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此外,《傷寒論》方劑在仲景之後還經過了晉太醫令王叔和的又一次篩選。
王叔和在對仲景舊論作搜集整理時,不是有文必錄,有方必錄,而是依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效果極佳、用之皆驗」者錄入。
《傷寒例》有王叔和語:「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可證。
由此可見,仲景書中那些不符合王叔和標準的內容包括方劑,不屬「真方」,難稱「神驗」者,叔和就棄而不錄了。
由於叔和是一代名醫,太醫令,學驗俱豐,故他的篩選在一定程度上講還是可靠的。
所以我們說,王叔和的功績不僅在於他對仲景舊論的搜采,還在於他對仲景方劑的精選。
正因為上述這樣一些原因,故《傷寒論》方劑的療效更日臻完美;
而《傷寒論》方之所以較之《金匱》方更為精煉,道理也可能在於此。
明人趙開美在刻《傷寒論》序裏有這樣一段故事:1595年,趙開美家鄉疫病大流行,有一位名叫沈南舫的醫生「活人甚眾」,趙開美不知他操何術「若斯之神」,問之,沈回答說:我不是探得龍藏秘典、窺見青囊奧旨而達到這樣神奇的水準的,我只不過是對於張仲景的《傷寒論》「窺得一斑二斑」罷了。
由此一則故事可見人們於《傷寒論》方的讚譽、信賴和愛好。
後世人們對仲景方尤其是《傷寒論》方皆讚不絕口,也是基於其臨床實效,有感而發,絕非虛言。
劉氏曾贊曰:「中醫書百種,惟有此書真。
3、適應證廣泛:經方結構嚴謹,設防周密,針對疾病的要害,扼住了較多病證的共性,故其適應症廣泛,既可以治傷寒,亦可治溫病;
既可治外感,亦可治內傷,這是被歷代臨床醫生反復驗證了的事實。
故古人又說《傷寒》方可醫百病。
經方為中醫方劑之母,仲景立方法、垂津梁,使用者可以根據仲景的原則對原方(母方)進行加減化裁,則112方何止於112方?
真正是數之可十,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
如此一來,經方的適應證又得到更大的擴展,從學習的角度來講,學方劑也要從經方開始,這樣才能從源到流,執簡馭繁。
當然,經方也有其局限性。
如適應證雖然廣泛,但也決不是包羅萬象,有時還必須後世方即所謂時方者作為補充,如此方為全面。
|