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二)關於產後宜祛瘀之說產後病的另一個病理特點是瘀血內阻。
究其原因,或因外寒侵入;
或因產創,使血道滯澀,惡血留內;
或因產婦用力過度,胎兒娩出後已無力送胞,胎盤組織不能及時排出,滯留於宮內,成為瘀阻。
瘀血為患,證候多端,或產後惡露不下;
或出血不止;
或產後血暈;
或少腹疼;
或產後發熱,瘀積日久,變為癥瘕;
或身熱骨蒸,食少羸瘦,五心煩熱,月水不行,演成乾血癆,為害非淺。
所以歷代醫家診治產後病,十分重視審察瘀血之有無,慎防瘀積為患。
如傅青主說:「大抵新產後,先問惡露如何」;
「先問有塊、無塊。
《金匱要略》立枳實芍藥散治「產婦腹痛」;
立下瘀血湯治產婦「腹中有乾血著臍下」;
立大承氣湯治「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哺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
雖遣藥有輕重緩急之不同,但均為祛除積瘀而設,為後世樹立了典範。
正因為新產每多挾瘀,所以治療上應注意活血祛瘀,如《澹療方》強調指出產後應「化其惡血」。
傅青主治療產後病,對祛瘀生新的重要性闡發尤精,在處方用藥上亦有不少發揮,特別是他所推崇的生化湯,行中有補,化舊生新,凡產後瘀血未消而變生諸疾者,多以此方隨證化裁。
如治血暈之加味生化湯,治厥證之加參生化湯,治泄瀉之加減生化湯,排除產後胎盤殘留之生化湯化裁等等,皆由本方加減而成,本方對產後促進乳汁分泌,調節子宮收縮,減少宮縮腹痛及防止產褥感染等也有作用。
此外,如失笑散、獨聖散、佛手散、古沒竭散、消魂散等,均是產後活血祛瘀的常用方劑,可隨證選用。
鑒於產後多瘀,因此在應用補養方藥時,須注意補勿留瘀。
《和劑指南》說:「新產血氣俱虛,不可太補,恐增寒熱,常令惡露去盡為佳。
傅青主於此更具經驗,他曾再三告誡產後「塊痛未除,不可遽加參朮」,恐壅補之品,不利於瘀血排除,必待瘀塊消除,方可用之。
若虛中夾瘀,主張「逐瘀於補血之中,消塊(瘀)於生血之內」,虛實兩顧,標本兼施。
這種治療方法,充分體現於生化湯及其加減諸方中,足可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