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5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28:5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祛瘀止血藥:生三七、益母草、川牛膝、赤芍、五靈脂、乳香、沒藥、大黃、紅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29: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6收斂固澀藥:萸肉、龍骨、牡蠣、赤石脂、石榴皮、臭椿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29:2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7辛溫止血藥:炮薑炭、艾葉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29:4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8性平止血藥:仙鶴草、血餘炭、白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29: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9行氣止血藥:荊芥炭、香附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0:1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0補腎止血藥:川斷炭、狗脊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0:3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臨床上陰道出血病因多端,病機復雜,在治療上應貫徹治病求本的精神,在辨證指導下而立方用藥,虛則補之,瘀則行之,熱則清之,鬱則疏之,不能一概投以清熱止血之劑。


假如單純追求止血,不但違反辨證論治原則,相反達不到止血目的。


裘氏在血證施治上亦有採用從治變法來彌補正治療效之不足,如熱邪擾動陰分,涼藥不效,故善於在清熱涼血藥中配上一、二味溫性藥,以引陽出陰,其血自止,如艾葉配淡條芩、肉桂配丹皮等。


婦人以血為本,血為陰液,出血日久必耗陰分,故裘氏在臨床上對陰道出血患者病勢已趨好轉之際,必用自創「生地龍牡湯」以滋陰固澀清熱,而杜覆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0:4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黃耆桂車湯 組成:肉桂末1.2克(吞)、車前子15克(包)、生黃耆12克、冬葵子9克。


功能:益腎補氣、利尿導尿。


主治:產後小便不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1:1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按語:產後小便不通,其發病機理主要由於膀胱和三焦氣化功能失常。


夫膀胱為貯尿之器,而尿液之排泄,有賴於三焦之氣化。


誠如《類證治裁》所說:「膀胱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之氣化耳。


若三焦氣化失職,就會發生排尿異常而致「癃閉」。


究其膀胱和三焦氣化功能失常之因,多由於產後氣傷,腎虛使然。


蓋產時去血較多,氣隨血耗,以致肺脾之氣不足。


上焦為肺之分野,乃「水之上源」,肺氣虛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中焦為脾之分野,乃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虛則不能升清降濁,水液瀦留,不得下泄。


下焦為腎之分野,腎為水臟,主開闔而司二便,與膀胱相表裏,產時腎氣多受損傷,不能溫煦膀胱而使膀胱氣化不行,開闔失常,遂令小便不通。


是為本病病理癥結之所在也。


基於上述病理,治療關鍵必須調整膀胱和三焦之氣化功能,特別要重視益腎補氣。


黃耆桂車湯乃是循理究源所制訂。


方中肉桂稟天地之陽氣,味厚性升,為陽中之陽藥,通百脈而入下焦肝腎之經,為溫補之品,能補命門之火不足,引火歸源。


車前子稟土中之陰氣,味甘性降,為陰中之陰藥,入肝腎小腸之經,為行水泄濁之品,利小便而不洩氣,強陰益精。


二藥合用,一溫一寒,一升一降,相互促進,引火歸源,溫陽利水,使州都氣化得行,則小便自通。


所以用黃耆者,一則取其甘溫益氣,使肺脾之氣旺,氣能行水。


二則仿丹溪治癃閉之探吐法。


丹溪云:「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從瀉通,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


黃耆能補益肺氣,啟水之上源,與肉桂、車前同用,開上達下,相輔相成,其效尤顯。


加減運用:若產後惡露未盡加當歸、川芎。


腎虛較甚加杜仲、牛膝、桑寄生。


膀胱鬱熱加淡竹葉、木通、忍冬藤、益元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1:2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二藤湯 組成:忍冬藤15克、紅藤15克、大青葉9克、紫草根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軍9克、川楝子9克、制元胡12克。


功用:清熱利濕、涼血活血、理氣止痛。


主治:盆腔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等屬於濕熱下注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1:4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按語:本方適用於濕熱下注,氣血鬱結而引起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附件炎。


此類病症表現為腰酸腹痛,帶下黃色,尿頻赤熱。


本方的特點是清熱解毒藥與涼血藥合併組成,以清熱解毒為主,涼血活血為輔。


活血藥必須取以偏於苦寒的涼血活血藥,如丹皮、赤芍之類,否則使熱毒蔓延擴散,這是裘氏的臨床體會。


方以忍冬藤、紅藤、大青葉清熱解毒,紫草根、赤芍、丹皮涼血活血,大黃瀉血中之熱而導濁出,元胡、川楝子行氣活血止痛。


本方經過臨床觀察也適用於婦科一切濕熱下注兼有熱毒等病證。


(李千笛編) 精研經典推陳出新精通氣化學說的盛國榮 柯聯才盛云鶴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1:58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盛國榮,福建南安人,福建中醫學院教授。


盛氏祖輩八代行醫,其父盛如珠為閩南名醫。


盛幼承庭訓,隨父習醫,盡得其傳。


曾先後但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福建中醫學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名譽院長,香港中醫診療院院長,福建省人大常委,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有《內經要略》、《溫病要義》、《盛國榮醫學論文集》等。


本文著重介紹盛氏在學術上深研《內經》發掘其辯證法思想,應用運氣學說指導臨床實踐,論氣化及臨床應用的思想和觀點。


臨證特色 則介紹盛氏治療冠心病、高血壓、痹證的獨特經驗。


所選的治療哮喘、癃閉、臌脹、敗血症等醫案,均為疑難病例。


醫論醫話及六個經驗方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一步反映盛氏學術經驗。


盛氏乃當今享譽海內外醫學大家,所述的學術思想、臨證的治療經驗實為他畢生醫療實踐的精華,對於所學之人,定會大有裨益。


善言天者,必應於人;


善言古者,必驗於今;


善言氣者,必彰於物;


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2:16 | 只看該作者

盛國榮


男,號曙光,1913年11月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詩山赤壁鄉。


祖輩八代行醫,父親盛如珠精通《內》《難》等經典,擅長內、婦科,在閩南一帶享有盛譽。


盛幼承庭訓,7歲即熟背湯頭歌訣,藥性賦,13歲讀完《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經典,並隨父習醫。


1929年的一天,有幾位菲律賓華僑慕盛父名專程上門求醫,適逢其父出診外鄉天將黑仍未返,其中一位問盛能否為人診病,盛云:隨父習醫多年,可代父診之。


診畢,這幾位華僑送7塊大洋,盛用這錢買了一部《辭源》。


那年盛16歲,於是從此便開始了獨立行醫生涯。


1947年考取考試院頒發的《中醫師考試及格證書》。


解放前曾任上海新中醫藥編輯,廈門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創辦「施醫贈藥所」及《廈門醫藥月刊》。


1950年任廈門市中醫研究社社長及研究班班主任。


1953年應愛國僑領陳嘉庚之邀出任集美醫院中醫科負責人。


1956年任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教師,並創辦廈門大學華僑中醫函授部。


1960年任廈門中醫大專班教研組組長。


1964年起調至福建中醫學院,先後擔任醫經教研組主任。


中醫基礎教研組主任,1978年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主任中醫師、教授,福建中醫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職稱評委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內科編委,全國高等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


現任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名譽院長,蘇頌學術研究會會長,香港中醫診療院名譽院長。


並歷任廈門市人大代表、政協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政協常委及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1958年起多次受到中央、省、市衛生部門的嘉獎,現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特殊津貼,是當代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中醫學家。


盛氏主要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


由於自少年時期勤學博覽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到了青年時代不僅對《內經》等經典奧旨闡疑闡秘,且多有創見,推陳出新。


由於青年時即受到上海陸淵雷、章次公等中西匯通派名師之薰陶,盛氏在學術上無門戶之見。


常說: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


主張無論中西擇善而從,提倡中西醫取長補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既要知古以鑒今,尊古而不泥古,又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反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2:33 | 只看該作者

盛氏認為


祖國醫學精髓在於辨證論治,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這也是它與西方醫學的根本差異之處。


認為氣化學說在祖國醫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解釋生命和精神意識的起源,闡述人體的組成和功能活動,說明人體病理變化及闡明證候和治療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盛在1951年發表於《北京中醫月刊》的《中醫所說「氣」與「血」的研究》文中及晚年完成的《氣的鉤沉》書中認為:中醫用氣化論觀點來說明人體的結構時,主要是認為人體的各種「形」是氣合而成,但形中有氣,形氣又是相互轉化的。


他注重的是氣合成形,形化為氣的辯證統一,不大重視「形」而重視「氣」,更重視的是「形氣轉化」的關係。


盛認為這與西方醫學只重視「形」而不講究「氣」有顯著的區別,並認為「形氣轉化」中蘊含著一些深奧學問,有待今後進一步發掘。


盛氏對氣的研究不局限於理論的探討,早在50年代末期即就五運六氣在臨床上的應用進行實踐研究。


盛氏傾畢生精力研究中醫學,平時除博覽群書外,尚以賦詩品茶為樂趣。


在其「七十感懷」一詩中嘗云:「忘憂惟覺讀書樂,得趣無他獨品茶」。


他對中國茶文化及茶與醫學保健等內容加以深入探討,先後寫成了《茶葉與健康》、《茶葉在醫療保健上的功用》及《飲茶養生》等書。


其中《飲茶養生》一書先後由香港商務出版社、臺灣商務出版社及世界圖書出版中心等多家出版社多次印行到世界各地,並被《中國茶經》收錄。


由於他研究飲茶而聞名,曾被《茶酒辭典》一書收載。


全國著名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在85歲時特為其題贈「中國茶德,廉(廉儉育德)美(美真康樂)和(和誠處世)敬(敬愛為人)」的條幅。


盛氏從事臨床、教學、科研65年來,在國內外醫學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他應用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和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論文早在1960年即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譯成外文與國際交流。


醫學專著有《內經要略》、《溫病要義》、《傷寒論淺釋》、《溫病條辨簡解》、《氣的鉤沉》、《盛國榮醫學論文集》(第一、二集)等數百萬字。


盛氏晚號松軒,乃寓意對中醫事業像青松一樣終生堅貞不渝,「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並以「不願世誇聲色好,只留滴嗒在人間」勖勉自己像鐘錶一樣,毫不厭倦地、時刻不停地、默默地擺動,為振興中醫事業而奉獻一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2:4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闡釋經典奧旨發掘《內經》辯證法思想盛氏認為《內經》乃中醫理論之淵藪,行醫不讀《內經》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所以學醫者必先從此入手,才能正本清源,根深葉茂。


認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乃臨床醫學之圭臬,辨證處方用藥之準繩。


他曾就《內經》、《傷寒》、《溫病條辨》等書進行歸納、分析、演繹,對這些經典奧旨多有闡釋發掘。


早在50年代初期對《內經》中「營」和「衛」闡發無遺,並且創見性地提出《內經》所說的「營」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血液及其迴圈功能;


「衛」則包含著現代醫學中「淋巴細胞」、「白血球」及體溫調節中樞和氧化作用。


對《傷寒論》的一些注釋也提出了個人的獨到見解,如《傷寒論》168條白虎加人參湯中「時時惡風」一句,柯韻伯解釋為表證未解,錢潢認為「時時惡風,即所謂熱生風及內熱生外寒之義」,尤在涇認為「熱盛於內、陰反外居」。


以上看法盛氏均認為是錯誤的,因表證未解禁用白虎湯(見170條),又「時時惡風」雖然與169條的「背微惡寒」症狀略異,達熱出表。


此外,像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盛氏認為此條具有護理學的意義,「少少與之愈」並不像一些注家解釋的給些水喝就會好,細究原文精神,乃指示學者臨症苟遇厥陰病患者渴欲飲水的現象,乃陽氣乍復之徵,胃津略感不足,所以應注意控制飲水量,少少與之以補充胃津則向愈,若恣意多飲,水飲反易內停而生他變。


在闡釋這些經典奧旨的同時,對《內經》中的哲學思想和辯證法多有發掘創見,推陳出新,茲舉《略論〈內經〉辯證法思想與神經反射學說》一文說明之。


《內經》是一部蘊存著古代朴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古典醫籍,它以陰陽五行為基本概念,執簡馭繁地概括了有關人體生理、病理的自然現象和本質,從而說明了人體生理過程的矛盾統一性。


內在環境和外部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以及個體化生理、病理機能的診斷和病癒機制,這些觀點和現代反射學說是比較吻合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3: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陰陽學說《內經》記載:「人之有形,不離陰陽」,把人體看作是由陰陽代表的兩種對立的物質組成的。


人體生理過程必須保持相對的平衡才能夠維持健康,這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這個相對平衡打破了,就會發生疾病。


陰陽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是人體生長的客觀規律。


強調生理的矛盾統一性的自然法則與現代神經反射學說的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的觀點相吻合。


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這兩個過程決定了大腦皮層的活動,反射條件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


神經系統所進行的生理不平衡或者發生不穩定時,表現在機體上也有很明顯的超越正常生理過程中的現象。


當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減弱,興奮過程加強時就會出現神經衰弱疾病,表現為情緒欠佳,易發怒,易疲勞和失眠等現象;


當著信號系統發生不平衡時,就會發生癔病和神經衰弱,其外在表現為不可遏止的激動情緒和病態幻想以及神經平衡障礙的症狀,如多疑、寡斷、恐怖、強迫動作和強迫意向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3: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盛氏認為:陰陽在機體內是無處不有的。


一切物質運動和生命的過程自始至終既矛盾又統一。


例如,胃為六腑之一,屬陽,但胃係實質有形器官也屬於陰。


從胃的機能來看亢進為陽,減弱為陰,這正如現代醫學認為胃機能是受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所支配。


這兩種神經是既互相拮抗又互相統一,當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胃分泌減少,運動緩慢;


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時,胃分泌增多,蠕動亢進。


由此顯而易見,中醫的胃氣虛為陰,胃氣實為陽是有科學根據的。


《內經》記載:「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化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陰陽應象大論)。


組織機能是以物質為基礎,又反過來促進物質的形成。


再以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為例,當交感神經興奮時,細胞的機能就配合機體內的能力,使機體外部的活動加強,因此呼吸、迴圈、氧化過程就逐漸增強,同時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的消化、分泌等器官機能卻相應地抑制。


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消化系統的機能和物質代謝的同化過程加強,促使所消耗能量的機體得到恢復,而迴圈和呼吸器官的活動以及氧化程度受到抑制,這就產生能量的物質補充。


因此,祖國醫學用陰陽這一概念來說明人體生理過程的矛盾統一法則,是符合現代科學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3: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整體觀念《內經》記載:「所謂五臟者,藏精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五臟別論)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於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經脈別論)《內經》強調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盛氏認為:從整體觀念出發,臟腑的形態和機能都存在著互相資生和拮抗的矛盾統一。


若一臟有病,可導致他臟病變。


如「心病」不全是由心經引起病變,臨證有納減、倦怠、心悸、怔忡、健忘等症候時,則是脾虛所致。


肝病也不全是由於肝經陰陽失調,有時可因腎水不足,肺失肅降,脾失健運等所致。


按五行生克規律來解釋,上述兩列,前者是由脾虛累及心臟,是子奪母氣;


後者由於肝木旺盛,金不濟則無以制木。


用現代醫學大腦皮層與內臟器官相關學說去研究這個問題,也可以從中進一步認識五行生克的矛盾統一性。


由於內臟疾病的發生是皮層活動發生病理性減弱或抑制,通過正誘導而使皮層下中樞活動相應增加,於是下視丘腦就形成了病理的興奮性停滯灶。


另一條途徑是通過神經體液反射,若植物神經系統支配內臟器官的活動障礙,機能就發生紊亂,從而發生疾病。


但病變的器官神經衝動,也可反過來引起皮層機能障礙,這就是回饋的道理所在。


《內經》說的心有兩個意思:一指「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心(靈蘭秘典論);


一指「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的心(六節臟象論)。


後者是脾虛導致心病說,可用大腦皮層和內臟器官相關學說來佐證,胃潰瘍病的胃神經衝動,也可引起焦慮、失眠、健忘等一系列神經官能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4: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天人合一《內經》記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天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地,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盛氏認為:「天人合一」或「人與天地相參」的觀念,是反映了古人對機體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的認識,這種內外環境密切相關的關係與現代神經、體液等學說也是極為相似的。


自然環境除四時氣候變化等之外,社會條件和人體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社會變遷和戰爭威脅都給機體帶來極大的影響,人體能適應自然氣候或社會環境變化時,就不會發生疾病,否則就會生病。


這正如《內經》所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重乃不固。


病的形成,是以外在矛盾寒暑燥濕風為條件,以內在的矛盾喜怒憂思為根據的。


自然條件是引起各種疾病的外在因素;


高級神經系統,對於周圍環境間的復雜的相互關係,確定機體的感情活動,改變了它對外界的適應性,是引起疾病的內因。


外因必須通過大腦皮層作用於內在環境而產生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1:34: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靈樞經》記載:「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水為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癃津液篇)又記載:「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乃客其形。


(百病始生篇)盛氏認為:氣溫高毛細血管擴張,天氣冷皮膚毛細血管收縮,機體這種隨氣溫高低而調節的機制完全靠神經體液調節。


又認為:體質強健,神經調節功能正常,可以適應自然環境的千變萬化,而不得病。


若體質衰弱,神經調節功能差,外界稍有一點寒熱變化就生病無疑。


根據《內經》「天人合一」的基本觀念,一個地方的人與另一個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


隨著生活習慣的不同,機體對自然條件的適應也不同。


由於大腦皮層不習慣這種不同的自然條件,所以相應變化的時候,大腦皮層活動就有感應,結果就產生不平衡的現象,不是過於興奮,就是過於抑制,它作用於植物神經,就使內臟感到不適。


如果人們知道產生不適的原因,那麼,他們就會很快去適應新的自然條件,也就可以避免生病。


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種道理,因而對機體的不適抱著恐懼心理和過度強烈的情緒反應,使人體功能受到干擾,生理紊亂,從而形成了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16:51 , Processed in 0.1562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