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1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3: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痰濁上逆證證病結合辨治經驗獨特見解:歐陽氏認為,痰濁上逆證是因痰濕阻於胸中所致,以頭暈目眩、食少嘔惡、咳喘多稠痰、苔滑為主要表現。


本證臨床上要注意與肝風上擾證鑒別,後者亦見頭目暈眩,但苔不滑膩,常伴震顫抽搐等症。


本證雖以頭部症狀突出,而病實發於中焦,常見於眩暈、痰眩、失眠、偏頭痛等。


臨證經驗:痰濁上逆證的主要症狀為頭暈目眩,胸悶,咳喘多稠痰,嘔惡食少,苔滑,脈滑,治宜滌痰降濁,加味溫膽湯(法半夏10克,陳皮5克,茯苓12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刺蒺藜12克,菊花10克,甘草1.5克)為代表方。


其證見於痰眩,辨證要點為頭重不爽,站立不穩,胸悶嘔惡,苔滑膩,用上方加製南星;


證見於眩暈病,辨證要點為頭重,耳鳴耳閉,脘悶,噁心,納少,用上方加石決明;


證見於失眠,辨證要點為眩暈,難於入寐,噯氣吞酸,嘔惡不食,上方加遠志、炒棗仁;


證見於偏頭痛,辨證要點為頭偏痛昏沉,嘔惡不食,脈弦滑,上方加柴胡、鉤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3: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以症帶病,證病結合辨治經驗臨床上某一症狀特別突出或危重,成為患者就診的主要動因,可以採用以症帶病,證病結合的辨治方式,以迅速消除症狀。


此方式亦是傳統中醫臨床主要模式。


咳嗽以症帶病,證病結合辨治經驗獨特見解:咳嗽為外感、內傷病中常見之症狀,其產生主要由於肺氣不利所致。


肺之生理功能正常,自無壅滿上逆之患。


而病邪乾肺,肺氣宣降失司,氣逆咳嗽乃作。


咳嗽之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別。


外邪迫肺而致咳,而疏散外邪,則咳不難止。


若早用收澀之品留邪,反使咳嗽遷延難愈。


內傷之咳,多為肺臟本病,其病因病機隨病或證不同有所區別,故欲急止其咳,必須兼顧考慮其病證而擇藥,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3: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臨證經驗:歐陽氏辨治咳嗽一症,首先強調明確病名診斷,辨明外感或內傷。


外感病咳嗽,必須明辨傷寒、溫病;


內傷病咳嗽,則要鑒別肺癆、肺痿、肺癰、肺脹等。


其次分證施治,將咳嗽分為風寒外感、溫邪犯肺、陰傷肺燥、寒飲上淩、痰火上壅、血不濡絡、肺熱成癰、脾虛水泛、腎氣不攝九證,施治則注意密切結合證病立法選方用藥。


如《證治概要》論咳嗽之溫邪犯肺證云:「感受風溫暑濕之邪,初起即有咳嗽或喘、鼻乾塞等症。


陳平伯以咳嗽、煩渴、身熱、惡風為風溫症之提綱。


葉天士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皆指此類證候。


溫病咳嗽雖可由春冬季感受『非時之暖』所致,亦多與人體素質陰虛有關,故初起雖有惡風、頭痛、舌苔白黃、脈浮數等表證,吐出之痰必多稠黏,鼻孔亦多濁涕,與風寒表證有所不同。


治此,只宜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杷葉、貝母之屬以涼解表邪,切不可用麻、桂、薑、夏等辛溫發散之品。


溫病由於發病季節與證候輕重不同,其見證亦不一,故溫邪犯肺之咳,亦有暑咳、熱咳之分。


暑咳多見於夏月,其證身熱、自汗、煩渴,或微惡寒,舌苔厚濁,並以面垢為特徵,宜六和湯以清解暑邪。


苔濁已退,身熱未除,自汗、脈虛而渴者,宜白虎加人參湯以清暑益氣。


熱咳,亦溫邪犯肺之重證,其證面赤身熱、脈洪數、煩渴引飲、咽喉乾痛、鼻出熱氣、喉啞痰稠或痰中帶血,治宜瀉火清肺,宜涼膈散去芒硝加瓜蔞皮、桑皮之屬。


若熱盛傷津而致咳者,則屬於陰傷肺燥之類。


引論述病證雖不全,但治療咳嗽之思路,已貫穿於其中,足示人以法度。


欲窺全豹,可閱原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3: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辨別疑難雜證三大關鍵及其運用臨床上一個證候的出現,若病情單純,症狀能絲絲入扣,並脈證、舌證符合,不難辨別。


若病情復雜,出現的證候不典型,如病情隱蔽,主症不明顯;


脈證、苔證不符;


同時出現兩種證候,其中有偏重、偏輕之分;


雖同時出現兩種證候,而其病實際在一個方面;


症狀表現在這一方面,而病根實起於另一方面;


因病情轉移,原來主症降居次要地位,或主次相互轉化等等。


對待這類證候,如果辨認不清,本末倒置,即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


所以,辨證要分清本末,也就是分清一個證候中的主症與次症的問題。


能分清主次,在治療上就避免在枝節上糾纏。


在疑難復雜病證當中,主要症狀就是對其他一切症狀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症狀。


凡是隨著主症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主症的轉變而轉變的,都屬於次要症狀。


這就是確定主症、次症的惟一標準。


上述六種病情復雜的證候,都應按照確定主症的標準,從病情的輕重緩急、發病的先後因果、證象的真假異同,分析兩方面的症狀誰是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誰是隨著其他症狀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其他症狀的轉變而轉變的,從而確定誰是主症,誰是次症,這樣才能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辨別主症的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4: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辨輕重緩急中醫治病,歷來有「標本緩急」之分。


所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就是按照病證的緩急輕重來分主次的。


故新病、痼疾同時並見,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外感影響內臟功能活動,稱為「外邪所擾」;


一是外感引發原有的內臟病,稱為「外內合邪」;


一是內臟病在發展過程中兼有新感,稱為「內外並病」。


外邪所擾,在有風寒外證的同時,偶爾出現咳喘、嘔惡、胸腹痛、食欲減退、心悸、失眠等臟腑症狀,這些症狀皆可隨汗出而解。


治此,只宜祛散外邪。


外內合邪,外感引發原有內臟病,已有明顯的臟腑症狀,只要有惡風寒、肢體疼痛、項背強以及往來寒熱等外證未罷,仍當以處理外感為主,甚至在較長時間仍有增衣則煩,去衣則凜之感,亦當祛散外邪。


外內合邪如「寒束熱鬱」、「濕熱內鬱」之類,兩方面的症狀有偏多偏少之分,當根據症狀的多少分清主次。


寒束熱鬱,寒多熱少,治以辛散為主;


熱多寒少,治以清熱為主。


濕熱內鬱,濕重於熱,治以辛開為主;


熱重於濕,治以苦降為主。


如果證候兩方面的多少輕重不分,治療上本末倒置,一方面的矛盾雖然得到緩和,必然加深另一方面的矛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4: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內外並病,內臟病在發展過程中兼有新感,雖原以內臟病為主,如出現明顯的風寒外證,內臟病也可以暫時退居次要地位。


因外邪不罷,內臟病就不能緩解,甚至可使病情增劇。


因此,亦當著重祛散外邪。


例如,因感冒引起支氣管炎,在咳嗽的同時兼有惡寒身痛等症狀,此時專治支氣管炎,不發汗解表,效果多不理想,甚至咳嗽亦遷延難愈,這就是沒有分清緩急主次的緣故。


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久咳不愈,兼有外感,有明顯的惡寒發熱,身痛無汗,或汗出惡風,關節疼痛的風寒表證,皆當急則治標,權與發汗解表。


前人治療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已總結出「急則開肺豁痰,緩則補腎納氣」的治療方案,且臨床行之有效。


曾治左某某,男,39歲,機關幹部。


患者素有結核病,體質較弱,常有咳嗽、心悸、失眠之苦。


一次因公外出,途中感冒後,上述諸症亦相繼出現。


某醫院診斷為支氣管炎、神經衰弱,住院半月,出院後仍精神不振,食納不佳,日漸消瘦,自覺手心熱,失眠盜汗,疑為結核病復發,用雷米封、鏈毒素亦無效。


就診時,自訴仍有時項強不適,增衣則覺煩熱,去衣則感怯寒,苔白,脈微數。


辨為初感失於疏散,表邪未罷。


與柴葛解肌湯加減,3劑後通身汗出,精神清爽,飲食起居亦逐漸恢復正常。


此證屬外內合邪,乃《金匱》處理痼疾新感之原則,先予發散。


然醫者不知緩急先後之法,見咳止咳,見失眠即安神,失於疏散外邪,以至感冒之小疾遷延日久不愈。


臨床此類外感引動宿疾者並非少見,而見病治病,置外感於不顧,致誤診誤治者亦非一二,醫者當慎之。


當然,外感失治、誤治,邪深入裏,陽氣內閉產生閉證,或正虛邪實,虛陽外脫產生脫證,不管原來病情如何,皆當以閉脫為主,及時採取開閉、固脫之法,使閉、脫兩證解除,再議其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4: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辨先後因果辨先後因果,就是根據某些證候出現的先後次序來分清主次的問題。


由於某些證候,病變兩方面互相牽涉,所見症狀幾乎完全相同,對此不但要掌握當前的全部症狀,而且要瞭解發病的全部情況,注意症狀出現的先後,參考辨證求衡、間接求衡之法,由此及彼,從因果關係上來確定主次。


如前人總結出「喘脹相因」的經驗,以「先喘後脹治在肺,先脹後喘治在脾」。


兩證均有氣喘、腹脹症狀,主要病變究竟在肺、在脾?


如果分不清,病在肺而用溫補健脾,必致肺氣壅滿而喘促更甚;


病在脾而且清降肺氣,必致中氣益損而脹滿難安,結果氣喘、腹脹都不能解決。


所以臟腑主病的辨證方法,在實際使用時,必須根據臟腑相關的理論,從因果關係找到它的主要病變所在,決不能按臟腑分證的方法機械地對號入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4:4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曾治張某某,女,41歲,機關幹部。


患慢性膽囊炎已3年,發作漸頻,發時膽絞痛,嘔苦尿黃,用四逆散加鬱金、雞內金、茵陳、川楝之屬,可迅速緩解。


一次發作在久痛之後,脈沉細,肢冷,並感怯寒。


醫以其類似吳茱萸湯證,與吳茱萸湯,初腹痛稍緩,旋即劇痛難忍,嘔惡不止,脘腹脹滿拒按。


察其症雖肢冷、脈沉而苔仍黃膩,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乃與四逆散合大黃牡丹皮湯加茵陳、鬱金。


大便得通,泄後痛減,肛門灼熱,厥回汗出而脈轉弦象。


2劑減大黃,盡5劑,病情始完全緩解。


此證係產生於久痛劇痛之後,痛是因,肢冷脈沉細是果。


因痛久入絡,絡阻血瘀,陰陽氣不相順接,故肢冷脈沉細。


且在肢冷脈沉細的同時,尚有口苦、尿黃便結等內熱鬱滯之象,故仍用四逆散為主,配合泄熱消癰之大黃牡丹皮湯,結果是痛止之後,肢冷脈沉細等症亦隨之消失。


臨床凡屬類似復雜疑難證候,用藥無效,都應該從症狀出現的先後因果方面認真辨別,才能從源索流,發現疾病的本質所在。


辨因果不僅要辨明當前的證候,而且要觀察分析當前證候的發展變化情況。


當證候發生變化時,原來確定的主症也要隨之轉變,或主次相互轉化。


例如風寒外感,發熱咳嗽,當以外感為因,咳嗽是外邪傷肺的結果,主症是外感發熱。


若經辛溫發散肺陰有損,仍見咳嗽發熱,則以肺陰虛損為因,發熱是陰虛火旺的結果,此時以肺虛咳嗽為主症。


其他證候的轉變,都可以根據病證三型三個方面的關係,以此類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4: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疾病處於重要的轉折關頭,更要抓住主要症狀、體徵作為觀察證候轉變的標準。


任何病在其轉折關頭,也必然有一兩個病狀(或體徵)首先出現,其他症狀、體徵都是隨著這種有預兆的症狀、體徵的產生而產生的。


這種有預兆的症狀和體徵都可視為主症或主證。


前人已摸索出一些有預兆的症狀和體徵作為斷定某些病證轉變的標準,如外感傷寒後期,隨人身陰陽消長不同或轉為陽證,或陷入陰症。


轉陽則先見發熱,入陰則先見肢厥,這就可以「熱」與「厥」兩症作為主症。


溫病在確定「衛、氣、營、血」四個發展階段的前提下,當病變深入一層,首先舌苔就發生變化。


如舌苔黃白相兼為熱在氣分,舌絳為熱入血分,其他症狀都是隨舌苔的變化而變化的。


故溫病在發展過程中,也就可以舌苔變化作為主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5: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辨真假異同病情隱晦,出現的證候表裏不一,如假寒、假熱、假虛、假實之類即是。


這類證候,主症不明顯突出,必須根據辨證求衡、反面求衡之法,由表入裏,深入細緻地進行審辨,不可只注意外在現象。


如假熱證,外雖有身熱面赤等症,但有肢冷、下利清水等為異,病的本質是陰寒極盛。


假寒證,外雖有惡寒肢冷等症,也有苔黃、口渴等症為異,病的本質是陽熱內鬱。


兩證撇開假像,只有單方面的寒與熱,與寒夾熱鬱之證寒與熱同時存在有本質上的不同。


假熱證一與溫補,內寒除則假熱證自罷;


假寒證一與清泄,內熱除則假寒證自罷。


這就從治療上看出主症決定次症的存在。


假虛假實證必須去偽存真,假虛證的本質是邪實,多見面黃肌瘦,此即所謂「大實有贏狀」。


治此,祛邪即所以安正,邪去則營衛氣血的輸布自然恢復正常,假虛證也就自然消失;


假實證的本質是正虛,多見胸腹痞滿,咳喘脈數,此即所謂「至虛有盛候」。


治此,扶正即所以祛邪,正氣充實,清升濁降,假實證也就自然消失。


這也說明病的本質變了,外在假像所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5: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曾治袁某某,男,54歲,工人。


久咳胸痛不愈,胸悶,胸中隱隱作痛,痰稠難出,痰中帶血,氣促,動則喘促更甚。


逐漸消瘦,乏力,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脈弦數。


診斷為晚期肺癌、阻塞性肺炎、肺不張。


某醫因其消瘦久咳,動則氣喘,主張扶正,治以都氣湯加枸杞、肉蓯蓉、沙參、炙甘草。


服十餘劑後,喘促更甚,胸悶、胸痛增劇,咯血紫黑,並見低熱口渴。


改用千金葦莖湯去桃仁加白茅根、旱蓮草、葶藶子、橘絡、魚腥草、苦參、瓜蔞皮等清肺解毒、通絡降肺之品,咳喘胸痛等症逐漸減輕,精神、食欲亦隨之好轉。


堅持用上法,獲得一年多的緩解。


此證消瘦久咳,動則氣喘,與「腎不納氣」之證相同,惟胸中隱痛,痰稠帶血,脈弦數,與腎不納氣之證有異。


《難經》謂:「肺之積,名曰息賁」。


說明呼吸喘促之證,有因肺中有積,阻塞氣道所致者。


此類患者若予補腎納氣,則肺中痰熱鬱積,更有礙於肺之清降,故喘促胸痛益甚。


改用清肺降氣,邪去則正安,終於使難治之晚期癌患者緩解達一年之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5: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臟腑主病,由於臟腑相關,所見證候,症狀相互出現的當然更多。


這種證雖同時有兩種證候表現而其病只在一個方面,或病的症狀表現在這一方面而病根實源於另一方面,這就更應同中辨異,才能真實地找到其主要發病的臟腑。


如:怔忡屬心,「肝陽上亢」,則面赤熱,眩暈,怔忡;


狂妄神昏屬心,「胃熱上攻」,則潮熱便結,腹滿痛,譫語狂妄;


咳喘屬肺,「腎氣上逆」,則少腹逆衝,動則咳喘;


浮腫屬腎,「脾虛濕勝」,則腹脹食少,面目浮腫;


嘔吐屬胃,「肝胃不和」,則脅痛,嘔惡不欲食;


便秘屬大腸,「肺氣不降」,則咳喘氣逆,大便秘結;


便瀉屬大腸,「肺熱下迫」,則後重不爽,便瀉灼熱;


尿癃屬膀胱,「腎虛水閉」,則腰痛,浮腫不尿;


小便澀痛屬膀胱,「心火下注」,則口舌生瘡疼痛,尿赤澀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5:3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某些證候,不但要從所見症狀中同中辨異,而且還要注意某些症狀本身的特殊表現。


如:發熱,傷寒發熱,汗出即解;


溫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


惡寒,外感惡寒,覆被向火不解;


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止。


肢體痛,外感痛汗出即解;


內傷痛勞則更甚。


發黃,濕鬱發黃,眼目及爪甲俱黃;


血虛發黃,則黃不及耳目。


盜汗,陽虛盜汗,汗出身冷;


陰虛盜汗,煩熱汗出。


眩暈,風痰眩暈,閉目仍轉運不已;


氣虛眩暈,靜養即止。


耳鳴,痰火耳鳴,先輕後重,按之不止;


氣虛耳鳴,先重後輕,按之即止。


腹痛,寒痛喜溫喜按;


熱痛畏熱拒按。


咳嗽,傷寒咳嗽,鼻塞痰稀;


傷熱咳嗽,鼻乾痰稠。


口渴,熱證口渴,渴而喜飲;


痰飲口渴,先渴卻嘔。


腹瀉,寒瀉清稀如水;


熱瀉腥臭灼熱。


便秘,冷秘臍腹冷痛,纏綿不已;


熱秘潮熱,大腹硬痛。


某些證候,症狀大致相同,只是舌苔、脈象有些差異,也需要從苔與脈兩方面著眼,認真加以審辨。


如脈症不符,或苔症不符,有時就需要舍症從苔、舍症從脈或舍脈從症、舍苔從症。


至於苔、脈不足憑,或症狀不足憑的證候,究竟應如何決定取捨,也是要看苔脈、症狀哪方面在本證中是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為准,這其中也就是真假主次之分。


所以臨床上遇到某些證候脈症不符或苔症不符,若治之無效,當從另一方面考慮,分清主次,知所取捨。


總之臨床上具體對待一個證候,如有兩種證候表現,主次症對不上號,就應當分析是否一方面是病之因,而另一方面是病之果;


或一方面是病情的真實反映,而另一方面是假像;


或一方面病情較輕,而另一方面病情較重。


任何復雜疑難證候能從這三方面全面考慮,綜合分析,都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5:4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晚期肺癌案周某某,男,57歲,文教幹部。


患右肺周圍型肺癌,活檢為鱗癌,因腫塊較大,不能手術。


就診時,已咳喘、痰血、胸痛半年多,漸見消瘦食少,倦怠乏力,自覺無力以動,動則咳喘更甚。


前醫以其證似「腎不納氣」,與都氣丸作湯服。


服藥後更感胸悶、胸痛、痰稠不易咯出,劇咳則咯血。


因思呼吸喘促,動則更甚,雖多緣於久咳腎氣不攝者,但亦有由於肺中有積,肺氣被阻者。


此例晚期肺癌,應屬後者。


遂用瀉白散和葶藶大棗瀉肺湯加黃芩、橘絡、瓜殼、蒲公英等清熱消腫,降肺通絡之品。


5劑後,胸痛減,咳喘漸平,精神食欲轉佳。


改用大半夏湯調理,病情穩定。


以後每2月左右即反復1次,反復時採用上述清熱降肺之法,仍可使其緩解。


如此2年後,出現舌苔光剝,終至不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6:0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肺癌係因癌毒與痰瘀互結,久積成塊,阻塞氣道,肺失清降而成。


本證喘促,動則益甚,並伴有消瘦食少,倦怠乏力,與腎不納氣之證相似,然其因乃由肺中癌毒痰瘀互結成塊所致。


其伴見虛象,實緣於肺氣被阻,宣降失司,氣血津液不能輸布周身,即所謂「大實有贏狀」。


證屬真實假虛,故用補腎納氣之品,反增其壅滿而病情加劇;


轉用清熱消腫、降肺通絡泄其邪實,則病勢緩解。


晚期肺癌因癌組織壞死,引起週期性自身感染,常反復出現熱毒、陰虛證候,若能及時採用清熱降肺之法,可控制病情,延緩病勢發展,從而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品質。


患者2年後舌苔光剝,示陰液消耗迨盡,已無生機,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6:1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晚期食道癌案徐某某,男,44歲,起重機械廠工人。


患食道癌已半年,目前飲食難下,胸痛,便結,煩躁異常,舌紅,苔黃厚。


用開關散(烏梅炭、鹵砂、硼砂、青黛等組成)幾次後,癌組織壞死脫落,食道漸通,稍能進牛奶、稀粥之類,但維持時間不長,漸見舌苔花剝,並見胸部灼熱疼痛,時欲飲冷。


再用開關散,則劇痛難忍,痛不欲生。


遍查方書,發現有冷涎丹能開關,並適合本證。


其方取蜒蚰洗淨,用冰片包在荔枝核肉之內,以線紮緊,待水流出後,即緩緩含下。


患者胸部有涼爽感,即能開關進食。


試之果驗,胸部熱痛亦有明顯減輕。


自後處方用生地、大黃、蒲黃、旋覆花、代赭石、白芨、冰片,諸藥濃煎成汁,再入冰片溶化,每日含6~8次。


半月後,舌苔漸生,較稀軟食物能緩緩吞咽。


生命終於延長至1年以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6:1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食道癌,屬於中醫「噎膈」範疇。


晚期飲食難入,用開關之法,本為中醫傳統療法。


但開關之法,亦當辨證。


患者初用強鹼性藥物有效,繼用則灼熱疼痛難忍,乃因開關散性偏燥烈。


從灼熱、欲冷飲改用冷涎丹,果然藥到關開。


再根據其舌苔花剝,毒熱傷陰之證,採用生地、大黃等涼血養陰清熱之品製成含服劑,終於使患者減輕痛苦,生命得以延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6:3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舌上淋巴瘤案陳某某,男,46歲,藥材公司職工。


患舌上淋巴瘤已1年,舌體逐漸凸腫,紅絳無苔,轉動不靈,進食困難,雙眼亦感脹,有時痛引頭部兩側,妨礙睡眠,深以為苦。


並有心煩口渴、尿黃赤等症。


與導赤散加夏枯草、天葵子、紫草、浙貝等涼血清熱、軟堅散結之品,堅持40多天,舌上腫瘤逐漸縮小,轉動靈活,頭項部痛亦緩解。


但繼見食納減退,脘脹不適,與酵母片、保和丸之類,仍腹脹食少,而且脹滿以午後為甚。


察其舌已由紅絳轉為淡紅,並感口淡,多涎唾。


此血熱已盡,中寒復起之候,故用理中湯少加桂枝,3劑而食納轉佳,4劑而脹滿全消,隨以異功散加生地、丹參以善其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6:4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中醫辨證,強調審症求因,其症之義有二:一是當前之症;


二是主症。


由於病因作用、治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病證處於不停的動態變化之中,有病證本質不變而僅僅是病情輕重程度的變化,亦有病證本質發生變化。


這些變化,均要從主症的變化中反映出來。


本例患者初屬血熱瘀結之證,故用涼血清熱、軟堅散結之品有效。


藥後諸症漸緩,而繼見納少,脘脹午後為甚,舌質由紅絳轉淡紅,提示證候本質的轉化,即由血熱轉為臟寒,遵《內經》「先痛而後中寒者治其本」之旨,方轉溫中散寒而獲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36:5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甲狀腺瘤案周某某,女,42歲,紡織廠工人。


平時性情急躁,近月月經錯亂,並有頭暈眼脹,心悸,腰腹痛等症。


經與平肝調經之劑,諸症逐漸消退。


繼而咽部左側出現核桃大小腫塊,質軟,邊緣不清。


某醫院診斷為甲狀腺瘤。


患者顧慮重重,疑為癌症,但又不願手術治療。


就診時體質尚可,苔滑,脈弦,有時煩躁不安。


因腫處按之軟而皮色不變,處方用二陳湯加芥子、礞石、蛤粉、浙貝、枳殼、鬱金等祛痰散結之品。


服10劑,腫塊明顯縮小,盡30劑而完全消失。


自後輾轉將此方介紹給甲狀腺瘤病人,凡腫塊質軟者,用之多驗;


腫塊界限明顯,質地較硬者則無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03:03 , Processed in 0.1249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