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8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4: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組成:①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


②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


③中醫疾病鑒別診斷學。


編寫中醫鑒別診斷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十分重大。


從學術方面說,使基礎與臨床之間產生了一個新的邊緣學科;


在中醫診斷學與中醫臨床學的結合上,開闢了一個新的探索領域,繁榮了中醫學術,填補了中醫鑒別診斷學科上的空白。


從實踐方面講,在提高臨床醫生對症狀、證候、疾病的鑒別分析水準上,有一定的幫助。


中醫鑒別診斷學這一學科的產生,是中醫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向,是中醫臨床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中醫現代化的迫切要求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4:3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溫病臨床五辨溫病的表現千姿百態,病理機轉亦復雜多變,施治之先,必須準確地辨證,方能獲效。


而正確的辨證,又必須抓住要領,否則,千頭萬緒,無所適從,茫茫無所指歸。


如何抓住要領進行辨識,趙氏認為有以下五個方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4: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辨類別臨證溫病,應首辨其類型,方可知其大體,為進一步辨析打下基礎。


關於溫病的分類,各家看法不一。


吳鞠通《溫病條辨》中分為九種,即:風溫、溫熱、溫毒、溫疫、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


但若細玩原文,則不只九種,暑溫中有伏暑,濕溫中有寒濕,還附有瘧、痢、疸、痹,這樣就有十五種之多。


趙氏認為這樣分類太繁雜,既不容易記憶,又不容易掌握,可按病因和主證分為三大類,即溫熱類、濕溫類、秋燥類。


溫熱類,係單純由溫邪引起,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溫瘧均屬於此。


其臨床表現以頭痛身熱、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脈浮數、舌邊尖紅、苔薄黃等為主要特徵。


濕溫類,係由溫邪夾濕引起,濕多熱少者為濕溫,熱多濕少者為暑溫。


其臨床表現以頭身重痛而惡寒、胸悶不饑、午後身熱、口乾不欲飲、脈數而濡、舌苔白或膩等為主要特徵。


秋燥類,係由溫邪化燥引起,內有燥熱外感風寒者為涼燥,溫熱化燥者溫燥。


其臨床表現以唇燥咽乾、皮膚不潤、舌苔少津等為主要特徵。


涼燥屬於外寒內燥,惡寒較重,鼻流清涕,痰多清稀。


溫燥屬於內熱化燥,鼻中有燥熱感,痰多黏稠,惡寒較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4: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辨新感與伏邪前述溫熱、濕溫、秋燥三大類,是從病因和主證的角度而言。


新感與伏邪,則是從發病的角度來辨。


人體感邪即發病者,謂之新感。


感邪不即發病,邪伏體內,待一定時期及一定條件,如勞累過度諸因素使正氣不足、無力抗邪而發病者,謂之伏邪。


新感溫病邪在肌表,一開始多有發熱、輕微惡寒、無汗或少汗,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多,如咳嗽少痰、胸悶不舒、咽乾咽疼、脈浮數、舌苔薄白或薄黃,如治療不當可進一步發展,病邪傳裡,則有中焦見症。


伏邪溫病,由於邪伏體內,久鬱化熱,一開始就顯露出裡熱重的症狀,如發熱頭痛、口渴咽乾、小便短赤、脈細數、舌質紅、舌苔黃厚或少苔;


若先有發熱惡寒,繼之出現口渴引飲、脈細數或洪大,舌質紅少苔乏津、舌苔黃褐者,為新感引動伏邪,若一開始就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褐,繼而出現惡寒、咳嗽等,為伏邪已發繼感新邪。


新感與伏邪,因、證不同,施治各異。


新感溫病,病邪由表入裡,初起宜輕清宣透為主,一面逐邪外出,一面又要防止病邪傳裡。


伏邪溫病,病邪主要在裡,且久鬱化熱,宜清裡熱為主,如兼有新感時,也應一面清裡熱,一面透表。


透表宜用辛涼之品,辛溫屬禁忌之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辨舌溫病辨舌,仍從舌質與舌苔上來診察,其常見的舌象如下:1.辨舌質溫病的舌質常見紅舌、絳舌、紫舌,偶爾可見到藍舌。


紅舌是比正常舌質略深略紅的舌質,可分為嫩紅和暗紅。


嫩紅多主溫邪入營的血熱。


暗紅則主血熱之極已有瘀血,即溫邪由營分深入血分,血液被熱邪煎熬而成為瘀血。


若舌質紅而舌苔薄白,說明溫邪仍在氣分。


絳舌是舌質深紅者,可分絳而潤和絳而乾。


絳而潤,舌面上罩有一層黃色或白色薄苔,表示際津尚未受耗。


降而乾,即舌質絳紅無苔,乃血熱熾盛之徵,亟宜涼血救液兩顧之。


紫舌較絳舌顏色更深一層,舌質由絳而紫是熱毒更盛之徵。


如舌焦紫起刺,形如楊梅,裡症有大便秘結,外症有高熱不退,須用攻下清熱解毒之法治療。


如舌紫如豬肝,乾枯不鮮,晦暗無津,這是腎液已枯,症多難治。


還有雜症,身無熱毒,惟舌與唇均呈紫黑,口中有惡臭味,多是牙疳,或是過去患花柳病余毒未盡,或服藥中毒所致。


藍舌很少見,如見藍舌則病勢更險;


藍而滿口者,多是邪熱內陷、肝陰焦灼、內風欲動之勢,這時很可能出現驚厥症狀,急須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劑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辨舌苔溫病常見的舌苔有白苔、黃苔、灰苔與黑苔。


白苔主表,但有寒熱之分。


風寒束表,舌苔薄白而潤,舌質不紅。


溫熱在表,舌苔薄白,舌質邊尖帶紅。


風寒束表宜辛溫發表,溫熱在表宜辛涼疏散。


黃苔是表邪未解、由表入裡、由衛分轉為氣分之兆。


如黃苔帶一分白色,便有一分表證。


純黃苔才是裡證,治宜清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1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灰苔多數由黃苔轉變而來,顯示病邪仍在逐漸入裡。


灰苔也要分別寒熱,如舌質淡,苔灰而膩,屬中寒之證,此灰苔不一定是由黃轉灰;


如灰苔少津,舌質偏紅,舌上有芒刺或黑點或有裂紋,主熱邪熾盛,苔多由黃轉灰。


此外,還要結合整個病情來分析,屬於胃家實的要瀉下,屬於熱傷津者宜甘寒救液。


黑苔往往是病已進入危險階段的徵兆。


如黑而焦枯燥裂起芒刺,舌質乾紅蒼老,為大熱大毒,如再有大便乾燥、腹滿硬脹,必須急下存陰。


如黑而乾枯,無腹滿便燥等裡症,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要用甘寒之品急救真陰。


還有雜病中出現一種黑苔,是苔黑舌淡,舌面光滑如塗油,無芒刺,此乃真寒證,急宜回陽之劑,與溫病的黑苔迥然有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2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辨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


溫病上焦不治,即傳中焦而傷胃汁;


中焦不治,邪熱久羈必下吸腎水,故最易傷胃腎之陰。


辨齒對溫熱病的診斷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齒齦的改變常見有結瓣、齒燥、齒垢、齒縫出血等。


結瓣,乃溫邪內附錄傷及中下焦,熱毒動血而在齒縫中結為血瓣,色紫如乾漆,為熱毒耗傷胃津腎液所致,急宜滋陰生津、涼血活血之治。


牙齒乾燥與否,關係到胃津腎液的存亡。


牙齒光燥如石,胃熱甚也,若見無汗惡寒,是衛分之邪偏甚,治宜辛涼透表、泄衛分之邪。


如齒燥如枯骨,乃腎液枯也。


如牙齒上半部潤,齒尖較乾,是水不上承,心火上炎,治宜清心瀉火救水之法。


齒焦有垢,為胃腎積熱所致,治宜輕下,以防傷及陰分。


齒潤有垢,乃胃中濕熱蒸騰所致,治宜清利濕熱兼以化痰。


如齒垢如灰樣或如臭豆腐樣,是胃氣已亡之象,多為難治。


齒縫出血,主要應辨基痛與不痛。


若齒縫出血而痛,是胃火衝擊所致,治宜甘寒清胃。


若齒縫出血不痛,乃命門火上炎,治宜滋腎水瀉相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辨斑、疹、白疒立口溫熱病患者常常會發斑、疹或白疒立口。


密而成片如蚊跡、如錦紋,撫之不礙於手者為斑;


碎而散在,撫而礙手者為疹;


白色透明或半透明隆起的小皰疹,顆粒清楚者為白疒立口。


斑是熱邪侵入營分或血分所致,疹為熱邪侵入肌表或營分而成,白疒立口乃濕熱鬱蒸氣分使然。


斑體以松浮紅為順,紫黑為重,青藍晦滯多為逆候。


疹體以松活表淺為輕,色紫繁密為重。


似有疹但撫之不礙手,謂之隱疹,多為難治。


白疒立口隆起透明如晶者順,灰如麥皮或晦暗無光者為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治偏頭痛五法現代醫學的血管神經性頭痛,其病因尚未明瞭,症狀復雜多變,治療也較困難。


從本病的症狀特點來看,與中醫學中的某些頭痛、偏頭痛、頭風等疾病相類似。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靈之府,五藏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此,故外感、內傷諸種因素皆可令腦絡阻痹,清陽不達,濁陰翳蔽,因而發生頭痛。


《素問?方盛衰論》云:「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後世之《類證治裁》一書亦說:「頭為天象,諸陽經會焉,若六氣外侵,精華內痹,鬱於空竅,清陽不運,其痛乃作」,亦即此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5: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臨證所見,這類頭痛的病因的確復雜,或因七情六鬱,氣血瘀滯;


或因勞倦內傷,上實下虛;


或因外感失治,餘邪稽留;


或因久病不復,陰陽偏傾等等,皆可導致氣血逆亂,升降失常,瘀血阻絡,化熱生風,痰濁上干,腦絡壅塞為痛。


惟其病因復雜,故臨床證候亦變化多端:或偏頭痛,或全頭痛,或搏動性鑽痛,或憋脹性純痛,或頭部淺表絡脈怒張、太陽穴脹痛,或隱隱作痛,或劇痛難忍,或痛無休止,或陣發加劇,或時作時止,或發作有時……。


且於發作時常出現多變的伴隨症狀:或噁心嘔吐,或兩目紅赤,或鼻塞鼻衄,或雙目難睜,或顏面翕熱如醉,或手足麻木逆冷,或躁擾不寧,或昏昏欲睡,甚至出現昏瞀抽搐等症。


應如何辨證治療,歷代醫學文獻記載非常豐富。


《內經》論頭痛,以「六經」作為分類依據。


明?張景岳提出:「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可謂要言不繁。


近年來,在臨床中堅持辨證施治的原則,凡遇這類頭痛,首先分清外感與內傷;


明辨臟腑、氣血、陰陽、寒熱、虛實之變,「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曾先後採用以下五法,治療多例原經西醫診斷的血管神經性頭痛,療效尚屬滿意。


現將粗淺的體會介紹於下:(一)活血化瘀法本法適用於瘀血阻絡而致的頭痛。


中醫對痛症的發生,有一個總的概念,即「不通則痛」,後世醫家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病理機轉。


故本法所適應的頭痛,也大多具有病程纏綿,遷延日久的特點,有的病程竟長達十數年之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6: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關於瘀血證的特點,《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論述頗詳:「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又云:「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以上論述,至今對辨治瘀血性頭痛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臨床所見,本類患者多為壯年婦女。


其症狀特點為,頭痛時作時止,或痛如針刺,或劇痛如裂,或走路震痛。


自感胸滿不舒,煩躁易怒,甚則奄忽發狂。


經行滯澀量少,且夾瘀塊不鮮,或經前腹痛如絞,或經行頭痛加重,口苦咽乾,失眠多夢,面色晦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弦或細澀。


治此病證,常採用活血化瘀,平肝熄風之法。


方用《醫林改錯》中的「血府逐瘀湯」加菊花、夏枯草等,多獲良效。


若日久病重者可酌加全蠍粉3克沖服,以增強入絡搜邪之力。


王清任云:「查患頭痛者,無表症、無裡症、無氣虛、痰飲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


實踐證明,王氏之言誠為經驗之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6:1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涼血清肝法本法應用於肝陽化風,血熱上衝所致的頭痛。


此類頭痛多見於壯年陽旺之體,平素喜食酒醴厚味,或稟性剛暴,復因五志過極,而致肝失柔和,血失靜謐,陽動莫制,血熱上壅,阻滯清空之絡。


症見全頭脹痛欲裂,太陽穴經脈隆起跳痛,面目紅赤,煩躁易怒,夜寐不安,多夢易驚,甚則目眩妄見,口臭飲冷,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鮮紅,脈見弦數。


因肝為風木之臟,相火寄之,陰血藏之,肝體之柔,賴陰血以濡之,陰血之行,賴肝氣以疏泄之。


今肝火暴張,風陽目旋,血氣皆菀於上,故治必清肝涼血,治用自擬涼血清肝湯(見經驗方)。


還須告誡病人,和情悅性,飲食清淡,庶可正本清源,病獲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6: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滋水涵木法本法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致的頭痛,病多見於50歲以上者。


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復因調攝失宜,憂思鬱怒,勞心過度,再伐肝腎之陰。


蓋肝臟體陰而用陽,體柔而性剛,肝之陰所以潛藏,肝之體所以柔和,「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


(華岫云語)且肝腎同居下焦,乙癸又屬同源,腎陰虧損,水不涵木,木失條達之性,因致全頭悶痛,頸項不柔,腦轉耳鳴,肢體振顫,盜汗遺精,心煩易怒,舌紅少苔,脈寸關微弦,兩尺浮大無力。


臨證治療,多遵葉天士心法:「身中陽化內風,非發散可解,非沉寒可清」,「非柔潤不能調和也」。


治必隨肝臟條達暢茂之性以滋之、濡之、清之、疏之。


方用加減杞菊地黃丸,滋腎平肝。


然陰虛之體,水火不濟,氣化失常,生痰蘊濕者不少,故滋養切忌膩滯。


如舌根部稍有白苔而膩,可去生熟地不用,改為白蒺藜、桑寄生等性味中平,益肝腎而不助濕之品。


且久病入絡,非辛味無以通閉解結,故於大隊滋潤藥物之中,少佐細辛、薄荷等輕清靈動之品,順肝性以疏泄之。


此乃《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也。


如肝陽之僭,也可酌加珍珠母、生龍牡等潛鎮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6:3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解鬱化痰法本法為肝氣鬱結、痰濕阻滯者而設。


此類證候多見於嗜甘饜肥,恣欲無度,形體豐腴之人。


痰濕素重,復被憂思恚怒所加。


肝氣鬱結,中土失運,痰濕困脾,不禦所勝,肝氣橫逆,乘而侮之,濕痰夾肝風上干清陽之位,經絡瘀塞,壅遏為痛。


正如葉天士所謂「陽明脈虛,加以愁煩,則厥陰風動,木橫土衰」者也。


故胸脅脘腹脹悶滯塞,惟以引長息為快;


肝鬱脾困,故食不甘味,大便時乾時溏,滯下不爽;


痰濕痹阻經絡,故肢體麻木憋脹。


患者多顯面色晦暗,眼圈發烏,舌體微腫而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見弦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6: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臨證運用本法,多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痰濕化熱,上干清陽之道者,用加味溫膽湯(雲苓、陳皮、半夏、竹茹、枳實、厚朴花、菖蒲、地龍、菊花、懷牛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7: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風痰阻絡,清陽不升者,用變化半夏天麻白朮湯(半夏、天麻、白朮、陳皮、雲苓、桑寄生、鉤藤、當歸、白芍、甘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7: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肝鬱不舒,痰血瘀滯者,用變通逍遙散(歸尾、赤白芍、柴胡、雲苓、白朮、薄荷、丹皮、夏枯草、決明子、製香附、白芥子、甘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7: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調和營衛法本法適用於狹義的「頭風」,即《素問?風論》所謂「新沐中風,則為首風」者。


此類病證多由外感失治,或因醉飽、新沐當風取涼,風邪由風府入腦所致。


《素問?風論》云:「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說明首風有汗出惡風,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證候特點,這與今天的臨床實踐也是相吻合的。


頭風之狀,發無定時。


發則汗出而惡風,或頭皮浮頑,口不知味,或耳鳴目痛,或眉棱骨痛,甚則頸項強、身拘急,脈見浮弦或浮緩;


不發則一如常人。


臨床遇此證,若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則以調和營衛,辛甘化風之法施治,方用加味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黑芥穗、浮小麥、黃耆)。


若遇舌脈如常,無證可辨者,則採用「蠍梅散」(全蠍3克微炒研細,梅片少許研細,二味調勻),用少許吸鼻內,左痛吸右,右痛吸左,兩側痛吸雙鼻,每日2~3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2:47: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治咳嗽七法咳嗽一症,病因多端,外感內傷均可導致。


按八綱而論,有表裡寒熱虛實之分。


以臟腑而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素問?咳論》)《醫學三字經?咳嗽》亦云:「肺為氣之主,諸氣上逆於肺則嗆而咳,是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乎肺也。


是以咳嗽並非小恙,施治不妥,可纏綿不愈,甚則釀成大病。


臨證辨治,務求思路要寬,方法宜廣,用藥須活,但又要切中要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6:54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