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研《內經》「治痿獨取陽明」有新意「治痿獨取陽明」,語出《素問?痿論》,是為「痿證」而提出的治療大法,古今治「痿」,莫不宗之。
然其法真正含義,則是不止治「痿」之一端。
何謂「獨取陽明」,亦有含混之處。
為探求經旨,窺其全貌,得其真諦,俾臨床正確使用,趙氏對此多有闡發。
痿證乃四肢軟弱無力、肌肉萎縮之證,臨床頗為常見。
《痿論》專篇作了細緻、深入的闡述。
其以五臟立論,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腎主骨髓,遂有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名目雖多,其實則一。
然篇中所述由於「思想無窮,所願無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而致之筋痿,則非手足痿軟、筋脈弛緩之痿證所屬。
宗筋者,陰器也。
男子房室不節,縱欲太過,真元大傷,腎精虧損,陰器衰弱,則陽事不舉,顯屬陽痿之證。
是以兩種病證皆囊括其中,豈可固執一端!
痿之為病,有外感之因,有內傷之由。
外感邪氣溫毒為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合百脈,其承受脾上輸之精以遍佈全身,濡養四肢百骸。
溫熱襲肺,熱約肺津,高源化絕,水涸津乏,筋脈失儒,「肺熱葉焦,發為痿」。
內傷五臟,肺不布津,脾失健運,心不營運,肝不藏血,腎不作強,皆可致痿,然尤以肺、肝、腎、胃關係至密。
肝合筋,司藏血,乃羆極之本;
腎合骨,主藏精,為作強之官。
乙癸同源,精血互生,充骨髓,養筋膜,則筋骨勁強,活動自如。
倘久病體虛,元氣敗傷,或房勞竭乏,肝腎兩損,精血虧耗,發為痿病。
胃與脾互為表裏,運化水穀,長養萬物,外合肌肉。
苟中運不和,升降失調,胃不能受納,脾不能健運,化源不足,精氣匱乏,無以潤養肌肉;
或飲食不節,膏梁之變,脾胃運化失司,必致濕熱內蘊,壅塞脈絡,凝滯氣血,均可致痿。
是以痿病,見證相似,緣由各別,病機有異。
在肺多由外邪而致肺熱葉焦,氣陰兩傷;
在肝腎則為精血內耗,陰陽俱損;
在脾胃總屬運化失司,更虛更實。
肺臟之津氣,由健運之脾胃以化生;
肝腎之精血,賴敦阜之土氣以培之。
故治痿之法,惟「獨取陽明」,調暢脾胃以安五臟,斡旋中焦以和四維,則何痿之有?
然並非純以補益後天為事,必須通過清肺熱、益肺陰、潤肺燥、養胃汁、補脾氣、化濕熱、滋肝腎等法,「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脾胃健運、升降如常,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通百脈、布散全身。
心得之以營血脈,肝得之而濡筋膜,脾得之以養肌肉,腎得之以充骨髓,而痿可向愈。
一般而論,前陰屬腎。
但《素問?闕論》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明確指出前陰也與脾胃具有密切關係,同時也提出了調理脾胃治療前陰疾患的立論依據與重要意義。
因脾為後天,腎為先天,先天促後天,後天養先天,後天不健,則先天何立?
諸如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大傷、化源不足,或濕熱不攘、中焦鬱遏、陽氣不達而致前陰之陽痿疾患者,臨床不乏其見。
採用補脾胃以益損,或化濕熱以通陽之法以治,常可獲得療效。
是以《臨證指南》云:「更有濕熱為患者,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治用苦味堅陰,淡滲去濕,濕去熱清而病退矣。
又有陽明虛則宗筋縱,脾胃為水穀之海,納食不旺,精氣必虛。
況男子外腎,其名為勢,若穀氣不充,欲求其勢之雄壯堅舉,不亦難乎!
治惟有通補陽明而已。
這正是「獨取陽明」之原意,有「通」有「補」,實為臨證經驗之談。
故趙氏認為,《素問?痿論》之「痿證」包括了前陰疾患的「陽痿」病。
然「痿證」的病理變化並非皆虛,既有實證,也有虛實相雜,故治療痿證切不可專事補益。
「治痿獨取陽明」,既是全篇治痿的大法,無疑也包括通過補脾胃、調後天以治「陽痿」病的方法在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