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三)嚴謹治學著意考證俞慎初教授一生治學嚴謹,主張實事求是,凡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指導。
他治醫深究病機,明達醫理,學術上的爭議,必求甚解。
如經典文獻,醫家學說,方藥組成,性味功效等,若存有疑義,則追根究底,反複查證,務求明辨。
他臨床診病,細緻認真,詳察體認,分辨精審,對一症一脈均不輕易放過。
處方用藥,必反復推敲,藥味增損也細心斟酌,力求絲絲入扣,從不粗疏草率。
他常告誡說,治醫的嚴謹,不僅是科學態度問題,而且是醫德醫風問題,醫生診病認真與否,關係到病人生命的安危。
這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值得學習和發揚。
俞氏治史方面的嚴謹也尤為突出,認為實事求是,是史學研究的重要原則,也是史書生命力之所在。
平時他在醫史研究中,從不滿足從書本上獲得的資料,而是著力於「史」的客觀真實情況的考證,注重史料的甄別辨偽和史跡的調查。
他十分推崇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主張。
近幾年來他不顧自己年已古稀的羸瘦的身體,利用外出參加學術會議機會,走訪京、滬、蘇、浙、贛、滇、桂、粵、鄂、陝、遼、湘、甘、魯、皖等地,爬山涉水,四處調查考證,核實資料,從長沙馬王堆、甘肅敦煌莫高窟、孫思邈藥王山,到泉州灣宋代古船遺跡,以及王叔和、李時珍、徐靈胎和閩籍醫家陳修園、宋慈、蘇頌的醫籍,他都親臨實地考察,認真採集資料,多次核對查證,分析比較,做到史實準確無誤。
俞氏在史料查證的同時,又重視對今人的採訪,從今人瞭解既往的歷史。
例如他在撰寫《中國醫學簡史》的「現代醫家」部分時,曾對這些醫家的後代學生,多次登門拜訪調查,或去函核實。
他又對所搜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反復修改,有的醫家傳記經10多次斟酌才定稿,以求得所載內容全面和真實。
他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深受後輩的敬佩。
正因為如此,俞氏的《中國醫學簡史》、《中國藥學史綱》等著作,充分體現了極高的史料價值。
近幾年來,他又撰寫了《王叔和的醫籍、官職及著作的探討》、《先秦記載藥物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考證》、《明代普及醫學的先驅———熊宗立的學術思想及著述考證》等多篇論文發表,體現其忠於史實、注重考證的科學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