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一生勤於治學】
著有《趙金鐸醫學經驗集》、主編《醫論醫話薈要》、《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中醫疾病鑒別診斷學》,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他對中醫經典著作,尤其是《務寒論》、《金匱要略》最為諳熟,造詣精深。
他認為該兩書集秦漢以前臨床醫學之大成,兩千年來仍經久不衰。
直至今天,只要按法施方,臨床療效可靠。
作為臨床醫生,是為必讀之書。
如趙氏曾將《傷寒論》的「死證」作了研究,認為正不勝邪是《傷寒論》死證總的根結,陽氣衰脫、陰津耗竭、胃氣敗絕是構成死證的病理特徵。
因此,《傷寒論》自始至終貫穿著扶陽抑陰、存津液、保胃氣的治療大法是非常科學的。
研究其死證,是從失敗中找出教訓,把前人認為的死證變為可治之證。
又如趙氏對《金匱要略》痙、濕、之研究,他認為張仲景之所以把痙、濕、三種病並在一篇討論,主要是這三種病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其內在聯繫的基礎就是津液,痙、病是津液虧損不足,濕病乃津液排泄障礙,總屬津液代謝失常的疾病。
痙可因濕致,必挾濕,三者可互為因果。
因此,篇中把汗與小便做為窺測津液存亡的依據。
治療時對津液虧損者,甘寒滋養保存津液為主;
津液排泄障礙者,以滲利小便為主,一切圍繞著津液的變化而進行。
痙、濕、是以津液為紐帶,一源三歧,津液的異常變化決定其病機、證治特點。
即病理上互為影響,臨床表現上有著共同的指徵,治療上有著共同的方向。
掌握了這一規律,對弄通理論,臨床辨治庶可執簡馭繁。
趙氏認為,中醫診病離不開鑒別,鑒別宜從症狀、證候、疾病三方面著手。
因此,中醫鑒別診斷學既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應由症狀鑒別診斷、證候鑒別診斷、疾病鑒別診斷三個部分來組成。
確立中醫鑒別診斷學,從學術方面說,使基礎與臨床之間產生了一個新的邊緣學科,在中醫診斷學與中醫臨床學的結合上開闢了一個新的探索領域,繁榮了中醫學術,填補了中醫鑒別學科上的空白。
從實踐方面講,在提高臨床醫生對症狀、證候、疾病的鑒別分析水準上大有裨益。
編寫中醫鑒別診斷學,使其系統化、規範化,是中醫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醫臨床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中醫現代化的迫切要求之一。
因此,趙氏毅然承擔了三部《鑒別診斷學》的主編工作。
為使本書精益求精,無論酷暑寒冬,逐字逐句伏案審批稿件,認真把關。
還帶領統審人員遠涉祖國大江南北如上海、哈爾濱、廈門等地進行統審,幾歷寒暑,終使《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與《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兩部書得以問世,《中醫疾病鑒別診斷學》的編寫方興未艾。
《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和《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先後榮獲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獎,並得到中醫界的好評,成為中醫暢銷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