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6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3:2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人參炙黃耆益氣化水參耆性味甘溫,功能補氣生津,益衛利水。


《別錄》說人參「調中,通血脈」;


《本經逢原》認為黃耆「性雖溫補,而能調血脈,流行經絡,無礙於壅滯也」。


現代研究證實大劑量人參及多品種的黃耆均有使血壓明顯下降,血管擴張,並有降低血糖之效。


此外,黃耆尚有利尿及使鈉排出量增加作用,且持續時間較長。


盛氏常以參耆相伍治療元氣虛弱、水濕內踞之高血壓患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3: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病例:韋某,57歲,罹高血壓病15年,現症頭暈目眩,胸悶氣短,心悸心慌,寐差健忘,腰膝酸軟,手足麻木欠溫,大便溏,溲頻數,舌淡胖苔白,脈細數,血壓22.7/14.4kPa(170/108mmHg),心率110次/分。


證屬元氣虧虛,胸陽不振,水濕內停,升降失調,投以益氣通陽,調氣化濕之劑。


處方:黨參20克、炙黃耆20克、炒棗仁20克、丹參20克、懷牛膝10克、薤白10克、杜仲10克、葶藶子8克、石菖蒲8克、天麻8克、龍牡各15克(先煎)。


服藥半個月,血壓降至20.3/12.8kPa(152/96mmHg),頭暈、心悸等症減,於上方去葶藶加蓯蓉10克,續服半個月,血壓降至正常。


囑以左、右歸丸交替服用,以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3: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八)大黃草決明通便瀉水盛氏認為:腑氣不通,水道不暢,濕濁凝滯,升降失常,氣血運行悖亂而致血壓升高者,非通腑降濁,調暢二便不能為功。


臨床常選用大黃、草決明以釜底抽薪,通便瀉水。


大黃「調血脈,泄壅滯、水氣,利大小便」(《日華子本草》);


草決明清肝明目,利水通便。


藥理研究二藥均有降壓和降低血清膽甾醇作用。


草決明其性微寒味苦,對於高血壓之便秘,無論男女、體弱或年老者均為佳品,常以草決明研末沖服或加入方中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3: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病例:黃某,62歲。


夙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現證頭暈目眩,視物昏花,心煩寐差,胸悶心悸,上樓氣喘,顏面及雙下肢浮腫,納少腹脹,大便秘結2~3天一行,小便黃少,舌質紅晦,舌體胖齒痕,舌苔白厚,舌下靜脈徵Ⅲ度,脈沉細弦,血壓24.8/14kPa(186/105mmHg),血膽固醇7.2mmol/L(280mg/dl),甘油三酯1.8mmol/L(160mg/dl),血糖8.3mmol/L(150mg/dl)。


證屬中土氣虛,濕濁壅滯,腑氣不通,升降失常,治宜健脾益氣,通腑降濁。


處方:黃耆30克、帶皮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草決明30克、生地20克、車前子20克、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大黃6克(後下)。


服6劑,便通溲暢,浮腫明顯消退,血壓降至21.3/12.3kPa(160/92mmHg),余症亦減,於上方去郁李仁、大黃、生地、草決明加白朮、陳皮各10克,另囑以草決明研末,每日沖服15克,連服半個月,血壓正常,小便清長,大便通暢,浮腫消退,納增神旺,頭暈心悸等症均減。


囑以草決明研末,每次沖服15克,一日一次,續服一個月,血壓平穩,血脂、血糖均下降,諸症均失,病告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4: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內外合治痹症十法痹症乃頑固性疾病,有的病情纏綿數十年。


對痹症的治療須突出辨證論治,並結合內外夾攻,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盛氏治療痹症採用十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4: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祛風宣痹法適用於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等表症,舌苔薄白,脈浮,症屬行痹者。


常用藥物有:防風、羌獨活、細辛等,尤喜用防風、細辛。


防風性味辛甘溫,功能發表祛風,勝濕止痛。


李杲說:「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


細辛性味辛溫,《本草經百種錄》說:「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


現代藥理研究:二藥均有解熱鎮痛作用,而細辛的鎮痛強度與安替匹林相似。


臨證尚根據痹症所涉及的部位加減,頭部加羌活、藁本;


項頸部加葛根;


上肢加桑枝、桂枝;


下肢加一條根、牛膝;


胸背部加鬱金、枳殼;


腰部加續斷、狗脊。


病例:周某,男,29歲。


手腳關節遊走性疼痛一年,加劇二月,二周前咽痛、齒痛,口腔潰瘍,口乾,納少,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證屬行痹,投予祛風宣痹,清熱通絡。


處方:桑枝20克、防風10克、羌活1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細辛3克、薄荷4克、甘草4克、生薑3片。


服藥3劑,咽痛、齒痛已愈,手腳關節疼痛減輕,於上方去連翹、生薑加秦艽10克,續服6劑,諸症均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4: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散寒逐痹法適用於關節疼痛較劇烈,痛有定處,遇寒加劇,不可屈伸,痛處皮色不紅、不熱,苔白滑,脈弦緊,症屬痛痹者。


常用藥物有:桂枝、川烏頭、花椒及三蟲丸(自擬方:全蠍20克、蜈蚣10克、蘄蛇30克,與大米共炒微黃,去大米,研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5克,每次服4粒,一日服3次)。


盛氏喜用桂枝、花椒,乃因桂枝不僅擅長發汗解肌,更具溫經通脈。


《本草疏證》說:「凡藥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


花椒辛溫,除溫中散寒之功外,其除寒濕,止痹痛之力尤著,《本經》云「達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


病例:鄭某,男,60歲。


膝踝關節疼痛10餘年,四處求醫,效果不著,幾失信心。


近半年症狀加劇,行走不便,由其子偕行求治。


視患者顏面浮腫、黧黑,雙下肢呈凹陷性浮腫,尿頻量多,大便溏薄,神疲納少,口不乾,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緊。


證屬寒痹,治宜溫經散寒,逐痹止痛。


處方:制川烏10克、防己10克、當歸10克、黃耆20克、赤小豆20克、花椒8克、羌獨活各6克、細辛6克、甘草4克,水煎服。


並囑配服三蟲丸,每次4粒,一日3次,外用自擬風濕驅痛膏(方見後)貼患處。


經內外並施,一周後,疼痛銳減,浮腫漸消,於上方去細辛加苡仁、白芍各15克,又服半個月,腫消痛止,行走自如,隨訪一年,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4:3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清熱勝痹法適用於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則舒,痛不可觸,活動不利,小便短赤,大便堅或秘結,舌苔黃燥,脈滑數,證屬熱痹者。


常用藥物有:忍冬藤、地龍乾、石膏、知母等。


盛氏喜用忍冬藤、地龍乾,二藥均性寒,具清熱通絡之功。


《醫學真傳》云:「夫銀花之藤,乃宣通經脈之藥也,通經脈而調氣血,何病不宜。


《綱目》說地龍「性寒而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


唯二藥性味平和,對熱痹者須用較大劑量,一般為15~20克。


病例:殷某,男,55歲。


二月前著涼後,右手肘關節紅腫疼痛,觸之灼熱,活動受阻,口乾納差。


證屬熱痹,治宜清熱化濕,疏風通絡。


處方:忍冬藤30克、桑枝20克、地龍乾20克、石膏20克、滑石2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羌活6克、乳沒各6克、甘草4克,水煎服。


6劑後,肘關節疼痛減輕,然局部仍紅腫痛,二便通暢,舌脈同上,上方去石膏加蠶砂15克,防風6克、續服10劑,諸症均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4: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化濕除痹法適用於關節重著,腫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肢體困重不舒,舌苔白膩,脈濡緩,證屬著痹者。


常用藥有:蠶砂、秦艽、蒼朮、苡仁、海桐皮等。


盛氏喜用蠶砂、秦艽,二藥除能祛風除濕外,尚有和血活血之功。


《本草求原》云:「蠶砂為風濕之專藥,凡風濕癱緩固宜,即血虛不能養經絡者,亦宜加入滋補藥中。


《本草正義》說:「秦艽,約而言之,外通經隧,內導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絡之功,又在理濕之上……仍與防風、羌獨等味異曲同工耳。


現代藥理研究:蠶砂含多量維生素B及13種氨基酸;


秦艽具有抗炎作用,其所含的秦艽堿甲能減輕鼠的「甲醛性關節炎」。


病例:劉某,女,51歲。


自訴手腳關節及背部疼痛,尤以右肩及肘關節為甚,晨起手指關節腫脹,屈伸不靈,肢體沉著困重,神疲倦怠,腰酸,納差口黏,小便渾濁,大便溏薄,一日1~2次,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屬著痹,法當健脾化濕,祛風通絡。


處方:秦艽10克、防己10克、桑枝10克、蒼白朮各10克、蠶砂20克、苡仁20克、茯苓皮30克、滑石30克、甘草4克,水煎服。


並囑以自擬外用蠲痹方(方見後)炒熱敷患處。


服藥10天後,肩及肘關節疼痛銳減,肢體輕舒,尿長色清,然仍困倦,納少,於上方去桑枝、滑石加黨參、砂仁各10克,以增強健脾理氣之力,續服半個月,諸症均失,納增神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4:5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利水滲痹法適用於著痹患者,而水濕瀦留,顏面及四肢浮腫,肢體腫脹困頓,大便溏薄,舌淡體胖齒印,苔厚膩或滑,脈沉滑或沉細。


常用藥物有:赤小豆、防己、桑枝、茯苓皮、豬苓、澤瀉等。


盛氏喜用赤小豆、防己、桑枝,三藥祛風除濕外,尚有利水之功。


《食性本草》說赤小豆「堅筋骨,療水氣」;


《長沙藥解》云「手足攣急,關節腫痛之症,悉宜防己」;


《本草備要》說桑枝「利關節,養津液,行水祛風」。


現代藥理研究:漢防己總堿及甲素、乙素、丙素均有鎮痛作用,其中甲、乙素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均有一定消炎作用。


病例:吳某,女,52歲。


患者形體虛胖,雙下肢酸痛麻木,浮腫按之凹陷已2~3月,腰膝酸軟,納呆寐差,尿頻數量少,大便不實,舌淡胖齒印,苔白厚,脈沉細。


證屬脾失健運,水濕瀦留阻絡,治當健脾利水,化濕通絡。


處方:桑枝20克、黃耆20克、桑寄生20克、赤小豆30克、茯苓皮30克、防己10克、蒼白朮各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甘草4克,水煎連服半個月。


溲清便實,納增寐酣,左下肢腫痛頓減,渾身自感輕鬆,繼以濟生腎氣丸以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活血蠲痹法適用於痹症日久,瘀血內停,關節疼痛頑固不愈,入夜尤甚,或關節腫大變形,活動不靈,或局部青紫瘀斑,面色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斑,舌腹靜脈怒張或齶黏膜徵陽性,脈沉細澀。


常用藥物有:乳香、沒藥、桃仁、紅花、三七、穿山甲等。


盛氏喜用乳香、沒藥及穿山甲。


蓋乳香、沒藥皆入肝經,均具活血散血、消腫止痛之功,臨證二藥多相輔為用。


近賢張錫純說:「乳香、沒藥,二藥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又善治風寒濕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


穿山甲善搜風活絡,「除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綱目》)。


張錫純說:「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


病例:裘某,女,55歲。


臀部連及下肢疼痛兩年,時發時輟,入夜尤甚,麻木不仁,腰酸痛,屈伸不利。


經肌阻抗血流圖檢查:雙下肢血管痙攣,供血不足。


舌紅晦瘀斑,苔薄白,舌腹靜脈徵Ⅱ度,脈沉細澀。


證屬氣虛血瘀,絡道不暢,治宜益氣活血,通絡祛瘀。


處方:黃耆20克、桑寄生20克、穿山甲15克、雞血藤15克、赤芍15克、當歸6克、桃仁紅花各6克、乳香沒藥各6克、甘草4克、水煎服。


囑配服三蟲丸,每次2粒,日服3次。


服藥10劑,疼痛均減。


囑以聖愈湯送服三蟲丸,每次1粒,日服2次,再服半個月,病情穩定,隨訪一年,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溫經通痹法適用於寒濕、痰凝瘀滯絡道,經脈循行不暢,症見肢節攣痛,不能屈伸或局部麻木不仁、冰冷不溫,患部漫腫,不紅不熱,或兼有咳痰稠黏,舌淡胖苔白滑,脈沉滑或細緊。


常用藥物有:附子、白芥子、鹿角霜、炮薑等。


盛氏喜用附子、白芥子。


因附子辛甘熱,具有回陽溫經,散寒除濕之功。


《本草匯言》云:「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疾,通關節之猛藥也」。


白芥子辛溫,功能溫中散寒,通絡止痛。


陶弘景言「禦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


現代藥理證明,白芥子能使肢血管顯著擴張,對甲醛性及蛋清性踝關節腫有明顯的消炎作用。


附子有毒,雖經炮製後毒性減弱,如用量較大,還是應先煎為妥,每劑用量一般在6~10克。


病例:謝某,男,38歲。


雙下肢僵硬不利,右腳背麻木不仁,局部皮溫低下,走遠路則患部膚色變蒼白、疼痛,冬天加劇,經某醫院檢測,甲皺微循環:管袢模糊不清,紅細胞明顯聚集,血流速度緩慢。


患部觸診趺動脈不跳,診斷為脈管炎。


患者平素胸悶,痰多色白,腰酸,口不乾,二便正常,舌淡胖苔白厚膩,齶黏膜徵Ⅱ度,脈細澀。


證屬痰濕寒凝,瘀阻經隧,血脈運行不暢,治宜溫經化濕,益氣通痹。


處方:黃耆30克、鹿角霜30克、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白芥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炮薑6克、甘草4克。


水煎送服三蟲丸,每次4粒,一日3次,並囑患部外敷自擬風濕驅痛膏。


雙管齊下,內外治,經一個多月治療,症狀明顯改善。


後囑以高麗參、鹿茸、藏紅花燉血肉有情之品以調養而病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1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八)養氣血舒筋法適用於痹症日久,風寒濕邪未淨而營衛氣血空虛,治療應以益氣養血為主,祛邪舒筋為輔。


《類證治裁?痹症》說:「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


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


盛氏常選用參耆益氣,四物養血,尤喜用雞血藤一藥。


《現代實用中藥》說雞血藤「為強壯性之補血藥,適用於貧血性之神經麻痹症,如肢體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有活血鎮痛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豐城雞血藤酊對甲醛性關節炎有顯著療效。


病例:廖某,女,60歲。


形體虛胖,面色不華,右側手腳關節酸楚、麻木10餘年,每於勞累或陰天時加劇,頭暈,心悸,腰膝酸軟,久蹲站立則目眩,納差,夜寢驚惕,舌淡胖齒印苔少,脈細弱。


證屬氣虛血虧,經隧失養,治宜益氣養血,舒通筋絡。


處方:黨參15克、黃耆15克、雞血藤15克、熟地10克、天麻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木瓜10克、苡仁30克、甘草4克。


連服20劑,諸症均失,囑服十全大補丸以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2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九)滋肝腎通絡法適用於痹症日久,肝腎虛損,筋脈為之不利而症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筋骨不利或動則關節作響等。


常用藥物有:桑寄生、續斷、杜仲、牛膝,三藥均入肝腎經,滋補肝腎,尚有通調血脈,通利關節之效。


《本經逢原》說:「寄生得桑之餘氣而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


《本草蒙荃》云:「川續斷與桑寄生氣味略異,主治頗同,不得寄生,即加續斷。


盛氏認為二藥同用,具有相輔相成之效。


《本草經疏》說:「牛膝,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故入肝腎,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伸者,肝脾腎虛,則寒濕之邪客之而成痹……此藥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而除痹也必矣。


病例邢某,女,39歲。


腰骶部及左臀部連及左下肢酸痛10多年,活動不靈,不耐久立或久坐,伴頭暈目眩,耳鳴,心煩易怒,月經量少色淡,白帶盛,夜尿頻數,舌淡紅苔光,脈細弦。


證屬肝腎陰虛,筋脈失潤,治宜滋養肝腎,煦潤筋骨。


處方:桑寄生20克、熟地20克、枸杞20克、續斷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木瓜10克、白芍15克、狗脊15克、甘草4克,水煎服。


並處予自擬外用蠲痹方炒熱敷擦患部。


內外並用,一個月後,諸症均減,繼以左歸丸常服以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外用驅痹法痹症每多致使關節筋絡疼痛酸楚,活動受阻,常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諸多痛苦和不便。


所以迅速解除患者局部痛苦,也為治痹當務之急。


除可配合針灸治療外,均配合自擬的外用風濕驅痛膏及外用蠲痹方,常收相得益彰之效。


自擬外用風濕驅痛膏:生薑汁30克,乳香、沒藥各10克,木鱉子(去殼)10枚,蓖麻仁(去殼)12粒,川花椒20克,樟腦10克,白芥子20克。


製法:上藥各研細末,用薑汁調勻,以凡士林或黏香適量攪勻,攤膏。


用法:將膏藥烤曖貼患處,12小時換1次。


自擬外用蠲痹方:歸尾、紅花、桃仁、赤芍、木香各15克,桂枝、香附、小茴、三柰各20克,澤蘭、益母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洗,每次煮沸10分鐘後加白酒一湯匙,熏洗患處;


或將上藥搗粗末,和粗鹽一斤同炒,熱敷患處。


每劑藥可連續使用2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4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陰虛濕熱型變應性亞敗血症案黃某某,女,60歲,臺灣人,1991年6月7日初診。


患者全身關節肌肉紅腫酸痛,伴反復發熱一年,曾住臺灣某醫院,診斷不明,經用激素等西藥治療,症狀反復發作,並先後求診於北京、安徽等地,診斷為變應性亞敗血症。


1991年5月25日住廈門國際中醫培訓中心,給予激素及白虎湯類方等中西藥,症狀未見好轉,乃請會診。


視患者形體虛胖,面色潮紅,發熱(T39℃~40℃)並伴周身關節肌肉疼痛,尤以雙肘及膝關節為劇,紅腫行走不利,雙下肢皮膚紅斑,不痛不癢,口渴不欲飲,大便硬結,小便短少,舌質紅,苔薄黃膩,脈細數。


實驗室檢查:白血球31.6×109/L,血沉54mm/h,抗「O」>500u,血培養陰性。


盛氏診為邪熱久羈,氣陰兩虛,濕毒蘊結三焦。


擬予養陰透熱,扶正祛邪,以引邪外出。


處方:(1)高麗參5克,水煎送服紫雪丹4克;


(2)青蒿鱉甲湯加減:青蒿10克(後下)、黃芩10克、丹皮10克、鱉甲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水煎服。


並囑激素開始減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5:5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服藥6劑,高熱已降,T38℃,余症均減,脈舌同上。


藥已對症,乃守上法。


處方:(1)續服。


(2)上方加蒲公英、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各15克,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連服一周。


三診:激素已停服,體溫降至37.4℃,雙下肢皮膚紅斑消失,左下肢仍抽痛,口不乾,大便溏薄,小便增長,舌紅苔黃膩,脈細滑。


血檢:白血球1.68×109/L,血沉30mm/h,抗「O」<500u。


邪熱漸退,正虛未復,濕濁盤踞經絡,宜養陰清熱、化濕通絡以防死灰復燃,改用宣痹湯化裁。


處方:防己10克、梔子10克、蘄蛇10克、蠶砂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大青葉20克、板藍根20克、滑石30克、苡米30克、蜈蚣3條、全蠍3克,水煎服。


並囑原處方(1)續服。


四診:體溫已降至正常,左下肢抽痛亦減,精神轉佳,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血檢均正常。


繼予參苓白朮散化裁以鞏固療效。


隨訪一年。


病情未再復發,病告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6:0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變應性亞敗血症屬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隸屬於中醫溫熱病範疇,多責之熱毒充斥三焦,累及營血而成。


盛氏根據患者臨證表現,診為氣陰虛,濕毒蘊結三焦,投予高麗參燉湯送服紫雪丹以扶正祛邪。


考高麗參性味甘溫微苦,功能補氣生津以扶正,伍以紫雪丹清熱解毒以祛邪,二者合用寒溫並舉,益氣與清熱同進,使正氣盛而導邪熱外泄,乃標本同治之良法。


徐靈胎治毛翁上實下虛之痰喘病,以湯藥送服人參塊,有異曲同工之妙。


伍以青蒿鱉甲湯養陰清熱。


二診後,邪熱漸退,陰虛未復,濕毒盤踞不化,治宜養陰化濕。


盛氏認為,陰虛夾濕之症,臨證處方用藥最當謹慎小心,務使養陰而不助濕,燥濕又不傷陰。


清?張石頑嘗云:「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僭上,淡滲利水,陰津易於脫亡。


專於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務使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始克有賴。


三診起即投予吳鞠通的宣痹湯化裁,方中去半夏辛燥傷陰之味,佐以生地「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


知母「滋化源之陰」;


全蠍、蜈蚣、蘄蛇以搜風通絡;


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共奏養陰清熱、化濕通絡之效。


陰津復,濕熱清,經絡通,病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6: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健脾殺蟲治臌脹(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期)案患孩黃某某,男,8歲,家住農村。


患孩半年前曾罹腎炎,治療20多天浮腫消退。


近半個月來再度全身性水腫,腹膨隆,平臍腹圍70cm,腹水徵(+),陰囊水腫,雙下肢呈凹陷性浮腫伴腹痛、厭食、尿短赤等症。


實驗室檢查:Hb87g/L,RBC2.72×1012/L,WBC11×109/L,TP35.3g/L,A10.8g/L,G18.4g/L。


尿常規:比重1.006,蛋白(+++),管型(++),上皮細胞(+),膿球(++++),西醫診為: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期。


視患孩面色蒼白,四肢消瘦,腹脹如鼓,臍突,雙下肢及腹部、陰囊俱腫,按之凹陷,納差,大便溏,小便短少,神疲懶言,舌淡苔白厚,脈細弱。


證屬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水濕蘊聚。


先後投予五苓散、五皮飲、實脾飲、金匱腎氣丸隨症增減,並伍以民間治療臌脹草藥如丘草、玉米須、無根草等。


同時以丘草研末,調鴨蛋煎成餅,熱敷臍眼,並配合飲食療法等,綜合治療月餘。


患孩病情未見好轉,腫雖略消,但腹脹有增無減,平臍腹圍達72cm,病情甚為危重。


細揣其脈症,乃脾腎陽虛,水失其制,然屢用溫腎行水、健脾化濕法而無效,當再深思熟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6: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竊思患孩生長於農村,平時飲食不節,雜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久則生蟲,血即裹之而不化,日積月累而成臌脹。


細察其雙眼白睛有藍色蟲斑,下唇內膜小點如粟粒狀,面部呈白色蟲斑,再結合其臍腹時痛,厭食,當屬蟲臌,姑擬健脾、殺蟲、消積之劑以圖治。


處方:五靈脂6克、茵陳6克、澤瀉6克、神麯6克、金鎖匙6克、豬苓6克、檳榔9克、蕪荑4.5克、桂枝3克、螻蛄5個、使君仁5枚。


上藥服3劑後,即顯奇效,患孩小便清長,浮腫漸消。


藥已中的,無庸更弦。


上方去螻蛄、五靈脂加茯苓皮15克、陳皮6克以加強健脾理氣之力。


續服6劑,全身浮腫明顯消退,腹脹頓減,腹圍縮至68cm,食欲增進,精神轉佳。


繼予參苓白朮散以健脾益氣,升清化濁,又服半個月,浮腫全消,腹圍縮至58cm,腹痛消失。


矚以自擬四神五豆飲(茯苓、山藥、蓮子、芡實、赤小豆、綠豆、黑豆、苡仁)作善後之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22:46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