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7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5:5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別錄》載雞內金「主……遺溺」,張錫純謂「善化有形瘀積」,臨床應用確有軟堅化積和固澀止遺之功,余常用雞內金配合清熱利濕藥物治療膽囊結石和泌尿道結石症;


又用雞內金與溫腎縮尿的縮泉飲配合,用於治療遺尿證,臨床均取得滿意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0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常用蟬退、僵蠶、白花蛇等治療經久不愈的皮膚搔癢症,多配白蘚皮、地膚子、徐長卿、苦參片、白蒺藜等治療而獲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0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痹證日久,關節僵硬變形,屈伸不利反復疼痛者,可運用蟲類藥物搜風通絡,地龍、蜈蚣、全蠍、僵蠶、白花蛇和烏梢蛇為臨床常用藥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1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治療中風後遺症,口眼斜或肢體震顫、麻痹之證,常用全蠍、蜈蚣、僵蠶、蟬蛻、地龍等蟲類藥物配合活血祛瘀、化痰通絡的丹參、赤芍、川芎、歸尾、桃仁、紅花、白附子等治療。


治面癱還常配合用鱔魚血塗患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6、具有補腎助陽、溫通督脈良效的鹿角霜,配合桂枝、附子、羌活、獨活、寄生、續斷、杜仲等藥,治療腰脊冷痛,四肢乏力之證。


近年來曾治療數例,獲效滿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應重視藥物歸經有些藥物對某經和某些臟腑確有特殊的療效,在臨床選方用藥時,如能結合藥物的歸經,則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如清代徐大椿所云:「歸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謂嚮導之師。


辨證用藥與歸經藥物選用有機結合,可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例如治頭痛證,太陽經頭痛多加羌活,陽明經頭痛多用白芷,厥陰頭痛多用藁本、川芎,少陽經頭痛多用柴胡。


又如在治療風寒濕痹中根據疼痛部位的不同而用藥:項背痛加羌活、葛根;


腰脊痛加狗脊、寄生、續斷、杜仲;


手臂痛加桂枝、桑枝;


下肢酸痛加牛膝、木瓜等,效果很好。


例如運用清熱藥時,根據其歸經不同選用石膏、黃芩清肺熱;


龍膽草瀉肝火;


黃連、石膏清胃火;


黃連、木通、竹葉清心火;


知母、黃柏瀉腎火;


山梔瀉三焦之火等,在辨證選方時酌情配用,可提高療效。


同種性味的藥物由於歸經不同,其作用亦異。


例如性味辛溫的藥物就具有解表、行氣、活血、開竅、溫裏的多種功能,如紫蘇歸肺經,能發散風寒,可治風寒感冒、咳嗽胸悶;


細辛歸肺腎經,其性走竄,有較好的祛風散寒、溫肺化飲、止痛通竅作用,常用於外感風寒和頭痛、牙痛、痹痛;


木香歸脾胃經,功能行氣止痛,用於治脘腹脹痛;


台烏藥入肺脾腎經,辛開溫散,善於疏通氣機,能順氣暢中、散寒止痛,常用於寒鬱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寒疝腹痛和腎陽不足所致的小便頻數;


青皮歸肝經,能疏肝破氣,多用於脅肋或乳房脹痛的治療;


川芎歸肝經,有活血行氣之力,常用於血瘀氣滯多種病證的治療等等,說明了儘管以上均為辛溫的藥物,由於歸經不同,因而各自的功能、主治均有差別。


所以臨床用藥應熟悉藥物歸經,瞭解藥物對不同臟腑、經絡的選擇作用,治療才能有的放矢,力專用宏,療效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4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配合草藥單方民間的草藥驗方,是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臨床應用往往能獲特殊的療效。


使用單方草藥可以彌補主方的不足,與主方配合,常能收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在辨證施治的前提下,於主方中加一二味草藥,或另用草藥驗方配服,每取良效。


例如:小兒因肝熱而致夜寐欠安、吵鬧不寧,用具有清熱平肝作用的草藥小春花(即陰地厥)配合地龍乾、雙鉤藤等與冰糖燉服治療,獲效甚佳。


治風火頭痛,常用石橄欖(又名石仙桃)30克、雞蛋(或鴨蛋)一個(針刺幾十孔)同燉,蛋湯均服,效果很好。


石仙桃有斂陰降火、平肝熄風之功效,是臨床治頭痛、神經衰弱常配用之草藥。


曾治一例頭痛5年的患者,經服石橄欖3次後頭痛即止。


又如治氣癭,余多用刺莧菜每次60克(鮮)與瘦肉同燉,配合消瘰丸治療,近2年來曾用此法治療10余例氣癭病患,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草藥七葉蓮根有活血散瘀、祛風活絡之功,雞屎藤善於理氣祛瘀,土金針活血通絡,三藥配合其祛瘀通絡除痹作用顯著,余常用七葉蓮根40克,土金針、雞屎藤各30克同瘦肉燉服,配合主方治療反復發作的風寒濕痹痛,效果很好。


又常用紫茉莉根(白胭脂頭)30~60克同冰糖燉服,治赤白帶下。


治療咽喉腫痛,則常用清熱解毒的草藥魚腥草、車前草、鬼針草及甘草,配合宣肺利咽的桔梗治療,效果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6: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博學精思嚴謹篤志———記俞氏的治學態度和方法(一)通治文史根基扎實俞慎初教授一生通經識典,能詩善文,具有醫文史哲的淵博知識。


他不但是一位深諳醫理、醫術精湛的著名中醫學家,而且是一位享有盛名的醫史學專家,其在中國醫學史的研究、中醫各家學說的研究,以及對醫用古漢語知識的研究上均取得相當高深的造詣。


數十年來他在臨床醫療和醫史研究方面都成就卓著,兩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他一貫重視對古漢語及文史知識的學習,認為掌握一定的古文學知識,是學好中醫的前提,如沒有一定的古漢語及文史知識,就難以在中醫學術上取得較大成就,所以30年代他在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畢業後,又再次往上海誠明文學院學習,跟隨著名經學家蔣維喬,攻讀三年的國語文史專業知識,為今後醫學上的卓著成就,奠定堅實的基礎。


俞氏常指出,中醫學的精華和歷代醫家的豐富治驗,存在於浩瀚的醫學經典著作中。


這些經典醫書,去代久遠,文字古朴,詞義深奧,語法復雜,若無扎實的古文學基礎,就難以登堂入室,領會經旨,掌握其要。


因此要學好經典醫著,需要具備一定的古文學知識水準,要過好文字關,醫文並重,不斷提高文學素質,加深對經典醫書內容的理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俞氏精研古漢語文學,平時能詩善文,凡訓詁與音韻,各類古籍目錄學、古醫著版本及校勘等無不精通,對《說文解字》、《爾雅》、《廣韻》等運用自如。


六七十年代俞氏曾先後撰著《醫用古漢語基礎》、《內經語法研究》等書稿,系統論述了中醫古漢語知識和《內經》的語法特點,並在福建省衛生廳舉辦的中醫進修人員培訓班上專題講授醫用古漢語知識,對中醫人員學習經典醫著起了較大的指導作用。


80年代俞氏承擔了衛生部和福建省衛生廳的校勘重點古醫籍任務,主持校注明代醫學著作《李濂醫史》和清代醫家陳修園的著名醫學叢書《陳修園醫書十六種》。


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對這批古醫書進行全面整理和校訂,受到同行專家的好評,其中《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校注本1991年獲全國優秀醫史文獻及醫學工具書銀獎。


嗣後他又參加衛生部主持的對重點古醫籍《脈經》、《神農本草經》、《針灸大成》的校勘審定工作。


他經常勉勵後輩應學好古漢語知識,要練好基本功,要有計劃地研讀一些文史哲方面的著作,認為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是醫理與哲理的有機統一,是古代諸子百家學說精華的會集和昇華,要能夠在中醫學術上取得一定成就,若沒有扎實的古文知識基礎和鮮明的深邃的哲理是達不到的。


他多次指出,古漢語知識是整理和繼承祖國醫學遺產的先決條件,只有認真研究古文學知識,才能深刻領會醫學經典的精髓,從而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數十年來,俞氏在臨床醫療和科研的同時,又潛心致力於醫史學的研究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他不但撰著出版了被譽為「中國醫學史繼往開來之作」的著名醫史巨著《中國醫學簡史》和《中國藥學史綱》,而且精研歷代醫家名著,認真總結古代醫家的學術經驗和主要醫學成就,撰寫了大量研究古代名醫學術成就的論文。


例如早年就先後發表了《巢元方撰著〈諸病源候論〉》(1959)、《宋代名醫錢乙與陳自明》(1959)、《痘疹專家董汲與陳文中》(1959)、《王孟英對溫病學的貢獻》(1959)、《虛心學習民間草藥的趙學敏》(1959)、《葉天士吳鞠通是溫病學說的奠基者》(1959)、《李杲的辨證用藥》(1962)、《朱丹溪學說的基本觀點》(1962)等論文。


近10多年來俞氏又對孫思邈、劉完素、張景岳、王旭高、張錫純、冉雪峰、蒲輔周、程門雪等古今著名醫學家的學術觀點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並對福建省的陳修園、吳本、蘇頌、董奉、熊宗立、吳瑞甫等19位古代和近代名醫的醫療特色進行評述。


他在研究醫學史和古代醫家學說的過程中吸取了大量前賢醫家的經驗,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從而使自己的醫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凡作學問,若沒有深厚的基礎,就不可能獲得廣博的知識;


沒有堅實的中醫理論指導,則不能夠在中醫學術上獲得高深的造詣。


精通醫、文、史、哲知識,且融會於一體,這是俞氏數十年來在學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內在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勤讀精思持之以恆俞慎初教授讀書十分勤奮和刻苦。


平時他總是想方設法利用時間研讀典籍和醫著,不斷地積累新知。


日間在診務或教研工作之暇,便手不釋卷,抓緊學習;


晚間又在燈下夜讀,或專心著述,常常工作至深夜二三點鐘。


幾十年來,不論陰晴寒暑,從無間斷過。


他常以古人「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名言告誡後輩,指出學習無捷徑,勤奮是學醫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業成功之本。


凡是欲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首當刻苦學習,深研醫理,勤奮篤志,積累既久,熟則生巧,自有左右逢源之妙。


俞氏主張讀書要做到「五勤」,即腦勤、耳勤、目勤、手勤、足勤。


具體如:腦勤:學習醫學經典著作必須認真思考,深入領會,扎扎實實地把經典醫書的內容讀懂弄通,對經典中的重要句段,逐字逐行推究研討,力求深悟,反對囫圇吞棗和不求甚解。


勤動腦筋,善於思索,是掌握經旨的關鍵。


多年來他所讀之書,均能精思嫻妍,且又在全面領會的基礎上推出新意。


耳勤:學醫要多聽多問,耳朵要勤快,要善於向別人學習,多聽同仁們的各種學術見解。


他常說,學問學問,不但要勤學,而且要好問,要不恥下問,學習他人之長。


明代李時珍撰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其中不少資料是向山村農夫、樵夫、獵人和漁民等勞動群眾請教中獲得的。


俞氏經常以李時珍為例教育後人。


他平時著述,可謂是深思熟慮,結構嚴密,內容翔實,然而每完成初稿後,總是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


例如50年代完成的《中國醫學簡史》和以後完稿的《中國藥學史綱》、《中草藥作物學》、《藥膳集萃》等醫書,均多次徵詢醫界同道的意見,力求使其所著臻於完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目勤:就是要勤讀醫書,多看文獻,既要重視對歷代醫家名著的學習,而且在治史方面要重視考證,多作實地考察。


俞氏曾指出,歷代中醫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學醫者一定要做好選讀工作,重要的醫學著作要認真攻讀,悉心研討。


1992年3月份他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曾明確指出了中醫人員應學習的重要醫書,例如中醫經典著作《內》、《難》、《傷寒論》、《金匱要略》和《神農本草經》;


歷代醫家注釋經典的主要醫著,有明代張景岳的《類經》、李中梓的《內經知要》、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和《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清代高士宗的《黃帝素問集解》、張志聰的《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傷寒集注》,南宋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溫病學的重要著作有葉天士的《溫熱論》、吳瑭《溫病條辨》、王士雄的《溫熱經緯》、雷豐《時病論》、吳又可《瘟疫論》、戴天章《廣溫疫論》。


臨床醫學的主要醫書如劉完素的《河間六書》、張從正《儒門事親》、李杲《東垣十書》、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張景岳的《景岳全書》、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以及婦、兒、外的一些重要醫學著作,都是很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名著。


俞氏常指出,學醫就應多讀博覽,善於學習古代醫家之治驗,若不多讀古代醫著,就無法掌握中醫辨證施治大法,也難以領會祖國醫學之精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手勤:學醫一定要手勤,要善於積累資料,多做筆記。


讀書時一邊閱讀,一邊把重要內容和讀書心得記錄下來,這是理解經典醫書原文和積累資料的重要方法。


俞慎初教授歷來重視醫學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工作,凡醫家名著和醫刊雜誌上的重要內容,必順手載入筆記或抄錄成文摘卡片,有的剪取輯貼成冊,且分類收藏,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


他所搜集的資料卡片和筆記,盈筐累篋,不下數萬則。


俞氏常指出,積累資料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幫我們開闊眼界、活躍思路,有利於臨證診治水準的提高,而且是醫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


他在長期的醫史研究中,著意於各種史料的收集和積累,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財富。


他所採擷的資料上迄歷代的經史典籍和地方史志中的醫家人物和醫事活動,近及當今科技新成果、考古新發現,又旁涉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理化各科知識,凡可資參考,他從不漏棄。


俞氏又善於從積累的資料中分析研究、去粗取精,總結出規律,從而逐步昇華為寶貴的知識和卓著的見解。


由於俞氏知識廣博,資料豐富,他所撰著的醫書如《中國醫學簡史》、《中國藥學史綱》、《蟲類藥物臨床的應用》、《中草藥作物學》等,得到醫界同道的高度讚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足勤:就是要多作調查採訪工作和學術交流活動。


俞氏主張,治醫要多與同道聯繫,要走向社會和省內外醫學工作者,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共同切磋探討岐黃醫學的心得,取長補短,以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


多年來俞氏在繁忙診務和教研工作的同時,經常擠出時間參加省內外的學術會議。


例如80年代以來他曾先後參加了孫思邈、李時珍、張景岳、張錫純、陳修園、宋慈、徐靈胎等古代醫家的學術研討會、王叔和醫籍討論會以及神農本草經、脈經、針灸大成等古籍評注會,新安醫學學術討論會、馬王堆醫書討論會。


每次會議期間,他都無暇顧及各地風光,而是利用時間與參加會議的老中青醫界人士廣泛接觸,交流學術,研討醫理,並耐心地指導後輩,諄諄善誘,誨人不倦。


同時考察古醫家故里文物史跡,留心收集各種醫史資料,日程繁忙,收穫甚多。


俞氏治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持之以恆。


數十年來,他在研討岐黃醫術的道路上勤奮探索,孜孜以求,從無停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經受任何挫折,都沒法動搖他獻身中醫的決心。


在順利的環境和良好的條件下,他加倍地為振興中醫學術而努力工作;


在逆境中他既無所怨,也無他求,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著身體和經濟上的各種困難,潛心苦志,繼續探索和追求科學的真諦,在岐黃之道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艱難行走著。


在文革中被下放藥圃勞動時,他仍一如既往,繼續鑽研,拜老藥農為師,撰寫了《怎樣認識中草藥》、《中草藥栽培法》、《中草藥臨床應用》等書。


他常說,整理和發掘祖國醫學的豐富寶貴財富,如果沒有為之奮鬥一生的決心和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絕對做不到的。


見難而退,淺嘗輒止,終將一事無成。


俗語道:「事在人為」,要學而有成,貴在持之以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7: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嚴謹治學著意考證俞慎初教授一生治學嚴謹,主張實事求是,凡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指導。


他治醫深究病機,明達醫理,學術上的爭議,必求甚解。


如經典文獻,醫家學說,方藥組成,性味功效等,若存有疑義,則追根究底,反複查證,務求明辨。


他臨床診病,細緻認真,詳察體認,分辨精審,對一症一脈均不輕易放過。


處方用藥,必反復推敲,藥味增損也細心斟酌,力求絲絲入扣,從不粗疏草率。


他常告誡說,治醫的嚴謹,不僅是科學態度問題,而且是醫德醫風問題,醫生診病認真與否,關係到病人生命的安危。


這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值得學習和發揚。


俞氏治史方面的嚴謹也尤為突出,認為實事求是,是史學研究的重要原則,也是史書生命力之所在。


平時他在醫史研究中,從不滿足從書本上獲得的資料,而是著力於「史」的客觀真實情況的考證,注重史料的甄別辨偽和史跡的調查。


他十分推崇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主張。


近幾年來他不顧自己年已古稀的羸瘦的身體,利用外出參加學術會議機會,走訪京、滬、蘇、浙、贛、滇、桂、粵、鄂、陝、遼、湘、甘、魯、皖等地,爬山涉水,四處調查考證,核實資料,從長沙馬王堆、甘肅敦煌莫高窟、孫思邈藥王山,到泉州灣宋代古船遺跡,以及王叔和、李時珍、徐靈胎和閩籍醫家陳修園、宋慈、蘇頌的醫籍,他都親臨實地考察,認真採集資料,多次核對查證,分析比較,做到史實準確無誤。


俞氏在史料查證的同時,又重視對今人的採訪,從今人瞭解既往的歷史。


例如他在撰寫《中國醫學簡史》的「現代醫家」部分時,曾對這些醫家的後代學生,多次登門拜訪調查,或去函核實。


他又對所搜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反復修改,有的醫家傳記經10多次斟酌才定稿,以求得所載內容全面和真實。


他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深受後輩的敬佩。


正因為如此,俞氏的《中國醫學簡史》、《中國藥學史綱》等著作,充分體現了極高的史料價值。


近幾年來,他又撰寫了《王叔和的醫籍、官職及著作的探討》、《先秦記載藥物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考證》、《明代普及醫學的先驅———熊宗立的學術思想及著述考證》等多篇論文發表,體現其忠於史實、注重考證的科學態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8: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論調治肝膽、燮理臟腑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周身氣血的迴圈聯繫四肢百骸,五官九竅,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各臟腑組織器官通過經絡緊密聯繫,其中肝(膽)在人體臟腑組織中起協調作用。


肝膽不僅能調節人體血液運行和氣機升降,與人體氣血關係密切,而且跟其他臟腑存在著互相影響、互相制約關係。


肝膽的功能失常,不但引起本臟腑疾患,而且常能病及其他臟腑,如木氣太過,則會影響肺、脾,如肺受侮,則咳嗽氣急,所謂木火刑金;


脾受侮則胃痛嘔酸,所謂木鬱克土;


心營不足,則血不養肝;


腎陰不足,則水不涵木,以致肝陰不足,肝陽偏旺等等。


所以對內、婦科多種疾病,均可從調治肝膽入手,旨在使臟腑協調,諸恙平復。


余師從王旭高的治肝思想,在王氏治肝三十法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歸納了治肝膽十法,即疏肝理氣法、抑肝理脾法、清肝利膽法、疏肝利水法、疏肝通絡法、鎮肝熄風法、養陰柔肝法等。


同時在古人治肝名方基礎上加減化裁,創制了一些治療肝膽疾患之經驗方,臨床應用頗有效驗,茲介紹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8: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肝氣犯胃:若因肝氣鬱結、木失條達,常橫逆犯胃,而見胃脘脹痛,兩脅脹滿,噯氣,胸悶嘈雜,或納呆厭食,情志不舒,脈弦緩,舌苔薄白。


每用疏肝和胃的治法,以調肝理氣,和胃暢中,常用自擬的經驗方「理氣和胃湯」治療。


該方由柴胡、白芍、枳殼、川楝子、元胡索、台烏藥、砂仁、炙甘草等藥組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8: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肝鬱乘脾:脾氣素虛的患者,復因肝失疏泄,厥氣橫逆乘脾,導致脾失健運,出現脘腹痞滿、嘔逆噯氣、腸鳴腹痛泄瀉,每因精神刺激或情志不和時發作。


治以抑肝理脾法,運用痛瀉要方加減,常用藥物有:陳皮、白芍、白朮、防風、淮山藥、扁豆、川朴根、木香、黃連、野麻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8: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肝氣犯肺:若肝失條達、金不平木,常致厥氣上逆,木反侮金,出現肺失宣降之嗆咳氣促、咯痰不爽,且胸脅脹悶,情志不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常運用疏肝宣肺止咳法,以經驗方理氣止嗽散治之。


常用藥物有:柴胡、白芍、枳殼、百部、杏仁、浙貝母、陳皮、枇杷葉、蜜兜鈴、甘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8: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肝膽濕熱:肝膽濕蘊,日久化熱,濕熱交蒸,肝膽疏泄失常,出現脘脅脹痛,尤以右側脘脅部疼痛為劇,常伴有胸悶口苦、噯氣泛惡、溲赤便結,或兼見黃疸,或熱灼膽汁成石,脈弦數,舌紅苔黃膩。


常治以清肝膽法,運用經驗方利膽五金湯治療。


常用的藥物有: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金鈴子、川鬱金、玉米須、綿茵陳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3:59 , Processed in 0.07813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