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6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6: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俞氏對仲景的《傷寒》、《金匱》推崇備至。


他在《中國醫學簡史》中就指出了仲景學說「確立了運用理法方藥和辨證施治的原則」,「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強調學習仲景學說主要應探討其辨證施治大法,掌握其基本法則和規律以指導臨床,辨證用藥要有理有法,理法方藥應嚴謹統一。


俞氏對經方的研究則匠心獨具,認為兩書所載的260多首方劑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是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是「眾方之宗、萬方之祖」,他用經方治療內科雜病,左右逢源、靈動活法。


例如《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是治療外寒內飲咳喘的著名方劑,俞氏常運用此方合三子養親湯(葶藶子易萊菔子)治療外感風寒、內停痰飲的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老年性肺氣腫等證。


俞氏又常以《傷寒論》中主治陽明濕熱發黃的茵陳蒿湯加減應用於肝膽疾患的治療,如用該方加車前草、玉米須、白毛藤治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去大黃加丹參、牡蠣、鱉甲、內金、三棱、莪朮等,治膽汁性或閘脈性肝硬化合併黃疸;


用本方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鬱金、柴胡、川楝等治療膽囊炎、膽石症。


又如《金匱要略》中治胸痹的瓜蔞薤白半夏湯,俞氏常加丹參、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等,治療冠心病胸悶、胸痛症。


《金匱要略》的黃耆建中湯有良好的健脾補氣溫中作用,俞氏每用以治療脾虛所致的體弱虛羸不足證,如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消化系統功能減退以及病後體虛、倦怠乏力、形寒肢冷等,運用本方治療,療效甚好。


俞氏又常用仲景治絡瘀肝著的要方旋覆花湯治療因肝經氣血鬱滯所致的胸脅痞悶不舒或脹痛。


該方具有行氣活血、通陽散結的功效,方中原有新絳一味,俞老每以茜草代替,並加入鬱金、丹參、柴胡、白芍、枳殼、延胡等藥,增強原方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效果更著。


俞氏臨床上又喜用經方中的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治療熱性瀉痢,麻杏石甘湯治肺熱咳喘,茵陳五苓散治濕熱之小便不利,半夏厚朴湯治痰凝氣滯之梅核氣,甘麥大棗湯治臟躁,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之熱結便秘,小柴胡湯治寒熱往來的少陽證,烏梅丸治療膽道蛔蟲症等,臨床隨症加減,均獲良效。


俞氏深研仲景之學,熟諳仲景辨證論治法則,運用仲景方藥靈活自如、匠心獨具,一方一藥均適證而用,法度嚴謹而善變通。


俞氏常指出,仲景學說精華在於辨證和治療,經方的獨特療效在於辨證之精確,所以學習仲景學說,應著重於全面掌握辨證施治法則,且融會貫通,臨床運用經方才能靈活自如,應手而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6: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博採眾長融會諸家俞氏博覽群書,尤其重視學習歷代醫學名著,採擷各家之精華,擇其優者而從之。


他常告誡說,我們既要集眾家之長,又要善於分析,融會貫通,靈活應用於臨床,不應囿於一家之說。


俞氏治濕熱暑病,多推崇清代溫病諸家的觀點和治驗,善用葉天士的輕靈清淡和王世雄的清肅肺胃、宣透氣機之法。


對於溫病初起、邪在肺衛的風熱表證,每以吳鞠通《溫病條辨》的「辛涼平劑銀翹散」治之;


如兼見咳嗽、身不甚熱者,常用吳氏的「辛涼輕劑桑菊飲」加枇杷葉、馬兜鈴、浙貝母等。


若夏月感受暑濕,邪鬱少陽,症見寒熱如瘧者,俞氏則運用清代俞根初的蒿芩清膽湯以清膽熱和化濕濁;


熱偏重者常用清代雷豐的清營捍瘧法(連翹、竹葉、扁豆衣、青蒿、木賊草、黃芩、青皮)加減,俞氏對雷氏《時病論》的治暑諸法甚為讚賞。


對於夏月乘涼飲冷感受寒濕,症見發熱、微惡寒、心煩口渴者,每用吳鞠通的新加香薷飲加味治療。


俞氏臨床調治脾胃,一方面善取李東垣的「升發脾陽」之法,用李氏的補中益氣湯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而引起的少氣懶言、四肢乏力或內臟下垂的氣虛下陷證;


一方面又重視葉天士的「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觀點,善以養胃陰法治療因陽盛之體、燥熱內盛或病後損傷胃陰而致的胃脘悶痛、納差煩渴、不寐便乾等證,臨床多選用玉竹、石斛、沙參、麥冬、天花粉、扁豆、淮山藥等品,這些藥物甘涼結合,潤而不膩,養而不燥,臨證應用療效甚佳,常用養胃陰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之病患。


俞氏又每以陳修園《時方妙用》中的百合湯加川楝子、延胡索、鬱金等,治療氣滯日久化火之胃脘疼痛;


對於脾胃虛弱挾濕而出現的形體虛羸、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則常用《和劑局方》的參苓白朮散或《張氏醫通》的香砂六君湯加減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6: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臨床治療心臟疾患,俞氏善取各醫家治法之長,靈活運用進行治療。


如屬於現代醫學冠心病的「真心痛」、「厥心痛」,他既宗仲景的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化裁,又常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加黃耆,張錫純的活絡效靈丹加減。


治療氣陰不足、心悸氣短、口乾咽燥者,多以李杲《內外傷辨惑論》中的生脈散合仲景酸棗仁湯治療。


對於心氣不足、痰阻心絡所致的心悸、胸悶、痰多失眠者,常用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的十味溫膽湯加減和當代名醫蒲輔周的健脾化痰、除濕寧心法治療,對緩解胸痹心悸之症候有較好的療效。


俞氏診治咳喘證,多遵清代林佩琴「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之說,治法亦每與「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同為一理。


如治風寒咳喘證,常用《和劑局方》的三拗湯和《韓氏醫通》的三子養親湯合方加減,採用宣肺平喘和降氣消痰的方法治療,效果很好。


對於風寒外束、痰熱內蘊的咳喘證,即用明代張時徹《攝生眾妙方》中的定喘湯加葶藶子、白芥子治之。


日久腎虛的咳喘,多選用清代汪昂《醫方集解》的蘇子降氣湯和《醫級寶鑒》的麥味地黃丸隨症加減。


治療咳嗽,俞氏每倡清代程鐘齡的「肺……過熱則咳」,「過寒亦咳」,「攻擊之劑概不任受」之論,常用程氏「溫潤平和、不寒不熱」的止嗽散為基本方加減,用於多種類型咳嗽的治療。


至於痰濁犯肺引起的咳嗽,多採用《和劑局方》的二陳湯化裁施治,並自擬「前杏二陳湯」治痰多色白之咳嗽,「朴杏二陳湯」治胸悶氣急之咳嗽,「款杏二陳湯」治肺氣不利之咳嗽,「蔞貝二陳湯」治痰多黏稠咳嗽證等。


可見俞氏善於師古人之法,而不泥於古人之方,借鑒前人經驗,且有所發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6: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俞氏對王清任《醫林改錯》倡用的活血化瘀法尤為重視,且靈活運用王氏的治瘀名方,如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卒中的手足偏廢,「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之證,方中使用大劑量的黃耆,以峻補元氣,取「氣行血亦行」之意,少用桃仁、紅花、歸尾之品,使活血通絡而不傷正氣,諸藥配合得當,理法相宜,俞氏對該方甚為讚賞。


他在臨床治療以氣虛見症的中風患者,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每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俞氏對近代張錫純治療內科雜病的特色頗為推崇。


例如對木盛火熾、陰虛陽亢、頭目眩暈的高血壓症,俞氏每從張錫純的「血隨氣升」、「充塞於腦部」的觀點,運用張氏的鎮肝熄風湯「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配合平肝熄風、滋陰潛陽藥物治療而取良效。


又如治療陰陽兩虛的喘逆欲脫之證,則運用張氏的降逆鎮衝、斂氣固脫之法,以參赭鎮氣湯治之。


他尤其喜用方中長於補虛固脫的山茱萸一藥,根據張氏的經驗,曾用山茱萸(去核)60克單味濃煎灌服救治數例氣喘呈虛脫危證的患者而得以脫險。


俞氏臨床又常用張氏的補絡補管湯治咯血咳血證;


用茅根湯治單純性肥胖症;


宗張氏的「雞內金……善化有形瘀積」之說,每用雞內金加入清肝利膽方中治膽囊炎膽石症;


運用張氏的活絡效靈丹加減,治療氣血瘀滯的肢體疼痛。


俞氏又常效法張氏臨床用藥特色,如用黃耆「不必蜜炙」,黨參「氣溫性和」「可以常服」,水蛭、硫磺主張生用等。


他對張錫純的學術觀點研究頗深,常告誡後輩要重視對張氏著作的學習,並寫了《醫學衷中參西錄方歌集解》一書,對中醫人員學習張氏醫書,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此外,俞氏在臨床上多遵明代張景岳的「命門主水火」之論和清代王旭高的治肝大法;


師葉天士的「久病多瘀」之說,運用陳修園的時方治驗和現代蒲輔周、冉雪峰的臨床診治特色等。


廣收博采,善擷眾家之長,是俞氏的學術特點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6:4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重視辨證治病求本俞氏臨床重視辨證,善察陰陽。


每診治一病,均認真細緻,一絲不苟,詳細觀形察色,詢問病情,診視脈舌,然後四診合參,細審陰陽寒熱,明辨臟腑病位,權衡邪正虛實,推求疾病之本,從而隨證立法處方,法度嚴謹。


俞氏常說,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準繩和大法,治病必求其本,辨證求本是施治的前提,而臨床首先在於辨證,只有知病識證,才能方證合拍,準確治療,獲得藥到病除之效,正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所云:「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臨床中疾病之變化萬千,病情錯綜復雜,故認真辨證,審因求本,尤為重要。


否則辨證差之毫釐,療效則謬以千里,而鑄成大錯。


必須透過現象,認清本質,何為主證,何為兼證,何為主因,何為誘因,均辨析詳明。


因此治療每中肯綮,效如桴鼓。


如診治一例女性患者,10天前因急性胰腺炎經市某醫院治療後,腹痛減輕,但身熱不退,以午後為劇,體溫多持續於38~39℃間,神志如朦,面色泛紅,且脘腹滿悶,渴不欲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三天未通。


其脈弦而數,舌紅絳苔白膩。


俞氏詳細診察病情、脈舌,又按壓腹部後,認為患者雖身熱不退、大便三天未解,但近日無明顯的腹痛和拒按徵象,且舌苔白膩,這與陽明腑實的燥屎內結、邪熱熾盛者不同,患者發病時值夏令,身熱以午後為甚,又見脘腹滿悶、渴不欲飲、脈弦而數、舌紅苔白膩,此乃濕熱內蘊中焦所致,應以清熱利濕法治之,擬蒿芩清膽湯加減。


患者服三劑後,熱退,神志轉清,便通溲利,胸悶亦減。


又繼以連朴溫膽湯加蔞、貝,連服兩劑後,病癒。


俞氏指出,暑濕中阻之便秘,常因氣機閉阻、傳導失司引起,不宜以大承氣湯類峻劑攻下,葉天士曾云:「傷寒邪熱在裏,劫爍津液,下之宜猛;


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


所以,俞氏僅在蒿芩清膽湯中加通便導滯的元明粉和瓜蔞,是取此意也,旨在使熱清濕化,大便通暢,邪有下行之路,諸症自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6: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990年俞氏治一例重衣不暖之證,患者平素形寒怕風,易於感冒,季節未轉冷,則自感有冷氣外襲,背部常有冰涼之感自下而上,雖重衣也不覺暖。


數月來經多家醫院診治,曾服桂、附等溫熱之品亦未見好轉。


患者就診時正值陽春三月,身上仍穿著棉衣,且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脈緩,舌淡苔薄白。


俞氏認為本例患者雖重衣裹身,形寒畏風,但數月來曾服桂附溫陽藥未能奏效,且無兼見腰膝酸軟冷痛、四肢欠溫、五更泄瀉或下利清穀等脾腎陽虛證候,而以畏風怕冷、納少體倦為主證,則診為脾胃虛弱、脾陽不升、衛外不固所致,應治之健脾益氣、升陽祛寒,擬補中益氣湯加減。


患者服5劑後,形寒怕冷明顯減輕,其餘症狀均有改善,仍按前方略為加減,予以服12劑後,諸恙悉平。


診治本例,著重從健脾益氣,升發脾陽入手,使脾陽升發,衛外得固,形寒畏風自愈。


可見其治取良效,妙在辨證準確,治及其本,且方藥運用得法。


另一例7歲男孩,2個月前因感冒後低熱一直不退,時起時伏,低熱常持續於372~377℃間。


患兒面色無華,納食減少,形體日漸消瘦,精神倦怠。


經某醫院血常規檢查:白血球計數10.6×106/L,嗜中性分葉51%,淋巴細胞45%,嗜酸性粒細胞1%。


診為「低熱待查」,經治療未見好轉,前來就診。


俞氏診其脈細數,舌淡苔薄白,認為此病孩屬氣虛發熱,不宜用疏風解表,發汗退熱的習慣治法。


因患兒雖有低熱,但倦怠乏力,面色晦黃無華、食欲不振、脈細弱,此為脾氣虛弱之候。


而長期低熱不退,為氣虛衛外失司,固攝無權,陽不秘藏而致。


其病雖有發熱標象,但氣虛是病之本,故宜健脾益氣治其本,應用甘溫除熱法才能奏效。


如明代張景岳所云:「氣虛於內而熱者,有如盛夏陰盛於中,而陽浮於外,治宜溫補氣血,其熱自退。


俞氏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服4劑後,熱已退至36.8℃,精神轉佳,胃納改善。


仍守原法,前方又續服5劑後,熱未再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7: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重視革新宣導科學俞氏一貫主張中醫學術要不斷發展和創新,中醫的診療技術要有改進和提高。


中醫的理論不能只停留在古代醫學的水準上,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採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和探索中醫學術理論的實質。


早在30年代,俞氏就致力於中醫的改革和創新,他在從事中醫教學和臨床醫療的同時,創辦《現代醫藥》(月刊)雜誌,開展學術交流,弘揚祖國醫學。


當中醫學遭受嚴重摧殘處於困難之際,他曾利用《現代醫藥》雜誌發表數篇論文,在與廢止中醫思潮展開鬥爭的同時,多次闡述革新中醫,主張中醫科學化的觀點。


例如1934年12月俞氏在《紀念三一七意義》一文中指出:中醫要「用科學方法共謀改進,使中國固有的醫藥能夠發揚光大於世界。


1935年2月俞氏又發表了《對於國醫今後之希望》,述及了革新中醫的主張,他說:「國醫有四千餘年悠久之歷史,其經驗不可謂不豐富,治療不可謂不特效,歷代君民之信仰,史冊昭垂,彰彰可考,至今仍膾炙人口,四萬萬同胞之生命,皆仰賴保障,其價值無可掩飾……誠望今後國醫界同志,以堅定之毅力,進取之精神,為救亡圖存計,要將固有之書籍整理之,空泛之學說刪改之,治療之特效闡揚之,流行之奇疫研究之,並設立學校,栽培後起人才,創辦醫院,救濟民眾疾苦,則國醫自有振興之一日。


1935年4月,俞氏又在《現代醫藥》月刊上發表《整理與創作》一文,進一步提出了整理醫籍、創辦學校和醫院、學術研究以革新中醫的見解:「中醫生命,懸於一線,若不力求自振,適應環境進化,則不免歸於淘汰,然則自振者何?


一曰整理:集中優秀人才,將數千年流傳之醫籍,應用科學方法加以整理。


不整理是非莫辨,美惡難分,斯為改進中醫之大障礙,故曰中醫學術有整理之必要。


指出整理中醫學術是改革中醫的前提。


接著又說:「學術整理之後,仍須團結團體,遴選人才,二者完成,則實行考試,設立學校。


二曰創作:凡發現一種特殊病症,奇異藥物,應加研究,以期發明該種病症應用何藥治療為有效,該種藥物對於生理上之作用,及所以然之奏效,而完成新的創作。


此二者如能努力做去,則我中醫之復興,可計日以待焉。


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俞氏早在青年時代就力主中醫學術的革新與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7: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五十年代,俞氏又強調運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和研究中醫中藥。


如1954年他出版的《新編中藥學》一書,既闡述傳統的中藥理論,又介紹了現代藥理知識,觀點新穎,內容豐富,論述透徹,很受讀者的歡迎。


書中提出了用現代技術研究中藥的主張:「要有生物學、生藥學及藥理學、藥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和世界地理的知識,並須有適當的設備,如藥物標本、藥物文獻、特效單方、藥用植物園等。


又指出:「藥物影響人民的健康很大,中藥過去既無確定標準,又偽劣充斥,所以要注意整理和研究,整理和研究的方法,首先是鑒別種類,確定效力,推廣種植,改良劑型,然後再從事化學研究,才能逐漸提高中藥治療的藥效和擴大應用的範圍。


俞氏革新中醫、提倡中醫藥現代化的主張,在當時中醫界曾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中醫藥研究取得較大成就的今天,俞氏仍然關心中醫學術的發展,反復強調發展中醫既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又要保持中醫的特色。


1986年曾撰寫《中醫現代化要保持中醫特色》一文刊在《中醫高教研究》上,他明確提出了「中醫現代化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傳統醫學進行提高,如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電、磁、光、聲、波等。


中醫現代化,既不是西醫化,也不是中西醫結合的道路,而是要向中醫自己發展的道路前進」;


「中醫現代化要在傳統醫學中發揮其作用,積極地做出貢獻」。


他極力主張中醫界的醫、教、研各方面人員,齊心協力,運用現代科學方法,致力於中醫學術的整理、繼承和研究,使中醫的學術得到提高和發展,讓中醫的特色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發展中醫學術,又要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是俞氏多年來堅持的學術觀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7: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俞氏業醫60年來,以擅治內科雜病為見長,又兼通婦幼諸科,積累了豐富經驗。


他臨證診病,均以精深和嫺熟的中醫理論為指導,審察辨證,把握病機,立法選方,嚴謹貼切,用藥進退,得心應手,藥味平淡而有出奇制勝之妙。


茲從以下部分,淺析俞氏的臨證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7: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雜病從肝治俞氏認為,人身氣血運行貴在流暢,氣血衝和則運行正常,百病不生,而肝臟有調節人體氣血之功。


肝主疏泄,其性條達。


疏即疏通血脈,周流全身;


泄為宣洩氣機,疏泄協調,則氣機條達、氣血暢通而調和。


肝又主藏血、司血的貯藏和血量的調節。


所以人體氣血運行與肝緊密相關。


若肝失疏泄、氣機鬱滯、血運不暢易成血瘀;


氣滯血瘀常能化火、火性炎上灼津而為痰;


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則食滯由生;


氣機不暢,又常引起水濕內停。


因此,一旦肝的功能失調,可導致內傷雜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氣鬱、血瘀、痰飲、濕聚、火鬱、食滯等在體內形成,故臨床上所見內傷雜病,多與肝的疏泄和調節功能失調有關。


如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中指出:「凡病之氣結、血瘀、血凝、痰飲、腫、臌脹、痙厥、癲狂、積聚、痞滿、眩暈、嘔吐、噦呃、咳嗽、哮喘、血痹、虛損,皆肝氣不能舒暢所致也。


所以臨床上治療內科雜病,如能把握肝這一主線,從肝辨證施治,每可獲得良好效果。


現舉俞氏內科雜病治肝數種:(一)肢體浮腫疏利水道、調暢三焦氣機是治療水腫的基本方法,臨床上多數僅從肺的通調、脾的運化輸布、腎的開闔等方面辨證論治,然而人體水液的運行與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關。


肝氣條達,氣機通暢,體內水濕津液正常運行輸布,如朱丹溪所云:「氣順一身津液亦隨之而順矣。


若肝失疏泄,氣機受阻,即影響三焦決瀆通利,導致水液運行障礙,使水濕不能下輸膀胱出現小便短少,溢於腠理肌膚而見肢體浮腫,此屬肝鬱氣滯之水腫。


俞氏認為,治療氣滯水腫應以疏肝和利濕兩法配合運用,方能見效。


常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五皮飲治療。


如水腫較甚者,常加地膽草、赤小豆、車前子;


如脾氣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者,加黃耆、太子參、白朮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7: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神志失常心藏神,肝藏魂,肝與心包同屬厥陰經,所以人的精神神志活動除了心主外,與肝的關係也甚為密切。


肝氣條達,氣機調和則心情舒暢,神志清楚,語言清晰。


如肝疏失常,則易引起情志的異常。


俞氏臨床上曾用治肝法治療因驚恐後耗傷心陰,導致肝腎陰液不足,木失濡潤,肝膽之火挾痰熱上擾神明,因而出現頭痛失眠,坐臥不寧,性情急躁,兩目怒視,語無倫次,大便秘結,脈弦大,舌紅苔黃膩等症候,治以瀉肝清火、滌痰寧心法,常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蘆薈丸與溫膽湯合方加減治療。


例案:林某,男,38歲。


患者半年前帶學生到郊區勞動,因遇塌方受驚後引起神志失常。


家屬帶其就診時,患者躁亂不安,時而兩目直視,自言自語,又訴晚上睡眠不安,多作噩夢,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診其脈弦而有力,舌苔黃膩。


此乃肝膽實火挾痰熱為患,先以瀉肝清熱為治。


擬予龍膽瀉肝湯配服當歸蘆薈丸。


上藥合研末和蜜為丸,每次服15克,開水送服。


二診:前方湯藥服2劑後,便能溲利,神志稍安,火勢稍斂,繼以滌痰瀉火、養心安神法治之。


方用七葉溫膽湯加蔞、貝、膽星。


又服3劑後,精神顯著好轉,煩躁和就寢欠安均有改善,但舌苔仍黃濁,又予蔞貝溫膽湯加佩蘭、荷葉,以祛痰瀉火、升清降濁,又連服5劑後,神志恢復正常,精神轉安。


後以甘麥大棗湯5劑調治後,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俞氏以甘麥大棗湯予之當茶飲,是取甘緩之法,古人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病者,宜麥食養之」之說,故方中以三藥甘潤滋養、和中緩急、養心安神而收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7: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日久頭痛明代張介賓曾說:「蓋三陽之脈俱上頭,厥陰之脈亦會於巔。


故仲景《傷寒論》則推三陽有頭痛,厥陰亦有頭痛,而太陰、少陰則無之。


指出了頭痛常因三陽經和厥陰肝經之病引起。


俞氏臨床診治頭痛證從肝經立論。


除了肝火上炎或水不涵木、肝陽偏亢之頭痛外,對於反復發作的慢性偏頭痛也常用治肝法取效。


此類頭痛,大多病程較長,病勢較緩,時發時止,頭痛偏一側或兩側,痛止如常人,伴有口苦口乾,心煩失眠,脈數。


此類為肝經風火頭痛,多因頭部風邪,留滯化火或七情內傷,肝鬱化火復感風邪致風火上擾清竅所致,常治以平肝祛風法為主,方用加減清上蠲痛湯(川芎、白芷、羌活、獨活、麥冬、黃芩、防風、蔓荊子、細辛、甘菊花、鉤藤、葛根、柴胡、甘草)。


若肝火偏盛者加山梔子、龍膽草、夏枯草、地龍乾;


夜寐較差者加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等。


例案:許某,男,34歲。


患者係工廠工人,長期在火爐旁處於高溫下工作。


數年來經常頭痛,時左時右。


頭痛常於春夏季節發作,伴有口燥咽乾,夜寐較差。


其脈弦而數,舌質絳苔薄黃。


證屬肝經風火頭痛,治宜平肝祛風,佐以清熱法,擬加減清上蠲痛湯治療,並用草藥石仙桃苦寒瀉火而止暈痛。


前方先後服30餘劑後,頭痛已除。


此法治療慢性頭痛兼有口乾咽燥,舌苔黃質紅者,用之均驗。


近幾年來俞氏用加減清上蠲痛湯治療多例風火頭痛病人,療效甚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0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大便失禁俞氏重視肝疏通人體氣機的作用,認為消化器官的正常運行,也需要體內氣機的暢達。


若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常導致運化失常,消化功能紊亂。


例如二便通調與否,臨床上一般多從肺、脾、腎、膀胱、大腸等臟腑立論,因腎司二便,又與肺的宣肅、脾的運化和大腸的傳導、膀胱的氣化等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作用。


然而,這些器官的協調作用,有賴於肝氣條達、體內氣機的流暢。


因此臨床治療二便方面的病證,在運用常法治療效果不著時,可以從治肝入手而取效。


俞氏曾以疏肝理氣法配合清熱藥物治療大便失禁病患,取得滿意療效。


例案:王某,男,65歲。


患者大便失禁已一個月餘,每於下腹部疼痛時,大便就自行排出,或一有便意,也隨即排便,一天滑脫數次,無法自禁。


大便基本成形,但帶有黏液。


近月來曾多方求治,前醫從澀腸固脫法治療未能見效。


患者精神抑鬱,胸脅脹悶,時有噯氣,脈弦數,舌質稍紅苔白。


俞氏診為肝失條達,氣機不暢兼熱蘊腸道而導致大便失約,治以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法,用四逆散與白頭翁湯合方加減。


複診時,患者喜形於色,告訴前方服第一劑後大便就稍能自禁,又繼服3劑後,大便已基本恢復正常,每日排便一次,下腹部疼痛亦除。


前方獲顯效,為鞏固療效,仍按前方再用4劑,以收全功。


本例大便失禁之證,關鍵在於抓住胸脅脹悶,精神抑鬱,噯氣,脈弦的肝失疏泄、氣機鬱滯的症候特點而從肝論治,用四逆散疏理肝氣入手,輔以白頭翁湯加野麻草以清腸道濕熱而取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小腹疼痛俞氏論治腹痛,多詳分寒、熱、虛、實,並根據經脈在腹部的循行路線而辨證施治。


其診治小腹疼痛,善於從厥陰肝經辨析,認為小腹是厥陰肝經循行的部位,《靈樞?經脈》有云:「肝足厥陰之脈……抵小腹、挾胃、屬肝。


《素問?厥論》亦記述:「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


臨床上如證見小腹部疼痛,且伴有脘腹脹悶、噯氣者,常用疏肝理氣法,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


如小腹疼痛,兼見小溲黃赤、頻數、尿痛,常用四逆散加車前子、山梔、滑石、木通,或四逆散與五淋散合方治療;


如小腹拘急冷痛,苔白,脈沉緊,證屬下焦受寒,厥陰之氣失於疏泄,常用暖肝煎或天臺烏藥散以溫肝散寒;


若痛及陰囊睾丸,每加橘核、荔枝核等。


例案:林某,男,40歲。


近一個月來小腹部時常疼痛,尤以下半夜疼痛為劇,且有脹悶感,住市某醫院用抗菌素多次治療未見好轉,小便稍頻數,色黃,尿量中等,尿常規檢查無異常發現。


舌質紅苔白,脈弦數。


證屬肝經氣滯,兼下焦濕熱內蘊,治宜疏肝理氣,清熱止痛,方用四逆散合五淋散加減。


服四劑後,小腹疼痛明顯減輕,小便仍較頻數。


俞氏仍守前法,用前方加減治療,又服五劑後,小腹部疼痛消失,余症亦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1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怪病從痰治俞氏臨床診治奇證怪病,多從「痰」著手。


認為怪病多由「痰」引起。


痰是人體的致病因素,痰之為病,症狀多端,性尤善變,流動不測,隨氣升降,於身內外無處不到。


如痰滯於肺,則咳喘咯痰;


痰迷心竅,則神昏癲狂、驚癇;


痰停於胃脘,則痞滿嘔惡;


痰犯巔頂,則頭目昏冒眩暈;


流竄經絡肢體,可生瘰癧痰核,或肢體麻木,半身不遂;


以及許多疑難怪病的形成常與「痰」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古代醫家如朱丹溪有云「怪病是痰」,李時珍、李、葉天士等都有「痰生百病」、「百病兼痰」、「怪病多痰」的論述。


俞氏臨床多遵各家的痰病之說,對許多疑難怪病善於從痰進行論治,而獲良好療效。


臨床治痰常用兩個方,隨證化裁。


一是以溫膽湯為基本方加減,多用於治療精神神志方面的疾患;


一是加味消瘰丸(元參、牡蠣、浙貝母、黃藥子、夏枯草、海蛤殼、山慈姑、海藻),常用於治瘰癧、痰核、癭瘤等病證。


現舉例說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癇證《丹溪心法?癇》曾云,癇證之發生,「非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


俞氏臨床治癇證,每師此旨,多從痰論治。


他認為癇證的形成,或因七情失調,或外邪所乾,或飲食勞倦、臟腑受損而致,每以痰濁蒙閉心竅為癇證發病的直接因素。


因此,臨床上不論治本或治標,治痰是癇證治療的重要一環。


常用滌痰湯加琥珀、遠志、茯神等寧心安神藥物治療。


若肝火偏盛者,則去人參,加龍膽草、石決明、地龍乾、山梔;


脾胃虛弱,常加白朮、山藥、扁豆等。


例如1990年曾治一18歲的男青年,取得滿意療效。


患者3歲因跌傷後而致癲癇證,以後每年常發作2~3次,發作時頭部疼痛,隨即四肢抽搐,尖叫一聲昏倒仆地,口吐痰涎,數分鐘後蘇醒如常人。


近2年來發作較為頻繁,當年已發作多次,常服魯米那、安定之類藥物控制病情。


就診時患者胸悶痰多,口乾口臭,大便乾結,2~3天排便一次。


舌質紅苔白,脈細數。


為蘊痰化熱上蒙心竅之證,今值間歇期,治宜滌痰開竅、清熱安神之法,擬滌痰湯加減。


5劑,煎湯代茶飲。


前後四次就診,主方共服近20劑後,精神轉佳,癇證未再復發。


一年後隨訪,精神良好,病未再發作。


本例證,運用豁痰開竅、寧心安神兼以清熱法治療,而獲良效。


瓊花、小春花、地龍乾煎湯代茶,是俞氏治癇的經驗方,有安神的作用,配合主方治療,效果甚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痰厥痰厥之證,多因平素形盛氣弱之人,嗜食甘肥之品,脾胃受傷,運化失常,聚濕生痰,痰濁內蘊,偶因驚恐或惱怒,致氣機逆亂,痰隨氣升,上蒙清竅,而卒然眩仆昏厥。


俞氏診治此證,針對患者素有多濕多痰的證候特點,運用豁痰開竅安神法,以滌痰湯加減治療。


例案:王某,男13歲。


患兒5日前因受驚後,隨即神志出現異常,言語不清,繼而四肢厥冷,昏倒不省人事,幾分鐘後蘇醒逐漸恢復正常。


患者平素痰多,色白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喜飲,四肢有麻木感。


治宜豁痰開竅安神法,擬滌痰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


3劑。


另以浮小麥15克、甘草3克、大棗5枚。


煎湯代茶,3劑。


藥後患兒精神轉安,但四肢仍有麻木感,自覺耳鳴,口乾,舌質暗紅,脈數。


仍按前方出入。


服3劑後耳鳴已除,余症均明顯減輕。


痰仍多,舌尖紅苔黃白相兼,脈滑數。


前方去麥冬,加牡蠣18克,又續服3劑後病癒,隨訪昏厥未再復發。


本例痰厥證,運用滌痰湯(去人參)行氣滌痰開竅的基礎上加鬱金、瓜蔞、琥珀等化痰寧心安神藥物治之,又用養心安神的甘麥大棗湯代茶作厥後的調治。


因方藥對證,故藥後獲滿意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4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驚恐驚恐證多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證候特點。


本虛則素體氣血虧虛或心氣不足;


標實係內蘊痰熱擾心。


在忽受情志內傷或驚恐的情況下而誘發。


所以古人有「心虛則驚,肝虛則恐」(《諸病源候論》)、「驚者……痰因火動」(《紅爐點雪》)之說。


俞氏臨床上診治驚恐證,常從心肝兩臟和痰濕方面進行辨證論治,則以調理氣血治其本,祛痰寧心治其標的標本並治之法而取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8: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不寐不寐之證在臨床每有虛證實證之分,治療上又有用補虛瀉實的不同治法。


俞氏診治不寐,多本《素問》的「胃不和則臥不安」之旨,認為該證每起於胃氣不和,積濕生痰,因痰化熱,痰熱上擾而致心煩不寐。


素體虛弱或久病之人而致的不寐,亦常因兼有痰熱內蘊、胃中不和、熱擾神明、神明不安而致。


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述:「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


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


治療方面,俞氏認為孫思邈《千金方》中原用於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的溫膽湯,確有化痰清熱、和胃安神之功效,是治療因痰熱內蘊引起的不寐證的理想方劑,故每於臨床隨虛實證候的不同而靈活加減,每獲良效。


對於遷延日久的頑固性失眠,每以痰熱擾心且兼有心陰耗傷之候為多見,常用溫膽湯加黨參(或太子參)、酸棗仁、五味子、生地、遠志等益氣養心安神之品(即取十味溫膽湯之意)治療。


例案:陳某,女,30歲。


患者失眠已三年餘。


經常至夜難以入眠,心煩不寧,似睡非睡,嚴重時徹夜難眠。


白天精神不振。


原係教員,因長期失眠無法正常工作,而不得不更換工種。


近伴有頭暈,耳鳴,胸悶體倦,食欲不振,口乾口苦,痰多而黏,舌質淡白苔薄黃,脈細數。


此為痰熱內擾而致失眠。


運用化痰清熱和胃、益氣安神除煩法,擬十味溫膽湯加減。


服四劑後症狀明顯改善,夜已能寐,納食已增,仍按前方出入。


囑其續服4劑以鞏固其效。


俞氏治不寐證,常在溫膽湯或十味溫膽湯中加秫米,是取《靈樞》的半夏秫米湯治療不寐證之法,《靈樞?邪客篇》云:「秫米一升,製半夏五合,徐炊令竭……飲汁一小杯,……覆杯則臥。


秫米有養心安神之功,配合使用,可增強溫膽湯的治不寐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9: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臟躁臟躁多因平素憂思多慮,情志抑鬱,積久傷心,勞倦傷脾,心脾損傷,化源不足,臟陰虧虛,陰虛火動,灼液為痰,痰火上擾心神而致臟躁,治宜理氣化痰、養心安神法,常用十味溫膽湯合甘麥大棗湯治療。


例案:俞某,女,26歲。


患者婚後得臟躁證。


近幾個月來因新婚後丈夫久出未歸,而情志抑鬱,胸悶煩躁,精神恍惚,日則悲傷欲哭,夜晚又難以入睡,心神不寧。


診其舌苔薄白,脈弦細滑。


證屬心脾兩虛,痰熱上擾心神所致。


治宜理氣化痰清熱、養心安神潤燥,擬十味溫膽湯合甘麥大棗湯治療。


上方各服20劑後,臟躁得愈,精神復常。


本例治療俞氏運用十味溫膽湯養心理氣化痰,又配合甘麥大棗湯潤燥緩急、寧神健脾。


兩方合用,其養心安神、化痰潤燥的作用顯著,故藥後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0:53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