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視患者顏面浮腫,面色晦暗,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顫抖,行走不穩需人扶持。
並訴眩暈頭痛頻發,下肢浮腫明顯,腹脹納少,寐差夢多,口乾不欲飲,小便短少不暢,大便秘結,舌淡胖苔白膩,脈弦大無力。
血壓220/116mmHg(29.3/15.5kPa)。
尿檢:蛋白(++)。
盛氏認為陽虛濕阻,氣機運化不暢,升降出入失常,故擬溫陽化氣,健脾利濕,佐以解痙利尿。
處方:黃耆30克,白朮15克,帶皮茯苓30克,乾薑6克,地龍乾10克,制川附子6克,夏枯草10克,葛根20克,車前子15克,砂仁6克。
11月18日二診:上藥服6劑後,頭痛眩暈好轉,夜寐漸安,納食稍進,但二便尚未通暢,余症仍存,脈舌同上,血壓200/100mmHg(26.7/13.3kPa)。
藥已中的,勿庸更張,運斡氣機,調和升降,以期二便通暢,仍以上方加減進退。
處方:黃耆20克,白朮10克,帶皮茯苓30克,乾薑6克,制川附子6克,地龍乾10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砂仁6克,葛根20克。
另以玉米須60克,山藥20克,水先煎15分鐘後,去渣以湯液煎上藥。
並囑以草決明研末,每次10克,開水沖泡服。
1月25日三診:上藥服6劑後,氣機條達,大便通,尿量增,下肢浮腫漸消,頭痛止,眩暈減,行走漸穩,不需人扶持可在室內行走,但尚感乏力,寐安食增,血壓180/100mmHg(24/133kPa),舌淡胖苔白膩,脈弦大無力尺弱。
氣機雖暢,濕濁未淨,升降仍阻,宜加強溫陽益氣,健脾化濕之力。
處方:生曬參10克,黃耆30克,白朮10克,川花椒8克,地龍乾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帶皮茯苓20克,乾薑6克,赤小豆30克,黑櫓豆30克,油肉桂粉2克(分兩次以鴨湯沖服)。
12月6日四診:上藥服10劑,並配服血茸3次,精神倍增,眩暈止,頭痛未發,下肢浮腫明顯消退,已能獨立外出行走,二便通暢,舌淡紅,白膩苔漸化,脈弦滑。
尿檢:蛋白消失。
血壓160/94mmHg(21.3/12.5kPa)。
繼以三診處方續服,並囑以血肉有情之品食療調養,以鞏固療效。
食療藥方:甘枸杞20克,杜仲15克,黃精10克,當歸8克,水適量煎湯去渣,加生曬參10克,天麻10克燉鱉魚服食。
1991年4月10日隨訪:上藥服20餘劑,並配服血茸鴨湯及燉鱉魚數次,病情穩定,行走自如,矯健如昔。
血壓150~160/90~95mmHg(20~21.3/12~12.7kPa),已能上半天班,病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