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一、治療冠心病以氣為主,以血為輔盛氏認為冠心病儘管病因多端,然終究與氣之虛實和氣機之運化、升降出入有著密切的關係。
並認為:百病皆生於氣,氣之運化,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陰陽之所以升降者,血脈之所以流行者,營衛之所以運轉者,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成者,皆氣也。
所以,在治療上,主張「以氣為主,以血為輔」,氣化正常,則血液運行調和。
至於血瘀、痰濁、火鬱、寒濕……之所以能導致本病,乃因其氣機運化不暢,氣滯則血瘀,氣鬱則痰結,氣虛則寒凝,氣有餘便是火。
「氣為血帥」,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從而發生了冠心病特有的心絞痛。
心陽不舒,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臟腑滋養失調,則出現胸悶痛、心悸、心慌、怔忡等一系列冠心病的症狀。
在治療上,盛氏認為「陰虛易補,氣虛難療」,主張治療冠心病以調養氣機,通暢運化為先導。
氣虛則補之,氣滯則行之,氣鬱則宣之,氣痹則開之,氣逆則降之,氣盛則瀉之,然後酌參營衛、血脈之虛實,痰濁、寒濕之瘀滯,陰陽寒熱之偏頗而消息之。
務使氣機運化通暢,升降出入復常,而病可愈矣!
在辨證施治方面,盛氏參照1980年全國冠心病辨證論治座談會製定的冠心病中醫辨證試行標準,結合臨床經驗,採用西醫辨病,中醫辨證治療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將冠心病分為八大類型:氣滯心胸型;
血瘀痹阻型;
痰濁閉阻型;
寒凝血脈型;
心氣不足型;
心陰不足型;
氣陰兩虛型;
心陽虛脫型。
遣方用藥則多以補氣、理氣、行氣、宣氣、益氣、降氣、散氣為主,並結合患者體質之虛實,邪氣之偏勝,配合活血、涼血、散血、養血、化痰、散寒、降火、滋陰、溫陽等法,務使氣機條達,升降復常,氣血運行如環無端。
臨床中常用補氣藥有: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耆、蛤蚧;
理氣藥有:烏藥、陳皮、木香、枳殼;
行氣藥有:三棱、莪朮、鬱金、甘松;
宣氣藥有:香附、佛手、茴香、菖蒲、橘核;
降氣藥有:降香、沉香、檀香;
散氣藥有:薤白、細辛、青皮、枳實;
活血藥有:丹參、三七、乳香、蒲黃、桃仁、紅花;
涼血藥有:丹皮、赤芍、生地;
散血藥有:沒藥、五靈脂、琥珀、血竭、藕節;
養血藥有:川芎、當歸、熟地、白芍、阿膠。
臨證自擬寧元散:西洋參、田三七、雞內金、琥珀各10克,珍珠粉2克,麝香0.3克。
上藥共研細末,調勻,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以治療心悸、氣短、胸悶痛等症,可防治心肌梗塞,為冠心病恢復期的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