如50年代後期,有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大葉性肺炎而獲效。


60年代初,我曾在病房診治多例病毒性肺炎,結合病毒感染的特殊性,我採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施治,採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方」(方藥組成及其加減法,參見《名醫名方錄》第一集),其中的加味藥,最主要的就是板藍根,這是根據現代藥理的實驗研究予以酌定的,使其療效有較顯著的提高。


清初徐靈胎《蘭台軌範》載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


今後也應在各科疾病的診治方面,進一步加強主方、主藥的研究。


如此,在臨床醫學的創新方面,其成果將指日可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7: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中醫藥創新的基本方法:這個問題目前須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本人認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8: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必須深入挖掘、整理中醫藥寶庫中的精粹內涵。


特別是在確立研究課題(包括學朮、臨床、方藥、治法等)的情況下,系統、全面地進行文獻、資訊研究,並在「去粗取精,由博返約」和深入辨析方面多下功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8: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針對疑難重病(又當以西醫治療乏效的疾病為主)和常見多發病,從豐富的中醫典籍和當代名醫的證治經驗中覓取高效或速效的治法,使之在診療中獲得更多的突破與創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8: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加強用中西醫結合和多學科、現代科學手段進行中醫藥基礎和臨床、實驗研究,使中醫藥研究的科學性、實踐性和先進性,昭彰於世。


我國傳統醫學是世界傳統醫學中內容最為豐富的醫學科學,它將為我們的繼承與創新提供更多的機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8: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辨病論治與「通治方」(一)辨病論治從醫學發展的觀點分析,「辨病論治」當早於「辨證論治」,因為醫者對疾病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深入到一定階段,又希望能得到刪繁就簡的證治規律,從治療學的觀點,就是尋求更切合病證、便於在辨病論治中廣泛應用的「通治方」。


如《素問?腹中論》治療鼓脹用「雞矢醴」方,屬於辨病論治;


後世有將臌脹分為數種證型予以分別處治,重在辨證論治。


《內經》除臌脹病外,以生鐵落飲治狂病,四烏骨一茹丸治「血枯」病等,亦均具有辨病論治的特點。


早於《內經》成書年代的《五十二病方》,載述了「蠱者,燔『扁輻』(蝙蝠)以荊薪,即以食邪者」;


《內經》以後的《武威漢代醫簡》載有「治諸(即『癃』)……皆同()治之」。


按漢晉以前,癃、淋不分,此處「諸」係指諸種淋證,包括石淋、血淋、膏淋、泔淋等。


說明那時對於這些病證在診治方面貫穿了辨病論治的原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8 05:36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