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1960年為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
就發病率來看,本年有192例,僅次於1958年,占三年中總病例34.4%。
從全年發病季節來看,以秋冬兩季為最多。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四之氣,民病寒熱、嗌乾,黃癉。
此因為客主氣皆濕土,又承君相火之後,故發濕熱之病特多。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少陰司天,熱淫所勝。
又說:「少陰司天,客勝則衄……頭痛,少氣,發熱,甚則腫。
在192例中,發現有輕度浮腫16例,占8.3%,這與氣候並非無關。
從氣象方面來說,全年溫度秋季年均為263℃,夏季為25.6℃,秋季高於夏季0.7℃。
夏季濕度為83,秋季為74,相差9度。
在秋季中,有33天下雨,為往年所未見,這與四時之氣,太陰濕土用事,大雨時行,寒熱互至,民病黃疸、衄血,亦有一定關係。
1961年(辛醜年)為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部滿浮腫。
在當年上半年收治的129例中,從春夏兩季來看,以春季為最多。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月真月賁、月付腫、痞逆。
此因「陰凝於上,寒積於下」,故所病背寒濕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太陰之勝……胃滿……少腹滿……頭重,足脛月付腫,飲發於中,月付腫於上。
據當年臨床所見有浮腫之症,與寒濕合病非無關係。
538例患者中,男性370例,多於女性,年齡以21歲至30歲為最多。
臨床主要症狀與體徵除肝腫痛,食欲不振等外,而無黃疸占多數。
發病季節,1958年以秋季為多,1959年以冬季為多,1960年以秋冬兩季為最多,1961年以春季為最多。
因此,從發病季節和臨床症狀的不同特點來看,可說明自然界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茲舉臨床病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