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1990年俞氏治一例重衣不暖之證,患者平素形寒怕風,易於感冒,季節未轉冷,則自感有冷氣外襲,背部常有冰涼之感自下而上,雖重衣也不覺暖。
數月來經多家醫院診治,曾服桂、附等溫熱之品亦未見好轉。
患者就診時正值陽春三月,身上仍穿著棉衣,且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脈緩,舌淡苔薄白。
俞氏認為本例患者雖重衣裹身,形寒畏風,但數月來曾服桂附溫陽藥未能奏效,且無兼見腰膝酸軟冷痛、四肢欠溫、五更泄瀉或下利清穀等脾腎陽虛證候,而以畏風怕冷、納少體倦為主證,則診為脾胃虛弱、脾陽不升、衛外不固所致,應治之健脾益氣、升陽祛寒,擬補中益氣湯加減。
患者服5劑後,形寒怕冷明顯減輕,其餘症狀均有改善,仍按前方略為加減,予以服12劑後,諸恙悉平。
診治本例,著重從健脾益氣,升發脾陽入手,使脾陽升發,衛外得固,形寒畏風自愈。
可見其治取良效,妙在辨證準確,治及其本,且方藥運用得法。
另一例7歲男孩,2個月前因感冒後低熱一直不退,時起時伏,低熱常持續於372~377℃間。
患兒面色無華,納食減少,形體日漸消瘦,精神倦怠。
經某醫院血常規檢查:白血球計數10.6×106/L,嗜中性分葉51%,淋巴細胞45%,嗜酸性粒細胞1%。
診為「低熱待查」,經治療未見好轉,前來就診。
俞氏診其脈細數,舌淡苔薄白,認為此病孩屬氣虛發熱,不宜用疏風解表,發汗退熱的習慣治法。
因患兒雖有低熱,但倦怠乏力,面色晦黃無華、食欲不振、脈細弱,此為脾氣虛弱之候。
而長期低熱不退,為氣虛衛外失司,固攝無權,陽不秘藏而致。
其病雖有發熱標象,但氣虛是病之本,故宜健脾益氣治其本,應用甘溫除熱法才能奏效。
如明代張景岳所云:「氣虛於內而熱者,有如盛夏陰盛於中,而陽浮於外,治宜溫補氣血,其熱自退。
俞氏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服4劑後,熱已退至36.8℃,精神轉佳,胃納改善。
仍守原法,前方又續服5劑後,熱未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