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0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8: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論抓主症主症就是疾病的主要脈症,是疾病之基本的、本質的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


每一種病證都有它特異性的主症,可以是一個症狀,也可能由若干個症狀組成。


抓主症方法即依據疾病的主要脈症而確定診斷並處以方藥的辨證施治方法。


如臨床常見的寒熱錯雜性心下痞證,其本質病理是中焦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常。


這樣的病變必然引起心下痞、嘔而下利等症狀,這「心下痞、嘔而下利」便是主症。


臨床上若見到這樣的現象,醫生便立刻可以確診上述病變的存在,並處以辛開苦降、寒溫並用的瀉心湯,這一過程便是「抓主症」。


由此可見,主症是診斷標準,也是投方指徵。


劉氏所謂「主症是辨證的關鍵,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病變,是最可靠的臨床依據」(《傷寒論十四講》第134頁),說的正是這層意義。


抓主症方法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其一,抓主症一般不需作直接的病機(包括病因、病位、病勢、病性)辨析,病機辨析潛在於主症辨析之中;


其二,主症多與首選方劑聯繫在一起,抓主症具有「湯證辨證」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9:0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抓主症的意義主要在於如下三個方面:1實用性強:歷代醫家雖然總結提出了不少辨證施治方法,但比較起來,其中要數抓主症方法最為實用,最為常用,使用最為廣泛。


這是因為它使用起來更加具體、更加簡捷、更少教條、更多靈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9:1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治病求本:抓主症方法能使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得到很好的實現。


從表面上看,抓主症很有可能被理解為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膚淺的治標方法。


其實抓主症不僅不是治標,而正是治本。


我們知道,疾病的「本」就是疾病之本質的、基本的病變。


中醫對疾病之本質病理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投方施治,依據療效進行推理而間接獲得。


如真武湯治之得愈者是陽虛水飲證,四逆散治之得愈者是陽氣鬱結證,這便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最主要的、同時也是決定性的方法。


歷代醫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通過這樣的方法,逐漸認識到了眾多病證的本質病理以及反映其本質病理的脈症,也就是主症。


如我們所熟知的小柴胡湯證的「柴胡七症」、麻黃湯證的「麻黃八症」以及熱實結胸的「結胸三症」,等等,便都是古代醫生探索並總結出來的。


抓住這樣的主症,實施針對性的治療,這就是治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9: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療效理想:如上所述,抓主症體現了治病求本的原則,而且一般說來,主症又總是與最佳的方藥聯繫在一起,所以抓住了主症就同時選擇到了對證的方藥,因而也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療效。


劉氏治病的效果極佳,我認為這與他善於抓主症這一因素是有極大關係的。


必須說明的是,抓主症方法是辨證施治與專病專方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這當然也是理想療效的保證。


熟記各種病證的主症是運用抓主症方法的基礎,是基本功。


劉氏說,要善於抓主症就要多讀書,多記書。


書本中記載著臨床醫家的寶貴經驗,記載著他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的各種病證的主症。


如果醫生的記憶中沒有儲存足夠的主症,那麼要抓主症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他指出,《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以及金元四大家和溫病學家葉、薛、吳、王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中的重點內容應該反復學習並牢記於心。


他對這些書中所載的各種疾病的主症爛熟於心,故在臨床上能運用自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9: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劉氏的抓主症方法可以總結為「以主訴為線索,有目的地和選擇性地診察,隨時分析、檢合」這樣一個程式。


將這一句話分解開來,也就是說圍繞著患者的主訴,通過四診方法有目的地、選擇性地收集有辨證意義的臨床資料,並且隨時與自己記憶中的主症系統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檢驗,以判斷二者是否吻合。


在這種診察和檢合過程中,要求思維要十分靈活,充分考慮各種病證的可能性,而決不是拘泥、刻板的。


一旦收集到的脈症已經符合某個病證的主症,就應當立即診斷,迅速處治。


這裏舉一個典型案例來說明劉氏的抓主症方法。


患者張某,女,40歲,1991年12月18日初診。


患者主訴上腹部痞滿不舒。


這是一個常見症狀,在很多病證皆可出現,劉氏首先考慮的是半夏瀉心湯證一類的寒熱錯雜痞,故進一步詢問嘔惡、腸鳴、下利等症。


當這些症狀呈陰性時,劉氏轉而又詢問衝氣、胸悶、心悸、頭暈諸症,以判斷是否屬於水氣上衝病證。


患者回答頭目眩暈,胸悶脅脹,但並無心悸、氣衝感覺。


從現有的症狀看來,少陽膽氣不舒之柴胡證的可能性很大,故劉氏又追問口苦這一少陽病的特異性症狀,並聯想到太陽表氣不開的合併病變,進一步詢問項背強痛、四肢疼痛或麻木兩大症狀。


診察結果表明這些症狀都是陽性的。


於是劉氏抓住心下痞結、口苦頭眩、胸悶脅脹而肢麻的主症,確定張某所患為太少兩病的柴胡桂枝湯證,處以柴胡桂枝湯,7劑。


一周後患者來述,服藥1劑而通體輕快,7劑服盡而諸症大減。


這一案例清楚地反映出劉氏抓主症的完整程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9: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抓主症必須注意的問題劉氏指出,必須注意下面三點:1主症不必悉具:一般說來,書本上所記述的主症是典型的,而疾病的實際臨床表現往往是變化的,在多數情況下都不像書本上記述的那樣完備。


這就要求醫生能夠以少知多,以點見面,依據少數的主要脈症即可作出診斷。


劉氏反復強調,《傷寒論》「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也是抓主症方法的一條重要原則。


臨床抓主症時,不可強求全部症狀的出現,否則就會作繭自縛,必致寸步難行。


如他治一女性患者,口苦經年,此外並無它症。


劉氏認為這是膽火上炎的反映,是少陽小柴胡湯證的主症,於是便抓住這個主症,投以小柴胡湯原方,服藥三周而其病告愈。


又如他治一患兒,身面浮腫而脈浮。


劉氏抓住這兩個主要症狀,確定其病為水氣外溢肌膚,遂用越婢湯加味發汗散水,一劑腫減,再劑腫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19: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芟繁就簡:如果一位患者的症狀很多,表裏上下,紛繁復雜,這時醫生就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要用「特寫鏡頭」,抓住其中的幾個主要症狀,依據這幾個症狀投方施治。


對此,劉氏說,這叫做「於千軍萬馬中取上將之首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0: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辨別疑似:病證的主症大多是具有特異性的,但也有兩兩相似者,需要細心辨析。


若辨之不明,輕易地依照表面上的「吻合」而「抓主症」,必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如一孫姓老嫗,四肢逆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身體振振然動搖。


我辨為陽虛水泛的真武湯證,投真武湯,初服療效尚可,續服不唯不效,反增煩躁。


劉氏指出,真武湯證陽氣虛衰,水飲氾濫,必見舌苔水滑,神疲乏力;


今患者性情急躁,舌紅脈弦,當為陽鬱之證。


遂改投四逆散疏氣解鬱,諸症大減。


劉氏要求我們在抓主症時要細心,要多考慮幾種可能性,就是叫我們避免因主症相似而誤診。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疾病種類繁多,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及對疾病主症系統的掌握都還甚有局限,這就必然限制抓主症方法的應用。


這可以視為抓主症方法的局限性,需要用其他辨證施治方法來彌補不足。


此外,臨床醫生應該不斷地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以期抓主症功夫達到更高境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0:2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治腎炎方 組成:荊芥6克、防風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6克、前胡6克、枳殼6克、桔梗6克、甘草6克、茯苓15~30克、川芎6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功能:疏散風邪,理氣勝濕,清水上源。


主治:各類腎臟疾病所致的尿蛋白症,中醫辨證以濕勝為特徵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每日服2~3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0:3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柴胡解毒湯 組成:柴胡12~15克、黃芩10克、茵陳15克、炙甘草6克、土茯苓15克、草河車15克、鳳尾草15克、垂盆草15克、土元10克、茜草10克、白朮10克。


功能: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活血通絡。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以濕熱阻滯為特徵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每日2~3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0:4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苓桂茜紅湯 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朮8克、甘草8克、茜草10克、紅花10克。


功能:溫養心陽,溫化水飲,活血化瘀。


主治:各種心臟病出現心前區疼痛,中醫辨證屬於心陽虛弱、水飲不化、絡脈瘀阻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3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0:5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治高血壓方 組成:益母草30克、夏枯草15克、龍膽草8克、白芍24克、炙甘草8克。


功能:疏肝清熱,利水活血。


主治:各種高血壓症,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隨證加味使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3次。


(龍瑞敏編) 辨證理論方法研究專家歐陽錡 朱克儉歐陽劍紅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1:03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歐陽錡,湖南衡南縣人,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著名中醫內科學家,中醫辨證理論方法研究專家。


歷任衡南縣中醫院院長,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代所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歐陽氏15歲隨其伯父歐陽履欽學中醫,履欽先生為湘南名醫,藏書豐富,勤於著述,對從學要求甚嚴,歐陽氏從小受其薰陶,養成嚴謹治學風尚。


畢生從事中醫內科、中醫辨證理論方法研究,出版學術專著有《內科辨證學》、《傷寒金匱淺釋》、《中醫內科證治概要》、《證治概要》、《雜病原旨》等。


承擔衛生部重點科研專案「中醫病名診斷規範化研究」,主持完成「湖南省中成藥開發遠景規劃研究」。


本文重點介紹歐陽氏在學術上,建立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的成就。


臨證特色則論述歐陽氏臨床病證結合的思想方法,和辨別疑難雜證三大關鍵及其運用,並從八個疑難病例評析予以進一步印證。


醫論醫話所言及的「求衡論」、「常變論」乃是他研究多年的心血,曾以「求衡是中醫臨床思維的核心」和「氣的理論探討」等專題分別在泰國、日本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總之,歐陽氏畢身在中醫內科領域的疑難雜病的研治有重要突破,尤其在辨證理論方法研究上成績更為突出,細閱全文後學之人定會從中受到很大啟迪。


絕馳騖利名之心,專博施救援之志。


———《醫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1:16 | 只看該作者

歐陽錡


字子玉,男,漢族,1923年9月29日出生於湖南省衡南縣。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和中醫辨證理論方法研究專家。


15歲時,歐陽氏隨其伯父歐陽履欽學中醫,甫學成,履欽先生外出任教,鄉里患病者就醫,經歐陽氏醫治,多能獲效,且不分貧富、不計遠近,有求必應,求醫者逐日增多。


履欽先生為湘南名醫,藏書甚豐、勤於著述,對從學要求甚嚴,常謂「行醫非學醫之終止,乃學醫之繼續」。


歐陽氏從小受其薰陶,行醫以後仍不忘讀書,故學與術與日俱增。


22歲即參加原考試院中醫師考核合格,當時已將讀書臨床心得整理為《內科辨證學》,送原中央國醫館審閱,焦易堂館長為之題詞,稱「臨床必讀」。


《內科辨證學》於1951年在上海《新中醫藥》雜誌全文發表後,得到中醫界的贊許。


自此,歐陽氏遂確定以「辨證的理論方法」為其研究方向。


他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總結出治療神經衰弱、煩躁失眠的桑椹養肝湯;


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的消積二金散;


治療咽喉炎的清音利咽片;


治療晚期癌症的消癌止痛膏;


治療慢性風濕病的通絡熄風湯;


治療前列腺炎的小薊分清飲;


治療乳腺增生病的疏肝散結湯等等,都本著病證結合的用藥原則,提出每個方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便於推廣應用。


疏肝散結湯已批准為新藥「乳核內消液」投產,不但深受患者歡迎,並在繼續進行預防乳腺增生病惡變的研究。


他在全國中醫期刊上發表過不少文章,介紹某些病辨證分型、分期的治療經驗,使讀者能學以致用。


70年代,他開始中醫藥防治腫瘤的研究,通過研究,他發現惡性腫瘤患者舌苔變化與病情轉變的關係,主張解毒養陰以防止舌苔花剝光剝引致病情惡化,對部分晚期癌症病人起到了減輕痛苦、延長壽命的作用。


並提出白血病、鼻咽癌、胃癌等以舌苔變化為主要指標的統一辨證用藥方案,均為全國有關腫瘤會議所採用。


因醫療和教學之需要,繼《內科辨證學》之後,歐陽氏又先後撰寫出版了《傷寒金匱淺釋》、《中醫內科證治概要》、《證治概要》、《雜病原旨》等書。


《傷寒》《金匱》是中醫的經典。


50年代,歐陽氏在中醫進修教學中就對二書作了全面探討。


《傷寒金匱淺釋》用簡明淺近的語句和現代的學理,逐條加以整理注釋,並在每段或每篇之後,根據辨證論治的精神把篇段的含義、治療作了扼要的分析、比較和總結。


教學實踐證明,《淺釋》確有助於對《傷寒》《金匱》二書的全面領會。


為便於掌握辨證的理論方法,《中醫內科證治概要》詳細敍述了每一症狀的發病機制,再分別敍述每一證候的主要症狀(含舌苔脈象)及與其他類似症狀的鑒別,從而指出各證的辨證要點及處方用藥。


由於本書綜合歸納得條理分明,既有助於提高中醫理論,也便於臨床參考運用。


在60年代西醫學習中醫高潮時,深受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者的歡迎。


《傷寒金匱淺釋》1980年在香港宏業書局再版。


《中醫內科證治概要》經日本東京創醫會學術部譯成日文,1967年出版,1976年再版,日本幾所講習所已作為教材使用。


為輔導《金匱》專業研究生學習與臨床,《雜病原旨》一書深入闡發仲景辨雜病的三個環節,提出《金匱》辨雜病不單以臟腑經絡為綱,而應是臟腑病、新感卒病、邪結為病「三綱鼎立」。


這一思想,經研究生在醫療實踐中運用,認為確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證治概要》一書,是《中醫內科證治概要》的補充和完善,本書的總論在全面探討、系統總結前人辨證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三型二十一證互為綱目的辨證方法」,經各地中醫在醫療實踐中運用,不少來信反映:這一方法不但對辨析疑難雜病有所幫助,並能若網有綱、執簡馭繁,真正掌握了辨證的要訣。


本書一版再版,前後7次印刷發行,仍暢銷不衰。


歐陽氏通過對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反復學習,認為中醫雖有朴素的辯證法思想,但必須以現代哲學思想為指導研究提高。


他說:「中醫不但有完備的理論體系,並且在進行理論概括時,能把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結合起來運用,形成了具有中醫特色的思維方法,在邏輯思維上是相當成功的。


他發表了《中醫臨床思維方法初探》的文章,並撰寫出版了《中醫臨證思維》一書。


由於他意識到研究理論思維的重要性,故長期潛心於中醫辨證理論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並使中醫的辨證理論方法向前深入發展了一步。


如他提出的辨證只有主症才能作為定量依據,才能掌握證與證之間的品質變換關係的觀點及辨別疑難雜證的三大關鍵、辨證求衡四法等等,對後學啟發實多。


他還發現辨證施治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並指出只注意證候之同,忽視疾病之異,辨證方法也會停滯不前,因而設計出病證結合的臨床實驗研究方法。


縱向結合以病為主,以病統證,歐陽氏指導內科研究生趙志付、洪淨運用這一方法進行慢性乙肝和Ⅱ、Ⅲ期高血壓的臨床研究,初步總結出兩病的辨證用藥經驗,獲得較為理想的近期療效。


橫向結合,以證為主,以證統病,湖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運用這一方法,並按主症辨證及主症分級定量記分,研究製定出了中醫肝病常見證候的統一辨證標準,並表示相同證候見於不同疾病中的差異,不斷取得成果。


他所承擔的衛生部下達重點科研專案「中醫病名診斷規範化研究」,也是從探討中醫認識疾病思維方法入手,在理清思路、確定規範原則和範圍的基礎上,組織骨幹,通力合作,終使幾千年遺留下來的中醫病名(包括證名)不統一的局面得以初步澄清。


以此為基礎,又主編和撰寫出版了病證專著《臨床必讀》和《證病結合用藥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1:37 | 只看該作者

歐陽氏不僅聲及國內


其學術思想和觀點見解也引起海外學者專家的關注和重視。


有些國家來信來函請去講學和交流,他也曾先後應邀赴泰國、日本等地進行中醫學術交流,分別作了「求衡是中醫臨床思維的核心」和「氣的理論探討」兩個專題學術報告,得到兩國專家的高度評價,泰國和日本有關報刊進行了宣傳報導,為我國中醫藥學術界爭得了榮譽。


近年,全國各地就如何發展中醫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討論,歐陽氏也發表了《關於中醫學術未來的發展》一文,著重探討了中醫學術的自身發展規律,從而檢討以往在發展過程中的得失,並從醫療、科研、教學三方面,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戰略設想。


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中成藥開發遠景規劃研究」,也是面對現實、著眼未來,提出湖南省中成藥發展的戰略思想、目標、步驟及相應的戰略措施,並進行科學預測和可行性論證。


這一課題的完成,對振興湖南省經濟和中醫藥事業,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他常說:「我雖年過古稀,退居二線,為了中醫中藥事業未來的發展,還需不斷探索,為後一代接線搭橋。


學術精華 ———建立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歐陽氏自幼從其伯父歐陽履欽學醫,履欽先生嘗謂:「學醫必先讀經,而後博覽群書,對證候的辨別,方藥的選擇,經反復相互比較,辨其異同,明其主次,自能對一切證候包括疑難雜證了若指掌,此即辨證之要訣。


履欽先生認為,《雜病源流犀燭》雖搜羅甚廣,名目備具,但多有方無證,有證無症,欲求燭見疑難病情,方證相應,實不可得,因擬撰寫《燃犀錄》一書。


然其時正研究「象數之學」,欲以改進運氣乾支推算之法,不暇兼顧,以至擱置。


歐陽氏行醫後,深感辨證的準確性與保證提高療效關係至切,遂繼其志,以辨證理論方法研究為其研究方向。


經反復讀書臨症及孜孜不倦地求索,50年代即初有所成,先後發表或出版了辨證研究專著《內科辨證學》、《中醫內科證治概要》等書,對歷代醫家內科辨證理論與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為建立自身獨特的辨證體系奠定了十分扎實的基礎。


在臨床實踐中,歐陽氏發現,凡病情單純,證候典型,運用歷代醫家各種相應的辨證方法,多易辨治;


而病情復雜、隱蔽,或多方面牽涉,或病情變化處於轉折關頭出現的證候,多不典型。


此時如果辨證不清,治療就難免舍本求末。


醫者會診時做出的辨證結論不一致,也多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


從歷代名醫醫案中,不難發現前人對諸多疑難復雜病症,應手取效。


這究竟是歷代名醫都獨具慧眼,灼見病情,還是有一定規律、標準可循呢?


從60年代至70年代,時歷20餘年,歐陽氏反復研讀歷代名醫論著、醫案,以及現代哲學、方法論名著,結合自身臨症體會,並從《矛盾論》中有關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論述及其伯父「辨其異同,明其主次」的教誨中受到啟發,逐漸認識到:歷代名醫對於復雜疑難病證,善於明辨主次。


一旦掌握其主要病變所在,集中解決主要問題,其他枝節問題也就隨之得到解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1:49 | 只看該作者

任何一個證候


其中必然有一些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症狀,其他症狀都是隨著這種症狀的轉變而轉變的。


前者應屬主要症狀,後者則為次要症狀,辨證分主次,即以此為准。


對於疑難復雜證候,要認真觀察病情,分析病勢的輕重緩急,要瞭解發病的前後經過,要撇開表面現象抓住疾病的本質,具體應從病勢的輕重緩急,發病的先後因果,證象的真假異同三個方面著眼,如此則不難分析出誰是主症,誰是次症。


這就是復雜疑難證候辨證分清主次的三大關鍵。


從思維方法學角度提出主、次症及其辨析三大關鍵的論點,不僅為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提供理論核心,而且也是歐陽氏對中醫辨證學的一大貢獻。


古今中醫辨證,無不運用前人所陸續總結出的各種辨證綱領與辨證方法,疑難證候亦不例外。


通過多年研究,歐陽氏認為,仲景《傷寒雜病論》提出辨「六經」,「臟腑經絡」,「血、水、痰、食」,為後世臨床辨證樹立了楷模。


自後,歷代醫家相繼提出「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及《素問玄機原病式》、《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等,都在辨證方法方式上有所充實和發展。


歷代各家創建的各種辨證方法方式各有偏重,如「六經」「三焦」「衛氣營血」側重在辨五氣為病;


「臟腑經絡」側重在辨臟腑主病;


「血、水、痰、食」側重在辨邪留發病。


三個方面,分之則見其偏,合之則見其全,所以全面掌握三個方面的見證及各種證候的相互關係,從而提綱挈領,使之綱舉目張,就可使辨證方法方式得到集中,更便於臨床的綜合運用。


集中各種辨證方法方式,建立比較完整的辨證新體系,也是保證辨證用藥的準確性,提高中醫醫療品質的需要。


由此,歐陽氏提出了疾病表現的三個類型及其二十一個綱領證。


這些研究成果,為「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之雛形,系統發表於80年代初出版的專著《證治概要》之中。


80年代中期,歐陽氏領銜承擔國家衛生部重點項目「中醫病名診斷規範化研究」,對中醫病、證、症三者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進行了系統研究。


與此同時,深入細緻地研究了三型二十一證間相互關係。


進而發現,外感五氣、內傷臟腑、血水痰食邪結三類證候及其各證間均存在相互因果關係,各證只能互為綱目,不能執一而定。


臨床辨證尤其是復雜疑難證候的辨證,欲提綱挈領,明辨主次,必須綜合分析綱目之間的相互關係,明確各證的內在因果聯繫,分清主次,治療才能綱舉目張,切中病情。


各證的綱目關係,即在此證為綱,在彼證為目;


或在彼證為綱,在此證為目。


從三類證候各證的內在聯繫分析,可以看出各證不是平行的兩個層次的關係,而是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關係。


按照「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思路,歐陽氏在三型二十一證的基礎上創建出「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結構模式」,於80年代末期出版了《中醫臨證思維》一書,使「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隨後,歐陽氏有選擇地吸收其多年病證結合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對三類證候臨床常見之101個證候的概念、證方組合的內在結構、與其他類似證候的鑒別、辨證標準與因病而異的要點及證病結合用藥等,進行系統研究,於其70誕辰之際撰寫出版了《證病結合用藥式》。


該書以「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為理論核心和基本框架,綜合集中歷代各種辨證用藥模式與方法之所長,研究其相應關係,充實其用藥經驗,使之成為結構更為完備,規矩更為嚴謹,切合中醫臨床實際的證病結合用藥式,對於促進中醫學術與臨床的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使用意義。


因此,《證病結合用藥式》的出版,是「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體系」成熟的重要標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2:00 | 只看該作者

如上所述


集中各種辨證方式,從五氣為病,臟腑主病,邪留發病的見證及各種證候的相互關係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統一提綱分目,即形成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辨證新體系。


茲將其內容簡要介紹如下:一、各種辨證方法方式與綱目關係歷代各家創建的辨證方法方式,有的只適應於某一類證候,有的可普遍適應於各種證候,不論適應範圍的大小,都已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因此根據各種證候的綱目關係分析其內在聯繫,即可看到一脈相承及其存在問題。


仲景《傷寒論》辨傷寒外感,根據人體陰陽盛衰不同,以陰陽為總綱,具體分為三陰三陽六經。


六經均有提綱證,三陽提綱證表示病邪在表、入裏及留連半表半裏,三陰提綱證表示裏寒的輕重緩急程度及厥熱勝復。


若外感寒邪傷犯不同的臟腑產生蓄血、停水、結胸、陷胸等證,均為綱證下的子目。


葉香岩《三時外感溫熱篇》辨外感溫病,以衛氣營血為綱,四種提綱證特別注重舌苔變化。


溫病從表入裏表現出的各種證候,分屬於四種綱證之下,即可據此以判斷各種證候的輕重緩急。


吳鞠通《溫病條辨》辨溫病以上中下三焦為綱,上焦病在肺與心包,中焦病在腸胃,下焦病在肝腎,並注意到溫病後期熱盛傷陰之證,雖與衛氣營血辨證有縱橫之分,也是從綱證下的目證觀察分析病的深淺程度的。


薛生白《濕熱病篇》專論濕溫病,也提出濕溫病的提綱證,各層次目證的輕重傳變,如上焦氣分濕熱、濕熱阻閉中上二焦、邪灼心包、營血已耗、濕滯陽明、邪入厥陰等,就是根據三焦、衛氣營血、六經等辨證的理論方法進行分析的。


薛氏辨治濕溫病,能綜合運用上述各種辨證方法,也就是掌握了各證的綱目聯繫及其內在聯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2:16 | 只看該作者

《金匱》論臟腑病


無論是經絡受邪入臟腑,或發於臟腑形於肢體,辨證以臟腑為綱,施治著重在調節臟腑功能,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臟腑病兼有新感,或新感引發原有的臟腑病,《金匱》首篇就提出「當先治其卒病」的原則。


卒病既然是疾病所處一定階段和重點,辨證當以外感表證為憑,施治就當側重在疏散表邪方面。


尤其是血水痰食結成邪蔽,非攻逐破結不為功,要正確運用攻下之法,必須辨明血水痰食諸證,才能有的放矢,施治也須隨證轉移。


由此可見,《金匱》對臟腑病、卒病、邪結病諸證的治療是不能彼此代替的。


單用臟腑為綱,就不能網羅有關卒病、邪結病諸證辨證施治的內容。


從《金匱》辨證三個環節及其內在聯繫來看,《金匱》辨證提綱,已體現出「三綱鼎足」的框架。


作為辨證用藥式專題提出的,首推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其次是同時代的張潔古《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原病式》根據《內經》病機十九條,分五臟六腑及上下十三綱,分別概括外感病、臟腑病種種病證,由此掌握病症的機要,為辨證用藥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但《原病式》對於各證分類提綱,雖然綱舉目張,只是體現出各證平行的兩個層次的關係。


《臟腑用藥式》辨證以五臟(含命門)六腑為綱,寒熱虛實及標本各證為目,對辨證用藥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但每個臟腑發病,都不必然出現或僅有寒熱虛實四證。


臟腑寒熱虛實四證,係從臟腑陰陽演繹推理而來,其中某些標證,用藥需發散解表,其病並非發自臟腑。


《臟腑用藥式》用臟腑一綱概括所有證候,致外感證與臟腑證綱目不分,把用發散解表的外感證亦納入臟腑證之類。


所以作為辨證用藥的公式,《原病式》、《臟腑用藥式》結構均有不夠完整之處。


尤其是未把血水痰食作為綱證提出來,易於引起誤會,致認為血水痰食諸證只是外感病、臟腑病目證。


外感寒熱、內傷臟腑固然可以產生血水痰食諸證,但病在一定階段血水痰食諸證較為突出,治療須採用攻逐諸法始能建功,則均應以血水痰食為綱。


實際上外感寒熱、內傷臟腑及血水痰食邪結為病各證均存在著相互的因果關係。


如:《金匱》辨瘀血,分為在腹、在胸兩個子目。


清?王清任豐富了瘀血各目證辨證用藥的經驗,並提出瘀血證涉及到多種疾病,所以瘀血證綱與目的確定就必須究其因果。


水氣為病,外感寒濕,內傷脾腎皆可致之。


如外感、內傷證已不突出,而聚水為病,則當以水氣病為因為綱,由於水液瀦留與浸淫的部位不同引起各種證候,如《金匱》所謂「水在脾」「水在腎」等,則均屬水氣病的目證。


津液凝聚不行成為痰飲,《三因方》謂痰飲「或為喘、為咳、為厥、為嘔、為泄……皆痰飲之所致」,皆病因痰生;


《景岳全書》謂「因風因火(外感)因虛因實(臟腑)而生痰」,則屬痰因病生,兩者亦只是因果關係不同而已。


宿食不化,脾傷不運而成疳,或中焦阻塞,營衛不調而發熱,均為宿食證之子目,與脾虛食滯、傷寒夾食亦存在因果關係。


以上說明外感寒熱、內傷臟腑、血水痰食邪結為病三方面的證候均存在相互因果關係,各證只能互為綱目,不能執一而定。


因之辨證用藥式,不僅應提綱挈領,使之綱舉目張,並應綜合分析綱目之間的相互關係,明確各證的內在聯繫。


各證的綱目關係,即在此證為綱,在彼證為目,或在彼證為綱,在此證為目,從各證的內在聯繫分析,可以看出各證不是平行的兩個層次的關係,而是三綱鼎足、互為綱目的關係。


所以辨證用藥要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系統完整,就應按三綱鼎足、互為綱目建立新的體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2:33 | 只看該作者

二、三綱所屬各證


及其相互關係辨證必須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應該說,辨證之綱,是證候的分類,具體證候,是綱證下的子目。


三綱鼎立,首先必須確定三綱以及三綱所屬各證,然後根據各證的相互關係建立互為綱目的框架。


由於臨床上相同的症狀(含舌、脈)在各種證候中可以相互出現,而相同的症狀組成的各種證候彼此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辨證必須掌握三綱所有各證及其內在聯繫,明確證的綱目關係,才能抓住本質,避免在治療上捨本逐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3:22:4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三綱所有各證外感五氣為病,皆由表入裏,人身衛外的陽氣拒邪於表,初起都有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等表證,發病都很急驟。


由於五種病邪及五邪所傷引起人體內部變化各有不同,有以下五證:風證:發熱、汗出惡風,肢體疼痛,鼻塞流清涕,苔白,脈浮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 23:55 , Processed in 0.17869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