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8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0: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眼科較早的專著有《銀海精微》(原題:「唐?孫思邈撰」)和元?倪維德《原機啟微》。


此二書的刊行、傳世,使眼科理論與臨床方治趨於系統、成熟。


其後,明?葆光道人《眼科龍目論》、傅仁宇《審視瑤函》、鄧苑《一草亭眼科全書》,清?吳謙《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黃庭鏡《目經大成》等書,亦有較大學術影響,成為眼科常用的參考書。


咽喉口齒病作為臨床小科,也有不少精品論著,如:《咽喉脈證通治》(作者佚名,刊年朱於考證)和清?張宗良《喉科指掌》、鄭梅澗《重樓玉鑰》,以及由燕山竇氏撰、朱翔宇所編輯之《喉症全科紫診集》等,均為喉科名著。


其中尤以《重樓玉鑰》更具代表性。


鄭氏作為喉科世醫,相傳迄今不衰。


此外,白喉、喉痧均有多種專書。


白喉如:清?李紀方《白喉全生集》、耐修子《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此書風行甚廣,刊本近百種)等。


喉痧有清?陳耕道《疫痧草》、張振《痧喉正義》等書,所選方治,多有良效,至於口齒科,明?薛己撰有《口齒類要》,書中對口齒病證的證治有精要的載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0: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8針灸、推拿: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醫書共有14種,其中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是戰國以前的作品,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部人體經脈學和有關灸療的專書。


前述醫經類之《靈樞經》有相當比重的針灸學術論述。


晉?皇甫謐將《素問》、《靈樞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此書原刻本已佚)三書有關針灸學內容予以分類合編,撰成《針灸甲乙經》,這是我國最早、內容趨於系統、完整的針灸學專著。


後世針灸著作又以明?徐鳳《徐氏針灸大全》、楊繼洲《針灸大成》,清?廖潤鴻《勉學堂針灸集成》等書較有代表性。


《針灸大成》對後世的學術臨床影響尤為廣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0: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有關經絡、孔穴專著,早期尚有隋唐時期楊上善《黃帝明堂經》(共13卷,今僅殘存1卷),實際影響較大的是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元?滑壽《十四經發揮》,清?陳惠疇《經脈圖考》等書。


此外,介紹針灸醫術的著作有:元?杜思敬《針灸節要》,宋?聞人耆年《備急灸法》、西方子《西子明堂灸經》以及有關太乙神針方面的著作等。


推拿、按摩,古代多用於小兒,其名著如:明?龔廷賢《小兒推拿秘旨》,清?熊應雄《推拿廣義》,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張振《厘正按摩要術》等書。


外治法專著則以清?吳師機《理瀹駢文》一書內容最為豐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0: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9養生、導引氣功:在古代養生著作中,宋?陳直撰、元?鄒鉉增補之《壽親養老新書》以內容博洽切於實用著稱於世。


他如元?丘處機《攝生消息論》、王圭《泰定養生主論》,明?高濂《遵生八箋》、胡文煥《壽養叢書》(包含《養生類纂》、《三元參贊延壽書》等16種養生學專著)、冷謙《修齡要旨》、李中梓《壽世青編》等。


導引氣功,也有較多的專著,如馬王堆漢墓醫書中有《導引圖》,繪有44幅多種運動姿勢的彩色人形圖,並附文字說明,屬於醫療和體育相結合的著作。


明清時期,有幼真先生《胎息經注》、尹真人《性命圭旨》、潘《衛生要術》等書。


另有原題達摩祖師《易筋經》,書中載述有關醫療體育、鍛煉身體的方法,並附圖解。


此書在醫療、體育界流傳頗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0: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0醫論、醫案、醫話醫論著作,較著名的有:宋?程迥《醫經正本書》,元?朱震亨《格致余論》、王履《醫經溯洄集》,明?韓矛心《韓氏醫通》,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辨》、唐大烈《吳醫匯講》等書。


醫案著作很多,其中大型的醫案類編有:明?江《名醫類案》,清?魏之《續名醫類案》、俞震《古今醫案按》等。


個人醫案著作較廣的有:明?汪機《石山醫案》、孫一奎《孫文垣醫案》,清?喻昌《寓意草》、尤怡《靜香樓醫案》、葉天士《臨證指南》、徐大椿《洄溪醫案》、柳寶詒《柳選四家醫案》等。


醫話著作亦頗多,其中以明?黃承昊《折肱漫錄》,清?計楠《客塵醫話》、王世雄《潛齋醫話》、陸以《冷廬醫話》尤為著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0: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1醫史:有關醫史著作,我國自宋代開始就有史料性編著,強杲所撰之《醫說》,資料堪稱博洽,頗具代表性。


屬於通史性質的著述則有: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鄭文焯《醫故》;


側重於傳記性的編著為宋?周守中《歷代名醫蒙求》,明?李濂《醫史》,清?陳夢雷《醫術名傳列傳》等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2綜合性醫著:這類醫書的數量較多,它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多方面的綜合內容,難以簡單地將之歸入上述十一類醫著中,在綜合性醫書範疇內,有的側重於醫學通論,如: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樓英《醫學綱目》、李《醫學入門》、張介賓《景岳全書》、李中梓《醫宗必讀》,清?羅美《古今名醫匯粹》、景日《嵩崖遵生書》等。


關於叢書合刻的則有:金?劉完素《劉河間醫學六書》、李杲等《東垣十書》,元?杜思敬《濟生拔粹》,明?薛己等《薛氏醫案二十四種》、《萬全萬密齋醫學全書》、孫一奎《赤水玄珠全集》、王肯堂《六科證治準繩》及《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李中梓《土材三書》,清?喻昌《喻氏醫書三種》、傅山《傅青主男女科》、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張璐《張氏醫書七種》、王琦《醫林指月》、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徐大椿《徐氏醫書八種》、沈金鼇《沈氏尊生書》、吳謙《醫宗金鑒》、章楠《醫門棒喝》、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陳念祖《南雅堂醫學全集》、陸懋修《世補齋醫書》、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周學海《周氏醫學叢書》等。


綜上所述,讀者可以從總體上瞭解中醫藥古籍的博大精深。


其所蘊藏無可比擬的瑰寶,必將煥發出更為璀璨奪目的光彩,為我國和世界各民族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對經典醫籍的研究中國醫藥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


祖國醫學文獻記載了幾千年來所積累的醫藥科學知識和醫療實踐,不僅數量大,種類多,並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代醫家對於疾病的認識、觀察、分析和治療,主要是通過中醫藥文獻的形式予以保存和傳播,據不完全統計,現存中醫藥文獻近8000種,其中以臨床醫學占絕大多數。


從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在西元前13世紀已有蠱(腹內寄生蟲病)、齲(蛀齒)等一些病症的記載,並有了按照體表部位對於病症初步分類的概念。


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保存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醫方和有關針灸、經脈的著作,這是最早形式的醫學文獻,據考證,從西周到戰國八百多年間,開始出現了專門醫藥文獻,但由於當時中國為大小諸候分別割據,政令互異,書不同文,書籍的抄錄和傳播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現存的中醫藥文獻,主要是從戰國時期開始,兩漢、三國以後,越來越多。


其中,《內經》(一名《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是十分重要的兩種,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內經》:《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古典醫學著作。


成書約在西元前3世紀前後。


這部著作並非出自一時一人的手筆,而是在長時期內由許多人參與編寫而成。


原書18卷,包括《素問》和《針經》(唐以後的傳本把《針經》改稱為《靈樞經》)各9卷。


《內經》在朴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以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為重點,兼述衛生保健、臨床病症、方藥、針灸等多方面內容,為祖國醫學的學術理論體系,奠定了廣泛的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陰陽學說,作為我國古代自發的唯物觀和朴素的辯證法思想,在《內經》中貫串於學術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病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陰陽學說從事物正反兩個方面的矛盾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互轉化來認識和觀察事物的變化發展,認為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和協調(所謂「陰平陽秘」),是維持正常生理活動必備的條件。


也就是說,如果失掉人體陰陽這種相對的平衡和協調,就會產生疾病。


拿發熱這個症狀來說,陽盛可以引起,陰虛也可以引起,病因、病理各不相同。


如何區別?


又須結合患者發熱的特點和其他臨床表現進行整體分析。


這種整體觀念在後世醫學又有所豐富和發展,是中醫診療和分析病證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


臟腑、經絡學說,是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中用以說明生理、病理的重要理論。


《內經》關於臟腑、經絡的論述,已經比較系統和全面。


《內經》介紹臟腑功能,有一段不平凡的記載,《素問?經脈別論》提到飲食經過胃和消化系統的吸收,其中水穀精微之氣,散之於肝;


精氣的濃濁部分,上至於心,由心臟輸送精氣滋養血脈,血脈中的水穀精氣,匯流於肺,所謂「肺朝百脈」;


由肺(通過心)再把精氣轉輸到全身,包括體表皮毛和體內臟腑等組織。


這是對人體體循環和肺循環概況的大致正確的論述。


《素問》還提出「心主身之血脈」和「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理論,表達了心臟和血脈的關係和血液迴圈的概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解剖方面,《靈樞?經水篇》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


說明在《內經》時代已有病理解剖的萌芽,並可從中看出,當時已經比較重視解剖中的客觀資料。


在《靈樞?腸胃篇》中,採取分段累計的方法,度量了從咽以下到直腸的整個消化道的長度,資料和近代解剖學統計基本一致。


診斷方面,早在西元前3世紀,扁鵲已開始運用切脈結合望診診斷疾病。


到了《內經》時代,又予以歸納總結,並有所補充和發展。


《內經》談切脈,除目前仍然沿用的兩手腕部的橈動脈外,還記載了頭面部的顳顬動脈和下肢的脛前動脈,作為人體體表三個切脈的部位。


至於望診,經驗更為豐富,內容逐步趨於完善。


書中特別強調在診病中切脈和望診的互相結合運用,以防止診斷中的片面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關於臨床病症,《內經》敍述了44類共311種病候。


包括各科多種常見病症,如傷寒,溫病,暑病,瘧疾,咳嗽,氣喘,泄瀉,痢疾,寄生蟲病,腎炎,黃疸型肝炎,糖尿病,流行性腮腺炎,多種胃腸病症,衄血、嘔血、便血、尿血等出血性病症,心絞痛,風濕性關節炎,神經衰弱,精神病,癲癇,麻風,疔毒,痔瘡,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頸淋巴結核,食管腫瘤以及一些婦科、五官科、口齒病症等。


書中對一些病症的病因、證候、治法等有不少生動的描述和卓越的見解。


如噎膈(包括食管腫瘤在內),有「飲食不下」、「食飲入而還出」這樣抓住主要證候特徵的描述。


對頸淋巴結核(書中稱為瘰癧、鼠瘺),認為「鼠瘺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靈樞?寒熱篇》),正確地指出了它和內臟結核的關係。


《內經》對於病症的分析,為後世深入研究病症,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臨床參考資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1: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治療方面,《內經》強調「治未病」這樣以防病為主的醫療思想。


所謂「治未病」,一是指未病前先採取預防措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用帶有啟發性的比喻闡明了這個問題,指出如果一個人的病亂已成,再吃藥治療,就好像是渴了才想起打一口井,那不晚了嗎?


一是指得病後防止疾病的傳變,認為作為一個有經驗的醫生,應該在疾病的早期就給予有效的治療,所謂「上工救其萌芽」(《素問?八正神明論》),就是這個意思。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內經》在治療學上明確表現了反對迷信的思想;


所謂「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五臟別論》),就是說凡是篤信鬼神的人,醫藥治病的道理,他們是聽不進去的,不用跟他們去打交道。


至於如何治病?


書中精闢地分析了「治病必求於本」的道理,以及臨床上如何掌握治本、治標的問題。


關於具體治療,《內經》運用了內服(包括藥物和飲食治療)、外治、針灸、按摩、導引等多種治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已有腹腔穿刺術治療腹水病症的詳細記錄。


方法是用排針刺入臍下三寸的關元穴部位,再用筒針套入引水外流。


腹水流到一定程度,把針拔出,緊束腹部以避免手術後因腹腔壓力驟變,引起心胸煩悶等症狀。


這種手術操作方法和術後處理,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家的聰明才智和醫學水準。


此外,《靈樞?癰疽篇》記載,當脫癰(相當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情不能控制時,採用手術截除的應急手術,以防止它向肢體上端蔓延發展。


由此可見,《內經》一書不僅具備辯證的、科學的防治觀點,並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際治療經驗,促進了後世醫學的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編寫的,書成於3世紀初,後人把本書分別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二書。


《傷寒雜病論》比較系統地總結了漢以前對傷寒(急性熱病)和雜病(以內科病症為主,也有一些其他科的病症)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豐富經驗。


作者張仲景在他的整個醫療活動中,提倡「精究方術」,反對用巫術治病。


他主張要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創用的效方),也就是他「自序」中所申明的「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正因為作者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重視繼承前人的醫學成就,比較全面地總結人民群眾的防治經驗,並通過他自己反復實踐驗證,予以歸納和總結,使本書成為在臨床醫學中具有廣泛影響的重要著作。


《傷寒雜病論》在醫學上的貢獻,主要是診斷中的辨證方法,以及切合病情的多種治法和方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診斷辨證方面,《傷寒雜病論》中運用四診(指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分析病情。


對於傷寒,把各種類型和不同的病程階段,區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大證候群,每一證候群用一組突出的臨床症狀作為辨證依據。


並且從具體病症的傳變過程中,辨識病理變化,掌握病候的實質,這就是「六經辨證」,除此之外,並已具備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辨證的雛形,這種辨證的思想原則和方法,有助於進一步分析病症的屬性,病位元的深淺,病情的不同表現,以及人體的抗病能力,使診治者由此對疾病獲得綱領性的認識。


這部書從臨床實際出發,結合古今醫學的成就,把《內經》以來的病因、臟腑經絡學說,同四診、八綱等辨證方法,加以有機地聯繫,並從傷寒和雜病各類病症中,總結出多種治療大法。


後人把它歸納為「八法」,就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它的治療原則是: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於上用吐法,邪實於裡用下法,邪在半表半裡用和法,寒證用溫法,熱證用清法,虛證用補法,屬於積滯、腫塊一類病症用消法。


這些治療法則,概括性強,實用價值高,可以根據不同的病情,或單獨使用,或相互配合應用。


診療疾病或分析病症,講究理、法、方、藥(即有關辨證的理論、治療法則、處方和用藥)相契合。


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有關病症的論述,為中醫臨床的辨證施治奠定了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傷寒雜病論》共收選300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


有的醫家尊稱《傷寒雜病論》方為「眾方之祖」,或稱它為「經方」。


實踐證明,其中大部分方劑確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承氣湯、理中湯、四逆湯、腎氣丸、茵陳蒿湯、白頭翁湯、大黃牡丹皮湯等等。


這些著名效方,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考驗,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變化和發展的依據。


《傷寒雜病論》除大量內服方藥外,還介紹了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


例如用人工呼吸為主搶救自縊,書中記載要先把人抱下來,解去繩子,蓋被鋪墊保暖,一人用腳踏自縊者兩肩,用手挽住他的頭髮,不要放鬆,「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金匱要略?雜病方》)配合肉桂煎湯或粥湯餵食潤喉,觀察他能否食咽,如能就可以停止喂含,再向自縊者兩耳內吹氣。


這種綜合的搶救措施,具體、生動而又符合科學性。


全書論述治法簡要,並有實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綜上所述,充分運用各種診斷方法,對病人復雜的證候進行綜合分析,並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確定治療方法(這就是「辨證施治」),是從《傷寒雜病論》一書開始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的。


後世把它作為診療中必須遵循的一種辯證的思想方法,體現了祖國醫學獨特的和比較完整的醫療體系。


由於受到時代和認識上的限制,《內經》和《傷寒雜病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封建、唯心或牽強附會的論述,須予分析批判地對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我國醫藥學文獻,浩如煙海。


在《內經》以後、東漢三國以前,還有一些古典醫籍,其中的《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系統的藥物學專著)和《難經》(以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為主,也分析了一些病症和針法、穴位等)是現存的另外兩種名著。


這四部作品,都是年代久遠、有廣泛影響的古典醫籍。


晉唐以後,更湧現了大批醫藥文獻,包括醫學理論專著,有關生理、病理的著作,診斷學、本草學、針灸學,方書,各科臨床(其中還有某些特殊病種,如麻風、結核等)的專著,綜合性醫書,養生,護理,按摩,外治法,法醫,獸醫專著等,這些著作的刊行,為人類保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認真鑽研有關文獻,用現代科學方法發掘整理祖國醫學遺產,對於加強中西醫結合,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一定能發揮積極顯著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上病下治」與「下病上治」在《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裡曾首先提到「……病在上,治之下;


病在下,治之上……」說明對於疾病的處理,除了通常的治法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病情須要作異乎尋常的處理。


「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即屬於後一種情況,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這種治法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1 17:42: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何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上病下治」和「下病上治」,分內服與外用藥物兩大類。


從內服藥物而言,所謂「上病下治」,即上焦(有時指中焦)及偏於體表上部的一些病症採用調整中焦、下焦為主作為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而「下病上治」則為下焦(有時指中焦)或是偏於體表下部的一些病症,採用調整上焦或中焦為主作為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舉例來說,咳喘患者如果單從臨床證候的表面現象分析,它似乎是與上焦肺臟最有關聯,但是中醫認為有不少虛證咳喘,用普通降逆平喘治肺的方法每每乏效,而須用溫腎攝納等治下焦的方法處理,這就是「上病下治」法;


又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證候,但在臨床上有時採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而用開肺氣或補中氣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居然獲得顯著效果,這就是「下病上治」法。


外用藥物的「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主要是以施治部位和產生證候的病位相比較,如施治部位高於產生證候的病位,即稱「下病上治」法;


若施治的部位低於產生證候的病位,即為「上病下治」法。


如鼻衄採用大蒜搗敷足心的治法,就是外用藥物的「上病下治」法;


又如子宮脫垂用蓖麻仁搗碎敷於頭頂百會穴以升舉,即為外用藥物的「下病上治」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2:09 , Processed in 0.39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