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2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0: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如:以往對白喉忌表問題曾進行過一段時期的爭論,實際上大多數白喉初起是外顯假寒的表證,但也有個別的是表寒證,現在看來,白喉初起惡寒需間接求衡;


個別外受客寒的病例,可以直接求衡,只要明確是求衡的方法不同,就無所謂忌與不忌了。


當前防治流行性出血熱,南方對此病初起惡寒,主張清熱瀉熱,也提倡忌表。


北方則有用柴胡桂枝湯的經驗。


南北經驗不同,當然與「因地制宜」有關,實際上也就是所採用的求衡方法有間接、直接的不同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0:5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常變論人體發生病變,在邪正鬥爭、陰陽消長的過程中,從多方面、多層次反映出種種平衡失調現象,表現為寒熱虛實表裏臟腑氣血等錯綜復雜的證候。


當病變處於靜止階段證候也可以相對穩定;


當病變處於發展變化的情況下,證候也隨之變幻不定。


每個證候的建立和證與證的界限,都是在疾病處於相對靜止階段,經過反復觀察和方證對應才能確定。


只有方證確定之後,辨證論治才能作為常規運用。


實際上臨床所出現的證候,非典型證候多於典型證候。


所以,辨證既要掌握常規,又要知所變通,不墨守常規,否則也無法應付臨床復雜多變的情況。


因之對待各種不平衡現象,要求得平衡,既要掌握固定的辨證形式,又要進行動態觀察,才能處理好一些復雜問題,也才有可能達到求衡的目的。


變,包括質變與量變。


證候既是處於一定階段的本質反映,證候的變化,當然存在量變與質變問題,所以求衡不僅要準確地找到其不平衡的所在,而且要衡量不平衡雙方各個層次的失調程度和比例,才能恰如其分地進行有效的平衡協調。


既然存在著量變與質變,辨證要知常達變,就必須探討辨證定量及品質變換關係。


眾所周知,客觀事物變化都存在量變與質變,沒有脫離量的質,也沒有脫離質的量,質反映量、量的關係也反映質的關係。


《傷寒論》為方書之祖,辨證之經典,論中所述各證的某些症狀,不但具有量的概念和意義,並顯示出證與證的品質變換關係。


因此,要探討辨證如何定量和品質變換關係,從而知常達變,從傷寒的辨證方法中是可以得到啟發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1:0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主症在證候中的地位和分量《傷寒論》把大量的個別經驗、包括教訓進行分析、歸納,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由經驗上升到理論,並汲取《素問?熱論》有關熱病的理論,對條理化、系統化的經驗進行綜合和演繹推理,成為六經辨證方法,用於指導治療,使對症下藥過渡到辨證論治。


對症下藥的個別經驗,只是認識事物的個性,個性必須通過分析、比較、分類、歸納,從中找出共性,才能認識到疾病中具有共性的證候。


以熱病常見的發熱為例:傷寒表證發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應作惡寒)無汗而喘」;


陽明裏熱證發熱,「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


陽明濕熱證發熱,「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


陽明裏實證發熱,「潮熱」、「汗出不惡寒」、「短氣腹滿而喘」、「手足然汗出,大便已硬」等,都不是只看到個別症狀,而是已從一些症中找到了它的共性。


故治療就不僅僅是針對個別症狀,而是要「觀其脈症」、「隨證治之」。


傷寒表證發熱,用麻黃湯發汗退熱;


陽明裏熱證發熱,用白虎湯甘寒清熱;


陽明濕熱證發熱,用茵陳蒿湯清利濕熱;


陽明裏實證發熱,用承氣湯苦寒泄熱,都突破了見熱治熱的對症下藥。


辨證既要憑依症狀,每一證都是由幾個能反映疾病本質的症狀所組成,但具體到某些證候,則是有的反映本質見症,有的不反映本質,尤其是假寒假熱假虛假實一類證候,現象與本質恰恰相反。


所以,只有通過個別症狀的比較、歸納,找到某些症狀的共同本質才能確定一個證候,也才能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


由於證候中的所有見症,有的反映本質,有的不反映本質,故單憑個別症狀用藥,不但不能普遍適應,並有較大的盲目性;


如果只看到一些非本質反映的症狀,用藥只能適得其反。


《傷寒論》各證所列舉的症狀,都是能反映疾病本質變化的症狀,一些非本質反映的症狀一概不予羅列,這樣,就避免在辨證上主次不分。


日本漢方醫學大家大塚敬節認為《傷寒論》各證所列舉的症狀都是主症,「主症比如常在其家的主人」,其他可有可無的症狀則為客症,「客症比如客人之來走無定」。


這也說明主症是由疾病本質所決定的,客症不是疾病本質的反映,因而是可有可無的。


主症既由疾病的本質所決定,多一症少一症,不僅是數量上的變化,實質上就包括質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1: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如:嘔吐一症,傷寒表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此證之嘔吐因外邪所擾而致,嘔吐不是主症,故只用麻黃湯發汗解表,其嘔自止。


表邪傳裏,「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此證寒熱身痛未罷,並見心下支結而嘔,雖為微嘔,亦為表裏俱病,嘔吐、心下支結均應視為主症,治此用柴胡桂枝湯表裏雙解,著重配合黃芩、半夏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前人認識疾病只能憑依症狀,而相同的症常可出現在不同證候中,從辨證必須分清主次來看,每一症狀出現在不同證候中就有著不同的地位和分量。


由此可以看出,辨證分主次與辨證定量具有一定的關係,一個證候的定量,就是要抓住證候中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主症,只有與疾病有本質聯繫的主症才有量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1: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主症的變化揭示證與證的品質變換關係《傷寒論》,一是抓住了熱病各證能夠反映疾病本質的主症;


二是掌握了熱病過程中的品質變換關係。


因而,把熱病所見各證按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分為六大類,這樣不但便於分析各種證候的發病部位和性質,而且便於掌握六經合病、並病及傳經、直中等傳變規律。


如病在三陽經,太陽為表、陽明為裏、少陽為半表半裏,三陽經所見各證,都有固定的主症可辨。


正由於抓住了主症作為辨證依據,故具體對待某一個證候究竟在表在裏、屬寒屬熱、或表裏寒熱夾雜,都可以比較準確地推斷出來。


如「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寒多熱少(原文誤作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此證發熱惡寒如瘧狀,從其人不嘔,排除病在少陽;


圊便欲自可,排除病在陽明。


這就說明病邪仍然留滯在太陽階段,仍屬寒邪在表,並未化熱傳裏。


如果抓不住各證與疾病本質有關的主症,弄不清證與證的品質變換關係,是無法作出寒多熱少的結論的。


傷寒病傳三陰經,由於陽虛寒勝,多見惡寒厥逆。


如陰證轉陽,則可出現發熱,如「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


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傷寒病入三陰,其後要看正氣能否來復,陰證能否轉陽而定。


轉陽的標誌是發熱,這種發熱是一種「矯正」現象,如果厥逆日數多於發熱,可以顯示品質變換關係,故傷寒病後期,也就是以發熱、厥逆兩個主症來觀察分析人體的陰陽消長變化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1: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臨床上所見證候,靜止的、孤立的一個證候不與他證相涉是很少見的。


故辨證,既要對當前的證候作出正確的判斷,又要掌握當前證候的來龍去脈。


《傷寒論》通過證與證之間的品質變換關係,摸清了各證的傳變規律。


所以,運用傷寒六經辨證方法,不但可辨明當前證候,而且隨著證候的轉變,並可預見疾病發展變化的趨勢。


如「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傳經,一日一傳,不過是舉例而已,究竟傳與不傳,還是要從各證的品質變換關係來看,所以,沒有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等太陰證,「其人反能食而不嘔」則為三陰不受邪,病邪仍然留滯在太陽階段。


臨證如果抓不住主症,不明確各證的品質變換關係,如遇到錯綜復雜的證候,則將技窮束手。


如「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


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


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食穀者噦。


此證前誤在用下法,下後仍有頸項強、脅下滿痛,沒有從小便難、身黃、飲水則嘔等脾虛停飲之證看出病已轉屬太陰,故一誤再誤。


證之未下前就脈遲浮弱,虛象已露;


下後再與小柴胡湯,則虛象畢現,故產生氣虛下墜及進食則引起呃逆等後果。


仲景此條雖然是從總結經驗教訓出發,也充分說明在病情轉變過程中,遇到錯綜復雜的證候,就必須注意抓住那些能反映疾病本質的主症,撇開那些非本質反映的次症,根據品質變換關係,隨時改變辨證結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1: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如上所述,主症在證候中佔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主症是對一切症狀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症狀。


從主症與主症的相互變化中就可掌握品質變換關係。


辨證能抓住這兩點,既有常規可循,又不墨守常規。


對待復雜多變的證候,就能遊刃有餘。


由於一個具體證候的出現,往往同時具有幾個或十幾個症狀,其中有的是主症、有的是可有可無的客症,如前所舉麻黃、白虎、茵陳、承氣四證見於臨床,決不只是《傷寒論》所述的那些症狀而不再出現其他客症。


辨證如果分不清主客,機械地對號入座,那只能是症狀的相加和拼湊,不可能知常達變、求得平衡。


一般都認為中醫辨證,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沒有原則的靈活就會靈活無邊,無常規可循;


沒有靈活的原則就無法應付復雜多變,只會墨守常規。


所以,要處理好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係,就必須知常達變。


《傷寒論》辨證用藥的常規,如六經所屬各證的證治不過二十多條,大部分條文是講變通的方法,包括誤治後救逆的方法。


如何知常達變,《傷寒論》已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


由此可見,知常達變就是平衡理論具體運用的必要措施。


平衡和知常達變雖不代表中醫的理論思維,的確也是中醫臨床邏輯推理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1: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從肺的開合、升降,談咳喘病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肺氣腫以及肺心病等,都是因久咳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增劇的。


這些病在病理改變上雖然有很大不同,但是中醫對這些病的治療,都是根據咳喘症狀及全身情況而辨證用藥。


按照中醫理論,咳喘由肺氣不利所致。


所以治療咳喘,首先要弄清楚究竟是肺的開闔、升降哪一方面失職,辨證施治才能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外感受寒,因皮毛閉塞,肺氣不宣,發生咳喘,其證多見喉癢、鼻塞聲重、惡寒身痛、發熱無汗。


凡見此類證候,無論是急性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發作,皆宜辛散宣肺為主,宜麻黃、蘇葉、陳皮、枳殼、桔梗之屬,可適當配合前胡、杏仁等清降之品。


寒邪外束,肺的開闔失職,在咳喘的同時,只要有上述表寒見證,不但氣管炎,就是肺氣腫、肺心病,也要予以宣肺解表,待表寒證罷,再議治本。


支氣管擴張,原則上宜清肺潤肺,通絡止血。


如受寒引起復發,或發作時受寒,在咳喘胸痛吐血的同時有明顯的表寒見證,亦當予以蜜炙麻黃、荊芥炭、蘇葉、桔梗之屬宣發肺氣。


否則咳嗆不已,肺絡不寧,吐血胸痛亦不能望其緩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2: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支氣管哮喘,前人本有「急則治標」的方法,不但有明顯表寒見證,宜辛溫宣肺,就是不因受寒引起復發,亦應予蜜炙麻黃、蘇葉、桔梗、化橘皮等開肺豁痰。


常見哮喘病人發作時,胸悶氣急、乾咳無痰,在咳喘多日之後,逐漸吐出稠痰,胸膈始快而喘亦漸平。


前人有見及此,認為構成哮喘的兩個條件是:「外有風寒之感,膈有膠固之痰」。


所以哮喘一發,宣其肺氣,開其痰路,即可使哮喘程度減輕,發作時間縮短。


除受寒引起咳喘,還有「伏熱」、「留飲」兩種情況必須注意。


「伏熱」多有苔黃、口渴、痰稠等症,宜辛溫宣肺劑中配合黃芩、銀花、連翹、瓜蔞皮、川貝等清熱化痰。


「留飲」即《傷寒論》所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的小青龍湯證,其證除有上述傷寒表證外,必苔白、口不渴、咯稀白痰。


所以小青龍湯外取麻桂解表,內用薑辛味以溫肺逐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2: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1.張某,患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數年。


一次因受寒復發,咳喘並作,某醫予以小青龍湯,隨即喘平咳止,自認為從此得一良方。


又一次受寒復發,抄原方照服,雖身痛惡寒稍解,但咳喘增劇,並見苔黃、口渴、胸痛痰稠、痰中帶血。


為之改用桑白皮、枇杷葉、黃芩、銀花、瓜蔞皮、杏仁、前胡、白茅根等清降藥,連服數日,才逐漸平復。


本例前次用藥有效而後一次用藥反而增劇,就是只識一面和沒有掌握鑒別「外寒內熱」與「外寒內飲」兩證的緣故。


肺部感染,清降失職,熱客於肺,發為咳喘,多見咽喉不利,苔黃脈數,咳時連聲有力,喘時痰鳴急,甚至不得平臥,《金匱》稱為「火逆」。


治以清熱降肺為主,佐寬膈祛痰,宜桑白皮、黃芩、葶藶子、杏仁、前胡、瓜蔞皮、銀花、蘆根、冬瓜仁、鮮竹茹之屬,不可妄用升散之劑。


上呼吸道感染,鼻乾涕稠,咽中如炙,喉間有痰不易咳出,喉部燥癢時則嗆咳不已,當著重加用射干、山豆根、馬勃、薄荷、馬兜鈴之屬以清利咽喉。


咳喘不已,兼見苔膩胸悶、食少腹脹,則屬「濁痰上逆」之證。


此證宜溫膽湯加蔻仁、杏仁、苡仁以化痰降濁,肺氣始得清降,清潤藥又當禁忌。


肺的升降失職,上逆而為咳喘,有因火、因痰不同,故雖以降肺為主,但對清熱、化痰又當有所區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2: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2.朱某,患支氣管哮喘多年,常自檢古書,自擬方藥,因其每發則面赤煩熱、口渴引飲,常用清降藥如桑白皮、葶藶子、萊菔子、麥冬、玉竹之類有效。


一次因冒暑引發,喘又大作,苔膩、胸悶,渴不引飲,愈用清降潤肺藥,愈胸滿氣逆。


為之改用二陳湯加蔻仁、草果、杏仁、蘇子、紫菀、旋覆花之屬,連服5劑,咳喘始平。


肺主呼氣,腎主納氣,這是前人觀察呼吸運動時所得出的認識,因為呼吸不僅是胸部運動,肺部也需配合運動。


氣逆咳喘,主要病變在心肺,特別是久咳氣逆、絡阻血瘀,更與心肺有關(在治療上有消瘀通絡之法)。


但咳喘反復持久發作,肺氣虛耗,牽動腎氣,咳喘時抬肩擷肚,或動則咳喘,喘促則牽動百骸,心悸,少腹逆衝,為腎氣不攝,肺氣不斂。


治此,一是要降衝,一是要納氣。


升散、清降之品皆當禁忌。


若心陽不振,出現心悸怔忡,咳喘吐涎沫而不渴等「飲邪上淩」之證,當用苓桂朮甘湯、苓甘五味薑辛湯以逐飲降衝。


若腎氣上逆,咳喘以入夜為劇,活動時為劇,或自覺少腹逆衝,兼有五心煩熱、舌絳咽乾等陰虛者,宜都氣丸加核挑肉以滋腎納氣;


兼有肢冷惡寒、尿清苔白者,宜腎氣丸加鹿茸以溫腎納氣。


慢性支氣管炎發展到肺氣腫、肺心病,多咳喘並作而有上述飲邪上淩或腎不納氣之證。


前人治療久咳久喘之「緩則固本」法,多採用上述諸方。


久病年老體弱而咳喘者,兼有食納減少、腹脹便溏、泛涎不已等脾虛見證,用六君子湯以健脾攝涎,亦屬扶正固本之類。


咳喘發作,急則治標,開肺豁痰以縮短病程,咳喘緩解,緩則固本,採用降衝、納氣、健脾以益氣。


發作時間縮短,緩解時間延長,即使發展到肺氣腫、肺心病,都可使其逐漸趨向好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2:4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3.楊某,年逾七旬,患肺氣腫多年發展為肺心病,動則氣喘,偶有感冒或感染,則咳喘大作,平時常有舌絳苔黃、口渴痰多等陰虛見證。


按急則治標,緩則固本之法處方,治標則開肺豁痰,有感染時配合桑白皮、黃芩、冬瓜仁、銀花、魚腥草;


固本則採用都氣丸加核桃肉、枸杞、蛤蚧之屬,病情逐漸好轉。


前年因長期冰凍,氣候寒冷,出現肢厥脈微、氣喘不續、口唇發紺等心衰現象,恐有陰虛陽竭之虞。


在滋腎納氣的基礎上,配合參茸王漿,每晚入睡前口服1支,連續30多天,春暖之後,病情又逐漸緩解。


去年咳喘發作次數與程度都比前年有所減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2: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4.周某,年逾六旬,入秋後,久咳不愈,痰多壅塞。


自認為幼年房勞過度屬腎不納氣,腎水上泛之證,迭進都氣丸不效。


續見苔厚、食少、便溏等症,改用六君子湯加紫菀調理肺脾,痰漸減,咳亦漸止。


喻嘉言對外寒引動內飲之證稱為「外內合邪」,對腎氣上逆,引動膈間支飲,稱為「上下合邪」。


喻氏此說,雖不概括上述咳喘諸證,但能簡明地說明喘咳發病與肺的開闔、升降的關係。


脾為清濁升降出入的樞紐,肺的開闔、升降失職,當然與脾有關,所以咳喘諸證中亦有脾虛不攝之證。


以上都是從肺的開闔、升降方面來綜述咳喘的,主要是部分呼吸係疾患,不包括肺腫瘤、肺結核、百日咳等病。


因此,以上內容,並不包括中醫治療咳喘的所有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3: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治病不能單憑用藥,還須注意調節情志賀公某某,年老喪偶,年近70,常感腰膝酸軟,小便頻數。


常飲食健談,不以為意。


冬至以後,夜尿多,時有尿意,遺精,小便渾濁如朱砂,尿後余瀝不盡,深以為苦。


因晚年患此,隱曲難言,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


兒媳洗滌內褲,時有煩言,日久不免言語失敬,常謂「患此疾者,多為老不正經之過」。


賀公聞之,更感不安,長籲短歎,憤憤不樂,續見心神不寧,煩躁失眠,從此飲食日減,憔悴日增。


賀為先師碧帆公好友,偶因詩文求教,見其消瘦疲乏,經反復詢問,始得其情。


診之,脈沉弱,舌淡苔白,尿雖白濁不淨,既不澀痛,又無陰瘡糜爛,斷為腎命火衰,火不攝精所致,處方用左歸丸加黃耆、桑螵蛸,10餘劑後,症狀減輕而未竟全功。


繼思藥雖中病而患者長輩的尊嚴未復,原因為受屈而影響情志。


現因情志不舒而病終不能痊癒,至此已不能專恃藥餌,宜調節情緒,悅其心志。


賀公之子,係余幼年同窗,遂盡情相告,並勸其媳向公公認錯。


賀家邀余複診,特設家宴,請賀公首席,席間暢談人間誤會事多,賀媳即離席向公公賠禮道歉,終於獲得賀公諒解。


一場患病與倫常之間的糾紛遂一笑而釋。


再處方朝用補中益氣湯升陽舒鬱,夕仍用左歸丸加味鞏固療效。


2周後,賀公諸症悉退,精神食欲轉佳,仍然保持謙遜溫和,談笑風生的長者風度。


問診,患者有難言之隱。


宜「閉戶塞牖……數問其情,以從其意」,並宜「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此經有明訓。


患者諱疾忌醫,醫者不進行開導和耐心詢問,即不可能詳得病情。


若發現患病與家庭矛盾有關,醫者也不能只顧切脈開方,不顧患者的周圍事物與精神狀態,本來家務事清官都想迴避,但迴避矛盾,不能消除其對病情的不良影響,仍為醫者未盡之責。


從上述例子,已足以說明這點,特書之以引起初行醫者注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3: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慢性病應堅持守方,始能發揮其應有療效慢性病發展過程長,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病情錯綜復雜,真假疑似,不易分辨和堅持守方,故多纏綿難愈。


正由於病情疑難而短期不易奏效,隨意更方遂為屢見不鮮。


以腎炎為例,本病初起屬水腫範圍,病久時腫時消,醫者借用前人治療水腫的經驗,採用補陰行水,溫補脾腎等法,但療效不盡人意,而且過用溫燥,臨床上常多出現陰虛熱鬱之證,所以近年來治療腎炎,亦有主張用養陰清利者。


腎炎後期,究竟屬實屬虛,或本實標虛,或本虛標實,要審證準確,不能主觀臆斷,否則就不可能堅持長期守方,也不可能最終獲得應有的療效。


茲舉慢性腎炎驗案1例,以說明長期堅持守方的重要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3:3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湛某某,男,17歲。


1983年初,由長沙移居陝西漢中山區,因不服水土,反復感受濕熱,生瘡長癤。


至冬感受寒邪,寒熱身痛,腰痛,全身水腫,小便不利。


住院診斷為急性腎炎,經中西結合治療,寒熱解後,水腫隨之消退。


此後時腫時消,曾多次住院,採用青黴素、鏈黴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並迭進六君子湯、腎氣丸之類近百劑,病終不愈。


就診時,仍輕度浮腫,小便短少,濃如茶汁,面虛胖,面色不澤,經常鼻衄,口乾咽痛,口舌反復生瘡,舌紅苔少,脈弦細。


脈症合參,證屬陰分既虛而濕熱尤滯。


處方用石菖蒲10克、萆薢12克、苡米12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生地12克、益母草10克、白茅根12克、刺蒺藜10克、蟬蛻3克、甘草1.5克,每日1劑。


並先後隨證加用解毒之苦參、蛇舌草、蒲公英;


養陰之女貞、旱蓮草、桑椹;


利尿之茯苓、澤瀉、赤小豆;


止血之地榆、小薊;


固澀之煅牡蠣、金櫻子;


利咽喉之桔梗;


止嘔之竹茹、法夏、藿香;


健胃理氣之扁豆、山藥、麥芽、陳皮、佛手等。


堅持1年又5個月,諸症悉退,尿蛋白消失。


追訪3年,未再復發。


水腫屬陰水,固當溫補脾腎,佐以利水,稱為補陽行水之法。


本例腫勢已退,長期鼻衄,口舌生瘡,小便短赤,口乾舌紅,陰分已虧而濕熱尤滯,顯非補陽行水所宜。


上述見證,究竟是慢性腎炎後期的特殊本質反映,還是過服溫補所致,尚不可執一而定。


但溫補脾腎無效已有明證,故改用養陰清利之法,初服效果不顯,但病情未再發展,結果堅持年餘,用藥積累到一定數量,才由量變引起質變,使腎臟實質性的病理改變逐漸向正常轉化,而病得以治癒。


由此可見,久病未必皆虛,有是證,用是藥,不應膠柱鼓瑟。


慢性病,即使方證相符,也須在一定時期內堅持守方不變,始能獲得預期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3: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臟腑相關理論臨床應用舉隅《素問?評熱論》在敍述人體上部與下部的虛損見症時,提出「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在此明顯指出臨床上有症見於下焦,而病實發於中焦。


對這類病的治療,不可見症治症,對症下藥。


前人通過長期反復的探索,發現有些病例確實是症見於此而病發於彼,發現人體臟腑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繫,遂逐漸形成臟腑相關的理論。


因此,凡按照臟腑分證對症下藥而效果不顯時,就必須以臟腑相關理論為指導,找准病發自何臟,才能有的放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3:5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溲便為之變」,指大小便發生變異,包括尿癃、尿頻、便秘、便泄等症,在大小便異常的同時,並有四肢倦怠、少氣懶言、腹脹便溏、食納減少等症,均為中焦脾胃之氣不足所致。


蓋脾主運化,為清濁升降的樞紐,脾虛運化失職,故食少腹脹便溏;


脾虛不能輸精於四末,四肢無所稟氣,故四肢倦怠無力,兼見少氣懶言;


氣虛不能運送,亦表現為大便秘而虛坐努責;


脾氣下陷,固攝無權,則小便頻數,甚至失禁;


脾虛而清濁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出現小便癃閉不通。


由此可見,溲便為之變,不盡病在下焦,確有由於中氣不足所致者。


脾虛腹泄,用補中益氣之法,已屬多見,脾虛所致便秘、尿頻、尿癃用補中益氣湯之例記述較少,茲再舉3例以資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4:0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1.葉某,男,46歲。


因長期便秘,初用麻仁丸有緩通之效,繼用無效,用泄下藥只能求通於一時,並見食納減少、腹脹、神疲懶言、口淡、舌質白、脈弱無力。


此例雖便秘,大便並不乾結,亦無燥濁之苦,實屬氣虛無力運送所致。


與補中益氣湯加當歸,10餘劑後,排便困難逐漸減輕,自後每2日可大便1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4:1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2.潘某某,女,50歲。


素有小便頻數之症,與六味地黃湯,症可稍減,但反復發作,發則腰部酸痛,尿頻尿急,某醫院診為腎盂腎炎,長期用知母、黃柏、苦參、白茅根、前仁、瞿麥等清利之劑,急性發作雖有減少,但尿頻日漸增加,深以為苦。


在滋腎劑中加益智仁、五味子、瓦楞子等收斂之品亦無效,再見食少腹脹倦怠,舌淡脈弱等脈症。


此例因久用清利損傷中氣,氣虛下陷之症已經明顯,故滋腎收斂無濟於事,連服補中益氣湯10餘劑,食納轉佳,小便逐漸恢復正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05:51 , Processed in 0.46874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