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一)臨床用藥須靈活,藥味輕重要適宜根據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的緩急,掌握藥物用量變化,臨床用藥每有輕劑和重劑之別。
凡治療病邪在表、病位在外、在上者,應以「輕清」見長,用藥既選「輕清宣透」之品,又取「劑小藥物」。
余在處方中的藥味一般在8~10種之間,用量也偏輕,如治外感表證,每用辛散輕宣的荊芥、薄荷、防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竹葉等,藥量大多僅用6克。
治外感頭痛所常用的「加減川芎茶調散」(川芎6克,羌活6克,薄荷5克,白芷6克,荊芥5克,防風6克,細辛3克,蔓荊子6克,甘草3克),用藥輕巧,以輕清取勝。
治咳嗽的加減止嗽散中的荊芥、百部、陳皮、杏仁、浙貝、款冬花等藥用量也多在5~6克左右,旨在輕宣肺經之邪。
然而治療慢性頑疾,或病情重、病勢急之證,余則每用重劑,認為非重劑則難以奏效,尤其是方中的主藥,用量重才能直達病所,挫其病勢。
如治一例暴喘重證患者,曾用來復湯(山茱萸60克,生龍牡各30克,白芍18克,黨參15克,炙草6克),其中山茱萸60克單味濃煎服。
山茱萸有補腎斂氣固脫的作用,用量重而療效佳。
又如治脾虛水腫的加減五皮飲(黃耆30克,帶皮茯苓30克,赤小豆15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2克,陳皮5克,地膽草30克,五加皮12克,澤瀉12克,車前子12克),重用方中主藥,臨床每獲良效。
治療中風偏癱的補陽還五湯中黃耆用量,多在30克以上。
應用礦物和貝殼類藥物,也常以重劑量取效。
例如近兩年來曾用石膏30~60克配以四妙散,治療數例濕熱痹證,療效甚佳;
去年治一例眩暈伴兩耳脹痛的肝陽上亢的患者,用石決明、牡蠣、珍珠母、磁石各30克,並配合其他平肝養陰熄風藥物治療,效果很好。
又曾用鱉甲30克、牡蠣30克、內金10克配合養陰軟堅、理氣化瘀之品,治療數例肝脾腫大患者;
常用牡蠣30克、海蛤殼30克配合理氣散結藥物治癭腫;
治咳喘呃逆證,每以代赭石24至30克配方;
治耳鳴常以磁石30克配方等等。
臨床應根據病情的需要,酌量用藥,或輕或重,靈活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