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7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44: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研《內經》「治痿獨取陽明」有新意「治痿獨取陽明」,語出《素問?痿論》,是為「痿證」而提出的治療大法,古今治「痿」,莫不宗之。


然其法真正含義,則是不止治「痿」之一端。


何謂「獨取陽明」,亦有含混之處。


為探求經旨,窺其全貌,得其真諦,俾臨床正確使用,趙氏對此多有闡發。


痿證乃四肢軟弱無力、肌肉萎縮之證,臨床頗為常見。


《痿論》專篇作了細緻、深入的闡述。


其以五臟立論,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腎主骨髓,遂有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名目雖多,其實則一。


然篇中所述由於「思想無窮,所願無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而致之筋痿,則非手足痿軟、筋脈弛緩之痿證所屬。


宗筋者,陰器也。


男子房室不節,縱欲太過,真元大傷,腎精虧損,陰器衰弱,則陽事不舉,顯屬陽痿之證。


是以兩種病證皆囊括其中,豈可固執一端!


痿之為病,有外感之因,有內傷之由。


外感邪氣溫毒為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合百脈,其承受脾上輸之精以遍佈全身,濡養四肢百骸。


溫熱襲肺,熱約肺津,高源化絕,水涸津乏,筋脈失儒,「肺熱葉焦,發為痿」。


內傷五臟,肺不布津,脾失健運,心不營運,肝不藏血,腎不作強,皆可致痿,然尤以肺、肝、腎、胃關係至密。


肝合筋,司藏血,乃羆極之本;


腎合骨,主藏精,為作強之官。


乙癸同源,精血互生,充骨髓,養筋膜,則筋骨勁強,活動自如。


倘久病體虛,元氣敗傷,或房勞竭乏,肝腎兩損,精血虧耗,發為痿病。


胃與脾互為表裏,運化水穀,長養萬物,外合肌肉。


苟中運不和,升降失調,胃不能受納,脾不能健運,化源不足,精氣匱乏,無以潤養肌肉;


或飲食不節,膏梁之變,脾胃運化失司,必致濕熱內蘊,壅塞脈絡,凝滯氣血,均可致痿。


是以痿病,見證相似,緣由各別,病機有異。


在肺多由外邪而致肺熱葉焦,氣陰兩傷;


在肝腎則為精血內耗,陰陽俱損;


在脾胃總屬運化失司,更虛更實。


肺臟之津氣,由健運之脾胃以化生;


肝腎之精血,賴敦阜之土氣以培之。


故治痿之法,惟「獨取陽明」,調暢脾胃以安五臟,斡旋中焦以和四維,則何痿之有?


然並非純以補益後天為事,必須通過清肺熱、益肺陰、潤肺燥、養胃汁、補脾氣、化濕熱、滋肝腎等法,「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脾胃健運、升降如常,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通百脈、布散全身。


心得之以營血脈,肝得之而濡筋膜,脾得之以養肌肉,腎得之以充骨髓,而痿可向愈。


一般而論,前陰屬腎。


但《素問?闕論》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明確指出前陰也與脾胃具有密切關係,同時也提出了調理脾胃治療前陰疾患的立論依據與重要意義。


因脾為後天,腎為先天,先天促後天,後天養先天,後天不健,則先天何立?


諸如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大傷、化源不足,或濕熱不攘、中焦鬱遏、陽氣不達而致前陰之陽痿疾患者,臨床不乏其見。


採用補脾胃以益損,或化濕熱以通陽之法以治,常可獲得療效。


是以《臨證指南》云:「更有濕熱為患者,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治用苦味堅陰,淡滲去濕,濕去熱清而病退矣。


又有陽明虛則宗筋縱,脾胃為水穀之海,納食不旺,精氣必虛。


況男子外腎,其名為勢,若穀氣不充,欲求其勢之雄壯堅舉,不亦難乎!


治惟有通補陽明而已。


這正是「獨取陽明」之原意,有「通」有「補」,實為臨證經驗之談。


故趙氏認為,《素問?痿論》之「痿證」包括了前陰疾患的「陽痿」病。


然「痿證」的病理變化並非皆虛,既有實證,也有虛實相雜,故治療痿證切不可專事補益。


「治痿獨取陽明」,既是全篇治痿的大法,無疑也包括通過補脾胃、調後天以治「陽痿」病的方法在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2: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究《傷寒論》之「死證」與「藥對」(一)《傷寒論》中之「死證」傷寒是外感熱病的總稱,具有由太陽→陽明→少明→太陰→少陰→厥陰的傳變規律,也是疾病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輕至重的發展過程。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外來邪氣的盛衰,均可決定著疾病的或向愈、或惡化,甚至沉屙不起而形成「死證」。


《傷寒論》397條(條文總數及序號均按成都中醫學院主編的《傷寒論講義》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版)中,死證占22條。


細玩《傷寒論》「死證」條文,其死因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綜觀傷寒的整個傳變過程,始終存在著正邪鬥爭這一主要矛盾,正勝則邪卻,其病可愈,如341條云:「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


反之,若邪氣倡狂,正氣不支,正不勝邪,則病情加重。


342條又云:「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


接著,張仲景進一步解釋其病理為「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從22條死證條文的分佈情況來看,太陽篇有3條,陽明篇有4條,少陰篇有6條,厥陰篇有9條,數字是遞增的。


太陽初起,正氣尚足,一旦有邪氣犯之,太陽之氣奮起抵抗,驅之外出,即便有死證,亦多為誤治後轉化的變證。


病至陽明,病情又深入一步,邪正鬥爭劇烈,邪熱熾盛,易於耗液奪津,死證略多於太陽。


少陰為心腎虛衰,厥陰為正邪鬥爭的最後階段,歷經一戰再戰,陽氣虧損過重,病情兇險,死證最多。


惟獨少陽與太陰沒有死證,何故?


少陽位於陰陽表裡之間,病至少陽,正邪分爭,結於脅下,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在正勝於邪的情況下,機體轉樞,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太陰為三陰之表,病變單純,治療得當,易於痊癒。


在臨床上所見到的少陽證,死證極少,有的通過表裡分消,和解樞機,正勝於邪,戰汗而解;


有的病期較長,病程纏綿,說明邪正鬥爭僵持不休,用和解之法是因勢利導,扶正祛邪。


即使是危重症,在某一階段只要出現少陽證,往往有一線生機。


如尿毒癥患者,常見噁心嘔吐的中毒症狀,趙氏喜用小柴胡湯進治,不少患者,症狀改善,帶病延年。


太陰脾胃虛寒證,臨床中死證確屬罕見。


由此可見,死證與人體的正邪鬥爭是十分密切的,正能勝邪則生,為常;


正餒邪盛則亡,為變。


太陽病變證中的結胸證,是因「病發於陽而反下之」(134條),痰熱水邪互結於胸中,臨床特徵為寸脈浮,關脈沉,心下痛,按之石硬;


或便閉,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或項強如柔痙狀。


其死證,太陽篇中有載,136條云:「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137條云:「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結胸證屬陽屬實,清下之可愈,為何還出現死證?


這是病情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條文中的脈浮大是整個寸關尺浮大而無力,並非「寸脈浮,關脈沉」的正脈,是正氣已經虛極,下之則虛其虛,故氣脫而死。


煩躁是病邪擾及神明,真氣散亂,下之則傷正,補之則助邪,攻下兩難,病情危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2: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正不勝邪是《傷寒論》死證總的根結,細析之,有陽氣衰脫、陰津耗竭、胃氣敗絕之異,它們構成死證的病理特徵。


陽氣、陰津、胃氣,都屬於《傷寒論》中所言及的正氣範疇。


陽氣在人體內有著溫煦臟腑、推動血循、抵禦外邪等重要功能。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陽之要,陽秘乃固」。


陽氣猶如天之紅日,為人身之一大寶,宜周流下息如環無端,率領人體臟腑進行新陳代謝,不斷地除舊佈新。


倘一旦失調,輕則為疾病,重則夭人性命。


傷寒從始至終貫徹一個「寒」邪為患;


寒屬陰,陰盛則陽虛。


且易損傷陽氣,而陽氣的存亡決定著病情的預後。


五臟皆有陽氣,陽氣一損,五臟俱傷。


心為君主之官,主一身之血脈,而血脈運行全賴陽氣以推動。


216條:「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


汗為心液,一汗再汗,心陽受損,神明失養則譫語。


脈上不至寸,下不達尺謂之短,乃心陽無力運行之故,298條之「脈不至」,是少陰病心陽不達所致。


299條:「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人之陽氣,肺主出之,腎主納之。


腎氣下絕,肺氣上脫,故如斯。


172條:「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足厥陰肝脈環陰器,抵小腹,布脅肋,寒邪凝滯,肝脈結聚於陰,陽氣衰竭,致出現上述諸症。


296條是陰寒獨盛,陽不勝陰,虛陽欲脫。


297條是陰竭於下,陽脫於上。


300條為陰盛陽脫,陰陽俱竭。


344條、345條、346條乃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盛於內,陽脫於外,正如張仲景在346條中所說的「有陰無陽故也」。


總之,腎主一身之陽,心陽、肺陽、脾陽、肝陽總督於腎。


病損陽氣,窮必歸腎;


陽存則生,陽亡則死。


由於耳為腎所主,故常見老年人久病不愈而現耳廓塌陷,貼於耳後乳突不起者,多是腎氣已絕,其病多危,此亦可說明陽氣衰脫是「死證」的病理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2: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人之陰陽貴在協調,陽氣與陰津在人體務必保持動態平衡。


陽勝則熱,陰盛則寒;


陽勝則陰病,可致陰津耗竭;


陰盛則陽病,亦可致陽氣衰脫。


《素問?生氣通天論》就指出,陰陽「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必須「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否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而,不特陽氣衰脫能導致死證,陰津耗竭也可產生同樣的後果。


這在《傷寒論》中也有很好的例子,如陽明篇215條:「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21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何以然?


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主納化水穀,凡水飲穀肉果菜,莫不先入於胃,胃進一步遊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俾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陽明包括大腸,大腸行傳導之職而主津液所生病。


邪入陽明,正邪鬥爭十分劇烈,表現為邪熱熾盛之證。


若無形之熱尚未與腸中糟粕互結,浮盛於經,則為經證;


若已與燥屎相裹結,深入於裡,則為腑證。


無論經證、腑證,邪氣盛則實,故「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5條)。


邪熱熾盛,如燎原之火,津液焉能不傷。


津液一竭,初則出現一派神明不主之象如譫語,獨語,如見鬼狀,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進則五臟六腑之精不能上注於目,心靈之窗戶大失靈敏之性,目不識人,睛不活而直視;


更進一步,燎原之勢不減,邪熱鴟張,久羈陽明中土,克伐少陰癸水,下吸腎中之元陰,致腎不能主納,真元上奔,喘而胸滿,腎不能司二便,則下利不止;


此時再見如輕刀刮竹之澀脈,說明機體生機告竭,陰陽已無力自和,其死必然。


此種病者,急腹症多見,趙氏早年懸壺故里,每遇此症,常遵《內經》「發於機先」之訓,見病者神志錯亂的苗頭稍露,即用大承氣湯釜底抽薪,急不以存陰,確能逆流挽舟,使患者轉危為安。


至於347條:「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是仲景啟津液耗竭而見脈虛禁下之另一端,不可不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2: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胃氣者,平人之常氣也。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傷寒論》亦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請看仲景對除中證的判斷。


333條云:「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除其熱。


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除中證是患者先有脾胃虛寒的基礎,經醫生誤用苦寒之品而大損中焦之陽,本不能食,而反能食,外表的現象與病變的本質不相一致;


然而再結合脈象及病史,以外揣內,就知道它是一種歪曲病變本質的假像,其實是一種胃氣敗絕之候,猶如殘燈復明,死期很快就會來臨。


但是,不能食而反復食者,不完全都是除中證,這就需要觀察脈象和細問病史外,還得留心觀察其食後的反應,才能作判斷。


若食後不發熱,為有胃氣的象徵;


倘食後暴熱而又很快去除,則是胃氣將絕之徵,必死。


胃氣敗絕與大便密切相關,觀察大便也可測知胃氣的存亡。


如210條云:「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大便下利不止而有脈證不符者,即虛證表現為實脈,也是胃氣將絕之徵,必死。


如368條云:「傷寒下利四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臨床中常觀察到久病不愈的患者,鼻唇溝深陷,多是胃氣敗絕的徵兆,其病多危。


基於上述,足見《傷寒論》自始至終貫穿著扶陽抑陰、存津液、保胃氣的治療大法是非常科學的。


可以說,傷寒病包括了今天的很多急症,《傷寒論》不僅是一部辨治外感、內傷疾病的專書,而且也是一部治療急症的書。


我們今天要很好的開展中醫急診工作,必須認真研讀《傷寒論》,研究其中的死證,從失敗中找出教訓,把前人認為的死證變為可治之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3: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傷寒論》方中的藥對《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法度嚴謹,組方縝密,選藥精當,煎服細緻,為「眾法之宗,眾方之祖」,號稱「經方」,這是千百年來醫界所公認的。


對「藥對」研究,早已被歷代醫家所重視,然而,專篇論述經方中的藥對者尚不多見。


趙氏通過重溫《傷寒論》,細析傷寒方,認為經方中的藥對極為豐富和全面,頗具有進一步研究之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3:2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研究《傷寒論》方藥對的意義(1)便於掌握《傷寒論》方的治療大法:學方必學法,才能以法統方,臨證之際,庶可方因法變,藥隨證轉,應變無窮。


《傷寒論》方中的藥對,不少是屬方中的主要藥物,並能直接反映該方劑的治療大法。


如桂枝湯,是調和營衛,治療營弱衛強而出現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之太陽中風證的主方。


桂枝、芍藥則是方中的主藥。


桂枝辛甘而溫,能解肌祛風;


芍藥酸寒,能斂汗化陰。


二藥配伍,共起調和營衛之功。


《醫宗金鑒》說:「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


芍藥臣桂枝,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


指出了桂枝與芍藥在方中一開一合、相得益彰的有機配伍關係,從而也就代表了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的治療大法。


又如附子與乾薑,附子大辛大熱,直入少陰,溫陽逐寒;


乾薑亦為辛熱之品,輔佐附子,使之功專力宏,回陽救逆,振復陽氣,力挽狂濤。


這一藥對,見於乾薑附子湯、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茯苓四逆湯一類方劑中。


由此可知這類方劑的主治證均以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為主要病機,患者主要表現為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吐利腹痛、下利清穀、神疲欲寐、口中和、脈微細欲絕;


治療大法均以回陽救逆為主。


了爭乾薑附子藥對的回陽救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便不難掌握這一類方劑的治療大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3: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便於理解《傷寒論》方的配伍規律:方劑的配伍規律,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主病之謂君,佐君子謂臣,應臣之謂使」,不外分清主輔佐使。


藥味少,組成簡單的方劑,其配伍規律不難理解;


然而對於一些藥味多,組成復雜的方劑,則往往不易領會。


但是,只要熟悉藥對,即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理解其配伍規律。


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


如黃連與乾薑,黃連性寒,功能清熱燥濕,具苦降之力;


乾薑性溫,功擅溫中祛寒,有辛開之能。


二藥合用,辛開苦降,相反相成,用於胸熱胃寒或胃熱腸寒或胃中寒熱錯雜的證候,能調和寒熱,使之趨於平衡。


《傷寒論》中將乾薑、黃連並用的方劑,有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烏梅丸、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上述三種瀉心湯,均治傷寒誤治後脾胃損傷,邪熱乘虛內陷,致脾胃升降失職、中焦寒熱錯雜而證見心下痞為主者。


黃連湯治證見上熱下寒而致腹中痛且欲嘔吐者。


烏梅丸治證見上焦有熱、脾胃虛寒、寒熱錯雜、正虛邪實、蛔蟲內擾而致的蛔厥者。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患者素有虛泄瀉、誤以吐下使寒熱格拒而形成食入即吐的上熱下寒之證。


這些方劑均以黃連、乾薑這個藥對為中心,都是溫熱與寒涼兩大派藥物相互配伍,辛開苦降,寒溫並調,以治寒熱錯雜之證。


這就是上述方劑的配伍規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6: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便於臨床運用《傷寒論》方:《作寒論》方的組成十分精練,藥味最少者一味,最多者十四味,其中用藥對組合成方劑者有九首。


如辛甘復陽的甘草乾薑湯,酸甘化陰的芍藥甘草湯,固脫澀腸止利的赤石脂禹餘糧湯,清咽止痛的桔梗湯,清上溫中的梔子乾薑湯,清解胸膈鬱熱的梔子豉湯,溫通心陽的桂枝甘草湯,清熱泄痞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有人認為有黃芩),回陽救逆的乾薑附子湯,這些方劑藥味雖少,但針對性強,功效專捷。


《傷寒論》中論列的因失治、誤治而造成的兼證、變證,所占比例不小,六經皆有。


對此,仲景不僅科學地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診治原則,而且利用藥對在方劑上靈活地進行加減。


《傷寒論》中用藥對在方劑中進行加減並以之命名者有六首,如治療太陽中風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兼治療脾虛水飲內停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治療太陽傷寒兼項背強的葛根湯(桂枝湯加葛根、麻黃);


治療太少合病自下利而兼嘔的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治療傷寒誤下致邪入少陽而兼煩驚譫語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治療血虛寒厥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仲景在方劑後附有加減法的共有六方,其中四逆散、小柴胡湯、真武湯是用藥對進行加減,如四逆散、小柴胡湯方後云:「咳加五味子、乾薑。


真武湯加減法亦云:「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四逆湯則是藥對的劑量上進行加減,如方後云:「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乾薑量加大一倍,附子亦由小者換成大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6: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藥物的煎煮法上,仲景亦重視藥對,有目的地將一些藥對先煎,更加發揮其療效。


如葛根湯方後云:「先煮麻黃、葛根取六升,去白沫。


梔子甘草豉湯方後云:「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


大承氣湯方後云:「先煮二物(指厚朴、枳實),取五升。


枳實梔子豉湯方後云:「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


仲景還指出,患者服用某些方劑的反應與其方中的藥對有密切關係,藥對在其中發揮著主要的作用。


如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的服法中說:「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


此以附子、朮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由斯以觀,《傷寒論》在方劑的組成、加減、煎服等方面都極為重視藥對,早已將藥對在臨床上廣泛運用。


再進一步剖析經方中的藥對,有較大數量是其方中發揮主要療效。


桂枝與芍藥之調和營衛,麻黃與桂枝之發汗散寒,大黃與芒硝之攻裡通下,瓜蒂與赤小豆之湧吐痰實,柴胡與黃芩之和解表裡,乾薑與附子之回陽救逆,石膏與知母之清熱生津,人參與白朮之甘溫益脾,豬苓與澤瀉之利水通淋,虻蟲與水蛭之破血逐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經方只要辨證精確,方證合拍,其臨床療效是不言而喻的。


倘能更深一步熟悉、掌握方中的藥對,執簡馭繁、靈活加減、隨證化裁,有助於臨床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6: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傷寒論》方中的藥對經方中的藥對,經趙氏統計凡60對,為記憶、查閱、運用方便起見,茲分門別類列表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6: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論《金匱要略》之痙、濕、痙,《傷寒論》作「」,乃痙的傳寫之誤。


漢?許慎《說文解字》曰:「痙,強急也。


強是強硬,急乃拘急。


故痙顯然是指面背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兩目天吊、唇閉口噤等臨床表現為主的病證而言。


濕,是指發熱身重,關節、肌肉疼痛而煩之證。


,《說文解字》謂:「傷暑也」,「暑,熱也。


故發熱、惡寒、身重、疼痛等為其主要症狀。


三者在《內經》中早有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素問?五運行大論》:「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但均從病因病機角度提出,未見有系統的論述。


《金匱要略》發展了《內經》的理論,在《痙濕病脈證治》篇中將其列為三個不同的獨立的疾病,且有論有法有方,辨證論治較為系統完備,雖歷時近兩千年,對現代臨床診治該類病證,仍有著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此,本文擬從痙濕的概況,痙濕與太陽病的關係,痙濕的內在聯繫,及張仲景所作《痙濕病脈證治》篇對後世的影響,結合臨床實踐對《痙濕病脈證治》篇作一較全面、深入的探討,謬誤之處,敬請賜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6: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痙、濕、的概況根據《金匱要略?痙濕病脈證治》篇的原文精神,茲先將痙、濕、三種疾病概述如下:1.痙病痙病主要在筋脈,如尤在涇說:「痙為風強病,而筋脈受之。


其致病因素不外有三:一為外感風寒,束於肌表,腠理閉塞,玄府不開,營陰鬱滯,衛氣開闔失職,脈絡壅阻,氣血不暢,筋脈拘急以致痙。


其次,在表之邪不解,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深入於裡,內傳胃府,從陽化熱,熱熾成實,劫灼津液,筋脈失於濡養而成痙。


再次,疾病誤治或不如法,亦可轉變為痙。


如「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病,乃感受外來之邪氣,病位在表,「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為其正治法,但發汗必須適宜,「以遍身汗出」為度,其邪可解;


倘若汗之太過,必重傷津液,筋脈失養而致痙。


又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善行而數變,若風淫於內,則宜「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用輕清疏散之品達邪外出,反之,「不應下而下之傷液,不應汗而汗之傷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養而病痙」(《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素患瘡癰之人,久治不愈,氣血受損,雖有身痛表證,切不可發汗;


汗血同源,汗出必陰血愈竭,筋失所養而成痙。


故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6: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痙病以「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為其主要臨床表現。


因其風寒外束,正邪分爭,營衛失調,故身發熱惡寒;


頭為諸陽之會,邪熱上壅於頭,鬱遏陽氣不能通達於下,故頭熱而足寒;


風寒鬱滯,氣不布津,血不濡潤,筋脈失養,拘急動風,故頸項強急、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


風為陽邪,性善上行,與熱為伍,兩陽相合,上犯頭面;


又風氣通於肝,目為肝之竅,故面目皆赤。


痙病因寒束肌表,筋脈拘急,故脈亦現緊張狀態,有牽繩轉索之感,緊而且弦,寸、關、尺三部均同,即「直上下行」之謂。


根據痙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有剛痙、柔痙、熱痙、變痙之分。


剛、柔二痙為外感風寒所致,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屬風寒表證,除具有痙病的特點外,還有一派風寒在表的證候群。


鑒別二者的要點在於發熱汗出與否,惡寒或不惡寒,發熱惡寒無汗則為剛痙,發熱不惡寒有汗則為柔痙。


仲景在《金匱要略?痙濕病脈證治》開卷首條便言:「太陽病,發熱無汗的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剛痙屬表實證,宜開泄腠理,透發毛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7: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發汗達邪,佐以升騰津液、舒緩筋脈,用葛根湯。


柔痙屬表虛證,宜調營衛,解肌表以祛邪,並佐甘寒滋養,用瓜蔞桂枝湯。


熱痙為裡熱壅盛,熱灼津傷,故現「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等證,病勢較急,與《靈樞?熱病》所描述的「熱而痙者死,腰折、,齒噤也」之熱痙一致,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宜峻下陽明,瀉熱存陰,用大承氣湯。


至於變痙,為過汗誤下、奪液傷津所致,一般均有誤治過程,故病期較長,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篇內未出方,我認為可用《溫病條辨》中大、小定風珠。


疾病的預後主要取決於人體的正氣,正氣足者,正能勝邪,再借藥物因勢利導,病可向愈;


倘人體正氣怯弱,不能勝邪,其病難愈。


一般難愈之症多見於久患瘡瘍、氣血破敗或素體氣血不足者,如《痙濕病脈證治》原文說:「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痙病,有灸瘡,為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7: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濕病濕有內外之分,但《痙濕病脈證治》所論述的濕病主要是指外濕,病變在肌肉、關節者。


尤在涇說:「濕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但風寒傷於肌腠,而濕則流入關節。


濕為陰邪,或感受霧露,或「汗出當風、久傷取冷」,或久臥低窪潮濕之地,或長途涉水,或感受山嵐瘴氣,均可使之痹著人體,「霧傷皮腠、濕流關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痙濕病脈證治》所論濕病有濕痹、濕熱、頭中寒濕、風濕之分,而風濕又有表實、表虛、陽虛之異。


若濕邪侵犯人體、流注關節,其性凝滯,使氣血閉塞、失於流暢,不通則痛,致關節疼痛腫脹而煩,謂之濕痹。


若濕留機體日久,陰從陽化,鬱而化熱,濕熱相兼,可致發黃。


濕與寒合,傷於頭部,上竅不利,出現「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謂之頭中寒濕。


若汗出當風,風氣乘虛而入,風濕相搏,謂之風濕。


風濕之屬表實者,可使「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


屬表虛者,表現為「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屬陽虛者,表現為「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或「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7: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治療濕病總的原則是發汗與利小便。


因濕犯機體,多與風寒之邪相合而致,故宜汗解;


又因濕性黏膩,須從水道而出,又當利小便,實與《素問?湯液醪醴論》之「開鬼門,潔淨府」同義。


濕痹之候,身體煩疼,邪在表皮,「發其汗為宜,可與麻黃加朮湯」。


頭中寒濕者,病情較輕,病位亦高,可因勢利導,納藥鼻中,擤鼻以出黃水可愈。


至於濕熱發黃,當清熱化濕,於黃疸病中求之。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切不可令「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病必不除。


風濕之表實者,宜發汗祛風除濕,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表虛者宜固表泄濕調中,用防己黃耆湯;


若表陽虛而濕邪偏勝者,用白朮附子湯;


表陽虛而風邪偏勝者,用桂枝附子湯;


若表裡陽氣皆虛者,用甘草附子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7: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濕為陰邪,與寒相合侵襲人體,束於肌表,營陰鬱滯,衛陽不達,患者表現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宜散寒祛濕通陽,切不可採用攻下法;


反之,則陽氣抑鬱、氣化失司而出現「噦,或胸滿、小便不利」等,甚則陰津不虧、真氣上脫而致」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或不利。


濕雖為陰邪,治亦當濕乃化,切不可用大劑辛溫燥熱或火灸之法,否則變證百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7: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病病即暑病。


名中,實則傷暑,與後世所謂大暑大熱之下遠行而致突然昏倒之中暑有別。


故《痙濕病脈證治》所論病,仍屬外感病的範疇。


暑為六淫之一,侵犯人體,亦是先傷肌表,故有寒熱、身重而疼痛等表證;


因暑為陽邪,易耗傷人體津液,故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而芤。


陰損及陽,陽氣內虛,故有「小便已,灑灑然毛聳」;


陽氣不能溫養四末,故手足逆冷;


「陽氣者,煩勞則張」,故「小有勞,身即熱」,脈遲。


暑為夏月主令,夏季天暑下逼,地濕上蒸,人在氣交之中。


故暑必挾濕,而雖身熱疼,且有沉重之感。


如《痙濕病脈證治》所說:「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中而氣陰兩傷,證見「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宜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用白虎加人參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37: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而挾濕,證見「身熱疼重而脈微弱」者,宜湧吐、泄熱、除濕,用一物瓜蒂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4:00 , Processed in 0.1406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