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5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7: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案例:景某,女,45歲,工人。


形體羸瘦,面色萎黃,胃脘隱隱作痛伴腹脹腸鳴,便溏日3~4次,納少口淡,舌淡嫩齒痕苔薄,脈細弱,證屬中氣虛弱,脾失健運,治宜健脾補氣,培中和胃。


藥用:黨參、黃耆各15克,茯苓、淮山各12克,扁豆、蓮子各10克,砂仁、陳皮各6克,鳳凰退、炙甘草各4克。


服6劑,胃痛止,納食增。


繼以參苓白朮散連服一個月,諸恙悉平,體重增加,面色紅潤,氣力倍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7: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溫中理氣法:適用於寒凝中宮,氣機不展。


症見胃脘疼痛較劇,得熱稍減,泛吐清水,喜食炙辛熱之味,舌淡苔白滑,脈弦緊。


常用藥物有:川椒、良薑、蓽撥、吳茱萸、乾薑、川朴花、丁香、肉豆蔻等以溫中散寒、暖胃理氣。


尤喜用川朴花於溫中散寒方中,蓋因川朴花不僅能溫中除滿,且其性輕靈,調中之力尤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7: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案例:林某,男,62歲,職員。


近月來胃脘疼痛無休止,天寒加劇,泛吐清水,痰涎尤盛,素嗜熱飲,大便溏薄,舌胖苔滑,脈沉弦。


病因中土虛寒,氣機不利,治宜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藥用:川椒、川朴花、高良薑、吳茱萸各6克,乾薑、甘草各4克,白芍、肉豆蔻、茯苓各10克。


服6劑,痛止,余恙亦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7: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補陽升氣法:適用於脾胃陽虛,升提無力致絡脈鬆弛,胃腑維繫失固。


症見胃脘隱痛綿綿,其痛如墜,久立或勞力加劇,納少無味,脹悶不消,肢體困頓,怠惰嗜臥,舌淡苔少,脈細弱。


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耆、鹿茸、淮山、枳殼、升麻、柴胡等以益胃健脾,補陽升陷。


盛氏臨證喜用黃耆、鹿茸、枳殼,乃因黃耆味甘,善益氣升陷,故東垣「補中益氣湯」,張景岳「舉元煎」、張錫純「升陷湯」均用為主藥;


鹿茸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脾胃之經,鹿性純陽,氣味俱升陽,善補督脈,督為陽氣之總督,督得其補,則大氣升舉;


枳殼據近代研究報導,可使胃腸等平滑肌興奮性增強,對胃下垂等頗有佳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7: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案例:周某,男,42歲,駕駛員。


胃脘痛十餘載,一年前經透視診斷為胃下垂。


症見脘腹脹悶伴墜痛感,納少不化,四肢困乏,口苦呃噫,便溏,脈細弱。


病因脾虛氣陷,治宜健脾益胃,升陽益氣。


藥用參、耆各45克,白朮、茯苓、枳殼各15克,升麻、柴胡、砂仁各6克,石斛、扁豆各10克。


連服一個月,諸症均失,惟感脘腹仍脹悶。


透視複查:胃位置偏低。


乃囑每月以雞湯送服鹿茸粉1.5克,連服三個月,病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7:5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養陰益氣法:適用於脾胃氣陰虛損,陰虧氣燥。


症見胃脘緩緩作痛,饑時尤甚,知饑而納少,煩渴,便秘,舌紅絳少苔、甚則光剝,脈細弦。


常用藥物有:沙參、百合、麥冬、玉竹、石斛、芍藥、烏藥等以養陰潤燥,和胃益氣。


盛氏喜用百合湯(百合、烏藥)治療胃陰虛之胃脘痛,乃因百合不僅是潤燥之功臣,且益氣之力亦著,其品性輕清,伍以烏藥於潤燥養陰之中又能理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案例:張某,男,61歲,幹部。


夙患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脫垂、胃酸減少。


症見胃脘綿綿作痛,饑不欲食,食則脹悶,口乾喜飲,心煩失眠,溲短便秘,舌紅絳苔少,脈沉細弦。


病因胃陰虧損,陽土失潤,治宜養陰潤胃,緩急止痛。


藥用:百合30克,麥冬、玉竹、石斛、茯苓、白芍各0克,烏藥、五味子各6克,甘草3克。


連服半個月,痛止津回,中土得潤,納增神健,病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舒肝暢氣法:適用於憂思惱怒,肝鬱氣滯,木失條達,橫逆侮土,土失疏泄。


症見胃脘痛每於情緒怫鬱而發,伴見攻痛連脅,噯氣頻頻,苔薄白,脈弦。


常用藥物有:柴胡、青皮、香附、佛手、枳殼、萼梅花、玫瑰花、川楝子等以疏肝解鬱、調氣和胃,久痛不愈則加全蠍。


盛氏臨證尤喜用萼梅花、玫瑰花等花類藥物,因其性清揚調氣而不香燥,解鬱而不耗液,是理想的舒肝暢氣藥。


案例:徐某,女,30歲,教師。


性素急躁,胃痛已數載,時輟時發。


近因工作不順,每與學生怫逆,胃脘痛發作連及兩脅,納食呆滯脹悶,噯氣則舒,口乾便結,月經趨前且量少夾塊,舌紅苔白,脈弦勁。


病因肝氣怫逆,胃土受侮,治宜舒肝解鬱,和胃疏土。


藥用:柴胡、枳殼、綠萼梅各10克,茯苓、丹參各12克。


服6劑後,脘痛減,大便通,然脅痛未愈,納食不香,於上方加白芍12克、全蠍3克。


又服6劑,諸症均解。


囑平時多以玫瑰花、萼梅花、甘草開水沖代茶飲服,並注意調攝性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6瀉火清氣法:適用於肝鬱化火,犯胃傷脾,或素嗜炙辛辣之物而致胃火熾盛。


症見胃脘痛劇,口乾口苦,泛酸嘈雜,心煩易怒,多食易饑,食則痛甚,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常用藥物有:梔子、龍膽草、黃芩、黃連、扁豆花、川楝子、鬱金、馬蹄金、大黃等以清肝胃之火,調鬱滯之氣。


其中扁豆花入氣分而行氣,其性清散,用之無扁豆多食壅氣之弊;


馬蹄金乃南方民間常用草藥,為旋花科馬蹄金屬多年生匍匐狀草本,學名黃疸草(DichondrarepensForst),功能祛風利水,理氣活血,清熱解毒,伍以瀉火清氣藥,每收卓效。


案例:李某,男,42歲,幹部。


胃痛逾十年,近年來症狀加劇,經鋇餐透視診斷為:幽門痙攣,胃大彎透亮陰影(炎症)。


症見胃脘痛劇,得食尤甚,泛酸嘈雜,頭暈失眠,口乾口苦,大便三天未行,小便短少,舌紅苔黃厚,脈弦勁。


病因肝胃火盛,治宜清肝瀉火,和胃理氣。


藥用:吳茱萸3克,黃連、枳實、扁豆花、馬蹄金各10克,陳皮、大黃(後下)各6克。


服6劑後,便通痛減,於上方去大黃加檳榔、車前子各10克。


續服6劑,病遂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7化濕調氣法:適用於濕邪盤踞中焦,脾胃氣滯不行。


症見胃脘痞悶綿綿作痛,口黏乏味,食欲不振,噯氣便溏,體倦肢困,苔白厚或膩,脈濡緩。


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茯苓、苡米、藿香、佩蘭、枳殼、葛花等以健脾化濕、調氣和胃。


盛氏喜用藿香、佩蘭、葛花,因藿香、佩蘭專入中土,氣味辛香,宣中辟穢、調胃醒脾之力尤佳;


葛花性味甘平,功同葛根,其輕揚升發之性尤過之,伍於健脾化濕藥中,具輕清醒脾、和胃化濕之效。


案例:高某,男,56歲,軍人。


患者長期從事革命工作,風餐露宿,飲食失常,胃痛已歷二十餘載。


素嗜煙酒,且有盧同癖。


嗜酒者,難免積濕,生痰;


脾胃虛寒之人,長期飲茶,難免聚濕。


症見胃脘脹滿疼痛,納食呆滯,不知饑餓,時泛清水並伴噁心,大便溏薄,苔白厚而濁,脈沉弱無力。


病因脾胃虛寒,濕邪盤踞,治宜健脾化濕,調氣和胃。


常用藥物有:茯苓、苡米、白朮各15克,藿香、佩蘭、陳皮、乾薑各8克,葛花、枳殼各6克。


連服半個月,諸症均失。


繼以四神粉(茯苓、蓮子、淮山、芡實各等分,共為末)、飴糖調服,調理一月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8消食導氣法:適用於飲食停積中土,中焦氣機受阻。


症見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嘔吐酸腐,大便或溏或秘,苔膩,脈弦滑。


常用藥物有:穀麥芽、神麯、山楂、萊菔子、檳榔、枳殼、鳳凰衣、萊豆殼(即豇豆衣)等以消食化滯,導氣和胃。


盛氏曾自擬五殼飲(枳殼、菜豆殼、白蔻衣、鳳凰衣、扁豆衣)治療食積濕滯之胃脘脹痛,隨症加減,療效頗佳。


案例:楊某,男,24歲,工人。


素有胃痛史。


兩天前,親朋歡聚,膏粱厚味,開懷痛飲,致脘腹脹悶伴陣發性疼痛,噯腐泛酸,厭食口乾,大便兩天未行,舌苔厚膩,脈弦緊。


病因暴飲暴食,戕傷中土,治宜消食導滯,行氣和胃。


藥用:神麯、山楂各15克,檳榔、枳殼、陳皮、菜豆衣、萊菔子各10克,木香、大黃(後下)各6克。


服2劑,大便通利,脘腹痛止脹減,但納呆,苔薄膩,再投予五殼飲加陳皮、茯苓、穀麥芽。


又服3劑,諸症均失,納食正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9祛痰順氣法:適用於脾虛痰凝,氣滯不順。


症見胃脘疼痛伴泛嘔痰涎,納少脹悶或不知饑餓,四肢乏力,頭目眩暈,舌淡苔膩,脈細滑。


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香櫞皮、枇杷葉、茯苓、扁豆、瓦楞子等以化痰順氣、健脾緩中。


盛氏尤喜用旋覆花、枇杷葉、瓦楞子。


旋覆花,古人認為「諸花皆升,旋覆獨降」,其化痰理氣降逆之力尤著;


枇杷葉功能和胃降氣;


瓦楞子消痰祛瘀,止胃酸。


諸藥伍以二陳湯健脾燥濕、順氣化痰,具有標本兼顧、緩急同治之妙。


案例:蔡某,女,46歲,工人。


平日以素食為主,面色萎黃,四肢乏力。


近月來,胃脘脹悶疼痛,納少泛惡,喜吐痰涎,口淡,便溏,白帶多而稀,舌淡苔膩,脈細滑。


症因脾虛痰凝,胃氣上逆,治宜健脾和胃,化痰順氣。


藥用:二陳湯加旋覆花、枇杷葉、香櫞皮、黨參、白朮、吳茱萸、乾薑等。


服6劑後,痛止脹減,納增欠馨,於上方去吳茱萸、乾薑加砂仁、佩蘭。


續服6劑,諸恙均失,痰涎減少,納食旺,繼以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其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8: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0活血行氣法:適用於胃痛日久,屢治不愈,久痛入絡,氣滯血瘀。


症見胃脘疼痛如針刺,痛處不移而拒按,得食加劇,甚者可見心下痞積,觸之堅硬,或見嘔血便血,舌質青紫或有瘀點,脈弦澀或細澀。


常用藥物有:海螵蛸、茜草、九香蟲、丹參、元胡、乳香、沒藥、五靈脂、赤芍、紅花、莪朮等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盛氏尤喜用海螵蛸、茜草、九香蟲。


因九香蟲功能散滯氣,疏肝鬱,對於肝胃氣痛而痛有定處者,本品具有通氣滯而定痛之效;


海螵蛸、茜草具有行血瘀、通經絡之功,《內經》四烏骨一茹丸即以此二味為主藥,通經活血為治女子血枯經閉之妙方。


盛氏將之治療瘀血阻滯胃絡之脘痛,每獲良效。


其中海螵蛸尚有制酸止血之效,對於長期胃脘痛屬於血瘀氣滯者,投之輒應。


案例:王某,女,42歲,教師。


患者罹胃病已數載。


近一周年,因教務繁忙,胃脘部痛劇,手不可近,得食尤甚。


二天來,大便色黑如柏油樣,經檢查診斷為:胃潰瘍伴出血。


舌紅有瘀,脈細弦。


病因久病入絡,情志激擾,五火內燔,絡脈損傷,治宜活血祛瘀,理氣止痛。


藥用:生地炭30克,茜根、元胡、蒲黃、赤芍、五靈脂各10克,海螵蛸15克,甘草3克。


藥後4劑,痛減血止,納穀尚差,疲乏無力,於上方加丹參、茯苓各15克,阿膠10克。


續服6劑,諸恙悉平,略事調養遂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9: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分清濁升清降濁治頭痛頭痛乃臨床常見症,可見於多種疾病之中,中醫辨證常以外感內傷而分治之。


外感頭痛時間短暫,每隨外邪的疏解而消失。


內傷頭痛則病因錯綜復雜,兼夾相交,病程纏綿日久,常以升清降濁之法,酌參平肝祛風之藥,治療各類頭痛。


盛氏認為頭為清空之府,邪不可干,誠如沈金鼇著《雜病源流犀燭》云:「經氣逆上,乾遏清道,不得運行則頭痛發矣!


干擾清空之府者,濁邪也。


濁邪者,痰濕、瘀血是也。


所以臨證辨治頭痛,必須分清濁邪之性質,若因於痰濁者,則症見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若因於濕濁者,症見頭痛如裹或如雷鳴,頭面起核,伴肢體困頓,納呆胸悶,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膩,脈細濡;


若因於瘀血者則頭痛如錐刺,痛處固定不移,經久不愈,或有頭部外傷史者,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舌下靜脈怒張或齶黏膜徵陽性,脈細澀。


清空之府固然不容濁邪乾遏,然又須仰賴清陽之溫煦,猶如麗日當空,陰霾自散。


所以盛氏認為氣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不利。


症見頭痛綿綿,煩勞益劇,倦怠乏力,畏寒少氣,胃納欠馨,苔薄白,脈大無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9: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診治頭痛應當首先分辨清濁,並根據頭為諸陽之會,處於高巔之上,惟風可到,而肝為風木之臟,一有怫鬱則升降紊亂,故臨證提出:醫頭痛勿忘治風,平肝升清復降濁的指導思想。


結合臨床經驗,自擬治療頭痛的基本方,靈活化裁。


基本方由川芎、羌活、白芷、菊花、蔓荊子、葛根、天麻、白芍、甘草組成。


加減法:外感風寒加細辛、荊芥;


風熱加黃芩、薄荷;


熱盛加石膏、梔子;


風濕加蒼耳子、桑枝;


肝陽上亢加夏枯草、鉤藤、石決明;


肝火旺、血壓升高去白芷加龍膽草、地龍乾;


痰濁加陳皮、半夏、蠶砂;


瘀血加乳香、沒藥、赤芍;


寒濕加吳茱萸、花椒;


血虛去白芷、羌活加當歸、熟地、首烏;


氣虛加參、耆;


腎虛加杜仲、枸杞、磁石;


清陽不升加升麻、柴胡;


久痛入絡或痛勢劇烈加全蠍、蜈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性味辛溫,均具祛風、除濕、止痛之功,為治療頭風頭痛的要藥。


著名的《局方》川芎茶調散即以此三味為主藥。


現代藥理研究:此三種藥均含有揮發油,具有抗炎、鎮痛之力。


此外,川芎《醫學啟源》的《主治秘要》言其有助清陽之功;


羌活《本草備要》云「瀉肝氣,搜肝風」;


白芷燥濕升陽而不傷津,《本草經百種錄》云:「凡驅風之藥,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極香,能驅風燥濕,其性又極滑潤,能和利血脈而不枯耗,用之有利無害者也。


菊花、蔓荊子性味辛甘涼,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歷代有的醫家尚認為此二藥除了祛風外,還有清降之力,《本草正義》云:「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納攝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


又云:「凡頭風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鎮靜迥異尋常者,殆然有此力量。


張壽頤云:「凡草木之子,多堅實沉重,性皆下行,蔓荊子實雖不甚重,然其性必降。


並認為《別錄》所云:「主風頭痛」仍是指「內風升騰之病,用以清降,斷非疏散外風之品。


故對此二藥的臨床應用該有全面認識,治療頭痛眩暈的平肝熄風劑中常伍用菊花或於滋陰益腎藥中投以蔓荊子,取其清降之效也。


葛根性味辛甘平,功能升陽解肌。


《本草正義》云:「葛根,氣味皆薄,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


《本草匯言》說:「清風寒,淨表邪,非麻、桂、蘇、防辛香溫燥,發散而又有損風氣之誤也;


非若藁本、羌活發散而不耗營血之虞也。


天麻熄風力強,《綱目》稱之為「治風之神藥」,羅天益認為「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乃治頭風頭痛藥中不可缺少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9: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白芍養血柔肝,《日華子本草》言「治風補癆,主頭痛」。


《玉揪藥解》云:「芍藥酸寒入肝,專清風燥而斂疏泄,故善治厥陰木鬱風動之病。


方中甘草一藥,除能調和諸藥外,尚有調節升降之功。


《湯液本草》云:「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


現代藥理研究:甘草用甲醇提取成FM100有明顯鎮痛作用,若與芍藥所含的芍藥花甙合用則可產生協同作用。


綜觀全方:散而不溫不涼,疏風祛濕而不燥,升陽兼清降,養血兼熄風,充分體現了盛氏「醫頭痛勿忘治風,平肝升清復降濁」的立法處方思想。


茲舉臨床治驗二例以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9: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一,許某,女,27歲。


頭痛頭重,如蒙如裹,陰天尤劇,伴耳鳴,牙痛,痰多色白,關節酸楚,納呆,白帶多,舌淡紅苔白厚,脈細濡,腦血流圖提示:頸內動脈痙攣。


證屬痰濕蒙竅,清陽不升,治宜祛風化濕,升清降濁。


投予基本方加味,處方:川芎、天麻、菊花、白芷、羌活、葛根、蔓荊子各10克。


蠶砂、生地、白芍各15克,甘草4克。


水煎服。


服6劑後,頭痛、牙痛止,頭重耳鳴減,余症亦瘥,於上方去生地、白芍加蒼耳子10克。


續服6劑,病告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09:4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二、洪某,女,46歲。


頭痛位於巔頂伴項強、麻痹、頭暈耳鳴,眼花腰酸,月經量多,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血壓90/60mmHg(12/8kPa)。


腦血流圖提示:腦供血不足,左頸動脈彈性減退。


證屬血虛生風,清陽不升,治宜養血益氣升陽。


予基本方化裁,處方:當歸、天麻、白朮、葛根、蔓荊子各10克,熟地、白芍各15克,川芎、升麻、柴胡各6克。


水煎服。


連服10劑,頭痛減,諸症好轉,於上方去蔓荊子加首烏、黃耆各10克。


續服半個月,諸症均失。


囑以十全大補丸和血肉有情之品作食療以鞏固療效。


隨訪一年,頭痛未發,血壓升至正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0: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調升降溫陽化氣止眩暈眩暈頭痛,乃高血壓等病之常見症狀,究其因多責之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或痰凝血瘀,或腎虛或氣虛或血虛等等,通常治法不外乎清熱瀉火,平肝潛陽,滋養肝腎,化濕祛痰,活血化瘀,益氣養血等等。


盛氏深感上述諸法,對於一些單純性眩暈頭痛症,只要辨證準確,也可收效。


然而對於一些病因錯綜復雜,症情千變萬化,病程纏綿不已之眩暈頭痛,則難以取效。


於此之際,盛氏每調理升降出入,旋斡氣機動化,使諸陽之首,清空之地不受諸邪之干擾,則眩暈頭痛之症,迎刃可解。


病例:李某,男,58歲,幹部,1990年11月6日初診。


患者高血壓病反復發作眩暈頭痛10多年,近半年來發作頻繁,伴下肢浮腫。


近一個月來病情加劇,住本市某醫院(住院號:5570)。


入院檢查:血壓230/120mmHg(30.7/16kPa),心率68次/分,心界左擴,律齊。


下肢踝以下呈凹陷性水腫(高血壓腎病),左踝關節輕度腫脹畸形(類風濕性關節炎)。


尿檢:蛋白(++)。


B超提示:主動脈硬化;


高血壓致左室壁厚肥;


冠心病。


曾用中藥溫化寒濕,利水通淋,配合西藥降壓利尿劑治療,病情未見明顯改善,而出院求診於盛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10:2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視患者顏面浮腫,面色晦暗,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顫抖,行走不穩需人扶持。


並訴眩暈頭痛頻發,下肢浮腫明顯,腹脹納少,寐差夢多,口乾不欲飲,小便短少不暢,大便秘結,舌淡胖苔白膩,脈弦大無力。


血壓220/116mmHg(29.3/15.5kPa)。


尿檢:蛋白(++)。


盛氏認為陽虛濕阻,氣機運化不暢,升降出入失常,故擬溫陽化氣,健脾利濕,佐以解痙利尿。


處方:黃耆30克,白朮15克,帶皮茯苓30克,乾薑6克,地龍乾10克,制川附子6克,夏枯草10克,葛根20克,車前子15克,砂仁6克。


11月18日二診:上藥服6劑後,頭痛眩暈好轉,夜寐漸安,納食稍進,但二便尚未通暢,余症仍存,脈舌同上,血壓200/100mmHg(26.7/13.3kPa)。


藥已中的,勿庸更張,運斡氣機,調和升降,以期二便通暢,仍以上方加減進退。


處方:黃耆20克,白朮10克,帶皮茯苓30克,乾薑6克,制川附子6克,地龍乾10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砂仁6克,葛根20克。


另以玉米須60克,山藥20克,水先煎15分鐘後,去渣以湯液煎上藥。


並囑以草決明研末,每次10克,開水沖泡服。


1月25日三診:上藥服6劑後,氣機條達,大便通,尿量增,下肢浮腫漸消,頭痛止,眩暈減,行走漸穩,不需人扶持可在室內行走,但尚感乏力,寐安食增,血壓180/100mmHg(24/133kPa),舌淡胖苔白膩,脈弦大無力尺弱。


氣機雖暢,濕濁未淨,升降仍阻,宜加強溫陽益氣,健脾化濕之力。


處方:生曬參10克,黃耆30克,白朮10克,川花椒8克,地龍乾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帶皮茯苓20克,乾薑6克,赤小豆30克,黑櫓豆30克,油肉桂粉2克(分兩次以鴨湯沖服)。


12月6日四診:上藥服10劑,並配服血茸3次,精神倍增,眩暈止,頭痛未發,下肢浮腫明顯消退,已能獨立外出行走,二便通暢,舌淡紅,白膩苔漸化,脈弦滑。


尿檢:蛋白消失。


血壓160/94mmHg(21.3/12.5kPa)。


繼以三診處方續服,並囑以血肉有情之品食療調養,以鞏固療效。


食療藥方:甘枸杞20克,杜仲15克,黃精10克,當歸8克,水適量煎湯去渣,加生曬參10克,天麻10克燉鱉魚服食。


1991年4月10日隨訪:上藥服20餘劑,並配服血茸鴨湯及燉鱉魚數次,病情穩定,行走自如,矯健如昔。


血壓150~160/90~95mmHg(20~21.3/12~12.7kPa),已能上半天班,病告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20:05 , Processed in 0.265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