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6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9:2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癭證癭,即頸前結喉兩側腫大。


《諸病源候論》謂:「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指出癭證常因肝氣鬱結而發病,臨床上多見於患者長期情緒不暢、憂怒無節,導致氣機阻滯,肝鬱克脾,脾虛失運,津液停聚而成痰,痰氣交阻於頸部而致癭腫,如《丹溪心法》所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


可見癭的發生與痰凝有關。


俞氏治癭證,注重治痰,常用化痰散結的消瘰丸加夏枯草、黃藥子、海蛤殼、山慈菇等藥治療。


如兼胸脅脹悶、心煩性急、氣滯較甚者,加柴胡、白芍、枳殼、香附、鬱金;


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肉、夜交藤、合歡皮。


例案:陳某,女,26歲。


患者平素性急易怒,心悸而煩,胸悶不舒,汗多,善食易饑,口乾喜飲。


數月來兩側甲狀腺逐漸腫大。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經某地區醫院作甲狀腺吸131I試驗:3小時為6%,24小時為36%。


甲狀腺同位素掃描提示:「甲狀腺位置形態正常,腺體腫大,放射性分佈均勻。


結論:甲狀腺腫大。


此為氣滯痰結之氣癭,治從理氣化痰,軟堅散結入手。


處方:毛柴胡、杭白芍、綠枳殼、粉甘草、黑元參、浙貝母、左牡蠣(先煎)、山慈菇、海蛤殼、黃藥子、北蕎麥、麥門冬、五味子。


水煎服。


患者前後共服20餘劑後,兩側甲狀腺腫明顯縮小,心煩性急、心悸多汗症也基本消失,身體復常。


俞氏治肝鬱痰結之氣癭,把治療重心放在理肝氣、散痰結上,運用加味消瘰丸而取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9:2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久病從瘀治「久病從瘀治」是俞氏師法古代醫家活血化瘀理論,並靈活運用於臨床而總結出的治療經驗。


多年來他對葉天士化瘀通絡諸法、王清任的活血逐瘀諸方以及唐容川《血證論》中的治血理論精心研究,且頗有心得,認為臨證治病,調理氣血尤為重要,特別是久病之人,每在損傷正氣的情況下,導致氣血運行的障礙,而出現血瘀症。


如葉天士所云:「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


所以俞氏在臨床上對久病不愈的疑難痼疾,多著眼於治瘀上,或寓祛瘀法於他種治法之中,往往取得滿意療效。


臨床上須細察患者面色是否晦滯,舌質有無青紫或瘀斑,同時結合病程的久暫、疼痛性質,從而進行全面分析,靈活運用活血祛瘀法。


茲舉例敍述於下:(一)胃痛胃脘疼痛遷延日久,屢治不愈,每有瘀血阻滯胃絡,臨床常見胃痛如針刺或刀割樣,固定不移,拒按,有時痛連脅背。


舌質黯紫或有瘀斑,脈弦澀。


宜以活血祛瘀、理氣止痛為治,常用四逆散合金鈴子散或活絡效靈丹加減。


例案:蔡某,女,66歲。


胃脘疼痛反復發作已10多年。


近一星期來疼痛較劇,時呈針刺樣疼痛,痛有定處,且有脹悶感,胃納少。


舌質暗紅苔白,脈弦細。


俞氏診為氣滯血瘀、久病入絡,治以理氣化瘀法為主。


處方:毛柴胡、杭白芍、綠枳殼、粉甘草、京丹參、白桃仁、當歸身、川三七、川楝子、延胡索、潞黨參、綿黃耆。


服5劑後,胃痛明顯減輕。


前方去潞黨參加台烏藥、川鬱金,又服5劑後胃痛消失。


俞氏診治本例,針對患者胃病日久,且痛如針刺,痛處不移,舌質暗紅等血瘀之象,故在疏肝理氣止痛的基礎上,加入丹參、桃仁、當歸、三七、赤芍等活血祛瘀藥物,以疏通胃絡;


又配黨參、黃耆以補脾益氣。


因理氣、祛瘀、補虛並治,故療效頗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9: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脫疽脫疽一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多因素體陽虛,陰寒內盛,寒邪侵襲,凝滯脈絡而致。


血遇寒則凝,寒濕之邪襲入經脈,導致氣血凝滯,血脈瘀阻,凝結不通,從而引起肢末氣血不充,失於濡養,或無血供養,出現皮肉枯槁不榮,肢端焦黑壞死,甚至趾節脫落。


如《靈樞》所述:「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發,故癰腫寒氣化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俞氏指出,血脈瘀阻是本病的突出矛盾,臨床上在運用溫陽通脈的同時,應重視活血祛瘀的治療。


常用藥物有黃耆、桂枝、附子、丹參、當歸尾、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川三七等。


例案:張某,女,53歲。


患雷諾氏病20餘年,平素肢末欠溫,指端青紫疼痛。


除拇指外,其餘指端有指節脫落的傷口,略潰爛,脹痛。


患者體虛形瘦,面色白,舌質胖嫩、色黯、苔薄白,脈沉細。


證屬寒傷脈絡,血脈凝滯而成脫疽,治以溫陽通脈、活血祛瘀為主。


處方:綿黃耆、桂枝尖、杭白芍、京丹參、當歸尾、白桃仁、淡附子、川紅花、元胡素、明乳沒、川三七、粉甘草。


上方服20餘劑後諸症好轉,指端脹痛消失,傷口痊癒,肢末轉暖。


俞氏重視本病的體虛和寒邪凝結、血脈阻滯的致病之因,而以溫通活血祛瘀為主治之,並兼顧本虛,以攻補並用而獲滿意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9: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中風後遺症中風而見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者,乃風中經絡或中風後遺症,多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氣血虛少,血行不暢,血脈痹阻日久所致,常以氣虛血瘀為主要病機。


俞氏治中風後遺症,多宗張錫純的「氣血虛者,其經絡多瘀滯,……加以通氣活血之品,以化其瘀滯,則偏枯痿廢者自愈」觀點,運用活血化瘀、益氣通絡法,常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加丹參、白僵蠶、全蠍等治療。


例案:吳某,男,72歲。


患者半年前中風,經醫院搶救後遺留左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舌淡紫苔白,脈細澀無力。


治宜益氣活血通絡。


處方:綿黃耆、當歸尾、赤芍藥、地龍乾、川芎、白桃仁、川紅花、全蠍水煎服。


上方連服20劑後,偏癱症狀逐漸消失,精神好轉,行動基本自如,迄今已多年,身體康健。


近幾年來,俞氏運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效果較好。


若肝陽上亢、火升風動,而見頭暈面赤,半身不遂,口眼斜者則應以平肝潛陽,熄風通絡法,用鎮肝熄風湯加減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29: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治婦科病強調「女子以治肝為先」俞氏治療婦科疾病經驗豐富,善於從肝論治經帶諸病。


《名醫匯粹》曾云「女子……以肝為先天」。


肝藏血,功能健全則能下注衝脈,血海盈滿,月經自調。


衝任血海的充盛流通又有賴於肝之條達。


氣機疏利,血脈暢通,衝任協調,經潮如期。


若肝之氣血失調,常能病及衝任,不但會導致血海失充,經量減少,甚至經閉不行;


而且因損傷衝任,腎精虧虛而崩中漏下。


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多導致痛經、閉經、月經滯延量少,或癥瘕不孕等。


所以俞氏認為婦女經、帶、胎、產諸病以肝的功能失常所致者為多見,故臨床上診治婦科疾病,多從肝立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0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疏肝解鬱調理氣機女子以血為本,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脈通暢,氣滯則血脈瘀阻,治血必須理氣。


而女子以情志怫鬱為多見,肝氣鬱結則血行不暢,常常出現月經先期、後期、前後不定期、量多、量少或閉經等月經不調證候,所以婦女疾患以疏肝解鬱、調理氣機尤為重要。


俞氏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結合症狀的寒熱虛實而靈活加減,如熱者清而調之;


寒者溫而調之;


瘀者行而調之;


虛者補而調之,以期氣血調和,衝任通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月經先期:月經先期以血熱者居多,常因平素肝鬱氣滯,鬱久化熱,邪熱迫血,而致衝任不固,月經先期。


俞氏每以清肝解鬱調經法治療,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例案:林某,女,33歲。


近半年來每次經潮提前約10天,經量少,質稠黏,色澤稍黯紅,頭暈胸悶,夜寐欠佳,夢多納差,口乾。


脈弦細數,舌邊紅苔薄白。


證屬肝鬱脾虛,鬱熱迫血致月經先期。


治以清肝解鬱,理脾調經。


擬丹梔逍遙散加減。


前後連服10劑後,次月來經週期基本恢復正常,余症亦明顯改善。


再診時又囑其續服前方四劑以善其後。


經三個月調治,經行如期而至。


俞氏診治本例,針對其肝鬱氣滯兼有鬱熱的病機,以清肝理氣解鬱為治,並顧及理脾活血調經,故藥後輒取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月經後期:月經後期常因憂思鬱怒,而致氣機鬱結,血為氣滯,血海不能按期盈滿,證見月經延後,常兼有經前乳房脹痛、胸悶不舒、月經量少等。


俞氏治療月經後期並兼有肝氣鬱結的病患,常用疏肝理氣調經法,多以逍遙散加減治之。


例案:林某,女,20歲。


月經延後一周,經量少,色黯紅,兼胸脅脹悶,乳房時脹痛,頭暈不適,納食減少,口乾,脈弦細,舌質稍紅少苔。


治宜疏肝解鬱,理氣調經。


處方:毛柴胡、杭白芍、當歸身、漂白朮、麥門冬、黑元參、炙甘草、結茯苓、乾地黃、鹽陳皮、益母草、製香附。


囑其連服三個月,每次經前5天服藥。


經服15劑後,月汛如期。


俞氏治婦科疾病喜用逍遙散加減,因該方重在疏肝解鬱、養血健脾,是調和肝脾的良方。


脾土得木疏則健,氣血生化有源,經水自然應時自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痛經:痛經為婦科常見病,其病因多有氣血鬱滯、氣虛寒凝、肝腎虛損之異,然而臨床尤以肝鬱氣滯的多見。


肝氣條達,則經行暢通,若情志抑鬱、肝鬱氣滯,常引起衝任氣血鬱滯,血運不暢,而見經期腹痛。


故疏肝活血是俞氏臨床治痛經的常用法。


對證見胸脅脹悶、經色紫黯、挾有血塊之痛經證,每治以疏肝理氣、活血調衝法,常用逍遙散合失笑散加香附、益母草。


例案:何某,女,30歲。


兩年來每於行經時腹痛,經色黯紅,挾有血塊。


本次經潮已至,小腹疼痛,伴胸悶心煩,口乾不欲飲。


脈弦細略數,舌質稍紅苔薄白。


證屬肝氣鬱結、氣滯血瘀之痛經,治宜疏肝理氣、活血調衝法。


處方:毛柴胡、杭白芍、當歸身、結茯苓、鹽陳皮、漂白朮、炙甘草、生蒲黃、五靈脂、益母草、製香附、元胡索。


服5劑後腹痛明顯減輕,原方加麥門冬12克,續服5劑後,諸症悉除。


囑其下月來經前5日仍服前方5劑。


經兩個月的調理,痛經未再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經行頭痛:婦人經行以氣血流暢為順,氣血協調,血運不息,「通則不痛」,自然無經期諸痛之憂。


經行頭痛多因素常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氣機不利,而導致血行不暢,瘀血阻滯脈絡,上至清竅,則每逢經期血行而發作頭痛。


常以理氣活血通絡法治之,用柴胡疏肝散加赤芍、當歸尾、白芷、藁本、薄荷等藥物。


例案:胡某,女,40歲。


患者近五六年來每於經期即出現左側頭痛,痛如針刺,時緩時劇,經自服止痛片未見改善。


就診時正值月經來潮,頭痛發作,伴胸悶不舒,乳房脹痛,月經量少,色黯挾有血塊,脈沉弦略數,舌淡紅苔薄白。


證屬氣滯血瘀、脈絡不通之經行頭痛,治宜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法。


擬柴胡疏肝散加減。


服4劑後頭痛著減,精神轉佳。


又以前方加益母草15克,續服4劑後頭痛已除。


次月,經潮將至,患者恐頭痛發作又就診,仍按前方出入施治取效,並囑其每次經期服藥,連服3個月,以鞏固療效。


俞氏治經行頭痛,在理氣活血通絡方中加入藁本、白芷、細辛、薄荷等藥,以疏散頭部風邪,標本同治,故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5.帶下:帶下的病因雖有多種,但總離不開濕邪為患,《傅青主女科》有「帶下俱是濕症」之說,而其中以肝脾失調致水濕下注為臨床常見病因。


此證每因平時憂思惱怒或精神鬱悶、肝失條達、肝氣橫逆克脾,致脾失健運,水穀精微未能上輸化血而反聚成濕,水濕流注下焦累及任、帶而為帶下。


如繆仲淳《女科經論》所云:白帶「皆由肝木鬱於地中使然」。


此類帶下病常伴有胸脅脹痛、情志不舒、心煩性急、脈弦等肝鬱氣滯之候,每以疏肝理氣、利濕止帶法治之,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榆根皮、雞冠花等藥。


例案:張某,女,39歲。


患者平時帶下量多,黏稠如涕,綿綿不止已半年餘,伴頭暈倦怠,情志抑鬱,少腹胸脅時感脹痛,兩眼乾澀,心煩寐差,口乾,脈弦數,舌淡紅苔白。


診為肝鬱脾濕,濕蘊化熱之帶下,治以疏肝利濕兼清熱。


處方:柴胡、白芍、枳殼、甘草、香附、川芎、雞冠花、榆根皮、黃柏、黑元參、夜交藤、合歡皮、天麻。


服4劑後,帶下明顯減少。


患者曾兩次複診,仍以前方出入,其服10餘劑後,帶下已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0: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補益肝腎顧護衝任俞氏治療婦科疾病,強調整體調治,既重視調理氣機,條暢氣血,也注重補益肝腎。


婦女的疾病重在血分,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互生,乙癸同源,肝腎為衝任之本,精血充足,奇經得以灑利,太衝脈盛,任脈氣通,月事以時下。


若肝腎不足,衝任應之,月事隨之乾涸,致使月經失調。


俞氏重視補益肝腎,調養衝任,常用八珍湯或六味地黃丸隨證加減。


茲舉例如下:1.月經量多:本病常因素體虛弱,或飲食勞倦,久病傷脾,中氣虛弱,衝任不固,每次月經來潮時,經血失約,出血量多。


俞氏每在養肝益血的同時,加入補氣藥物,以攝血固衝。


例案:甘某,女,35歲。


每次月經來量甚多,色淡紅質清稀,月經週期基本正常,伴有頭暈眼花,腰酸,精神倦怠,脈弦細,舌質淡紅苔薄白。


治宜滋補肝腎,補氣養血固衝。


處方:太子參、綿黃耆、當歸身、杭白芍、川芎、熟地黃、北枸杞、懷牛膝、川杜仲、桑寄生、川續斷、明天麻。


患前後服近20劑後,上症有明顯改善,次月來經時經量已恢復正常,精神轉佳,頭暈腰痛均消失。


俞氏治本例,用四物湯加太子參、黃耆以補氣益血,並加枸杞、杜仲、續斷等益肝腎以固本,氣血同治,肝腎雙補,衝任得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1: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閉經:閉經臨床多分虛實,或精血不足,血海空虛,無血可下;


或肝氣鬱結,氣血瘀滯,經閉不行。


俞氏指出,稟賦不足及久病傷腎所致的閉經為臨床常見病因,患者多因素體虛弱,腎氣不足,衝任未通;


或久病及腎精虧耗,衝任虛損,以致月經停閉,當以補腎養肝調經,常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


例案:王某,女,18歲。


患慢性腎炎已三年多,頭暈腰酸,四肢酸楚,月經已近6個月未潮,面目略浮腫,舌淡紅苔白,脈沉細。


證屬久病傷腎,腎精耗損,衝任虧虛所致。


治宜補益肝腎、調經固衝為主。


處方:綿黃耆、北枸杞、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建澤瀉、粉丹皮、帶皮苓、赤小豆、懷牛膝、車前子、益母草。


患者服7劑後,月經來潮,又複診兩次前後共服30劑,諸症大有改善,月汛基本如期來潮。


本例治療用六味地黃丸補益肝腎為主,又加補氣、利濕及調經藥味,使腎精得充,肝血和調,化源充足,衝任得養,血海漸盈,經潮自復。


俞氏在婦科臨床中,又善於用易黃湯加減,治濕熱帶下;


用完帶湯加減治脾虛帶下;


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氣虛崩漏;


用壽胎飲或保產無憂散加減治胎動不安;


用生化湯加味治產後惡露未盡等。


他用方靈活,辨證遣藥創見頗多,對後學很有啟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1: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治兒科病強調用藥輕靈顧護脾胃小兒氣陽未盛,血氣未充,神氣未實,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腠理不密,體質和臟腑功能均較脆弱,故發病容易,且傳變迅速,正如《小兒藥證直訣》所指出: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所以俞氏兒科臨證注意根據兒科特點,精心辨證,靈活用藥,頗有獨到之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1: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診病精細用藥輕靈俞氏臨證,注重明理。


其治小兒疾病,尤為重視對小兒病候的診視,強調應全面掌握病情,洞悉病機,庶於臨床無惑。


他每診治一患兒,必先認真地望形觀色,詳察各種異常變化,如小兒的神態、面色、眼神、涕淚、毛髮、皮膚、二便、口唇和舌苔等,並按年齡不同分別診視脈象和指紋,然後合參脈證,審因施治。


例如發熱的小孩,俞氏每察看耳後、胸背和四肢,檢查有無疹點,咽喉和頸項部是否異常;


詢問發熱時間,汗出情況。


如伴有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則多從外感診治;


口渴唇燥為邪熱傷津;


便秘溲黃為裏熱等。


對於腹瀉病兒,多檢查皮膚乾濕,診按腹部有無脹氣,瞭解飲食情況,尤其注意觀察和詢問瀉下的糞質,如見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為脾虛瀉;


瀉下酸臭,夾有不消化食物,多為傷食瀉;


瀉下稀水樣,糞色深黃而臭,或帶黏液,為濕熱瀉;


下利清稀,洞泄不止為虛寒瀉。


又如小孩臍周腹痛,時作時止,常進一步診察有無舌面小紅點、面部白斑、下唇內顆粒樣小點及糞便檢查,以幫助診斷蛔蟲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2:1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俞氏治療兒科疾病,有獨到的經驗和特色。


現舉例如下:1.用藥輕靈:俞氏認為,兒科用藥必須順應小兒形質嬌弱、臟氣清靈、病因單純的特點,力求藥味精簡輕靈,劑量適宜,切忌用藥猛烈,大劑攻伐或雜藥亂投。


臨證處方均在10味藥以內,用藥分量也偏輕,除健脾胃藥外,一般在3至6克之間。


例如治外感熱證,常用桑葉、菊花、薄荷、銀花、連翹、竹葉等數味輕清透泄之品而獲效。


如治一例驚瀉患兒,僅以鉤藤、夜交藤、山楂、神麯、穀麥芽、水牛角七味藥予服三劑後,症狀明顯改善。


治小兒習慣性便秘,常用桑椹、胡桃肉二味燉服而取良效。


對於如山梔、黃連、黃芩之類的苦寒藥物,主張用量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10克),病癒即停用,以防克伐陽氣,損傷脾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2: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治法簡便:兒科用藥要適應小兒的特點,嬰幼兒服味苦的中藥較為困難,因而臨床常採取簡便的用藥方法和小兒易於接受的藥膳治療。


如治嬰兒濕疹,常用銀花、土茯苓、苦參、白蘚皮、甘草等煎湯外洗,並以三黃散撲撒患處,又囑家長給綠豆湯飲服。


如治脾虛久瀉證,每予患兒服用自擬的「四味扶脾散」(山藥、茯苓、扁豆、蓮子各等量,研粉),每次一匙,加麵粉三匙,白糖適量燉服。


又如小兒麻疹不透,則用芫荽9克單味水煎,隨時飲服,以促其透發;


麻疹收沒期邪熱傷陰,咳嗽咽乾,常用荸蕎六七粒、鮮蘆根30克、甘蔗60克小煎代茶飲。


方法簡便,小兒易於接受,常取較好治療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2: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選方靈活:俞氏兒科臨證,既善用前賢名方,又能結合自己的經驗,靈活化裁,數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


例如治小兒急驚風,每以清肝鎮痙熄風的羚角鉤藤湯加減,從肝治為先。


又如小兒癲癇、驚厥等神志疾患,又善於從痰論治,靈活運用導痰湯、溫膽湯,每取得滿意療效,常用的藥物有半夏、陳皮、茯苓、菖蒲、遠志、膽星、天竺黃、琥珀等。


臨床上對於久咳不愈而無兼症的患兒,每用理氣配合溫化的方法治之,認為小兒久咳多因不能忌口、多食冷飲所致,如一味採用清肺熱法,很難獲效。


俞氏則從理氣和溫化入手,運用加減止嗽散(荊芥、百部、杏仁、浙貝、半夏、陳皮、紫菀、茯苓、炙草)治療,而取良效。


其中陳皮一藥,每用之,認為陳皮長於溫化痰濕,調理肺氣,與其他止咳藥配用,效果很好。


俞氏治咳嗽方中所有的甘草,多以蜜炙,是取其溫化之功。


俞氏指出,小兒肌膚嬌嫩,腠理不密,衛外之力不強,外邪易於由表而入。


感受外邪後也易於出現高熱動風、驚厥之證,所以兒科病退熱尤為重要。


他治小兒外感發熱,十分推崇紫雪丹,常在辨證施治基礎上,用紫雪丹作為退熱藥。


認為本品有清熱解毒、鎮痙開竅之長,用於小兒熱證,具有服藥簡便、退熱迅速、療效穩定,且可預防小兒高熱驚厥的優點,是兒科退熱的上品,常囑患兒家長備有此藥。


對於小兒蛔蟲證,主張驅蟲與健脾並施,認為患蟲證小孩,多伴有脾胃虛弱、營養不良之候,若單用驅蟲殺蟲法,每更傷其脾胃。


故他常在健脾益胃的參苓白朮散或四君子湯中加烏梅、榧子、使君子、檳榔等驅蟲藥治之。


對於小兒膽道蛔蟲證用藥,俞氏多選用拔萃四逆散苦辛酸的藥物如胡黃連、川椒、烏梅等治之,療效頗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2: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俞氏對各種兒科急性重症,每能精確辨證,靈活施治,屢獲良效。


茲舉驗案二則:去年治一例7歲女孩,四天來反復高熱不退,體溫達39.7℃,伴頭痛、鼻塞、流黃涕,咽喉腫痛,口乾納差,溲黃。


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數。


證屬風熱感冒,宜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法治之。


處方: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蔓荊子、鬼針草、魚腥草、車前草、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3劑。


並配服紫雪丹,每日2次,每次半瓶。


患兒服1劑後,翌日體溫降至37.5℃,又服2劑後,熱即退。


又進3劑後症狀消失,胃納增加。


俞氏治本例外感高熱證,以銀、翹、桑、菊、薄等辛涼輕清之品疏風解表,又配以魚腥草、鬼針草、車前草、粉甘草、桔梗等清肺泄熱,解毒利咽,全方疏風清熱解毒的作用顯著,故服1劑熱即降,二診後諸症悉平。


又治一例急性腹瀉病。


患兒,女,1歲4個月,已腹瀉2天,瀉出稀水樣便,色黃而臭,每日6~7次,身微熱,今晨體溫37.8℃,口渴納減,腹脹,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指紋青紫。


證屬濕熱內蘊腸胃,治宜清熱利濕。


處方: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神麯、山楂、鐵莧、薏苡仁、淮山藥。


服3劑後熱退,腹瀉次數明顯減少,糞質已稠,大便日2次,便增多,仍按上方加茯苓6克,又連服3劑後,腹瀉已止,余症也除。


此例用外解肌表之邪,內清腸胃之熱的葛根芩連湯加清熱利濕的鐵莧、薏苡仁和消食導滯的山楂、神麯等治療而獲良效。


方中淮山一藥,不但因性澀能止泄瀉,而又善補脾氣,可防清熱苦寒藥克伐脾胃。


所以俞氏治嬰幼兒腹瀉,淮山藥是常用之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5:32: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調理脾胃注意飲食俞氏十分重視小兒飲食調理,主張對嬰幼兒要合理餵養和顧護,反對家長的過分溺愛。


他多倡北宋兒科名醫錢乙的「若使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之說,認為一些兒科疾病,常因平時飲食不當所致。


雖然小兒生機旺盛,處在發育階段,水穀精微所需較多,然而嬰幼兒臟腑柔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平時飲食如稍有不慎,則容易造成脾胃損傷,尤其是現今家庭冰箱必備,零食冷飲充足,家長又缺乏科學育兒知識,每以小孩多食善飲為佳事,任其食用,不加節制,常導致脾胃損傷,消化功能紊亂,臨床多見食積腹脹、腹痛吐瀉、厭食等證。


又如小兒久咳,也常因冰箱冷飲未能節制所造成,小孩咳嗽又服冷飲,寒邪每由咽喉犯肺,加劇肺氣失宣,致久咳不愈。


臨床上俞氏常囑家長要注意小兒飲食調理,食物冷熱要適中,切勿過饑過飽而損傷脾胃。


俞氏臨證治療尤其重視顧護脾胃,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小兒一身營養來源,小兒的生長發育無不依賴於脾胃對水穀精微的吸收輸布和供養。


俞氏注意審察脾胃之虛,一見不足,及時扶助正氣,補益脾胃,尤其是疾病後期,重視補益脾胃以資復元。


茲舉例說明之:1.厭食證:治小兒厭食證,多從健脾益氣入手,認為臨床以脾胃虛弱而致的厭食為常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01:06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