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8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1:1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苦寒瀉火法:用於實火之證,多見於伏邪溫病發於氣分,病居少陽肝膽,證見身熱、口苦、溲赤、苔黃、脈數等。


此純屬裡熱實火,與辛寒清氣之適應證有外出之機不同。


故治必苦寒直折其勢,否則邪火肆虐,必致萬物俱焚,如葉氏主張用黃芩湯治療伏氣溫病即是一例。


病至此時,切忌使用甘寒滋膩,誤用則戀邪,使熱益盛而神益昏,甚則為閉為厥為痙等諸種變證。


然而,過用苦寒不僅敗傷胃氣,且可化燥傷陰。


故臨證應用本法,必須有的放矢,適可而止,切忌濫用無憚,反致津液燥傷,事與願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1: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急下存陰法:溫邪內結陽明之腑,劫灼津液,治必急下,釜底抽薪。


溫病攻下,要在撤熱存陰,並非單純為瀉實,當下則下,故有「溫病下不嫌早」之說。


吳瑭將溫病便閉分為熱結、液乾兩類。


並對陽明攻下分立三法:①熱結液乾之大實證,用大承氣湯瀉熱攻實;


②熱結液而不乾者,用調胃承氣攻逐熱結;


③液乾多而熱結少者,用增液湯(本條屬中期保養兼顧條下)。


且指出在應用下法時,必須注意兼證。


《溫病條辨?中焦篇十七條》云:「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其證有五」,並根據不同證候,配合扶正氣、肅肺氣、清小腸、開心竅、增津液等法則,使腑氣通,大便下,邪氣去而陰津不傷。


急下可以存陰,然誤下,妄下、過下又會耗損陰津,故吳氏於《溫病條辨》中諄諄叮囑,用心良苦。


如中焦篇17條云:「陽明溫病,下後兩、三日,下證復現,脈下甚沉,或沉而無力,只可與增液,不可與承氣。


33條云:「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可與益胃,增液輩,斷不可再用承氣也。


不後舌台未退盡……日淺者亦與增液輩,日深舌微乾者,屬下焦復脈法也。


勿輕與承氣,輕與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熱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明確而精闢地闡明了可下與不可下,增液與攻下之間接的辯證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1: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清心開竅法:溫邪逆傳心包,內陷營血,傷心體而亂心用,均可致靈竅閉塞,神昏譫語,痙厥瞀亂,甚則舌蹇肢厥。


急須清宮湯、牛黃三寶清心開竅為治。


此類方劑會萃各種靈異,均具芳香化濁、開竅醒神、保腎水、護心體、通心用、除邪穢、解熱結的作用,使閉固之邪熱溫毒而深在厥陰之分者,一鼓從內透出,共成撥亂反正之功。


然於實用時,也必須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方劑,不可一見閉厥,則三寶雜投。


吳鞠通指出:「大抵安宮牛黃丸最涼,紫雪丹次之,至寶又次之,主治略同,各有所長,臨用對證斟酌可也。


開竅法大都應用於病情危重階段,但開竅本身只是應急措施,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還須配合清營、涼血,清泄邪熱作根本治療。


另外,開竅法不可早用。


過早,未見閉厥,三寶不可輕投,否則,將會開門揖盜,引邪內陷。


開竅之法用後,竅閉開、神氣清輒停藥,以免芳香走竄之品耗氣傷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1: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6)清營涼血法:舉血可以賅營、營為血中之氣。


溫邪化火,陷入營血,而見煩躁、譫語、脈數、舌絳,當以清涼透泄的藥物清解營血中之熱邪。


熱入營血,證情錯綜,治法復雜,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透熱轉氣、涼血散血、氣營兩清三者。


溫邪初入營分,尚有外出轉氣之機,故當用清營湯使內陷營分之邪透達外出,轉入氣分,正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也。


邪熱陷入血分,迫血妄行而出現斑疹、吐衄、譫語如狂等證,治以涼血散血為法,犀角地黃湯為其代表方劑。


若夫氣分之邪未罷,營分之熱已熾,氣營兩燔,常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或化斑湯等氣營兩清。


大凡血藥都具有滋膩、沉降之性,用之不當,每致壅滯留邪,引邪內陷。


故病在氣分,絕對不可使用,邪初入營,也必須儘量透熱轉氣,使從氣分而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1: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7)平肝熄風法:壯熱不已,邪竄厥陰,熱極生風,而致神昏譫語,手足抽搐,角弓反張。


根據熱極生風,熱解則風自熄,木勁動風,鎮肝即可熄風的原則,常用羚羊鉤藤湯等涼肝熄風。


溫病動風有虛實兩端,此法適於熱極的實風,非虛風所宜。


陽明腑實,肺胃痰熱,亦每有動風之象,治法各有不同,必須明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2: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以扶正為重點的養陰生津溫病後期,邪去正衰,或病後陰津不復,此時,津傷陰耗已成為病理過程的主要矛盾,故用養陰生津法救陰津之已傷,以復人體之所固有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2: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甘寒生津法:功在滋養肺胃,以生津為目的,間接達到養陰退熱的作用。


適用於氣分熱邪漸解,肺胃津液受傷,而見身熱不實,口燥咽乾等證。


治用甘寒之品澤枯潤槁。


代表方劑有沙參麥門冬湯、益胃湯、五汁飲等。


《溫病條辨?下焦篇》35條:「病後肌膚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陰虛也,與益胃五汁輩。


然肺陰傷則有肺經見證,如乾咳無痰,氣促似喘,久為肺痿、肺癆等證。


胃陰傷則有舌紅少苔、咽乾口燥、便秘、不饑不食等證。


滋養肺胃雖經常相提並論,但臨證時也必詳加鑒別,分清主次。


溫病證見肺胃津傷,而舌上有苔,說明氣分之邪尚盛,此刻不可純用甘寒,以防其滯膩戀邪,貽誤病情。


此外,治溫雖宜寒涼清滋,但不可用之太過,葉天士云:「……法應清涼,然到十分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免傷胃氣。


溫病後期,胃津被傷,舌燥而乾,然應用清滋之品,越治越乾,屢進罔效,此氣不化液之類,若於大隊甘寒生津藥中稍佐砂、蔻等陽動之品以振奮氣機,使陽可化陰,氣得布津,則津液自復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2: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鹹寒滋陰法:溫病失治、誤治,病入下焦肝腎,陰血大傷,當此之時鹹寒救陰,實為當務之急,可謂「留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


葉天士說:「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


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鞠通立復脈法為熱邪劫陰之總司,可謂盡得葉氏之用心者。


養陰生津之法,皆適用於邪少正衰之候,如邪氣尚盛,用之便有留邪之弊。


陰津雖同類異名,然其間尚有區別,甘寒養胃津,鹹寒育腎陰的針對性也是有其嚴格區別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2:3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育陰潛陽法(滋水涵木):溫邪久羈下焦,吸灼真陰,肝腎陰竭,水不涵木,虛風內動,脈虛弱,神倦,時時欲脫,大有陰陽離決之虞。


吳鞠通說:「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亡也。


故以定風珠大隊濃濁填陰塞隙,滋水涵木,更以介屬潛鎮,攝納浮陽,使上下交合,陰得安其位,陽可立其基,庶可不致脫絕之變。


此邪氣已去八、九,真陰僅存一、二之治也。


3.祛邪扶正,「保」「養」兼顧溫病在其病程中,每多邪尚盛而正已傷之病機變化,此時祛邪礙正,扶正助邪,治必祛邪扶正保養兼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2:4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滋陰解表法:素體陰虛,伏邪內發,兼有新感,治用俞氏加減葳蕤湯,祛邪以保陰護津,助陰津以資汗源,達到發汗而不傷正,養陰而不滯邪之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2: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清氣生津法:邪熱傷氣,津液也虛,證見脈浮大而芤,汗大出而微喘,故於白虎湯辛寒清氣的同時,加人參益氣生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增液通下法:由於溫邪易於耗液,故溫病便秘除熱結之外,尚多熱灼液乾,無水行舟之病機。


故吳氏在《條辨》中釋增液湯時說:「溫病之大不便,不出熱結、液乾二者之外,其偏於陽邪熾盛,熱結之實證,則從承氣法矣;


其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則不可混施承氣,故以此法代之。


因此,溫病下法基本上遵循滋陰潤燥、增水行舟、寓攻於補的法則,從而達到瀉熱護陰,潤下通幽之目的。


例如,用以治療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之新加黃龍湯;


治療熱結液乾的增液承氣湯;


治療下後邪氣復結的護胃承氣湯、增液湯等,皆屬既可攻實,又中防虛的代表方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壯水瀉火法(瀉南補北):《條辨》下焦篇11條指出:「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並注云:「此證陰陽各自為道,不相交互……故以黃芩從黃連,外瀉壯火而內堅真陰;


以芍藥從阿膠,內護真陰而外捍亢陽……取一則以禦外侮,一柔以護內主之義。


本法不僅用於溫病,在內科雜病中常遇陰虛火旺,心中煩熱,不得臥寐者,用之多有捷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養陰搜邪法:邪氣深伏陰血之中,夜行陰分而熱,晝行陽分而涼,熱自陰來,不宜純用養陰,然陰虛有熱,又非苦燥所宜,故用青蒿鱉甲湯,先入後出,養陰搜邪,效多十全。


臨證用治小兒長期低熱,消化不良,癆瘵低熱,盜汗消瘦者亦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素問?至真要大論》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


《傷寒雜病論》也明確地體現了「保胃氣、存津液」的治療原則。


此皆為溫病治則發展之濫觴,歷代溫熱學家,師承《內經》《傷寒》,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逐步認識了溫病與狹義傷寒在病因、病機、傳變、預後等方面的差別,提出傷寒必須異治的原則。


吳鞠通說:「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


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鹹寒以救其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化燥傷陰是溫病的基本病理特徵,故治溫必須「始終以救陰津為主。


然而保津養陰之法的運用,還須謹守病機,依據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理論,脈證合參,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疒立口等方法,掌握邪正雙方的鬥爭形勢,因勢利導,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嚴循先後緩急之法,不致臨證惶張。


根據趙氏體會,溫病治療過程中,由於邪正雙方對比的形勢不同,以養陰保津為目的之治療法則,可分為三步運用:邪實正盛,則祛邪以護陰保津;


邪去正衰,則養陰生津;


邪未去而正已傷者,則保養同用,攻補兼施。


總以達到扶正不戀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條辨?下焦篇》17條云:「壯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風珠,復脈;


邪少虛多者,不得黃連阿膠湯;


陰虛欲痙者,不得用青蒿鱉甲湯。


堪稱掌握正邪進退,運籌帷幄,妙手取勝的典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葉天士說:「溫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示人泄陽分之熱以救陰,祛陰分之濕以通陽的治療總則。


溫病雖以傷陰為主,然亦有耗氣傷陽的一面,或素體陽虛,濕邪害人,或誤治而汗、下太過,損傷陽氣,導致陽虛氣脫之變,故治療也必須相應的採用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的治療方法。


此常中之變,不得不備一格。


是故吳鞠通說:「故本論中焦篇列益胃、增液、清燥等湯,下焦篇又列建中、半夏、桂枝數法,以為陽氣素虛,或誤傷寒涼藥之用,乃其變也。


五、論症狀鑒別診斷「症狀鑒別診斷」是運用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辨證方法,對「症狀」進行分析;


分析同一症狀不同「證候」中出現時的特點,以及同一證狀可能在哪些證候中出現。


「症狀鑒別」所討論的內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證候間的鑒別;


所涉及的問題,是主症相同,證候卻不相同的鑒別問題,並非討論不同證候間的鑒別,這是應當首先明確的。


例如,「舌麻」這一症狀,有「血虛舌麻」、「肝風舌麻」、「痰阻舌麻」等證候,同一舌麻症狀,但證候卻不相同,證候不同的道理是由於證候產生的病因病機不同;


假使進一步對證候加以研究,則還會發現,其臨床「兼症」亦有不同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3: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如:血虛舌麻的特點是舌淡而麻,兼症有面白萎黃、心悸氣短、脈細無力等;


肝風舌麻的特點是舌麻而強,兼症有語言不利,或有卒僕、脈弦而細數等;


痰阻舌麻的特點是舌麻而苔厚膩,兼症有頭眩、脈滑等。


臨床鑒別時,不同證候中出現的「兼症」,往往是鑒別的著眼點,否則主症相同的不同證候就無法進行鑒別。


因此,分析以該症狀為主症的病因病機時,一定要結合與主症同時存在的「兼症」,共同綜合進行考慮,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狀和病機。


因為沒有兼症的存在,也就無法認識主症,如同事物若與其周圍事物割斷了聯繫,就無法進行比較一樣,這就談不上鑒別。


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正是總結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證候中出現時的規律,揭示它產生的病因病機特點是從外部表像(兼證)示以要點,更方便於臨床醫生以掌握。


這種主症的相同的證候間的鑒別規律,就是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的鮮明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4: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鑒別診斷學」的要求,症狀之證候間的鑒別,只從主症、兼症、病因、病機等方面討論,已經達到了寫作目的,但考慮到中醫基礎學科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的特點,為了更切合臨床醫生的實際工作需要,也附帶地簡略討論了不同證候的治則和選方用藥,並將立法、處方,從鑒別的角度一併加以敍述,這種寫作體例,從形式上看,最容易使人誤解為「對症治療」;


可是由於書中始終貫穿「辨證」,討論的問題,始終是同一主症在不同證候中的鑒別,因此,「對症治療」的誤解也就不會發生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4: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辨證,首先要具有對症狀進行分析的能力,不具備這種能力,進行辨證是難以想像的。


可以說,訓練醫生對症狀鑒別分析的能力,是打好「辨證」的基本功之一。


症狀鑒別診斷的萌芽,遠非始自今日。


例如,元代中醫名著《丹溪手鏡》中就綜合了大量的症狀鑒別診斷內容,它在所述的「自汗」一症中,有「風邪乾衛」、「暑邪乾衛」、「濕邪乾衛」、「風濕自汗」、「寒漸入裡,傳而為熱自汗」、「漏不止惡風自汗」、「陽明發熱自汗」、「柔痙自汗」、「霍亂自汗」、「少陰病自汗」等的證候分辨,同時還列出自汗的「不治症」等,可謂鑒別詳備,但從今天來看它,還不夠系統和全面。


《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是中醫鑒別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總結前人的學術成果,結合今之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寫成的。


它既是繼承了先人的寶貴經驗,又是發揚前人的學術成果,對提高臨床醫生的症狀鑒別分析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中醫鑒別診斷學,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門承前啟後、介於基礎和臨床之間的中間學科。


它由三個部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6:48 , Processed in 0.26562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