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2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4: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例3.楊某某,男,47歲。


因長期堅持夜間工作,又兼營養不良,遂見頭暈心悸,健忘失眠,偶因傷食出現苔濁、腹泄、尿短等症,醫與芳香醒脾之劑,苔退舌淨,大便已調而小便仍短澀不爽。


經某醫院診斷為前列腺炎,迭進苦參、萆薢、瞿麥、前仁、木通等品,小便仍點滴不爽,兼見倦怠懶言,舌淡脈弱。


此例原為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傷脾之證,偶然出現苔濁尿短,經清利後已苔退舌淨,再與清利,適足以致脾虛氣陷,此時雖尿癃不爽,非補脾升陷不可,與補中益氣湯2劑後小便漸通,7劑而諸症均退。


所謂理論聯繫實際,就是說臨床上觀察和分析問題,都需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病情復雜,病位元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就要根據「臟腑相關」的理論,運用辯證邏輯的思維方法,由此及彼進行推理。


在此只是舉溲便為之變屬於中氣不足之證為例,類似這樣的證候,皆可仿而行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44:4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通絡熄風湯 組成:桑枝12克、白芍12克、忍冬藤15克、萆薢12克、秦艽10克、豨薟草15克、蠶砂12克、苡仁15克、當歸尾10克、防己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症: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外無風寒濕滯之象,內有煩熱、口渴、苔黃、尿黃等症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5:0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乳核內消湯 組成:柴胡10克、當歸7克、鬱金10克、橘核6克、香附6克、漏蘆7克、夏枯草10克、茜草12克、赤芍12克、絲瓜絡3克、浙貝母12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症:乳腺增生病,經期乳部脹痛有塊,經後乳塊可消退,口苦煩躁,月經不調,或量少色紫成塊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5:1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利膽二金散 組成:鬱金12克、雞內金6克、半邊蓮15克、石韋15克、海金砂15克。


用法:研為極細粉末,過100目篩,去粗渣不用。


每日中、晚餐後,開水送服3克。


堅持服1~3個月。


適應症: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脅肋脹滿作痛,痛連右背,腹脹口苦,厭油納差,苔黃尿黃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5:1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桑椹養肝湯 組成:桑椹15克、白芍12克、鬱金10克、炒棗仁12克、煅石決15克、刺蒺藜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症: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頭暈眼脹,煩躁易怒,心悸不寧,失眠多夢,口苦脈弦,經用歸脾、養榮等劑無效者。


(邱德文編) 疑難雜病專家裘沛然 王慶其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5:30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裘沛然,浙江慈溪人,生於1916年。


1934年畢業於舊上海中醫學院,1958年入上海中醫學院執教。


曾任國家科委中醫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兼醫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暨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是全國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的導師之一。


1979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特殊津貼,1993年榮獲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頒發的「20世紀成就獎」。


裘氏長期從事中醫教育和中醫理論及臨床的研究工作,廣聞博學,在中醫基礎理論及歷代各家學說方面頗多建樹。


他宣導「寒溫一體論」,澄清了傷寒溫病的異同問題。


早年主持研製的「經絡玻璃人」模型及脈象模型,曾分別榮獲國家工業二、三等獎。


裘氏對內科疑難病的治療積有寶貴的經驗,其撰寫的《疑難病證中醫治法研究》一文曾獲得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頒發的一等獎。


主持編寫了《辭海》(中醫學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中醫歷代各家學說》、《新編中國針灸學》等30部著作。


主編《中國醫學大成》三編,計950萬字,對趙氏舊著作了大量刪增。


特別是其晚年的力作《壺天散墨》,以「抉擇陳言,剖析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而雄視當世,並有《劍風樓詩文鈔》為世所稱。


人說讀書樂,我說有苦有樂,樂是從苦中得來的,小苦得小樂,大苦得大樂。


未得其樂者,由於不肯吃苦;


深得其樂者,樂而不知其苦。


———裘沛然 裘沛然原名維龍,又名沛然,原藉浙江省慈溪縣。


1922~1927年就讀於小學和國學專修館,當時在國學館任教的為江南著名學者施叔范先生。


他童年時在施公處就學雖僅兩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漢文的基本知識。


1928~1930年,他在家自學經史百家之書,旁涉新文學和自然科學書籍,特別對化學饒有興趣,學習頗為勤苦。


其叔父裘汝根通曉針灸學,為廣西名醫羅哲初之高弟。


裘氏在課讀的同時,擠出一定時間從叔父學針灸,故對中醫古籍及針灸臨床亦粗曉其理。


時值軍閥混戰,國是日非之際,他雖有匡時經世之志,而當時的時代思潮,革新者主張把中國古文化掃地以盡,另一面則力圖維護封建禮制,均與他的理想不合,乃銳志於醫學。


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創辦的上海中醫學院學習,並在名醫丁濟萬診所臨床實習,又常請益於謝觀、夏應堂、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諸先生之門,深得上海諸名家的青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5:42 | 只看該作者

1934~1958年


懸壺於慈溪、寧波、上海,以行醫自給。


臨診之餘,勤研中醫學和歷史、文學、哲學等。


家中藏書數萬卷,寢饋其中達20餘年。


1956年政府為貫徹中醫政策,全國四所中醫學院成立。


1957年,廣州中醫學院慕名以高薪相邀,而上海市衛生局亦為他安排工作。


裘氏服從組織的決定,1958年應聘進入上海中醫學院擔任教學工作,歷任針灸、經絡、內經、中醫基本理論、各家學說諸教研室的主任。


其時,學院草創伊始,無現成的教材,他就率領針灸教研室教師,並帶頭編寫各種教材以應教學急需。


並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編寫出版了六種針灸書籍,推動了全國針灸學術的發展。


他對教學重視啟發式講課、形象教學和現場教學。


他領導教師一起創制了「針灸經絡玻璃人」模型和脈象模型,先後獲得國家工業二等獎和三等獎。


他還創造性地制訂了「三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訓練項目,對中醫教學品質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衛生部的表彰。


他講理論常常聯繫實際,如教授針刺手法,要在臨床親自顯示其操作方法來訓練學生,以及在臨床帶學生實習,還多次帶領學生下廠、下鄉,既提高學生感性認識,又以全心全意為工農群眾服務的精神灌輸給學生。


他從早到晚甚至在風雪交加之夜,奔走於泥濘道路到病家為危重病人治療,這種身教重於言教的精神在學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裘氏1980年擔任國家科委中醫組成員,1981年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經常參加衛生部召集的論證中醫工作和探討醫學的各種會議,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


例如有一次在廣州召開的全國醫學辨證法會議上,他作了「祖國醫學的繼承、滲透和發展」的長篇學術報告,提出中醫發展有三條途徑:首先是提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準;


二是採用多學科發展中醫學;


三是中西醫要求真正的結合。


他的報告受到全國許多學者的讚揚,並為有關刊物轉載發表。


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醫學院專家委員會主任,並為院學術委員會、職稱評定委員會的負責人之一。


為學院的教學改革、學術研究、專業設置及對「中醫法」的討論等,召集院內外的著名專家共同研究,提出了很多可貴的意見。


他在1979年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1983年任市政協常務委員,1988年兼任市政協「醫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經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醫藥單位及教學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對振興中醫事業和其他衛生保健工作及教學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為政府獻計獻策。


自1958年以來,他所主持編寫的著作達30余種,所撰論文計30余篇,其中一篇獲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另一篇獲全國十家期刊優秀論文二等獎。


他的力作《壺天散墨》一書,以議論精闢,見解高超,文筆優美而見稱當世,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裘氏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學者,他以廣博的文史和科學知識,被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同濟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1993年他榮獲英國國際傳記中心頒發的「20世紀成就獎」。


他雖已達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識淺薄,「名浮於實」而勤奮不倦地研究學問。


裘氏能詩善文,在前年除夕之夜,曾感賦一絕:「學如測海深難識,理未窮源事可疑,詩到換年渾是夢,世猶多病愧稱醫」。


這寥寥數語,體現了他一生好學不倦,老而彌篤追求真理的精神,詩中雖寓有一些「才華遲暮」之感,但他還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對世界人民的健康幸福寄以殷切的關懷和無限的希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5: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宣導「傷寒溫病一體論」漢代醫學大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辨證論治之先河,為治療外感熱病樹立圭臬。


清代名醫葉香岩創溫病論,他以傷寒主六經,溫病主衛氣營血,是兩門學問。


自葉氏之說興,中醫界由此引起傷寒和溫病兩個學派長期的論爭。


裘氏於仲景、香岩之學,寢饋50年。


他認為,傷寒和溫病、六經和衛氣營血是否是一回事,不要只聽名詞之不同,而要仔細分析兩者所表現的具體證候的異同,必須從其臨床具體表現的實質內容進行分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6: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傷寒為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賅括溫病裘氏採用「循名責實」的治學方法對傷寒和溫病的概念作了縝密的考證。


首先從《傷寒論》自序中可知,仲景曾慨歎自己宗族在建安十年中「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七」,說明他所指的傷寒,絕非僅指一般感受風寒的病症,其中包括了很多急性或烈性傳染病,不然其死亡率何以竟有如此之高?


再從有關文獻記載來分析,《素問?熱論》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之說。


《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晉代葛洪《肘後方》載:「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耳。


唐孫思邈《千金方》引《小品》說:「傷寒雅士之辭,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


宋代龐安常將天行、溫病、時行寒疫、溫疫、陰陽毒等多種外感疾病,歸納於「傷寒總病」範疇。


張子和《儒門事親》對傷寒概念說得最明確:「春之溫病,夏之暑病,秋之瘧及痢,冬之寒氣及咳嗽,皆四時不正之氣也,總名傷寒。


即使是溫病學家王士雄也承認:「五氣感人,古人皆謂之傷寒,故仲景著論皆以傷寒名之。


綜上可見,傷寒為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近世所稱之溫病,包括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等,都早已賅括於傷寒範疇,其中各病的名稱、病因病機及證治大法,亦早備於《傷寒論》中。


裘氏認為,「傷寒與溫病,後世醫家在這方面積累了更多的實踐經驗,治療方藥日趨豐富,這是祖國醫學發展的必然。


(二)六經與三焦不可分割葉香岩倡「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病,須究三焦」之說,繼而吳鞠通亦說:「傷寒論六經,由表入裏,由淺入深,須橫看;


本論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豎看。


以此作為劃分傷寒與溫病的理論依據。


裘氏認為,且不說「河間溫病,須究三焦」之論在劉氏著作中並無此說,且把完整的人體竟然分割成縱橫兩截,這是非常錯誤的。


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命的有機體,臟腑經絡之間不可分割。


六經是有經絡臟腑實質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無法解釋《傷寒論》的諸多原文。


六經和三焦也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在生理病理情況下是互相聯繫的。


如以太陽病一經證候為例,太陽主一身之表而皮毛為肺之合,故太陽病可顯現上焦症狀;


太陽病不解傳陽明,則出現中焦症狀;


太陽隨經,瘀熱水邪結於膀胱,可出現下焦症狀。


可見太陽一經已具三焦證候,其他諸經豈可脫離臟腑而為病?


《醫徹》也有「傷寒發熱,歸於三焦」之說,故六經病證足以賅括三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6:1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衛氣營血不能逾越經絡臟腑葉香岩創溫病之論,以「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為辨證次序,其實他們宣導的衛氣營血辨證提綱,都沒有脫離經絡的範圍。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取血於營,取氣於衛」,衛氣營血循行於經脈內外,經脈又絡屬於臟腑,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須臾分離。


營衛氣血之為病,也離不開經絡臟腑的病理表現。


裘氏曾以太陽一經為例,則營衛氣血之證均已畢具。


如《傷寒論》有風傷衛、寒傷營之證,桂枝湯治風傷衛證,其方可調和營衛,治衛強營弱;


麻黃湯治寒傷營證,其方可發汗解表。


《醫宗金鑒》論太陽表解有「不解於衛則解於營,汗出而解者,從衛解也,衄血而解者,從營解也」之說。


太陽病兼煩躁或心煩、口渴,而用桂枝加黃芩的陽旦證、麻杏石甘證以及大青龍湯證等,實際上已漸兼陽明,即溫病所謂在衛不解已見氣分之證。


至於太陽病在經不解,邪熱在裏,血結膀胱而見少腹硬滿,意識異常等表現,此即太陽病的血分證候。


可見太陽一經中營衛氣血各證即已具備。


溫病學中所揭示的衛氣營血的症狀,雖然較漢代醫書載述的有所充實發展,也僅僅是六經病中的某些症候的另一種表達名詞而已。


就連葉香岩本人也在溫熱論中明確說過,「辨衛氣營血與傷寒同」,這恰恰是衛氣營血不離六經的有力佐證。


至於天士創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論,以此有別於傷寒之邪從皮毛侵襲者,其實無論傷寒和一切外感病證,其感邪和傳變都是多途徑的,常隨病因、體質、環境、平素宿疾及正氣盛衰而可呈現多種多樣的感傳情況。


如果偏執一端,作為溫病傳變的特殊規律,這會使中醫外感病的治療受到很大局限。


據上分析,裘氏認為,溫病只是傷寒的分支,溫病學說在某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外感熱病的認識和證治,但不宜將兩者機械地「分家」,而應從實際出發,使傷寒與溫病的機理治法成為一個整體,才有利於外感熱病的診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6: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關於經絡針灸的研究裘氏早年曾從事針灸、經絡學的教學研究工作,於針灸經絡深有研究,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和著作。


(一)經絡是「點」、「線」、「面」的綜合「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的機體聯繫學說,是闡述人體內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密切影響,說明這些聯繫是人體生命活動、疾病轉機和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它體現了祖國醫學理論中的整體觀點」。


這是他對經絡學說理論和實踐價值的高度概括。


裘氏認為,經絡應包括「線、點、面」三個部分。


經絡是人體中具有特殊聯繫的線路,這種特殊的聯繫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周身體表,從左右、上下以及前後、正中、偏側各部之間的聯繫;


二是某些臟器和另一些臟器之間的聯繫;


三是周身體表和體內臟腑的聯繫。


把經絡稱為「線」,包括正脈、支脈、經別、絡脈、孫脈、奇脈及經隧等各種縱橫交叉和深淺密佈的循行徑路。


所謂「點」,是指腧穴。


「腧」原寫作「輸」,有「內外相輸應」的意思,說明它通過經絡與臟腑和其他部位相輸通。


腧穴與經絡是「點」和「線」的關係。


這些「點」有的直接與經脈相通,有的與其「支而橫者」的絡脈相聯,位置有深有淺,區域有大有小。


人身除了三百六十幾個經穴之外,還有很多奇穴,另有天應穴、不定穴等,所謂「人身寸寸皆是穴」,其多不可勝數。


腧穴為「脈氣所發」和「神氣之遊行出入」處。


至於「面」,除了經絡分佈於體表的「皮部」學說之外,還包括肢體的肌肉、筋骨和臟腑組織,都有一般的分佈和特殊的聯繫。


近代醫學家所發現的壓痛點及皮膚活動點、過敏帶等,也是經絡反映的印證和充實。


有人認為某些壓痛點與皮膚活動點同經絡腧穴不盡符合,這是因為經穴僅僅是經絡學說的一部分,它還包括經別、奇經、經筋、皮部以及標本、根結之類。


經絡系統在人體的分佈,不僅僅是「線」和「點」的聯繫,還應當從它分部隸屬範圍較大的「面」來理解,這樣才比較全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7: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十二經病「是動」與「所生病」的涵義經絡學說是以十二經脈為主體,十二經病候是十二經脈的重要內容,具有「症候分類學」的意義。


十二經病候的內容是在臨床所見的一系列病症中根據其各種症狀特徵,以分辨不同經絡臟腑的疾患,在臨床上有很大指導意義和價值。


但是,自《靈樞?經脈》提出十二經病候中的「是動則病」(以下簡稱「是動」)和「是主某所生病者」(以下簡稱「所生病」)的概念後,歷代醫家對其涵義的理解頗有分歧,以致影響了在實踐中的正確運用。


後世醫家的解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是動為氣病,所生病為血病(《難經》);


是動在氣、在陽、在衛,病在於外,所生病在血、在陰、在營,病在於內(楊康候注);


是動是經絡的病,所生病是臟腑的病(《靈樞集注》);


是動是本經病,所生病是他經病(《難經經釋》);


是動為絡病,所生病為經病(《診絡篇補證》);


是動是氣化的病,所生病是臟腑經絡的病(滑伯仁注)……裘氏認為,歷代諸說雖似言之近理,但仔細分析,仍與經義有悖。


他說,是動的「動」字,示經氣之動亂;


是主某所生病的「主」字,含有主管、主治的意義。


「是動」的原意是從經氣發生病理變化方面而言,「所生病」是從經絡和俞穴所主治的病證方面來說,兩者相互補充和印證。


由病理變化而產生的症狀,即是動病,也就是該經俞穴的主治範圍;


而十二經脈所主治的病症(即主某所生病)也正由於該經經氣的異常所導致。


文獻所述本是前後貫穿的,它之所以分成兩個部分敍述,僅僅是古代醫家從臨床症狀觀察和治療體驗兩個方面所獲得的材料之匯合,所以我們應當聯繫起來,綜合兩方面的症狀以掌握病候的全貌,不可分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7: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奇經八脈的意義關於奇經八脈問題,歷來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明代李時珍獨對此作過整理闡發。


50年代裘氏曾發表《奇經八脈循行徑路考正》一文,在李氏基礎上進一步對奇經的循行路線詳加厘訂,勘謬正誤,為後來的教科書所徵引。


1960年又發表了《奇經八脈研究》,展示了他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裘氏肯定奇經八脈具有「經脈」的性質,起著主導作用;


同時兼有「絡脈」的特點,發揮著聯絡、灌溉的效能;


加之其走向徑路與臟腑聯繫等方面有別於一般經脈,故以「奇」命名。


奇經八脈不是一種作用很簡單的脈,而是十二經脈中的某些性質相近的幾條經脈的聯合組織系統。


在這些組織系統中的的經脈,通過奇經的聯絡、統率而組成了一個具有共同作用而又密切關聯的別道奇行組織,奇經八脈就是這個聯合組織系統中的核心,它擔負著聯繫、調整和主宰這個集體的經脈的功能。


裘氏還對奇經八脈的病候及治療作了研究。


他說,奇經的疾病應包括它所屬的若干經脈病候的綜合,範圍甚廣。


例如:陰維脈聯繫肝脾腎三經,且與任脈、足陽明經脈相合,故陰維脈的病候賅括了以上諸經的疾病,可見「胸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積塊堅橫搶脅,婦女脅疼心痛,結胸裏急,傷寒,瘧疾」等症候。


治療奇經疾病的方法,不離於該奇經所統屬的經脈或臟腑的範圍,故採用能主治原來經脈的方藥或俞穴,一般即可取效。


例如內科常用方劑中的龜鹿二仙膠能補任督二脈的虧損,主治淋瀝漏下、陽痿遺精早洩,帶多小產等症。


以上各證多由肝脾腎及胞宮虧損所致。


這些經脈為任督所統率,故本方就有滋任補督之功。


後世醫家常感臨床治療奇經病的方藥過少,實乃因為對於奇經的性質缺少深入認識的緣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7: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用針莫忘灸針灸包括針刺和艾灸兩種方法,針刺是機械性刺激,艾灸雖是溫熱的刺激,但更具有奧妙,兩者都是通過經絡穴位傳遞治療的效應。


《靈樞?官針》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說明針刺和艾灸在治療上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


因此,裘氏特別強調「用針莫忘灸」。


灸法有溫經散寒之功。


《靈樞?刺節真邪》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靈樞?禁服》也說:「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宜灸之。


灸法是借灸火的熱力透入肌膚,以溫經散寒,通行血脈。


故一般用治於外感表證、咳喘痰嗽、風寒濕痹以及婦人氣虛血崩、男子虛羸少氣、老年腎虧多尿、小兒疳積等,有較好的療效。


灸法能起沉屙危證。


《傷寒論》中早有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無脈,用灸法治療的記載,其有扶陽固脫的功效。


裘氏早年曾治一重症痢疾患者,歷經數醫治療,湯藥並進,症情加劇,已經出現神識昏糊,脈象微細等危象。


邀裘氏往診,初投湯藥無效。


後轉用太乙神針灸法,持續熨灸天樞、關元數小時,次日病人神志頓見清爽,痢止而脈轉和,不三日而痊癒。


像這樣用藥物、針刺等治療無效而最後以灸奏功的例子,在裘氏的追憶中並不是少見的。


臨床中對於中風脫證、大汗亡陽、氣虛暴脫等危症,均可應用灸法救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7: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灸法還有防病保健作用。


《千金要方》曾載:「凡入吳蜀地遊宦,身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毒氣不能入也。


說明艾灸對於預防感染性疾患有一定的作用。


近時對腦溢血、高血壓一類疾病,幾乎畏灸如虎。


而在《神灸經綸》中則載列了預防中風的九個施灸穴位,可見這一寶貴經驗,我們尚未很好繼承。


此外,文獻中還有常灸三里、氣海等穴位有健康長壽的記載。


過去有莊周曾譏笑孔丘「無病而自灸」之說,實踐證明灸之得當,可達「自灸而無病」的目的。


一般認為,灸法只適用於沉寒痼冷,無脈亡陽之證。


裘氏認為灸法適用的範圍很廣,不僅可用於陰證、寒證,也可應用於陽證、熱證。


過去丹溪治熱證用灸,乃取「從治」之意,陰虛證用灸取法「陽生陰長」的道理。


近代也有很多用灸法治療熱證的臨床報導,如用艾卷灸法治療急性乳腺炎、急性結膜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用燈火灸治療急性扁桃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正確運用「辨證施灸」。


裘氏認為,灸法的臨床應用固然十分重要,而灸法的作用機制,也亟需研究,灸法是否僅僅是一個溫熱刺激問題,恐怕其中還有許多科學的奧秘,尚待我們去認識和探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7: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各家學說發微裘氏對中醫歷代各家學說的研究頗多心得,曾積其多年研究成果,主持編撰了《中醫歷代各家學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他研究各家學說主張「不要先存成見,既不輕易否定,也不盲目接受,特別是某些遭人非議的學術觀點,尤當獨立思考,並經過臨床的反復驗證,然後提出己見」。


裘氏對各家學說的研究涉獵甚廣,不能一一枚舉,只能擇要舉例,以示一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8: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各家學說的淵源一般談各家學說,大都認為肇自金元時代。


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載,儒之門戶分於漢,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裘氏對此並不苟同,他說:「儒學在漢代早已分化成許多學術流派,而醫學流派之分可追朔至《黃帝內經》。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兩漢時代已形成四大醫學流派———醫經家、經方家、房中家、神仙家。


《內經》是醫經派的代表作之一,古今學者公認。


《內經》「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九靈山房集》)從《內經》原著所引文獻稽考,其中有《太始天元冊》等二十餘部,彙集了諸多學術觀點。


從有關內容剖析,可以發現《內經》確實存在著各家學說。


例如,關於臟腑:《素問?金匱真言論》有五臟六腑說,《靈樞?經脈》有六臟六腑說(將心包絡作臟),《素問?三部九候論》有九臟說,《素問?六節臟象論》有十一臟說,《素問?靈蘭秘典論》有十二臟說等。


關於臟腑與苗竅的關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心開竅於耳」,「腎開竅於二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主舌」,「腎主耳」。


關於經脈氣血多少問題:《素問?血氣形志篇》:少陰常少血多氣,太陰常多氣少血;


《靈樞?五音五味》: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


《靈樞?九針論》:少陰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


諸如此類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還可以舉出許多。


裘氏說:「我們並不否認《內經》的學術價值及其權威性,但從中已可窺視《內經》在某些理論問題上,確有一定分歧。


從這一意義上說,《內經》乃是各家學說的論文彙編。


這一觀點,具有獨到見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8: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關於孫思邈的研究裘氏對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學術思想和診治經驗盡發掘能事。


其主要發明有:裘氏崇尚孫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學術價值,倡言「《千金方》中藏萬金」。


他系統研討了兩書的近六千個處方有關方論後深有體會地說:「孫氏醫論,重在『誠』字;


孫氏選方,克臻『精』字。


他歸納其遣方用藥的特點為:簡易見長,平正取勝,奇崛跳脫,雜亂有章等。


書中不僅收載了大量有效的民間單方、驗方,而且還有不少似乎「龐雜繁亂」而不易被常人所理解的「大方」。


對前者尚待我們深入挖掘,對後者有些醫家曾有微詞而不被重視。


裘氏通過艱難摸索和臨床體察,乃悟其方之雜,正是奧妙之所在。


薑桂與大黃並用,人參與硝黃相伍,體現了「製方之反激逆從」的妙用。


故他在近幾年治疑難雜症,亦常效法思邈,以龐雜組方或奇特配伍,也往往能起沉屙而愈危疾。


歷代醫家都認為溫病學說開創於明清時代,裘氏則指出孫思邈是「溫病治法的創導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8: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如:清代余師愚應用大劑石膏治溫疫的方法實胎息於孫氏。


《千金方》中治外感熱病常用石膏至八兩,並有多種配伍方法,以適用於不同的證情。


一般醫家嘗謂表裏雙解法創自河間,而在《千金方》中早有以麻黃、葛根與石膏、寒水石同用,麻黃合大黃同用之方,開解表與清裏合用或發表與通下並用的治則。


後世治溫病名方涼膈散、升降散和防風通聖散等,實皆由此悟出。


還有治療溫病氣血兩燔的氣營兩清法、治療溫病邪火熱毒熾盛的清熱解毒法、治療溫病邪初入營血的涼血清熱法以及辛涼解表法、甘寒生津法、芳香開竅法等,均可在《千金方》找到相應的方藥。


這些方藥及其配伍與後世治溫病者,或如出一轍,或初見端倪,或方雖不同,其法則一。


孫思邈已開溫病治法之先河,其功不可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8: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孫思邈對養生學說的貢獻不可低估。


裘氏從三個方面概括孫氏的養生觀:一是養生首重養心,而養心莫善於寡欲。


思邈本人之所以能克享遐齡,與其能「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淡泊名利,不肯低頭拾卿相,誓願普救含靈苦的品行,有很大關係。


二是強調「嗇神」、「愛氣」、「養形」。


他宣導十二個「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反對十二個「多」(即與十二少相反之事),防止六個「久」(久立、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提出十個「莫」(莫強食、莫強酒、莫強舉重、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


三是認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孫氏對食養提出了許多主張,諸如「食不欲雜」、「學淡食」、「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做到「飽中饑,饑中飽」。


孫氏還十分重視「食治」,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強調食物對養身和治病的重要作用。


這些堪稱奪食療之先聲,對今天仍有很大指導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06:01 , Processed in 0.28124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